《谏太宗十思疏》课件27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ppt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可为万代王者法 旧唐书魏征传,疏 “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此魏公贞观十一年之疏。以思字作骨,意谓人君敢于纵情傲物,不积道义以致失人心者,皆坐思耳。思曰:睿睿作圣。故有十思之目。若约言之,总一居安思危而已。文虽平实,当与三代谟训并垂,原不待以“奇幻”见长也。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 戒奢侈 戒骄傲 戒享乐 戒轻人言 戒赏罚不公,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要赏罚公正,一、十思,十思内容,要节俭,要虚心,要勤勉,要兼听,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十思”意义 理想的政治境界,人尽其能:智者尽谋,勇者竭力,仁者播惠,信者效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高谈疾邪,而喜闻顺旨之说;空论忠谠(dng,正直,敢于直言),而不悦逆耳之言。 魏征理狱听谏疏,二、背景,中期 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朝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止。 (贞观政要),贞观初年 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 (资治通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 (新唐书魏征传),贞观十一年,太宗幸洛阳宫,泛舟于积翠池,顾谓侍臣曰:“此宫观台沼并炀帝所为,所谓驱役生民,穷此雕丽,复不能守此一都,以万民为虑。好行幸不息,民所不堪。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国灭,今其宫苑尽为我有。隋氏倾覆者,岂惟其君无道,亦由股肱无良。 贞观政要卷十论行幸,贞观十二年,太宗东巡狩,将入洛,次于显仁宫,宫苑官司多被责罚。侍中魏征进言曰:“陛下今幸洛州,为是旧征行处,庶其安定,故欲加恩故老。城郭之民未蒙德惠,官司苑监多及罪辜,或以供奉之物不精,又以不为献食。此则不思止足,志在奢靡,既乖(违背)行幸本心,何以副百姓所望?隋主先命在下多作献食,献食不多,则有威罚。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 贞观政要卷十论行幸,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比喻说理:巧 俗 切,喻巧而理至。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三、劝谏艺术,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比喻说理:巧 俗 切,喻体:本源 固本浚源,本体:国 (积)德义 (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人君,伐根木茂塞源流长,反,两处正反对比,进谏规讽的本意:德厚,情胜欲,本体:,喻体:,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对比,突出积德义的可能性 有能力、有责任,正反对比,第一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载舟覆舟,比喻说理:巧 俗 切,君民关系:舟与水,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殷忧道著功成德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不同时期不同态度不同结果,正反对比,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告诫唐太宗不可轻视臣民,尤其是民的力量。,不推崇,不反对。(问题的针对性)(讨论的是治国者的态度)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 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1.固本浚源(比喻、对比),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揭示病症,分析病因,载舟覆舟所宜深慎,2.总结历史(对比),善始实繁克终盖寡,引出警告,反面,3.十思,正面,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开出药方,小结,劝谏的艺术,则纳谏任贤,讵宜容易!臣尝阅魏公故事,与文皇讨论政术,往复应对,凡数十一万言。其匡过弼违,能近取譬,博约连类,皆前代诤臣之不至者。其实根于道义,发为律度,身正而心劲,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幸,中不侈亲族,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所载章疏四篇,可为万代王者法。虽汉之刘向、魏之徐邈、晋之山涛、宋之谢眺,才则才矣,比文贞之雅道,不有遗行乎!前代诤臣,一人而已。 后晋刘煦等撰旧唐书魏征传,针对性 全面性 序列性,太宗手诏答曰: 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以良图,匡其不及。朕闻晋武帝自平吴已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劭曰:“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厥子孙者,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等必遇乱死。”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於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理也。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公之所陈,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必望收彼桑榆,期之岁暮,不使康哉良哉,独美於往日,若鱼若水,遂爽於当今。迟复嘉谋,犯而无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 贞观政要卷一 君道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