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专题总复习三中国经济发展史教学内容.doc

    • 资源ID:49255699       资源大小:975KB        全文页数:4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专题总复习三中国经济发展史教学内容.doc

    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专题总复习三中国经济发展史-历史高考备专题总复习(三)中国经济发展史(重点古代农业)一、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2、战国:秦国商鞅改革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3、三国:曹魏,重视兴修水利;蜀汉诸葛亮积极发展西南经济。4、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重视水利5、北周:武帝释放奴婢;严惩隐瞒田地户口的官僚大族;强制僧尼还俗从事农业生产6、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玄宗,大力发展生产7、五代十国(南方):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吴越修海塘抵御钱塘潮8、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9、清初:康熙实行更名田,鼓励垦荒;康熙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二、农业发展表现1、工具进步(1)奴隶社会: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有极少量青铜农具;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2)战国: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到来。(3)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4)汉:铁农具使用广泛,西域和珠江流域用上了铁农具;耕犁安上了犁壁,比欧洲早1000多年;赵过发明耧车(5)魏晋:(北方)曹魏时马均发明翻车;(6)隋唐:筒车,曲辕犁;2、农作物推广(1)奴隶社会:商周种五谷(2)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推广到江淮地区;(3)明清: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在明代引进,清代推广3、经济作物(1)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茶园规模大,政府开始征收茶税(2)五代十国(南方):普遍种植桑茶等经济作物;北宋:棉花种植推广到长江流域;元:棉花种植遍及南方(5)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推广到江北;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4、农业技术(1)商周时: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2)战国:牛耕得到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3)汉:牛耕广泛推广;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一牛挽犁牛耕法出现。耕作技术进步:5、水利(1)春秋战国:中原地区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楚孙叔傲修芍陂;秦国蜀守李冰修都江堰,郑国修郑国渠。(2)汉: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建天然陂池为主;东南以排水筑堤为主;西北修建坎儿井;(3)魏晋:(江南)农田水利兴修增多;(北方)马均发明翻车;曹魏兴复了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要求,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4)隋唐:隋朝开通大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不少水利工程;6、江南农业的发展(1)魏晋表现:a开发范围扩大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及岭南和闽江流域;b土地大量开垦;c耕作技术进步;d农田水利兴修增多;e单位面积产量提高;f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的产粮区原因:a南方相对稳定;b北方人口南迁,充实江南劳力,带来先进技术;c南方民族融合,d统治者重视农业;e南方自然条件适宜发展农业生产(2)隋唐:江南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圩田普遍,放火烧山现象多;江南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安史之乱之后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三、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唐代制成曲辕犁,发明了筒车等。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四、土地兼并问题1、封建土地所有制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土地兼并是其基本特点,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封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在封建社会不可能根除土地兼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2、原因:允许土地买卖是其根源。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人们观念的影响。国家政策的局限性。3、影响:(1)政治上,削弱中央集权。使大批农民破产阶级矛盾激化。(2)经济上,国家财政收入锐减。加剧农民的贫困,影响购买力,制约市场的扩大。影响人们的观念,将财富用于购买土地,影响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成为为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严重障碍。五、古代农业的成就和局限(1)以农立国的中国,传统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开垦了大量农田,形成了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和生产经验,较高的粮食生产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且使之延续和发展。传统农业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是传统农业带有极强的保守性;生产单位分散、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技术墨守成现,而且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来保护它们,小农经济构成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2)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限制了人口流动,加之中央集权制和户籍制度的束缚,致使大多数农民安土重迁。这样,新的阶级很难在中国产生。(3)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取得较高的收获量,这使得许多未成年人过早地投入农业劳动而失去受教育机会,同时也刺激强化了农民早婚早育多育的观念,造成中国古代人口的阶段性高速增长。六、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1、流向:由北方草原向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迁移。如东汉五胡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北方人民南迁,由黄河流域迁入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如东汉末年、唐朝中期、两宋之交。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2、原因: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3、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了边防。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4、清代前期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耕地面积扩大,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种植,粮食产量增加,封建经济恢复发展。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制度,刺激人口增长。疆域版图的扩大和巩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医学医疗技术成就的发展,提高了人们抗病能力和出生率5、建国后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国家有组织地从东部地区城市,调出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建设。(上山下乡)农村大量人口自发移向上海、北京、广东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民工潮”)七、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古代,这种不平衡明显地表现为南北经济差距较大。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中心。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和摇篮,也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和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主要是北方战乱和南方相对稳定,经济中心逐渐南移。(一)、知识梳理1、奠基:先秦、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春秋战国寸期,南方曾经出现了楚、吴、越等强国,南方的诸侯国已经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但涉及的范围较狭窄。秦朝统一南方越族地区后,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当地经济有所发展。西汉时,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东汉末年,北方各个军事集团混战,农民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江南。2、初步开发:三国。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位于江南的吴国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两晋末年起,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3、大规模开发:东晋。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人民继续南迁,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4、开始赶上:南朝末年。南朝时期,江南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小麦种植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种植技术有了提高,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5、开始南移:隋唐。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大运河开通促进经济发展;唐时南方越州瓷器闻名全国;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6、继续南移:五代。五代十国时期,吴越重视兴修水利,杭州、成都丝织业发达,杭州、广州等地商业繁荣;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都重视生产,北方人民继续南迁,这些使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7、超过:宋朝。宋朝时期,通过北宋的继续开发,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农业发展,江南和两广地区都种上了北方作物,“苏湖熟,天下足”。新开了许多茶园,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苏州湖州成为全国重要粮仓,棉花种植扩大,棉纺织业发展,造船业进步,泉州、广州和明州成为著名的海外贸易港口,海外贸易发达。南宋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元朝时,出现南粮北调。8、巩固和发展: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使南方的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二)、升华认识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了许多发展经济的措施;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政治中心的南移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3、经济重心南移是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4、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八、历史上的西部开发我国古代历史上曾进行过几次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政治上加强了统一,经济上促进了发展,对我们今天的西部开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知识梳理春秋战国到西汉:西部地区的发展程度明显超过东部,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是当时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地区。1、战国时期:秦国经商鞅变法,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都江堰的修建,为川西平原变成千里沃野创造了条件。2、秦朝: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3、西汉:关中地区修建了六辅渠、白渠等水利工程;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揭开了中央政府开发和治理新疆的序幕。西域都护设置,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丝绸之路开通。西汉政府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内地同西南的联系。4、东汉:班超经营西域,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5、三国时期:蜀国农业迅速发展;诸葛亮鼓励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6、隋唐时期:隋炀帝派人去西域;唐在西突厥地区先后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着眼于综合开发,各方面建设相辅相成;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利益,不搞民族歧视。青藏高原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同唐朝的联系不断加强;云南西北的南诏,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益州的丝织业和造纸业十分出名。7、宋元时期:(1)在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兴起了西夏王国;(2)宋代特别是南宋以来,西北地区由于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经济破坏严重。(3)元朝对西域开发治理,实行全方位开发:实行军屯、民屯,促进冶炼业、纺染业的发展;统一货币,并实行轻徭薄赋政策;重用少数民族人才。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正式归人中央版图;在边远的云南地区建立了行省;四川地区的丝织业在北宋时期水平最高;8、元明两代:(1)在云南和贵州设立行省,将云贵高原直接置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对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的开发有重大的积极作用。(2)明代后关闭嘉峪关,对今新疆地区的控制削弱,对西北地区的发展起了负面作用。9、明清时期:成都在明代成为茶叶市场;明末清初,四川地区发生长时期战乱,地区经济遭到摧残。清初实行的“湖广填四川”是中央政府进行恢复性开发的重大措施,对地区经济开发起了积极作用。平定分裂分子噶尔丹、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伊犁将军,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重视发展商业,积极发展民间商业,以低关税吸引外商从事贸易,撤关卡,鼓励新疆商人到内地经商。清代后期在新疆建省,并大量移民实边,对这一地区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云南地区在清代开采铜矿较多;清朝时确立了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册封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在西宁设置办事大臣辖区。10、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19世纪70-80年代,云南、西藏、新疆人民抗击英、俄的侵略。1875-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881年收复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1913年,英国策动西藏亲英分子闹“独立”,中英两国就西藏主权问题反复交涉,中国政府强调对西藏不容置疑的主权,并一直拒绝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在西部地区建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934年,红军长征经过云、贵、川、甘、陕等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转移到西南,许多近代企业从华北、华东、华中迁到西南、西北各地,增强了西部的经济实力。11、新中国时期:新中国建立后,和平解放云南、西康的广大地区,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了康藏、青藏、新藏公路,沟通了西藏与各地的联系。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在西部和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1958年后,西部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57-1966年,在西部建成成昆铁路和兰新铁路。1966-1976年,国民经济在动乱中缓慢发展,西部地区建成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西昌和酒泉成为我国著名的卫星发射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获得较快发展。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二)、升华认识1、导致西部经济落后的原因:政治中心的东移或南移。战乱的影响。自然条件的影响。无节制地开发。近代以来,随着与西方国家通商增多,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很快,而西部地区则严重落后,东西部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到解放前,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已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较中、西部地区快。改革开放,首先是沿海地区的开放。2、当前的西部大开发,不是经济重心西移,而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附加专题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基础知识点评一、社会经济的发展1、农业的发展变化(表现)(1)生产工具的改革:春秋战国:春秋时铁农具开始出现,A、如铁锸。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B、桔槔:灌溉工具普遍使用;西汉:赵过的播种工具耧车和推广;推广代田法P34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水碓、水磨广泛应用于谷物加工。隋朝:大运河;唐朝:是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发明了曲辕犁,并创制了筒车。生产工具的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农作物推广与种植商周已出现“五谷”西汉: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桃等陆续移植内地。明清:明代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广到江北。由国外引进的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还建立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3)兴修水利春秋时吴国开凿的邗沟,楚国修的芍陂,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开凿的都江堰、水工郑国修郑国渠。秦朝时开通灵渠。三国曹魏兴修了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隋朝开凿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仅江南水利工程,超过六朝的总和。北宋王安石变法时颁布农田水利法。(4)生产技术和经验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魏晋南北朝: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推广到西北嘉峪关地区。深耕细作、积粪肥田,传播到南方。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的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5)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生产关系的调整土地政策的调整。赋役制度的调整。(6)影响农业发展的其他因素:政治环境的影响;统治者的重视;民族间、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2、手工业的发展(1)陶瓷业:商周出现原始瓷器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秦朝:兵马俑。魏晋南北朝:制瓷技术日臻成熟。南青北白。唐朝: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创制“唐三彩”。青瓷中秘色瓷(越窑)出现。(2)纺织业:战国:纺织业取得新发展,长沙楚墓出土的麻布残片,纤维相当细密。曹魏: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蜀锦行销吴魏。唐朝: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丝织品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明清:明代浙江嘉兴使用新式“纱绸机”。纺织业出现新的社会分工,江南苏州等地出现手工工场。清朝手工工场规模扩大,分工细密。P118(3)制漆业:周朝漆工艺大量用于造车;战国时期出现采用夹纻技术的精巧漆器。(4)铸造(夏商周)冶炼业:青铜时代:夏商周青铜制造业是商周的主要部门;西周出现大量日用生活器皿;春秋战国时期: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金银错技术和雕铸技术(莲鹤方壶春秋中期)西汉:煤成为冶铁燃料;发明淬火技术;东汉:百炼钢技术得到推广北魏以制造军刀出名魏晋南北朝时期:灌钢法(生铁与熟铁合炼成钢)西夏:冶铁采用竖式风箱设备(5)手工业专著:战国:考工记是一部手工业工艺专著,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明朝: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6)酿酒业、煮盐业:春秋时期:用曲酿酒(7)造纸业:西汉:出现绘制地图的纸(甘肃天水放马滩)东汉: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P43魏晋南北朝:纸逐渐取代简牍3、商业的繁荣(城市交通)夏朝:有“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之说商朝:重视商业;“商人”来由;“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商周:道路设“旅舍”并建立邮驿制度春秋战国: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隋唐:交通要道上还有接待客商的有店肆,备有“驿驴”。城市里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政府设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市中有邸店和柜坊(最早银行雏形)P72。唐朝后期,有夜市。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在北方称集)。唐代的开元通宝货币成为历代范式;明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汇集了四面八方的特产。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兴起。4、对外贸易发展概况:(1)汉朝:开通了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和东南亚各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2)唐朝: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长安、洛阳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唐朝同日本的贸易往来频繁,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的银币。中国同东南亚一些国家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中亚、西亚、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同唐朝也有经济交往。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3)明朝:郑和下西洋,与当地居民和平贸易。(4)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和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特点:(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汉朝到唐朝,以陆路为主,经丝绸之路与西亚、欧洲国家贸易;唐朝至明清,以海路为主,同海外各国贸易。(海路贸易地位上升的主要原因:北方战乱不断,阻断了丝绸之路;南方相对安定,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造船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指南针用于航海。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外贸中丝织品占很大比例,而两宋时,陶瓷品占很大比重,其易碎的特点适合于海路运输。)(2)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而着力于加强友好往来。对外贸易中,带出去的都是我国精美的工艺品、丝绸、瓷器等,其中很多是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还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3)对外贸易伴随着文化交流。中国传统科技不断西传,西方宗教也传入中国。(4)外贸促进民族融合。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中国人长期杂居、通婚,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5、古代货币。秦圆形方孔钱,唐高祖下令行开元通宝。6、古代城市的发展(1)发展概况:夏商西周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春秋战国: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是繁华的商业中心。隋唐:长安、洛阳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商业大都会,扬州、成都是长江流域东西两个商业都市中心,扬州手来居上,有“天下之盛,扬为首”和“扬一益二”之称。明清:北京、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2)规律特点: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专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益活泼。农村人品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扩大。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城市商业受到封建政府限制,如设官管理“市”里贸易,贸易活动限制在“市”里进行等。7、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代,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细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分和地区增多,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从出现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其发展缓慢的原因: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市场购买力不强;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从根本上说,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思维拓展二、分析经济重心的转移1、过程及规律: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魏晋北朝,终结于两宋时期。从南宋开始直至现在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南方。南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2、原因:自然环境与整个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北方连续战乱,南方相对和平稳定;大量南迁的北方农民,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补充了大量劳动力;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南方自然环境、海外贸易优于北方。3、综合认识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内乱时比较突出;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从地理角度看:气候的影响。从政治角度看:经济重心南移是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重心的转移也带来文化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人才密布,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之说。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唐初的统治者充分认识到了“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为此采取的富民政策是A、广开言路B、轻徭薄赋C、大兴文治D、革新政治2、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但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注意调整生产关系B、鼓励垦荒,扩大耕地C、革新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D、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品种3、下列赋税基本上能保障农民劳动时间的是汉代的更赋北魏租调制唐代租庸调制王安石变法法令中的募役法A、B、C、D、赋税制度的重大演变,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回答45题。4、唐朝两税法的实际作用是A、缓解了均田制破坏后出现的财政困难B、缓解严重的土地兼并C、削弱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D、从根本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但商品经济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据此回答56题。5、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不包括A、巩固了封建小农经济B、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C、增强了统一战争的物质力量D、根除了土地兼并现象6、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C、保证稳定的财政收入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7、东晋时江南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安”的局面,其形成原因不包括A、经济重心南移B、推行劝课农桑政策C、大力兴修农田水利D、北方大量人口南迁8、隋唐时期出现在江东地区的、便于水田耕作的工具(如右图)是9、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在论述隋唐与东南财富时提出:“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在游玩享乐,但时代的需要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的。”白教授所谈到的“新形势”是指A、江南已得到开发,需要加强南北联系和经济交流B、当时南北经济已趋于平衡C、南方爆发农民起义需要派军队镇压D、民族融合巅峰的出现需要开辟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10、“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的发现,那就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在一部中国的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中已有关于选择的原理的明确记载。”贡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赞誉的这部中国古代农书著作是A、齐民要术B、天工开物C、农政全书D、梦溪笔谈11、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春秋末期历史发展本质趋势的是A、铁器和牛耕的出现B、公田转化为私田C、周天子势力衰微D、诸侯争霸12、作为新的赋役制度,“摊丁入亩”带来的最为重要的社会影响是A、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B、促使人口快速增长C、提高了土地利用率D、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13、成都地区在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以下表述与之相关的是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推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文物一刻画出采桑狩猎等多种场面,艺术技巧精湛文物二反映了人们社会生活的丰富,造型生动活泼唐朝时期的的益州物产富饶,且工商业地位尤为突出A、B、C、D、14、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5、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16、“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17、农耕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面貌,影响深远。“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18、明代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写一商人在县城入厕时,“偶然官府在街上过”,吓得他“心慌起身”逃走,惊慌中把装银子的袋子遗忘在厕所。为何官员隔墙路过就将一个本份的商人吓得魂飞魄散?拍案惊奇总结了这一社会通则:“那富的人,怕的是见官。”材料反映了A.农本思想根深蒂固B.明代商业发展迅速C.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D.专制统治严重压制了商业的发展19、下列语句出自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或历史人物之口,其中分析不恰当的是甲:“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乙:“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丙:“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丁:“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A、甲乙的观点相似,都认为农业涉及民生,应加以重视B、乙丙的观点相对立,乙强调农本,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C、丙丁的观点相对立,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丁强调工商为末D、甲丁的观点相对立,甲强调农本,丁反对工商为末20、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明清时期)从商致富的记载,但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中国全史商贾史)。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明清时期从商致富的现象多,是因为唐宋对“市”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突破了B、“营商致富的动机”包括经商积累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或用于子女科举入仕C、“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指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D、造成材料中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21、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22、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下列哪些观点体现了这一历史特征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公室将卑,大夫皆富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天不边,道亦不变A、B、C、D、23、宋代文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这一记载,反映了北宋的商业A、江南经济的繁荣B、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C、城市的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D、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统一规定的时间24、齐民要术序曰“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从上述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此书A、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B、总结6世纪前南北方人民的生产经验C、含有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D、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贫富悬殊状况25、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述,正确的是自然经济的产物曾在封建社会的早期起过一定积极作用最终阻碍着中国近代技术和生产力的形成是完全消极反动的政策A、B、C、D、26、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有利于巩固统治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27、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其“微澜”主要表现为A、手工工场兴起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28、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汉代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且有专职官员管理唐代“市”中出现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宋代益州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代大都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A、B、C、D、29、关于古代“坊市与城镇”的叙述错误的是A、唐朝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市”定时开启B、唐朝以前,商业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C、宋朝市坊界限打破,但官府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D、明朝时出现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30、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土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这种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是A、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B、自耕农主数量减少C、国家赋税收入锐减D、土地兼并加剧31、右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业交易受到严格控制城市功能以军事为主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A、B、C、D、32、“重农抑商”政策与明清闭关锁国政策所起的相似作用在于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使中国与世隔绝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A、B、C、D、33、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A、民贵君轻B、重农抑商C、施行仁政D、闭关锁国34、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取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35、对比图2与图1,中国古代城市商业活动发生的重大变化是A、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打破B、“草市”盛行,集镇兴起C、出现了按地域集结的商帮D、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取消二、主观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华民族自古有重视农业的传

    注意事项

    本文(专题总复习三中国经济发展史教学内容.doc)为本站会员(1595****071)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