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作业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doc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作业1中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 弊端及如何改革。一、 ( 一) ”城市病”表现及其治理城市病是城市化进程中因城市的盲目扩张、 违背自然规律搞建设而表现出来的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失衡和无序现象, 它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和经济发展成本上升, 进而导致城市竞争力丧失, 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治理城市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环境友好型、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要做到: 1、 树立规划权威, 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2、 统筹兼顾抓规划, 立足长远搞建设。3、 立足本地实际, 实施增绿扩绿工程。 4、 加强污染治理, 构建城市生态经济。5、 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 国有土地市场机制, 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 从源头上治理规划管理失控问题。 ( 二) 联系实际例子在城市中, ”马路拉链”的现象随处可见, 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中国城市地下管网有给水、 污水、 雨水、 弱电、 供电、 供热、 供气等七种管线, 这些管线所在单位的经济状况、 时间要求和管线技术标准各不相同, 受城市发展条件限制, 能同时规划、 同步施工, 而且管线所属单位按各自所需, 分阶段、 分路段挖路施工, 使得城市道路经常”开膛破肚”, 既影响城市整体形象, 给市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又浪费大量资金。( 三) 小组讨论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近 , 许多城市火柴盒般的高大建筑密集, 宛若”混凝土森林”。城市不断变大、 变新、 变洋, 一批批低矮破旧的房屋被拆除, 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大广场、 宽马路、 豪华办公楼、 欧化建筑席卷全国, 但一些中小城市不结合本地人文、 历史地理、 景物等实际来制定规划, 而是贪大求洋, 舍近求远, 搞大而全、 高而空的规划, 不结合自己经济实力、 社会发展、 生态环境等因素搞规划, 小城市模仿大城市, 内陆城市模仿沿海城市, 重在外在建设, 而功能设施却往往配套不全。形成现有”城市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规划滞后于建设。 2、 城市建设标准低, 城市生态环境差。3、 环境污染严重, 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恶劣。4、 城市规模盲目扩张, 缺乏特色。由此可见”城市病”是城市化进程中因城市的盲目扩张造成的, 其后果是阻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因此治理城市病必须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 A中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 1、 经济管理职能广泛而突出; 2、 对其负责的事务管理控制程度高; 3、 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服务职能较弱; 4、 独立性的职权较少; 5、 职权与职责相脱节。B中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弊端: 从市政职能的主体来看, 体制上过度集权。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长期以来沿用计划经济体制, 从政府与社会、 与市场的关系来看, 政府管得过多、 过细, 政企不分, 政社不分, 城市政府自然也不例外; 从纵向关系来看, 中央集权过多, 上级政府集权过多, 城市政府缺少独立自主权。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断推进, 这种状况逐渐有所好转, 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市政职能的范围和重心来看, 职能界定不合理、 不科学。从政府与社会、 与市场的关系来看, 政府职能范围过大, 管了很多不该管, 也管不了的事, 如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 一些该管的事务则未管好或没有管, 如社会服务、 社会保障等; 从纵向关系看, 城市政府与上级政府、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事权即职能范围缺乏科学、 合理的划分。从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来看, 单纯依靠行政手段, 以多层次行政系统的”条块”和指令性的计划来管理城市事务, 管理企业经营, 而不是采用法律的、 经济的、 技术的和行政的手段相结合的方式。 C中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弊端的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方面的转轨性改革, 要求市政职能要有相应的巨大调整,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经过了由直接向间接、 由微观向宏观、 由计划向市场的职能转变之后, 进一步地把间接管理具体化, 宏观职能与微观职能相结合, 市场规制职能与城市服务职能相融合, 依然是市政管理的重要任务。过去我们注重管制职能而忽视服务职能, 现在应当重视服务职能而较少地运用管制职能。具体的转变任务和步骤主要是: ( 一) 实行市政职能的分解, 就是对原有市政职能进行具体分解, 划分出哪些职能是应取消的, 哪些需要继续保留, 哪些是要下放或转移的, 哪些是需要充实加强的。经过职能分解, 确定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任务、 工作要求、 工作内容、 工作程序、 行政运行机制以及任职资格和条件, 将职能具体化, 理顺内部和外部的工作关系, 从而为落实人员与编制提供科学的依据。这是实现市政职能转变的第一步。( 二) 加强市政管理的法治化、 制度化建设, 市政管理是法治管理, 各种市政决策都要依据法律。为此, 必须首先建立和健全各种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对机构的设立、 机构编制都要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在依法的基础上, 做到政务公开, 提高管理的透明度, 使各种违法事件都能受到法律制裁。逐渐形成以法治政、 办事高效、 运转协调、 行为规范的市政职能运行状态。( 三) 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 在对市政管理职能进行分解的基础上, 要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 ( 1) 同一类业务由一个部门集中管理, 减少中间交叉扯皮的情况, 提高办事效率; ( 2) 必须由几个部门共同管理的业务要分清主辅关系, 明确业务接口; ( 3) 进行综合管理, 对一些长期扯皮、 难以划清的业务归并到一个部门, 以减少部门之间的摩擦, 从而提高市政管理的效率性。( 四) 加强市政职能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训练, 市政职能岗位人员必须符合市政工作要求。市政管理人事部门要经常考核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对不合格者及时撤换, 以保证市政工作的效率性, 优良地实现市政公共服务的各项基本职能。( 五) 转变市政管理手段, 市政管理手段要从过去单纯的计划手段、 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为主, 特别是重视公共政策的使用。在法律前提下, 使用稳健和灵活的公共政策, 往往会取得比较理想的管理效果。因此, 加强公共政策的设计工作和其实施的管理艺术, 是现代市政管理手段建设和中国市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业2一、 浅谈科学发展与城市经济管理 所谓的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是指导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理论武器,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 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就会对城市管理的工作产生根本性、 全面性的影响。因此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 加强城市管理,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和本质以人为本是全面、 协调、 可持续发展和”五个统筹”的目的,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是城市管理的全部内容, 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 兴办市场。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更是城市管理工作坚持的根本原则。2、 加强城市管理, 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城市管理是一项系统、 复杂、 长期的人文工程, 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的加速器和助力剂, 它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全面、 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城市管理要跟进, 城市经济要发展, 必须走综合执法之路, 这样才能杜绝多头执法、 重复收费, 才能彻底改进城市经济环境3、 加强城市管理, 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要做到统筹兼顾。经济社会是物质基础,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 建城区格局、 行政区划分、 基础设施建设、 人民生活需要来综合平衡, 不能凭脱离当前实际, 乱审批、 乱规划、 滥圈地, 造成城市配套不合理, 城市建设无规模, 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 城市管理是一门科学, 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 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我们实际的工作, 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 才能不断掌握城管工作的精髓和实质, 才能实现城管工作质的飞跃。二、 在城市管理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 城市管理工作与城市经济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密不可分,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面对新形势、 新要求, 如何准确定位城管工作, 更好地服务于一方经济、 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成为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始终坚持把实现好、 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管理过程中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 把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 走依法管理与亲民管理相结合的新路子。1、 树立科学的城市管理思想( 1) 要坚持以城市发展为中心。( 2)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城管理念。疏导, 在疏导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管理。( 3) 要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由于各地城市的功能定位、 经济条件、 自然环境、 人口情况等因素不同, 这就决定城市管理绝不能照抄照搬, 搞一个模式, 必须要立足实际, 顺应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滕州市作为一个县级城市, 城区人口较多, 市民成分复杂, 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大量农村人口集聚城区, 随之带来的人流物流量也集聚增大, 不可避免给城市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这就迫切需要适时适地的在管理体制、 机制、 方式方法以及人员配置上进行调整, 做到与时俱进、 同步发展, 绝不能脱离地区实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搞”效2、 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 1) 正确处理市容与繁荣的关系顿力度, 使市容更好地为繁荣服务。( 2) 正确处理刚性管理与柔性执法的关系。( 3) 正确处理少数市民利益与绝大多数市民利益的关系。( 4) 正确处理短期行为与长远利益的关系。3、 实现几个管理理念的转变( 1) 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角色转变。情况下, 予以照顾和帮扶, 在加强宣传和服务中管理城市。( 2) 实现由面上管理向立体管理的能力转变。( 3) 实现由突击管理向长效管理的机制转变。( 4) 实现由传统城管向现代城管的形象转变。有所疑, 我有所释, 用实际行动充分展示现代城管的良好形象。作业3突发事件管理理论学习体会。体会一: 城市社区自治理论学习体会 现代城市管理学基础教程一书, 从社会学和行政学, 管理学相结合的角度, 探讨了一下城市社区的规划, 建设和管理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使我了解到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经过对中国社区发展现状的分析和社区改革经验的总结, 从理论上对社区管理的实践进行系统的探讨和深入的研究, 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社区自治管理, 确实是十分必要的, 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社区发展对于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加快国家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管理水平, 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民主化进程, 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 巩固基层政权, 维护社会稳定, 也必须要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同时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也迫切需要我们加强社区管理理论的研究, 以便更好地发挥社区建设在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首先,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步伐也不断加快。从而, 要搞好城市管理, 就必须搞好社区建设和管理, 让社区在城市管理方面担当更重要的角色, 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 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再次, 在中国城市管理中, 传统的”街道模式”正在逐步向现代”社区模式”转变。特别是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 影响社会稳定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会不断出现, 而要及时有效地将这些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也必须增强社区的功能和责任, 强化社区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对于中国城市社区的管理, 我认为要转变观念, 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扶持方法, 推动社区管理向实体化, 产业化方向发展。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社区管理体制, 促进社区管理的社会化和网络化。要加强社区管理的建设, 促进社区管理的合理化和专业化, 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管理体系, 促进社区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要建章立制, 健全法规, 促进社区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总之, 搞好城市社区自治管理, 既需要领导重视, 加强宣传引导, 也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不断扩大服务队伍, 更需要制定优惠政策, 加强法制建设。体会二: 循环经济理论学习体会学习现代城市管理学基础教程, 我收益良多, 其中的循环经济理论一章对我的 启发最大。节能减排,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环节。我觉得, 要搞好市政建设, 必须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不动摇, 立足于整个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大生态、 大循环理念, 精心构筑形成”三个循环经济圈”, 探索出了一条市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企业生产”减量化”形成小循环圈。减量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环节, 是企业合理利用资源、 降低生产成本、 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在经济发展中, 我县引导企业树立”资源有限、 节能无限”的观念, 要求企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努力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环境污染的最小化, 在企业内部形成资源少投入、 高产出、 低污染的小循环经济圈。具体做法是: 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培育模具、 文具、 汽车配件、 灯具、 五金机械、 电子电器六大特色行业, 在重点行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切实提升产业层次, 减少企业生产对资源的需求, 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利益。 园区产业”组合化”形成中循环圈。产业组合化是促进循环经济最终实现的有效形式, 园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 产业与产业之间物质、 能量和信息”集成组合”的理想载体。在现有产业结构与园区产业定位的基础上, 市要按照生态学的原理, 针对产业链缺损部分, 积极引进关键”补链”项目, 延长生产链条, 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 完善循环产业链条。我们以国华铜鼓电厂为龙头, 加快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华电厂从立项起就运用循环经济理念, 环保投入经费, 运用了封闭式罐存储、 高效除尘、 烟气脱硫、 脱硝等国内最先进的环保技术, 成为全国生态环保项目的样板。发挥电厂的优势, 在临港循环经济示范区积极引进水泥、 新型墙材、 石膏板等下游企业, 利用电厂产生的废弃物, 构建煤-电-粉煤灰-水泥、 煤-电-粉煤灰-新型墙材、 煤-电-脱硫石膏-石膏板三条循环产业链, 实现企业间的共生耦合。同时着力建设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重点, 以沼气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为纽带, 形成了”种养饲加”循环产业链, 区内60%以上农产品经过优质加工实现转化, 出口创汇, 90%以上的农作物废弃物有效转化利用。 生态环境”资源化”形成大循环圈。发展循环经济不是目的, 而是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最终是要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我市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资源开发与科学利用相统一, 努力在市域打造大的循环经济圈。具体做法是: 加快生态工程建设, 投足量资金, 相继建成一批生态基础设施。加强对重点区域、 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 分期分批对污染企业进行综合治理, 搬迁和关闭工业企业污染源, 有效控制了工业污染。积极倡导节能绿色消费理念, 大力开展节地、 节能、 节水、 节材活动, 近年来全市关闭了一批粘土砖瓦企业, 发展新型墙材企业, 推广应用新型墙材, 节约、 保护土地很多亩。 第2题目: 城乡一体化理论学习体会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经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 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此时的城乡系统是资源配置合理, 城乡共享现代文明的”自然空间人类”系统。城乡一体化亦表示达到这一状态城乡关系日益优化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最高表征。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根据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经验, 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 城市文明基本上固定在城市里, 农村远离城市文明; 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 城市文明开始向农村渗透和传播, 城市文明普及率呈加速增长趋势; 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 城市文明普及率可能达到70左右; 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时, 城市文明普及率将接近或达到10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然要求工业反哺农业、 工业为农业农村提供发展资金, 只有工业化、 城镇化发展了, 才能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条件, 才能为反哺农业、 带动农村提供经济基础。因此我们依然必须强调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走”以城带乡、 以乡促城、 城乡结合、 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推进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 协同共生。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是长期并存的任务。在中国农村人口比重大, 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 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将更加突出。1、 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 尽管中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依然存在。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 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缚。随着二元结构的转换, 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商品交换就构成了城乡间最重要的联系机制。因此, 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2、 ”分久必合”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 城市离不开乡村, 乡村也离不开城市。城市和乡村本为”一家”, 只是随着社会分工及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才逐渐从空间上分离, 并由此产生了社会、 经济、 环境等方面一系列的差别。在城乡系统中, 各子系统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 都要求其它系统的配合与支持。因此, 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 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保证城乡间的顺利贯通。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 人口与就业问题, 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 是中国城市化和农村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中国当前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 她们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财富, 又是城乡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全部涌入城市, 也不可能全部滞留农村。要保持城乡这一复杂巨系统的高效率运转, 必须要强调和重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外部系统间要素的自由、 合理流动。解决农村剩余人口问题, 必须要从城乡两方面统筹考虑, 重在疏导和分流。中国现阶段, 城乡一体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内涵。它要求统一城乡规划, 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 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 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 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使农村与城市一样共享现代文明, 以实现城乡经济、 社会、 环境的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之间的关系是:经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实现以工补农、 以城带乡、 城乡产业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 促进农村的生产发展、 农民生活宽裕; 经过统筹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和空间布局一体化, 促进农村的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 经过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农村管理民主、 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这样, 经过统筹城乡发展,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就能够在城乡一体化的形式上, 逐步建立起以工补农、 城乡良性互动、 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要点1、 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 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完全消灭城乡2、 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两大系统发展的一种社会、 经济、 生态过程, 同时又是这一过程的战略目标。3、 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市场是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 也是缩小城乡差距、 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的有利渠道。城乡经济要素的流动, 是二元结构转换、 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4、 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 即”以人为本”, 从人本主义角度讲, 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其自身各方面需要服务的, 城乡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自然在协调基础上的自我发展。作业4一、 填空1、 一般认为, 市政管理的主体是城市政府, 也包含一定的城市公共团体、 组织和市民, 这是由市政公共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2、 财政补贴是政府转移性支出的一种形式。3、 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4、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 第一原则是迅速地阻绝传染, 将可能发生的危机尽可能缩小。5、 城市成长管理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针对城市空间规模扩展的控制和管理。二、 选择题1、 ABCD 2、 ABCD 3、 ABD 4、 D 5、 D 6、 D 7、 B 8、 AB 9、 A 10、 ABCD三、 名词解释1、 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2、 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以街道为主导、 居委会为协同, 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 运用行政与法律、 经济与教育、 公德与情感等手段, 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 发展社区事业, 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 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四、 简答题1、 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1、 市建制体制; 2、 市政府构成体制; 3、 市行政管理体制; 4、 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2、 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是什么? 1、 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 2、 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 3、 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 4、 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3、 形成城中村的原因是什么? 1、 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2、 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3、 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4、 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五、 论述题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中国城市战略管理的重点。答: 1.全面导入绿色GDP、 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所谓”绿色GDP”, 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指标, 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 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 负面效应越低, 反之亦然。”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 包括教育、 文化、 医疗卫生等方面。我们追求的发展, 应该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 应将”经济GDP”、 ”人文GDP”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2.构建敏捷城市, 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当今世界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 结合自身条件, 做出相应的对策, 才能赢得发展机会。也就是要创立”敏捷城市”, 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信息敏捷。依托快捷、 准确、 畅通的信息来源和上传下达渠道, 并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及时高效的筛选, 保证决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取精练实用的信息。就此, 正在迅猛发展的数字城市, ( 数字城市即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 、 遥感、 遥测、 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 对城市的基础设施、 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 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 数字城市具备将城市地理、 资源、 环境、 人口、 经济、 社会等复杂系统进行数字化、 网络化、 虚拟仿真、 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技术不但提供了技术支撑, 而且具备成为信息敏捷交换和交流的平台。人员敏捷。有灵活、 干练、 反应迅速的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 要做到能上能下, 人尽其才, 能够准确快速应对环境变化。制度敏捷。在一定原则框架内, 保留政策的适度弹性, 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因地因时制宜; 必要时要及时调整修订现行政策制度, 确保城市发展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 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 是以物质、 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 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 甚至是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 资源综合利用、 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 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所有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 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的涵义是: 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 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 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 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 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 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这种发展战略观对于中国现状资源和能源短缺十分突出的大多数城市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应该认识到, 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国内外一些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也提示我们必须在城市发展战略管理中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 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 能够帮助快速沟通、 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控制的危机管理计划, 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一般来说, 危机管理在管理层次上高于日常管理, 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危机管理计划不是独立的, 它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 也必须与国家、 地区和部门的危机管理体系相适应。当然, 就中国来说, 在制定危机管理计划的同时, 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系统, 这也是我们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