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二章 声现象 易错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doc
-
资源ID:4887141
资源大小:105.5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二章 声现象 易错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doc
初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二章 声现象 易错点汇总一、机械运动1.估测(时间、长度)估测考察方向有两个,一是估测时间,二是估测长度。常考题型两种,一是单位合不合适,二是数值合不合理。例题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你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 18cmB、你的指甲宽度约为 1dm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10m/sD、人正常眨一次眼的时间约为 10sE、一节物理课的时间约为 40sF、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6m/sG、一根新铅笔的长约为 17cmH、一份中考物理试卷的质量约为 100gI、初中生小明体重 40kgJ、初中生小明身高 160mK、初中生小明体温 37L、初中生小明1min 心跳 75 次M、你手中的物理试卷宽约为 26cmN、普通家庭房间门高度一般大于 3mO、中学生课桌高度约为 80dmP、教室中使用的普通日光灯管的长度约为 15dmQ、天安门城楼高约35mR、中华尊高约528dm答案:AGIKLMPQ 估测题都会考察常见的一些事物,例如学生身高体重跑步速度、城市代表性建筑的高度面积等等,建议大家要多多观察生活。2.读数(刻度尺、停表)1)刻度尺读数时要注意物体的左端是不是正对0刻度线2)刻度尺读数时别忘了要估读一位3)做读数填空题时别忘了写单位4)在读停表时注意分针有没有超过半刻度例题读数:答案 2.3cm(2.2-2.4cm都算对),2.10cm(2.10-2.11cm都可以) 4分41.9秒3.测量实验测量实验是月考最常考的题型之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际意义。常考考点:读数和测量方式、减小误差方式、错误与误差的区别以及特殊测量方式等等。例题:质心姐姐测量水杯的直径为12.54cm,则质心姐姐用的刻度尺最小分度值是_,准确值是_,估读值是_。答案 0.1cm,12.5cm,0.04cm把过程反过来,测量完了再问你这些,你是否还能答对呢? 1.运动图像题初中要求掌握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常考形式是图像题。在做此类题型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到底是v-t图还是s-t图,避雷方法就是先!看!坐!标!轴!2.参照物问题太过于基础的类型相信大家都没问题,质心姐姐补充一个稍微难一点的例题:一列以速度v匀速行驶的列车内有一水平桌面,桌面上的A处有一小球若车厢内的旅客突然发现(俯视图)小球沿如图所示的虚线A点运动到B点,则由此可以判断列车的运行情况是( )A减速行驶,向北转弯 B减速行驶,向南转弯C加速行驶,向南转弯 D加速行驶,向北转弯答案 B本题突破口就在于取小球为参照物,列车运动方向就和“小球运动方向”相反即可。3.火车过桥问题对于有一定长度的物体的运动问题,例如火车过桥,军队过桥,小汽车过马路等等,建议大家画示意图。例题:一列长 180m 的队伍做匀速直线运动,整列队伍通过 1.8km 的长桥所用时间为 30min,这列队伍的速度为多少?二、声现象声音产生、传播最重要的两点:1.振动产生2.介质传播例题:为了验证固体能传声,小质在桌子左侧一下,趴在桌子的右侧的小新能听到声音,因此可以证明固体能传声。该实验严谨吗?答案 不严谨,因为没有排除空气传播这个干扰的因素!(控制变量法)2.声音三要素常考的题型有不少,例如: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实验探究音调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实验探究响度的大小与振幅的关系、实验探究弦乐器音调高低与弦的粗细、长短、松紧和材料的关系、通过波形图对比乐音三要素等。     三要素      关键词响度轻重、幅度大小音调长短、快慢、松紧音色特色、材质例题:两个完全相同的瓶子,a瓶内水多于b瓶内的水。用嘴贴着瓶子吹气,谁发出音调更高?用小锤敲击瓶子的话呢?答案 吹气时a音调高,敲击时b音调高。(你知道为什么吗?)3.计算题回声测距例题:一个人站在平行的两峡谷之间,当他击掌时,分别在0.3 s和0.7 s后听到回声。若声音当时1s内传播330 m,则两峡谷之间的宽度是多少?答案 两峡谷间的距离是:s=165m解析:声音在峡谷间的传播如下图所示:声音从人的位置传播到左边的山峡,反射后回到人耳处的时间:t1=0.3s声音从人的位置传播到右边的山峡,反射后回到人耳处的时间:t2=0.7s所用总时间:t=t1+t2=0.3s+0.7s=1s因为听到的是回声所以声音走过的距离是两峡谷间距的2倍所以:2s=vt两峡谷间的距离是:s=165m重要部分1.概念辨析例如物体振动一定发声,但人耳不一定听得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的传播依然继续。涉及基础概念的问题考得很频繁,难度不大,不过要小心陷阱2.噪声的防治主要出现在选择题部分,注意噪声防治的三种手段从声源处减少噪声,从传播途径处减少噪声,从接收声音处减少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