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行动方案(doc 35页)(1).docx
-
资源ID:49446757
资源大小:49.44K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行动方案(doc 35页)(1).docx
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行动方案 先进制造业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产业支撑。“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对于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结构升级,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使上海“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紧紧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通过“新体制新机制”,形成“新技术新装备”,“以加强技术创新,确立上海先进制造业高端优势为主线”,正确处理好制造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自身发展与服务全国的关系,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发展优势产业、稳定均势产业、淘汰劣势产业”,特制定本方案。 一、上海制造业的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上海工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和工业新高地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03年,上海制造业实现总产值10933亿元,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1978年以来,上海制造业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至1990年,主要是加强轻纺、增加产能、建设宝钢、发展汽车,开展恢复性调整和适应性调整,使轻重工业大体平衡。第二一2一阶段,从1990年至2000年,主要是突出重点、培育支柱、优化布局、提升重化,从发展八大重点行业到形成六大支柱产业,工业从调整中发展转入发展中调整。第三阶段,从2000年至现在,主要是强化创新、提升能级、发展装备、建设基地,全面启动科教兴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上海制造业对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显著。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总量的比重长期保持在50左右,2003年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65,每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带动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90年的0.306亿元上升到O.565亿元。 (二)上海制造业具有门类齐全和配套完善的基础优势。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全国共有39个工业大类行业,其中,制造业30个、采矿业6个、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在30个制造业门类中,上海均有涉及;从制造业中类行业看,全国有169个,上海有161个。 (三)上海制造业在总量上尚有一定的相对优势。1985年之前,上海制造业总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近10年来,上海制造业总量在全国各省市排名中稳定在第五位,在35个大中城市中居首位。 (四)上海制造业已进入持续高速发展阶段。上海制造业总产值从1956年的100亿元到1987年的1000亿元,大约用了30年;从1000亿元到2003年突破10000亿元,大约用了l5年。据预测,从10000亿元到20000亿元只需5年左右时间,从10000亿元 一3一到100000亿元预计需1520年。 (五)上海制造业已步入了重化工业持续稳定的增长期。上海制造业自1992年开始,重工业比重已连续12年高于轻工业。据预测,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两者之比将基本稳定在7:3的水平,与国际上典型的重化工业中后期的特征基本吻合。 (六)重点产业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自“八五”开始,上海先后提出并确定了汽车、钢铁、石化、成套设备、通信电子设备、家用电器、生物医药等为支柱工业。经过十几年的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汽车、成套设备、精品钢材和石化等已占全市制造业总量的56左右。 (七)以六大产业基地为龙头、市级以上工业区为支撑、区级重点工业区为配套的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二十多年来,上海制造业实现了从100平方公里向600平方公里,进而向6000平方公里拓展的历史性跨越。 (八)上海制造业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上海制造业161个中类行业中,处于全国同行业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的占19一27。在15个重点行业中,产出总量、增加值总量和增加值率都排在前三位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次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产出总量位于15个重点行业之首,但增加值率却居上述行业之末。 总的来看,上海制造业长期保持着对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撑和 4带动作用,总量在全国的排序虽有所下降,但重点产业的规模优势,以及在产业结构、劳动生产率、综合配套、人才集聚和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势较明显。一是钢铁、汽车、石化等产业在全国具有明显的竞争力;二是制造业产业链完善,这在世界各大工业城市中也是特有的;三是产业结构比较合理,重轻适度、比例协调;四是劳动生产率和效益居全国首位;五是制造业的综合服务水平居全国前列。 二、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机遇和挑战 (一)先进制造业的基本内涵 上海要优先发展的先进制造业,是指能够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并将先进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及管理方式综合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和服务等全过程的制造业,具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服务功能全、就业比较多等特点。它不仅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也包括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是上海按照“两个率先"要求,贯彻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充分发挥综合优势,体现特大型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二)先进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 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实现“两个率先”和构筑新型产业体系的重要阶段,也是上海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和时期,上海制造业仍将是全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和重要驱动力量。 从制造业发展规律看,进入重化工阶段后,制造业本身有一个 一5一数量扩张和结构升级并举的趋势,上海制造业要顺应这种趋势,并实现向高技术产业的逐步转型。从城市发展规律看,世界各国的工业都集中在若干城市群,上海制造业总量和单位产出还远低于东京、大阪、纽约、芝加哥等城市的水平;目前国内工业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也日益明显。从上海自身发展需要看,制造业发展同全市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达到0.963,制造业对服务业的拉动系数达到0.565。发展制造业已成为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稳定就业、发展服务业的内在需要。 (三)先进制造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第一,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持续,上海有条件发挥综合优势,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基地和向国内辐射的桥头堡。第二,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为上海发挥老工业基地综合优势,加快发展装备产业和高新技术提供了市场机遇。第三,上海拥有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和完善的产业链,更有条件融入国际产业分工。第四,上海综合服务功能完善,服务业发达,最有条件成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城市。第五,国际化大都市的综合吸引力,能为先进制造业持续提供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四)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是发展制造业与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上海制造业在能源消耗、单位产出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指标居国内领先地位,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快增长方式转变,调整结构,使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一6一 二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稳定城市就业的关系。高新技术产业是上海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但其总量目前仅占全市制造业的14左右。要进一步扩大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增加总量,减少城市就业压力。 三是加快产业国际化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在继续扩大利用外资的同时,尤其要加强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注重引进、吸收、消化和自主创新的有机结合。 四是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与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关系。在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中,要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要针对民营经济较多集中在消费类行业的现状,有步骤地在基础性、装备类产业内加快释放国有经济能量,调动各种所有制企业参与先进制造业发展。 三、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选择 (一)基本原则 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将制造与研发结合起来,将引资与引智结合起来,加大海外收购、兼并力度;注重引进与吸收创新相结合,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相结合,提高集成创新和二次创新能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制造水平;完善重点产业研发创新体系,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 一7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发挥“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优势;实现市场基础性资源配置与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从体制机制上充分发挥经营者积极性;支持中央在沪企业发展国家战略产业;调动各类企业、各种所有制经济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坚持加快自身发展,努力提高服务全国水平。按照“立足大局、扩大开放、服务全国、互融共进"的要求,注重与全国各地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实现产业联动、配套和合作;创新合作方式,鼓励各类企业发挥管理、技术和资本优势参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建设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格局。紧紧抓住长江流域发展机遇,依托长三角联动发展,在更大范围内集聚优势。 坚持资源集约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好产业、环境、资源、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推广清洁生产。 (二)发展战略 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既要尊重世界制造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从上海特大型城市和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殊性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紧紧抓住世界制造业加快向中国转移的重要机遇,以制造业高端优势引领技术结构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抓住2010年上海世博会机遇,加快先进制造业战略布局调整,带动一大批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突出发展目标的前瞻性和战略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科教兴市主战略和建设“四个中一8一心"的总目标,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差别政策"的原则,对重点产业和行业实施相应的产业导向,提出到2010年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方针是:提升支柱产业竞争优势,推动装备产业升级突破,加快战略产业培育壮大,抢占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保持都市产业稳定增长。 (三)主要目标 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牌为依托,以资金技术密集和充分就业相统一、制造业与服务业高度融合、中小企业充满活力为特色,构筑技术创新化、产业集群化、制造信息化、标准国际化、资源集约化的上海先进制造业体系,使上海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先进制造中心,研发创新和技术服务中心,大企业运营管理、投资和采购中心,人才集聚和教育培训中心,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交流的信息中心和全面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先行示范区。 产业规模。到201O年,工业增加值在6000亿元以上,保持对全市GDP的重要贡献,工业总产值达到25000一27000亿元。年产出500亿元以上的大集团超过10家,其中1000亿元以上的达到45家。 产业结构。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装备工业为骨干、基础原材料工业为依托、都市产业为配套的产业结构。其中,装备制造业占全市制造业比重从现在的47提高到54。 9 技术水平。争取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由目前的2400亿元左右增加到5 400亿元左右;全社会R&D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3左右;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企业R&D经费投入总额占65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在65以上;形成几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和大项目;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和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基本确立以人才高地为支撑的城市创新体系,成为国内外重要的创新基地、知识扩散中心;基本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格局。企业技术中心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由2003年的127家和102家分别增加到300家以上。 品牌培育。到2010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大企业,并有若干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培育57个国际性品牌和1015个全国性品牌产品;形成35家具有连锁开发经营能力的品牌工业区,形成10个左右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专业展览。 产业布局。到2010年,六大产业基地全面建成,其中微电子、汽车、化工和精品钢材等四大产业基地产出分别超过1500亿元;市级以上工业区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75以上;500亿元以上的工业区超过10个,年产出超过1000亿元的工业区达到5个,形成与城市功能和郊区城镇布局相匹配的工业格局。 服务功能。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均衡协调发展,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到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形成若干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基本建成服务长三角、辐 一1 0一射全国的专业化、品牌化、信息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 一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10年,制造业能源消耗不超过6000万吨标准煤;平均年能源增长率控制在45;能源弹性系数争取保持在O.4左右。 四、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重点 (一)提升支柱产业竞争优势 主要是依托产业基地、加大投资集聚、保持规模优势,提高竞争能力。尤其在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石化四大领域,进一步强化核心竞争优势,提升能级。 电子信息。重点是加强研发、拓展领域、加快升级、提高效益。推进集成电路设计与整机制造联动发展,推进信息产业与其他制造业融合;鼓励电子信息产业向汽车电子、数字电视、关键元器件和媒体等延伸。集成电路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及整机开发,整机产品所需的各种专用集成电路和系统级芯片等。建成具备研发、设计、生产、封装、测试、软件等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家级微电子产业基地。汽车电子重点发展燃油喷射电控装置、节油环保型电子点火装置、制动防抱死系统(ABS)、气囊防护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接收装置、防撞雷达、车载信息娱乐 一1 1系统等。网络与通信设备重点发展网络设备、接入网系统设备、数字移动通信产品、卫星通信设备、数字音视频设备等。 汽车产业。重点是自主开发、打造品牌、跨出国门、保持领先。提高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经营能力;稳定发展轿车;重点发展零部件制造及客车、重型载重汽车、集装箱运输卡车和专用车等;大力推进燃料电池、燃气、混合燃料等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生产,形成自主品牌产品。建成安亭、金桥和临港三大汽车制造基地。 石油化工。重点是园区开发、项目建设、完善配套、优化布局。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的重点是发展漕泾,改善吴泾,调整高桥。发展战略的重点是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精细化工。 精品钢材。坚持精品发展战略,重点是总量控制、优化结一12一构、集约生产。进一步优化配置现有装备能力,发展高档精品钢材,继续提升家电用钢、不锈钢、船舶和管线用钢、电工钢和特种金属材料、石油和电力行业专用无缝钢、新型建筑用钢等产品的市场份额和竞争能力, (二)推动装备产业升级突破 主要是抓住城市化机遇,选准突破性重点,推动产学研攻关,加快国际化合作,提升工业化水平。到201O年,核心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若干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系统集成公司;发电设备、微电子装备、煤液化成套设备等行业的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基本建成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国家基地。预计到2007年,装备产业产值将达到10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到2010年,装备产业产值将达到15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4左右。重点在八大领域实现升级突破。 电站和输配电设备。以提高设计和成套能力为核心,努力打造中国最具竞争优势的电站和输配电成套设备制造基地、设备成套和工程总承包中心。到2007年,产能超过1500万千瓦。到2010年,具备自行设计制造1000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大型空冷火电机组、大型循环硫化锅炉、具备重型燃气轮机、700MW 一1 3水轮发电机组的能力,成为国际领先的电站设备制造基地。开发75万伏超高压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超高压柔性交流输电成套设备,成为高压、超高压和中低压配套完善的国内最大、最齐全的输配电设备制造基地。 轨道交通。积极开发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包括磁悬浮)及关键零部件、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到2007年,在A型车及变形车设计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初步建立起车辆开发队伍,信号系统国产化取得初步成效。到2010年,能自主设计生产全系列轨道交通车辆,实现供电系统、站台系统成套,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达到国际水准。 微电子装备。到201O年,基本掌握光刻机、刻蚀机、CVD三大关键半导体设备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带动其它半导体设备发展,形成我国主要的微电子装备研发生产基地。 精密加工装备。发展高精度加工中心、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精密加工装备,成为拥有主机、控制系统、控制软件完全自主化的数字化装备制造基地。 重点专用装备。形成重大装备的特大型汽缸、特大型转子、大型高压容器、大型冶金和重型机械机架等自行设计和制造能力,发展大型铸锻件等极端制造能力,重点发展盾构掘进设备、港口机械等大型重工机械装备。发展印刷包装机械等专用装备,以及为“三农”服务的乳业设备、冷藏冷链设备、温室生产等现代农用设备。 一1 4 能源类装备。发展大型煤炭综合采掘运设备、煤液化制油、煤气化多联产成套设备等能源类装备。到2007年,拥有主要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形成煤液化装备的制造设备成套能力;到201O年,基本建成我国煤液化装备制造基地。 新型环保装备。以电站设备带动电站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成套设备;发展城市垃圾处理成套设备、水污染防治及废水资源化成套工艺设备、环境检测设备;鼓励海水淡化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到2010年,成为国家重要的环保技术、环保装备、环保服务和环保应用基地。 智能化测量和自动控制设备。重点发展大型复杂和连续生产过程所需综合自动化系统、控制系统、应用现场总线技术的检测和控制仪表,以及适应于现场总线集成的各种软硬件产品,智能化工业控制部件和执行机构。 一1 5 (三)抢占新兴产业重点领域 在重化产业逐步转入成熟阶段的同时,从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出发,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重点是加强跟踪,滚动培育,政策集聚,点上突破。 一1 7 生物医药产业。支持具有国际认证水平、占领高附加值环节医药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努力形成以创新为特色、以张江国家上海生物科技产业基地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群。生物技术力争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治疗性疫苗、多肽药物、动物乳腺反应器等领域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创新药物;新医药重点遴选开发治疗重大疾病、疗效显著、量大面广的化学创新药和非专利药;生物医学工程加快中高端诊断设备,发展无创、微创介入治疗设备,研制自动、半自动的中高端生化诊断仪器;现代中药加快超临界提取、在线检测、计算机现场控制、指纹图谱等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 新能源、清洁能源和节能产业。围绕提高能源效率和节一18一约能源,重点发展技术成熟、具有发展前景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发电及其它太阳能产品。以世博会场馆建设10万平方米太阳能屋顶、启动本市5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为契机,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推广风力发电、储能技术、分布式发电、天然气水合物等技术的应用。 以煤的全气化清洁工艺产生的合成气为基础,建设清洁能源系列示范性生产装置联合循环发电装置、煤制油中试装置等系列装置,成为清洁能源开发和示范性生产装置基地。 以建筑材料生产的绿色化和节能为目标,推广节能型建筑材料及其绿色制造技术,重点研究开发低品位原、燃料和可燃废弃物以及工业废渣用于建材生产的资源化技术,绿色和节能型建筑材料及其制品的生产技术和装备。发展高压大功率变频调速装置、非晶合金变压器、电磁感应节能灯等重点节能产品。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精品钢为主的新型金属材料;高性能塑料与塑料合金、特种橡胶;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绿色纤维等精细化工材料;大直径外延硅片、IC引线用框架铜带、高性能电解铜抛光硅片及超纯试剂等微电子产业用新材料;等离子平板显示器用稀土荧光粉、汽车尾气净化用稀土催化剂等稀土新材料;含医用塑料、人工中耳、三维仿骨结构材料、全热解碳人工心脏瓣膜等生物医用材料;绿色化学建材、节约资源型墙体材料等新型建材纳米级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等粉体材料;重点发展分子电子材料,量子元件,高密度记忆用磁性材料,光记 一1 9忆材料,碳簇、碳纳米管,超精密加工装置,纳米级检测仪器,微型机械,分子设计蛋白质,生物反应器,遗传因子治疗药品等纳米新材料产品。 (四)保持都市产业稳定增长 都市产业是先进制造业的延伸和拓展,是国际化大都市均势产业的主要体现,也是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根据城市功能特点,对广就业、融合型、多功能的都市产业,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稳定为主线,继续保持规模,拓展内涵,提升功能;鼓励中心城区老工业厂房保护性开发,发展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都市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服装服饰业。以服装设计为龙头,集加工、制造、销售、会展等为一体,造就一流时装设计师;逐步提高产品档次,稳步提高国内和国际市场地位,成为弓l领中国潮流的国际时尚之都;鼓励皮革箱包产品向个性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保持50万人以上的就业规模。 食品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食品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物流专业化水平,加快食品向方便化、工程化(营养工程)、功能化(保健功能)、专用化(专用原料等)和国际化方向发展;提高生鲜冷链加工技术;完善产品的规格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加强行业品牌建设,保护特色产品和传统品牌;保持50万人左右的就业一20一规模。 包装印刷广告制作业。重点推动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业发展,重视数码印刷和印前技术的应用,提高包装产品创新度。建成原辅材料展销、机械设备展销、专业展览、教育培训、科研设计、信息处理、包装测试等产业链完整的国内最大的包装印刷中心;保持20万人左右的就业规模。 工艺旅游纪念品业。建设全国乃至世界著名旅游纪念品设计、展示、交易的集聚中心,形成上海旅游纪念品产业链;上海钻石玉器加工重点发展精细精致高档精品;保持20万人左右的就业规模。 化妆品及清洁洗涤品业。发展自然化和功能化新产品,形成产品竞争优势;通过品牌发展战略,形成服务优势;保持10万人左右的就业规模。 五、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十大战略行动 (一)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为动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1建设若干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重点培育形成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完整的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体系:(1)汽车技术创新体系。(2)装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3)石油化工技术创新体系。(4)精品钢材技术创新体系。(5)航空航天技术创新体系。(6)微电子设计、工艺和装备技术创新体系。(7)光电子和新型平板显示技术创新体系。(8)船舶与配套产 一21一业技术创新体系。(9)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体系。 从三个层面构筑上海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产学研”新机制:一是形成重点学科支撑体系。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知名教授、博士点对重点产业发展的学科和人才支撑作用。二是形成多层次的研发支撑体系。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所和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形成与重点产业发展配套的研发支撑体系。三是形成应用技术的支撑体系。主要依托大型骨干企业技术中心,实现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 建立政府支持与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投入机制。形成政府资金引导与企业投入相结合的新型“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加大应用技术支持力度,提高支柱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将政府资助的专项资金用于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分专项制定产业创新体系具体实施方案;引导全市R&D投入年增长20以上;到201O年,全市制造业R&D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3左右,形成国际水平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系和人才集聚平台,真正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加快高技术产业化进程,为到2020年在若干领域保持与国际产业技术先进水平同步发展打好基础。提高承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项目的比例;积极参与和跟踪国家在科技和产业领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重大攻关项目,力争取得30以上的重大项目承接率,并给予一定的扶持。 2推进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 一是推进知识产权示范工程。在知识产权检索、申请、运用、一22一实施、管理和保护等方面,于2004年启动20家试点,争取五年内达到1 00家。在专利新产品方面,研究制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新产品政策。二是加快推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提高企业应对WTOTBT能力,对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发起国家标准的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引导企业将有利于本地区发展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及检测方法纳入国家和国际标准,掌握技术和经济竞争的主动权。 3完善大集团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通过加强企业自主核心技术,提高竞争力。进一步健全完善企业技术中心,提高技术吸收和创新能力,实现二次创新;鼓励兼并收购国外技术团队和科研平台等,以国际合作方式进行技术创新;从体制机制方面,促进应用型经济研究所和企业集团的紧密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充分利用中央研究所在沪科技资源;加强宝钢集团、上汽集团和广电集团中央研究院的建设,推动上海医药集团、上海电气集团和航空航天等中央研究院的建设;到2007年,重点支持10家有条件的大集团设立中央研究院。 4建设市级以上开发区公共技术平台 支持开发区建立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标准化信息系统以及计量检测和产品检测等公共技术平台,为中小企业技术开发提供技术服务。选择有条件的开发区,建立技术资源共享的通信网络设备技术平台、光电子技术平台、微电子技术平台、电站设备技术平台、装备制造共性工艺技术平台、汽车及零部件技术平台、基本 一23一有机原料技术平台、生物医药技术平台、生物基因技术平台等。 5培育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服务的创新体系 每批选取150家左右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样本企业,重点跟踪、支持和服务;每年推进一批民营企业科技项目产业化;加大对市场前景好、技术能级高、人力资源丰富、管理到位的样本企业的政策支持;研究推动民营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和能级提高的政策措施,支持微、特、精、专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发现和支持一批使用新技术、引领市场、成长性强的企业快速壮大。 (二)以大项目投资为重点,保持支柱产业持续增长 一24一 建立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库,保证重点产业有稳定的技术开发支撑;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的信息管理,增强宏观调控、风险预警的能力;实施投资项目动态跟踪,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协调推进机制,保证投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以大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和产业集聚 1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 按照新增项目全部进园区、中心城区工业布局调整优化进园区和条件成熟地区零星工业点逐步进园区的原则,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开发区中的都市工业示范园;完善专业配套服务,强化产业布局导向;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工业集中、管理集成的发展格局。 2推动形成若干产业集群 以产业链为基础,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优化产业生态环境,形成产业加速集聚格局。依托六大产业基地和市级以上开发区,强化若干产业集群化发展,即:微电子及信息产业群、光电子产业群、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群、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群、精品钢材产业群、船舶及港口设备产业群、重型装备和 一25成套装备产业群、航天航空产业群和生物医药及中药产业群。 3提高工业区建设管理水平 对拟引进项目试行产业评估制度;每年编制和发布上海产业能效指南、上海产业用地指南,并提出相应的产业政策。按照上海市工业开发区建设规范要求,提高工业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水平。推广上海化工区“五个一体化"开发管理理念。在市级以上工业区开展综合性信息化管理试点;提升工业区的环保基础设施水平;完善工业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机制;推进市区联动、工业区品牌输出;促进管理优势与地域优势相结合,提升工业区基础设施配套、招商引资能力和管理水平。 (四)以实施品牌战略为推动,全面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1重点形成“五个一批” 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消费类品牌、一批装备类品牌、一批高新技术类品牌和一批服务类品牌。特别支持若干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进入世界500强。形成一批体现上海水平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提升品牌研发水平和服务实力。 2、不断开发新型品牌市场 梳理一批上海国际知名品牌、国内一流品牌,重点从产品品质、产品市场定位、品牌文化、产品标准化生产及品质保障、品牌形象等方面,加强品牌内涵的提升和推广。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的品牌管理经验,搭建强有力的品牌信息处理平台,形成有效的品牌维一26一护及竞争策略,扩大和提升上海制造业的品牌孕育能力,加快形成一批国际品牌。 3、努力营造良好的品牌发展环境 一是营造公平公正的品牌竞争环境,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推进品牌发展的格局。二是积极发挥品牌的产业带动作用,形成有利于推进支柱产业发展,为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服务的品牌推进机制。三是构筑以品牌宣传、推介、咨询、运营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品牌发展服务体系。四是加大品牌保护力度,打击假冒商标、名牌等不法行为;保护上海历史品牌,尤其是小规模手工生产的品牌。 (五)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导向,形成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 1合理有效配置土地资源 编制2010年上海产业布局规划,构筑与“中心城、新城、新市镇和居民新村”城镇体系建设相适应的产业布局;加强土地的集约使用,逐步提高开发区用地建筑容积率,不断提高单位用地产出率;对列入国家工商领域禁止投资目录,以及被上海地方产业政策列入限期淘汰和禁止投资的新增项目,禁止提供土地;优先保证优势产业发展用地指标。 2有效调控能源和原材料供应 一是强化生产要素的平衡保障,确保能源供应安全,构建重要商品和工业原材料保障机制。二是强化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形成与企业互动、市场联动的信息导向机制;逐步建立并完善以经济 一27运行、重点商品进出口、产业损害为主要内容的监测分析体系。三是强化重大事件的预警应变。密切关注原材料价格变动对产业的影响,强化应对措施,制定预案,趋利避害。 3加大劣势产业淘汰力度 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的要求,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取消高耗能产业的能源价格优惠,充分发挥区县政府在淘汰劣势产业中的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手段,加大对劣势产业的淘汰力度;对国家禁止生产和使用的产品、技术和装备,在国内外处于落后水平的技术,以及重污染、高物耗及产生严重有毒有害物的产品、技术和企业,有计划地关停并转迁,限期淘汰。支持企业盘活工业用地,实现主动转型,并妥善安置职工。在控制环境总量的基础上,坚持有保有压,调整结构,将有限的环境容量用于支持精品钢材和精细化工等重化工业的优化升级。 4、加快推广普及清洁生产 加快清洁生产试点,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抓好第一批50家有条件企业的清洁生产试点。在上海化工区、漕河泾开发区、吴泾工业区和宝钢集团等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创建。到2007年,50以上工业区通过IS09000和IS0140000“双优”认证;到2010年,80以上工业区通过“双优”认证。 (六)以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改革为契机,形成各方面推进合力一28一 1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一是综合运用各种政策资源,加快推进结构升级。在符合国际惯例和WTO规则条件下,充分运用产业导向、信息发布、环保标准、能源调控、土地配置、财税政策、快速折旧、政府采购和首台业绩等调控手段,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规范政府调控和管理经济方式。运用法律手段促进和引导产业发展;完善经济调控手段,建立产业间协调沟通服务机制;研究分析经济运行走势,及时披露上海产业发展的重要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三是促进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规范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产业规划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吸引国际性、全国性和区域性行业协会集聚。 2加快提升国有经济调控能力 在涉及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确立国有经济主导地位,建立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公正发展环境。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以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契机,完善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集中优质资产、优秀人才、优势企业的产品和项目,投向先进制造业发展中应由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行业,以存量吸引增量、以内资引导外资、以无形调动有形,优先支持以装备业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壮大。探索建立国有资产与各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