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的通知.docx

    • 资源ID:49449186       资源大小:42.70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的通知.docx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黔府办发 2011 6号 栏 目 树 形 导 航 | 网站首页 | 最新政策、政务信息导读 | 图片中心 | 文件政务 | 贵州论坛 | 各期公报 | 您现在的位置: 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 >> 各期公报 >> 各期公报 >> 2011 >> 2011年第04期 >> 贵州省公报正文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黔府办发 2011 6号 【字体:小 大】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黔府办发 2011 6号 作者:编辑部 贵州省公报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47 更新时间:2011-4-1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贵州省“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一月十一日 贵州省“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按照推进贵州工业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根据国务院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11号)及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黔党发201012号),结合我省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概述 “十二五”,我省基本建成西南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规划总投资600亿元以上,其中:汽车及零部件、能矿装备及工程机械、民用航空三个产业投资占总投资的69%。5年实施项目169项,其中:2011年新开工项目45项,企业自筹68亿元,招商引资40亿元,银行贷款10亿元,合计投资118亿元,预计当年完成投资40亿元左右。“十二五”重点任务是:打造三条重点产业链,形成四大产业集群,建设一批特色装备产业基地。重点培育汽车及零部件、能矿装备和工程机械、民用航空三个支柱产业;巩固壮大精密数控装备和关键基础件及铸锻件、新型电子元器件和电力装备、铁路车辆及备件三个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其他特色装备产业。 到2015年,全省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速达23%以上,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主要产品产能实现较大增长,其中:汽车整车45万辆/年,轿车、微型客车、专用车实现改型升级,新一代重卡制造形成规模,新增混合动力及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及能矿装备2.6万台套/年以上,工程机械、数控机床、汽车等各类零部件、基础件等产品系列升级,特色优势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显著提升。 2010年有关数据以省统计局发布的最终统计数据为准。 二、产业发展现状 (一)“十一五”的主要成就。 发展速度持续加快,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十一五”,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出口交货值等年均增速分别为20.81%、23.4%、13.08%、34.9%。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共248家,从业人数9.77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321.94亿元,工业增加值92.22亿元,利税总额24.15亿元,出口交货值4.25亿美元,资产总额431.46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数的12.2%、14.5%、10.6%、7.9%、5.4%、20.3%、8.8%。 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初步形成系列产品。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为我省装备制造业奠定了一定基础,“十一五”,全省装备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4亿元,重点开发生产一批特色优势明显的装备和产品,基本形成飞机及零部件、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及零部件、精密数控装备及功能部件、电子元器件和电力装备、铁路车辆及备件、特色装备及配套零部件等七大系列产品。 工业园区为主区域,产业集聚效应初显。拥有四个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国家级产业园区: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高新技术开发区、贵州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一个省级产业园区:黎阳高新技术工业园。 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产品开发成效显著。“十一五”,通过不断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截止2009年,全省120家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中,装备制造企业技术中心占49.17%,新产品产值率达42.5%,R&D投入比达7.43%,开发新产品3343项,申请专利1865项,在主要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上,均远高于全省技术中心平均水平,居各行业前列。 (二)“七大系列”主要产品。 飞机及零部件。已形成高级教练机、无人机、飞机零部件设计制造生产和航空发动机科研生产能力。航空标准件、铸锻件和航空机电设备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航天电源、电连接器、特种电机、惯性器件、液压元件等产品有较强的配套能力。 汽车及零部件。全省列入国家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整车生产企业共9家,各类整车生产能力7.5万辆/年;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45家,汽车零部件品种约7大类近60种。其中:邮政改装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汽车密封条、启动电机等零部件在国内同行业中技术领先。 工程机械及零部件。主机有挖掘机、特种工程机械、破碎机、架桥铺路机、隧道掘进机、起重机等,其中:高速工程车、水陆全地形抢险车等特种工程机械居国内领先地位,是国内唯一的特种抢险车生产基地;履带式、轮式、混合动力型挖掘机和滑移式装载机等产品在国内占有较大份额;抓钢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起重机、架桥铺路机、大中型破碎机、大直径矿井提升机、矿用开采掘进机、矿用蓄电池电机车等工程机械产品开发及生产有较快增长。工程机械液压件、特种锻件等产品技术领先,具备特种核级铸锻件生产资质,拥有亚洲最大的大重型环形锻件生产基地;液压泵和马达、液压顶升系统是国内知名品牌;标准件、紧固件在国内同行业中技术水平及生产规模居领先地位。 精密数控装备及功能部件。以大重型数控轧辊磨床、大中型龙门刨铣床及大型数控龙门刨床、中小型数控铣床和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床以及光机电控一体化设备为主。其中:系列大重型数控轧辊磨床等在国内同行业具有品牌优势,重型、超重型数控龙门铣床、镗铣床、刨床等特种数控机床产品具有一定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工夹具、工量具、数显测量仪、刀具等功能部件不断提升制造水平和质量。 电子元器件和电力装备。电子元器件和通信终端产品基本实现系列化、规模化、专业化,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军民两用新型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其中:钽铝电解电容器、中高端电连接器、真空灭弧室、动力型锂电池、锂电池正极材料等产品达国内领先水平。电力装备以大功率电炉变压器、电力变压器和电网改造及水火电扩容所需的各种电力设备为主,其中:20000-240000kVA新型电力变压器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品牌优势。拥有完整的高低压开关电器制造体系,制造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西南地区市场占有率超过40。 铁路车辆及备件。具备制造和修理各型铁路通用、专用货车的能力,初步形成高速列车用螺旋弹簧钢、车轴钢、铸钢车轮、粉末冶金闸瓦等产品产业链,是国内铁路运输“重载提速”机车车辆配件的重要生产基地。 特色装备及零部件。拥有大型采棉机和甘蔗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复式永磁抽油机、大功率液力变速器、井下石油开采及测试装备、“冷拉伸滚压”及大卷筒直径拉丝机等国内首台套装备产品替代进口。橡胶生产、节能环保、造纸、铝加工等一批有特色的特种装备相继投产进入市场。配套零部件已由工程机械应用领域拓展到特色装备。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业规模小、比重低。截至2009年底,248家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不到50家,无100亿元企业,工程机械最大的企业规模不到10亿元;矿用机械、数控机床、电力装备等企业规模没有一家超过5亿元;汽车整车与发达省份相比,产量小、品种少。没有形成以主机制造为核心,上下延伸的产业链,对国民经济和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不高。 固定资产投入不足。2009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入为26.7亿元,仅占当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34%,低于西部12省(市、区)3.18%的平均水平,较沿海地区10%以上的平均水平差距更大。低投入导致发展缓慢,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全国同行业总产值的0.19%,在全国装备制造业排名第25位。 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国有资本约占90%,民营资本约占7%,所有制结构单一。军民结合、军地融合步伐缓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障碍突出,对外开放程度低,除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布点的国有企业外,改革开放以来引进的大企业极少。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不合理,产品多处于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中低端,传统加工及仿制产品的技术含量低,最终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产业发展仍然面临体制、规模、技术、市场等瓶颈制约。 三、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扩大总量为目标,突出集聚和特色的发展方向;以重大项目为依托,突出加大投入扩大产能的主题;以主机带动为牵引,促进制造和成套产业链的延伸发展;以骨干企业为重点,加强结构优化升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以国防工业为支撑,推进军转民技术成果产业化;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提升高端装备制造比例;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拓展国内外经营。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省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速达23%以上,新增就业岗位约20万个,力争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在全国排位中上升1至2位。 到201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40%以上; 其中:汽车及零部件、能矿装备及工程机械、民用航空三个产业投资占总投资的69%左右。5年实施项目169项,其中:2011年新开工项目45项,占项目总数的27%。 到2015年,建成70个以上具有先进设计和制造能力的国家级、省级技术研发机构;在重点领域培育80项以上国内或省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 到2015年,培育3家以上100亿元企业、8家以上50亿元企业、15家以上10亿元企业,形成一批集工程设计、产品开发、设备制造、工程成套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中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 四、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产业布局。 打造三条重点产业链。围绕汽车、能矿及工程机械、民用航空三条产业链,实施一批对产业发展有积极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在汽车及零部件配套发展、通用飞机制造、重大能矿及工程机械成套设计制造和关键零部件、基础件等主机配套和高精尖加工能力上取得突破。 布局四大区域产业集群。推动装备制造业向贵阳、遵义、毕节、安顺等重点区域集聚。以贵阳为核心,在小河孟关装备制造生态工业园、贵阳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等重点工业园形成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及零部件、新型电子元器件及电力装备产业集群;以遵义、安顺为主,依托贵州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黎阳高新技术工业园、夏云工业园和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以核电装备及配件、风力发电及石油开采装备、飞机和零部件等为主导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毕节、六盘水为主,贵阳为辅,依托毕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六盘水能矿装备产业基地、贵阳特色装备产业基地,形成以汽车及零部件、矿用机械、铸造件及其配套零部件、特色装备及基础件的产业集群;以数控机床、架桥铺路装备、机床铸件、船舶制造、电子元器件、节能环保装备等产品为主导,发展壮大都匀经济开发区、凯里经济开发区、铜仁经济开发区等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特色装备基地。重点发展贵阳电子元器件和电力装备、基础件、新能源汽车、物流装备、城轨车辆、数控轧辊磨床、金属拉拔装备、造纸装备、橡胶装备;遵义高低压开关电器成套装备、生物萃取装备及医疗器械、铝加工成套装备;安顺大中型异形特种锻件、采棉机、医疗器械;六盘水能矿装备及铸造件;黔南数控龙门刨床、架桥铺路装备;铜仁思南船舶制造等特色装备产业基地。 鼓励承接产业转移。推动贵阳、遵义、安顺依托现有军工企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主动参与和进入国内同行业结构调整及市场体系;鼓励六盘水、毕节、黔东南、黔南、铜仁等地区承接国内外装备制造产业转移;推动中小民营企业互动发展,积极开发特色装备和产品,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 (二)重点培育三个支柱产业。 1.汽车及零部件 以“联合重组、配套协作、壮大规模、振兴整车”为指导,吸引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及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与省内汽车企业开展多形式合作,建立整车与零部件协调配套、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生产体系,打造高起点、高水准的汽车生产基地,实现多品种、多配套、系列化发展。 汽车整车。加快建设毕节载货汽车、遵义微型客车、贵阳客车及专用车三个汽车生产基地,通过实施重大技改扩能项目,加快提升整车产能。重点开发适宜山区公路运输的重卡、微型客车、轿车,加速推出客车及专用车的换代产品,加快发展大马力、大吨位载货汽车及中高档长头物流车,加大低速货车和轻卡产品调整升级力度,专用车实现改型升级,新一代重卡制造形成规模,新增混合动力及新能源汽车产品。按照市场化方式推进资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引入省外大型汽车企业集团,支持以贵阳、遵义为主,黔东南、黔南创造条件发展专用车生产基地,调整升级现有邮政运输车、集装箱运输车、医疗救护车等专用车,加快开发高速公路养护车、应急通讯车、汽车起重机、随车吊、环卫与物流车、各类园区(风景区、开发区、高校和工业园区)用车、新能源专用车、观光车、电动微型车等。 汽车零部件。围绕贵阳、毕节、遵义三个整车生产基地的需求,加快推进以汽车零部件产品为主导的工业园区建设,以产业链为纽带集聚,形成区域规模效应。重点支持贵航汽零股份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现有的电机、车桥、密封件、齿轮、散热器、电器开关、继电器等优势汽车零部件,重点发展发动机、传动、制动、转向、行走、点火、燃油、冷却、电器仪表等配件系列产品,积极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的产品,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积极引导零部件关联的中小企业加强联合协作,组建模块化供货的企业集团,形成我省零部件供应的模块化、分层次体系结构。积极进入国内整车制造商和跨国汽车公司的采购供货体系,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扩大市场占有率。重点支持锂电池正极材料、动力电池、锂电池驱动系统等特色优势品牌做强做大,加快开发生产汽车钢板、铝轮毂及铝合金铸件、前后桥铸件、轮胎、内饰配件等汽车配套产品。 汽车服务业。促进汽车制造向研发和服务业两端延伸,实现二、三产业同步发展。积极拓展汽车检测监理、维修保养、4S服务、驾驶培训等车辆生产应用过程的服务范围,提升汽车维修、装潢、改装等售后服务能力和水平,基本形成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生产整车生产汽车维修汽车服务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到2015年,全省整车产能达45万辆,其中:各类载货汽车15万辆,微型车20万辆,客车及各种专用车、改装车7万辆,乘用车(轿车)3万辆;汽车零部件生产9大类100种以上。汽车整车产值占汽车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由“十一五”末的17%提升到60%以上。 2.能矿装备和工程机械 以主机生产为龙头,带动中小企业及配套企业发展,主要在贵阳、六盘水形成产业集聚,整合企业技术和生产能力资源,集中力量扩产达产。 能矿装备主机。依托省内丰富的煤、磷、铝等矿产资源,针对省内多山、矿种多样的矿产资源开采实际情况和特点,以盘江六盘水装备制造公司、水矿机械分公司、宏狮煤机、西南工具集团、高原矿山机械等企业为重点,积极与央企及省内大型煤矿、磷矿企业合作,开发生产适应我省地质条件的新型矿用设备,就近为能矿开采及煤化工、磷化工等产业提供机械装备。着力发展矿山机械及煤机制造为主的涵盖冶金、电力、建材、交通、农业等上下游产业的能矿装备产业。坚持开发与淘汰并重,强力推进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发展中小型采煤机、提升机、长寿命液压支柱、输送系统、特种防爆矿车等系列产品,大力发展高端中小型特种矿山机械,建立南方地区主要的能矿装备生产研发基地。 工程机械主机。继续巩固和提高挖掘机、工程车、破碎机等优势产品的市场地位,加大“引进来”的力度,以詹阳重工、成智重工、贵航重工等企业为主,实施一批重大技改扩能项目,重点发展市场急需的各种大中型抢险救援装备、环保节能型工程装备、大型架桥铺路装备、建筑垃圾回收破碎设备以及小型工程机械等,实现从单一产品结构向多元化、系列化产品结构转变,中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转变。 工程机械零部件。大力提升满足主机性能的液压系统、电子控制系统、离合变速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的配套能力,以力源液压、枫阳液压、永青仪电、凯星液力等企业为重点,突破工程机械液压泵、液压阀和液压马达的技术瓶颈,着力解决我省高速轮式挖掘机、多用途工程车、破碎工程设备等特色优势主机的本地化配套关键共性技术。重点支持工程机械基础件、配套件及变速箱等主要总成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支持能矿工程机械及架桥铺路装备的延伸服务,进一步提高我省关键零部件为国内工程机械主流设备配套的份额,初步建立工程机械与零部件协调配套的研发、制造、信息、出口贸易、租赁、维修等相关服务管理体系和运营体系。 3.民用航空 以中型涡桨多用途通用飞机制造为龙头,统筹发展2至8座级轻小型通用飞机、民用无人机、民用飞机部件,努力形成从原材料、零部件、附件到飞机整机研发生产全价值链的民用航空产业,建成基本具备研发生产、航空培训、航空维修和保障服务功能齐全的民用航空产业体系,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飞机。在争取中型涡桨多用途飞机国家批准立项的基础上,加快研制进程,力争2012年实现首架飞机的部件装配;积极推进至座级轻型飞机国际合作;民用无人机在黔中I号的基础上,面向遥感遥测、安全监测、森林防火监测等市场需求,形成系列化产品,初步建立工程支持、飞行服务等体系多领域应用开发。做好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零部件研制生产工作,重点开展机体结构制造、部分系统装配集成、陆上试飞等技术准备和生产准备。 飞机零部件。积极参与国内C919大型客机、ARJ-21支线客机等的协作配套,以航空标准件、发动机短舱、水平尾翼配套等为重点,不断扩大机载成品、锻件、铸件、橡胶件等的配套范围和规模,带动航空用铝合金、电连接器等关键原材料和元器件的发展。积极承接国内外转包生产,扩大飞机结构件、航空发动机叶片等零部件生产规模,做大做强飞机零部件转包生产。 到2015年,三个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50亿元,其中:汽车及零部件400亿元,能矿装备及工程机械150亿元,民用航空100亿元。 (三)巩固壮大三个优势产业。 1.精密数控装备和关键基础件及铸锻件 精密数控装备。以西南工具集团、东方机床、险峰机床、新艺机械、新天光电等企业为核心,充分发挥我省在大重型、超重型机床领域和光机电控一体化设备的优势,重点发展高精高效的大重型机床、专用精密数控装备、数控加工中心等中高端产品;大力发展硬质合金数控刀具、数控万能铣头、数显量具等数控功能部件;巩固和扩大老设备更新换代及数控化设备普及的市场,拓展航空、风电、核电、船舶、轨道交通等市场领域。以主机带动发展县级工业园区中机床类铸件及零部件加工的产业集群。 关键基础件及铸锻件。围绕航空航天、风电、核电、船舶、汽车、工程机械等关键领域的应用,尽快扩大关键基础件、铸锻件生产规模。以中航标、航天精工、西南工具集团、力源液压、枫阳液压、安大航空锻造、安吉铸造、航天新力、永红航空机械、华烽电器、天义电器等专业化企业为龙头,带动地方中小企业,大力提升材料、热处理、机械性能等关键领域的数字化制造和试验检测等能力;重点解决高精度、高强度、高性能基础件加工的关键工艺和共性技术;重点发展异型、环形、复杂内腔高温合金和钛合金材料大中型锻件,以及百万千瓦核电站高强度精密紧固件,打造国内重要的优势基础件、液压件、特色锻件生产研发基地;重点发展机床铸件、汽车铸件、工程机械铸件箱体、功能铸件等,形成铸造产业的集团化和规模化生产。 2.新型电子元器件和电力装备 新型电子元器件。力争央企的大项目落地贵州,建立国内有影响力的小型化、片式化、模块化、高频化、节能化、智能化新型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以振华电子集团、航天电器、天义电器等企业为核心,重点发展钽电容器、精密片式电子元件、大规模集成电路、敏感电子元件、多功能组合化高可靠新型连接器及继电器;大力发展铁氧体磁性材料、高频陶瓷材料、敏感压电材料、吸波材料等电子元器件新材料;加快片式化、微型化、集成化、高性能、绿色环保等新型电子元器件的研制,加快技改扩能及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电力装备。力争在2至3年内尽快扩大智能化、高可靠性和节能环保智能电网装备的生产能力。以长通集团、新星变压器、长征电气、长征开关、振华宇光等企业为核心,重点发展智能高低压开关成套设备、高压及超高压电力变压器、电力线路器材、电线电缆;积极引进外来资金与技术,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尽快形成自有核心技术,打造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品牌产品。 3.铁路车辆及备件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抓住国内建设高速铁路网的机遇,发挥我省在铁路机车车辆及特殊钢生产方面的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央企,加强铁路重载、高速列车用系列产品及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以南方汇通为主,引进省外企业集团合作,配合贵阳及西南地区轻轨建设,承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组装制造、维修和配件制造业务。到2015年,建成轻轨B型车新造组装100辆/年、维修50辆/年的生产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铁路车辆备件。重点发展高速铁路铸钢轮对、重载高速列车车轴用钢、粉末冶金闸瓦、重载高速货车及其配套的转向架、高速列车用螺旋弹簧钢系列及弹簧系列产品等,积极拓展轨道交通设备的工业设计、质检、组装、修理、配件等生产型服务业。 到2015年,三个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0亿元,其中:数控机床和关键基础件及铸锻件80亿元,新型电子元器件及电力装备120亿元,铁路车辆及备件50亿元。 (四)积极发展特色装备产业。 积极发展船舶制造、石油装备、冶金装备、包装机械、石材加工设备、农机、食品加工机械、医疗器械和其他特色装备,以及磨料磨具及钎具、模具等产品,加大企业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力度,引导和支持军民结合、军地融合,重点扶持国内和省内首台套特色装备产品,尽快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拓展市场。 船舶制造。在铜仁思南布局省内首个有一定规模的内河船舶制造基地,结合现有军工技术优势和装备制造业基础,培育船舶工业的军民合作项目,承接国内内河船舶工业的产业转移,力争省内船舶生产能力总吨位达10万吨/年以上。以500吨级直航船、1000吨级转运船、2000吨级汽车滚装运输船等标准船型制造为主,推广江河联运、库区联运型优质船型,提高适航能力。统筹发展船用钢板、钢管、焊材、涂材、电缆等产品,大力发展船用柴油机、发电机等动力装备,以及推进装备、导航装备、电仪控制系统、螺旋桨、铸锻件等配套零部件系列产品。 石油装备。进一步开发石油开采、输送及检测新产品和节能装备,以高峰机械、凯山石油、凯星液力、航天新力、林泉电机等企业为主,充分发挥现有石油装备制造及军工技术优势,重点发展新型节能抽油设备、大功率液力变速器、深井石油钻探设备、高精度井下石油检测仪器、油井远程监控系统、远程石油输送及其配套管桥设备等,加快实施技术创新、产品更新,增加品种规格,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 冶金和化工装备。配合我省钢铁、磷化工、煤化工、铁合金、橡胶等产业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新型节能冶金装备,化工非标设备及橡胶加工成套设备。重点培育铝加工成套设备、粉料输送及定量下料系统、焦化和精细化工萃取装置、高效节能金属拉拔设备、真空熔炼设备、轮胎及汽车密封件等橡胶加工设备等系列产品。 农业机械。重点发展适合我省山地作业并符合国家环保标准要求的山区用低速载货汽车、新型农用拖拉机;积极发展棉花全程机械化装备、经济作物收获机械、采茶机、林果机械等中高端农田收获机械;大力开发中高端农用液压马达、液压泵、新型节能滴灌设备、新型农用扬程水泵、地膜回收设备等。 食品加工机械。大力发展中药材、茶叶、辣椒、花椒、生姜、水果、蔬菜等优势农产品及食品深加工机械。 包装机械。重点发展卷烟自动装箱设备、中高档卷筒纸凹印设备、自动化食品灌装技术设备、茶叶烘干及包装机械、制药包装机械等。 物流装备。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自动充电换装设备,机场、医药、烟草及图书馆物件自动分拣机器手及机器人等新型物流设备,各种工业原材料及产品等物料输送新装备。 节能环保装备。重点发展石材切割及吊装等加工系列设备,城市垃圾处理设备、环卫车、立窑电除尘器、电炉烟气净化及烟尘分离提纯装备,污水处理成套设备等环保产品;鼓励发展利用退役航空发动机改造以工业废气、煤层气为燃料的发电机、移动式发电站。 其他装备及产品。加大扶持中小企业开发特色新装备力度,尽快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拓展市场应用领域。重点发展医疗器械及医用检测设备、大中型超临界萃取装备、负压圆网高速纸机、新型建材成型设备、钎具及磨料、模具等。 到2015年,其他特色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 (五)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以重大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鼓励省内装备制造企业与央企及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联合,积极吸引外来投资及其他资源,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全省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到2015年,基本实现中国普天集团、中航工业集团、中国电子集团、南车集团、奇瑞汽车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产业基地建设项目落地。重点抓好毕节力帆载货汽车生产基地、航天成功微型客车及发动机扩能技改、贵阳普天新能源及现代物流装备产业基地、詹阳重工特种工程机械整体搬迁、盘江控股集团煤矿机械成套设备研发制造基地、南方汇通轻轨组装维修及配件制造基地、万达客车易地技改、振华电子集团锂离子电池材料和动力电池生产线技改、高原矿山机械大直径提升机工业园区建设、思南船舶制造及航运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六)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培育。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按照“择优扶强、优势互补”的原则,积极推进企业战略重组,重点培育一批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竞争力强、示范作用显著的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到2015年,打造3家以上100亿元企业(061基地、振华电子集团、毕节力帆汽车、贵阳普天等);8家以上50亿元企业(黎阳发动机、安大航空锻造、贵航汽零股份、詹阳重工、航天成功汽车、长通集团、南方汇通、盘江六盘水装备制造公司等);15家以上10亿元企业(贵阳航空电机、东方机床、西南工具集团、力源液压、双阳飞机厂、贵航青年莲花、中航标、永红航空机械、航天电器、航天风华、航天新力、建新南海、振华新材料、高峰机械、长征开关、长征电气、高原矿山机械、险峰机床、成智重工等)。 (七)推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把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作为提升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协调和帮助企业产品进入国家或省内重点工程、重点项目。打造80项以上有特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省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支持构建大企业集团、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中小高科技企业为主体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着力培育20个以上在省内和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到2015年,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制造工艺和产品达到国内同期先进水平。 (八)努力扩大装备产品出口。 支持詹阳重工、高原矿山机械、成智重工等主机企业以及贵航汽零股份等零部件企业加大海外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拓展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构建国际化营销网络,加强品牌推广力度,提高机电产品的出口比率,努力扩大我省装备制造产品在俄罗斯、东南亚等地的市场份额。 五、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资金对我省装备制造业重大项目的支持,省内基本建设、科技、工业发展等专项资金要对纳入规划实施的装备制造业重大项目倾斜,对装备制造出口基地建设和产品出口适度倾斜;加快落实国家对装备制造生产、流通、报废回收、关键设备进口原材料及零部件等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确保装备制造企业享受增值税、所得税、关税等税收优惠;将本省生产的汽车列入政府采购范围,鼓励和支持省内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优先采购,鼓励省内营运企业优先采用本省生产的客车(公交车)、轿车、载货汽车,引导低速载货汽车和新型拖拉机开拓市场。 (二)优化服务环境。 对纳入规划实施的装备制造重大项目,一是优先安排土地,在确定工业用地出让底价时,可适当降低基准地价,对产业集聚的企业用地积极探索弹性出让和年租制度,引导集约化利用土地。二是加快各级工业园区一站式服务及公共设施建设,为入园企业搬迁和吸引资金投入园区腾出空间。三是拓宽融资服务渠道,充分利用各级工业投资公司及担保机构,搭建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服务的投融资平台;除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领域外,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装备制造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向社会发行债券,积极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四是鼓励省内重大工程和企业购买本省生产的装备和产品,通过技改支持、融资租赁、分期付款等方式降低购买门槛。 (三)加强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 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视知识产权,集中力量加强对重大装备和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搭建专业性技术服务平台。重点支持企业推广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推进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积极推动省内大专院校设置相关专业,大力发展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培养培训一批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技师和高级技工等技能人才。鼓励各地、企业集团通过提供良好待遇吸引各类紧缺急需和高层次人才。 (四)鼓励首台套设备首购首用。 每年经省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告一批重点领域国内及省内首台套装备及产品,对首次投放市场的首台套装备及产品给予奖励,对订购和使用省内首台套国产重大技术装备的重点建设工程和技改项目予以支持。 (五)推进品牌建设。 围绕建设品牌集群和专业品牌基地,以提升品牌无形资产价值为核心,建设以竞争力强的产品为中心的质量保证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向品牌集聚。鼓励和支持企业申请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培育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把实施品牌战略与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结合起来,产品制造与自主知识产权和质量控制结合起来,发挥品牌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品牌经济比重。 (六)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依托航空、航天和电子的军工技术优势,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大力推进军用技术的转移和利用,整合优势资源发展民品。支持企业抓住中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整合国际国内技术和产品资源,实施低成本并购扩张。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对具备条件的零部件企业兼并重组,深化企业制度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推进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促进运营模式和机制的转变。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以上市公司为平台,鼓励各类社会资本通过收购、资产置换、合资等方式,集中优势加速发展。 (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强化招商引资基础工作,规划一批重点企业招商项目,利用多种有效形式,构筑招商平台。积极开展专业化招商工作,注重引资质量,提升引资水平,做好工艺、技术、品牌、人才等的引入。利用各类国内外装备制造博览会、企业交流、学习考察等,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和成功率。积极做好吸引央企入黔的各项准备工作,充分利用央企的优势,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领域率先实现调整重组、合资合作。 六、规划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建立贵州省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工作沟通协调机制,负责协调解决“十二五”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中的问题和日常指导、协调工作,重大事项及时报省政府研究。加强协调服务,进一步营造务实、高效、诚信、法治的服务环境和市场环境。 (二)注重规划引导。 各市(地、州)要针对本地区产业发展特点和市场需求状况,加强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规划引导,抓好本地区规划与国家、省规划的衔接,增强发展规划的指导性、约束性和权威性。 (三)严格目标考核。 各市(地、州)、省各有

    注意事项

    本文(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的通知.docx)为本站会员(云***)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