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奖科研报告论文.docx
-
资源ID:49430692
资源大小:16.41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多媒体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奖科研报告论文.docx
“多媒体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摘要】“多媒体程序设计”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传统教学模式使得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本文对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法,并从课程的授课形式、实践教学模式、考核手段三个方面阐述了教学改革的实施情况。 【关键词】教学改革 有效教学 BOPPPS 项目驱动 【基金项目】南京工程学院2014年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409。 1G64 1A 12095-308901-0217-02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专业人才需求激增。依据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理念,南京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面向大三学生开设了“多媒体程序设计”课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核形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课程特点及现状 “多媒体程序设计”是重要的专业课,在高校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并不多见。出于通用性和高效性的考虑,选用了Visual C+作为开发工具,希望学生在运用中能够真正理解面向对象、模块化、组件化的程序设计思想。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操作系统为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媒体处理提供的接口及其开发方法(如:GDI/GDI+、MCI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介绍DirectX、OpenGL、OpenCV等第三方开发工具的特点和使用,为后期学习“虚拟现实与系统仿真技术”、“游戏开发设计”等综合性专业技术课奠定基础。 课程教学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2个环节共64学时,另配有16学时的课程设计,在公共教室授课,实验及课程设计在专业机房进行。但毕业设计情况显示,大多数学生在完成整个学期的学习任务后,对所授知识的掌握并不理想。经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与其它开发工具相比,Visual C+更加难学;函数较多、参数定义复杂,记忆困难;缺乏兴趣、死记硬背,不少学生学习目标仅为通过考试,并不重视真正的实际应用。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讨论和分析,总结出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教学手段单一,讲课为主,辅之以上机实验。理论课在公共教室授课,90分钟的课堂,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只是听课和观看演示,对编程没有切身体验,无法真正参与到学习中,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另外,从课时安排上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对独立,讲课结束后隔一至两天才进行实验。学生到上机时,关于操作的要点已基本忘记,学习效率低。 2)实践环节虽然占了整个学时的三分之一,但“验证性”的内容过多,教师直接给出案例的操作步骤,学生按步骤调试运行,完成后写出实验报告。从表面看,实验完成得都很好,但长期按部就班使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很多学生对编程的认识依然停留在结构化程序设计层面,对面向对象和组件化的设计理念缺乏深入了解,知识掌握不扎实,对于方法的变化和功能拓展都会产生畏难情绪,更谈不上创新。 3)依然采用陈旧的考试方式,教师考前划重点,学生突击背程序,表面上成绩理想,但学生并没有理解和掌握实际应用方法,面对一个陌生的实训项目,普遍感到信心不足。 3.教学改革的实施 课程教学现状和我校所提倡的“学以致用”办学目标有相当的差距,因此探索新颖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尤为紧迫。我们在学习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师生现状、实验室建设情况以及课程的特点,从课堂授课方式、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改革实践。 3.1课堂教学有效化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1,课堂教学的有效化一直是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近年国内外院校提出了多种有效教学方案,都取得一定的成效和进展,其中BOPPPS教学模式得到了授课教师的广泛积极采用。 BOPPPS教学模式将授课过程依次划分为导言(Bridge-in)、 目标(Objective)、预测评(Pre-assessment)、 参与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期测评(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6个阶段2。“导言”阶段主要介绍课程的学习目的和重要性,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目标”阶段,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方向。“预评测”阶段,通过练习、测试、作业等发现问题、解答问题,预先了解学生情况,进而调整授课内容;“参与学习”阶段,主要安排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后期评测”阶段,通过答题等方式,了解学习成效;最后的“总结”阶段,由教师总结要点并布置任务3。 BOPPPS是理想的教学模型,而“多媒体程序设计”教学是以专业程序设计为主,知识点繁多、重应用而轻理论,因此教学改革不能完全照搬模型的每一个阶段来进行。受该模型的启发,我们对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重新进行了评估和修正。 (1)授课地点设在机房 将合班课一律调整为单班,授课地点设在专业机房,有利于互动和辅导,机房提供软件和网络环境,便于学生获取教学资源。在机房授课,教师每讲一步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操作,这样一来更容易牢记步骤,理解设计方法。 (2)规范课堂教学流程 参照BOPPPS模型,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将90分钟的课堂划分为5个单元:引导(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学习目标;预评(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适时调整讲课深度,同时学生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带着问题听课;练习(35分钟),该单元是教学主体,教师先概要介绍案例的实现方法,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测评(20分钟),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进行评分,并以此作为平时成绩的部分依据;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要点内容,解释共性问题,布置课后作业。 3.2 实践教学项目化 教改实施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的改进并不能完全扭转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教学案例和课后任务仅仅巩固了理论知识,现成的例子使学生习惯于照葫芦画瓢,抄袭现象也很严重。久而久之学生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动力,缺乏团队合作的体验,而项目教学法可以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 项目驱动教学(Project Based Teaching)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充当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辅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讲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完成项目职业体验和解决问题为主的互动式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最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建构4。实际应用中,我们根据其主要特征采取了如下改革措施: 提高教师职业素质 项目驱动教学客观上要求授课教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工程项目经验。而部分教师长期从事单一教学工作或偏向于专业学术研究,缺少项目经历,很难在实训过程中对学生做出精准的指导。对此从两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方面鼓励教师开展与企业的科研合作,派遣教师到企业进修培训;另一方面,邀请企业的资深工程师共同参与指导,为学生项目实践提供必要的职业经验。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采用分组学习,每组4至5人,分组时保持各组的水平相当,提倡团队合作。教师在辅导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演示一遍,而应以提示和点拨为主,教会学生不要死板地依赖教材和记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MSDN、网络搜索等工具查阅资料并且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习主动性。 合理的项目设置 由于课程内容的组织按软件项目开发过程进行,项目设计至关重要,其合理性及数量都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设计时我们重点把握三个原则:紧扣教学内容,有实际应用价值;难度适中,使学生能够保持学习热情;综合性强,做到知识与技能的统一。 3.3 考核形式多元化 “多媒体程序设计”课程刚开设时,为追求“考教分离”,采用了传统的纸质闭卷考试, 后来尝试了基于题库的机考方式,虽然这两种方式对促进学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都存在弊端。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实施,我们同时将考试方式和评分标准做了全面的调整:不再组织统一考试,对学生的学期成绩给予多方面的综合评价,课堂练习和实验的评测成绩占30%,最终的项目实践评价成绩占70%;项目考核采用逐个验收并现场提问的形式,根据学生项目工作的完成情况、工作的难度、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分;最终的成绩采用等级制取代原有的百分制,淡化学生对分数的追求,将学习的眼点放在能力、素质和知识的提高上。 4.结束语 课堂教学的有效化使课堂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理论知识得到及时巩固;实践的项目化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方法的改革,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变得有趣而实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杜绝了作弊的可能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观察,发现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理解远远好于以前,操作的熟练程度、编程能力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