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课程思政信息稿.docx
学院课程思政信息稿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三加强,三突出,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化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化大会精神,仔细领悟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国海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把思想政治教化贯穿人才培育体系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推动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思政建设,协调推动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及培育模式创新,扎实做好新时代人才培育工作。一、加强组织建设,突出顶层设计,“课程思政”打开新局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顶格推动组织建设,成立以党委书记、院长为主要负责人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牵头统筹、学工部门联动、各系落实推动、师生全员参加,形成各司其职、特色显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学院专题探讨,统一相识,明确了“课程思政”教化教学改革的理念原则、目标任务、实施路径、组织保障和标准要求;围绕老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全面加强老师思政实力提升体系、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课程思政”打开新局面。二、加强重点环节,突出示范引领,“课程思政”达到新高度做好“思想破冰”,引导老师树立价值塑造、学问传授、实力培育于一体的授课目标,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广泛形成;以系为单位,集体研讨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育体系、课堂教学的结合点,修订完善各专业人才培育方案;“显隐结合”,学院239门专业课和57门通识课深化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体现在课程大纲、教案、课件中,如在课程大纲“课程目标”处设置“思政教化目标”,在“教学进度”处设置“思政点”,在“试验实践、内容或课外练习等”处体现思政内容等;结合专业学问,在课堂授课、实践训练、考试评价中,将思政元素“盐溶于水”,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古代文学课程第一章节中,通过阅读山海经引导学生体会上古神话所体现的忧患感、厚生爱民、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达到“润物无声”育人实效。同时,不断强化覆盖全部专业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组织20余门院级示范课程参加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评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公开展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电影与人生并在中国海洋高校报报道,宣扬课程思政建设中涌现出的优秀团队、典型案例、先进阅历,以“点”带“面”推动“课程思政”达到新高度。三、加强保障支持,突出政策倾斜,“课程思政”成为新常态学院筹备10余万元专项经费,专人负责,支持老师思政实力提升体系、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搭建“培训学习、沟通研讨、联合授课、课题探讨”四大平台,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付欣等课程思政领域专家来院讲座,激励老师参与课程思政培训、沟通;引导老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老师联合授课,协同开展理论探讨;培育近10项2021年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工程项目。不断完善学院考评、奖惩及绩效安排制度,逐步将客观量化评价与主观效度检验结合起来,综合采纳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动态评价等方式,以科学评价提升育人效果;把老师参加课程思政建设状况作为各系和老师个人年底绩效、老师党建考核、老师职务晋升及各类评奖评优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嘉奖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对课程建设中育人效果差的课程“一票推翻”,“课程思政”成为新常态。“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学院将接着遵循“分类建设、重点培育、有序推动”基本思路,逐步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努力做到“门门有思政、人人讲育人”,助推写好“课程思政”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