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一课一练 达标闯关 新人教版.doc
第第 6 6 课课 北宋的政治北宋的政治一、选择题1.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它见证了一人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的一幕。“这一幕”发生在()A.907 年B.950 年C.960 年D.966 年【解析】选 C。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陈桥驿兵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2.(2020苏州工业园期中)历史典故“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其故事的主人是()A.赵匡胤B.忽必烈C.安禄山D.李世民【解析】选 A。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赵匡胤,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皇位。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3.唐朝末年,中原地区战乱不止,形成五代十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是()A.后梁B.后周C.南宋D.北宋【解析】选 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北宋,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灭掉了南方的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4.“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A.汉朝B.隋朝C.唐朝D.宋朝【解析】选 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宋太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5.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而北宋时相当于宰相的官职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A.皇权的不断加强B.封建民主政治的发展C.丞相权力的扩大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选 A。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反映了丞相权力不断削弱,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皇权的不断加强。6.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制衡知州的权力,设置的是()A.刺史B.节度使C.转运使D.通判【解析】选 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北宋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宋太祖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7.(2020德州宁津育新中学月考)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造成“外州无留财”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A.频繁调动州县长官B.设置通判C.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D.设置转运使【解析】选 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宋朝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造成“外州无留财”的局面。8.宋代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普遍受到人们尊重的是()A.文臣B.武将C.手工业者D.商人【解析】选 A。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9.宋朝是科举制承前启后的朝代,也是科举制臻于成熟的朝代。关于宋朝科举制的描述错误的是()A.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B.减少科举取士的名额C.提高进士地位D.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选 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B 与史实不符。10.北宋政权一改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局面,经过近百年的“培植养护”,“政府又变成读书人的政府”。这反映了北宋时期()A.重视文化传统的养育和保护B.形成了尚武轻文的社会风气C.推行变法新政成为社会潮流D.文官在军政体制中形成主体【解析】选 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北宋重用文官,“政府又变成读书人的政府”,说明文官在军政体制中形成主体。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宋太祖)一日召见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生灵涂地,其故何哉?吾欲息兵定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1)宋太祖与赵普在讨论什么问题?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在材料中找出赵普给宋太祖提出的解决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的具体做法。(3)通过以上措施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生灵涂地,其故何哉”?可见讨论的是唐末以来的社会动荡和分裂割据问题。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因此赵普建议“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削夺其权”指削弱相权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制其钱谷”指控制地方财政。“收其精兵”指削弱兵权,再结合宋太祖的具体做法回答问题。据此分析回答第(1)(2)题。第(3)题属于识记问题,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答案:(1)问题:唐末以来的社会动荡和分裂割据问题。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2)措施: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具体做法:削夺其权:在中央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并实行三年一换制度;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制其钱谷:取消节度使的收税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收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军队将领定期换防。(3)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知识拓展】北宋中央集权的影响(1)积极影响:地方的行政权、财赋权和军权都收归中央,官员的权力比以往受到制衡和约束,武人干政的风险降低,士人受到普遍尊重。(2)消极影响:削弱了军队战斗力,这是宋代形成“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官俸和军费开支庞大。冗官、冗兵和冗费导致北宋形成“积贫”的局面。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太祖黄袍加身当了北宋的皇帝后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这个基本国策也为后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影响贯穿整个宋代。材料二宋朝重文轻武,所以,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1)阅读材料一,分析北宋的基本国策是什么。为什么实行这种政策?(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朝的这种国策有什么弊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可知,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弊端从削弱战斗力等方面回答。答案:(1)重文轻武政策。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2)重文轻武政策,虽然有效地防止了将领的拥兵自重,巩固了中央集权,但它也产生了不利影响,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