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2单元 6 食盐和水泥教案 青岛版.pdf
-
资源ID:49564624
资源大小:771.09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2单元 6 食盐和水泥教案 青岛版.pdf
2019-20202019-2020 年六年级科学上册年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第 2 2 单元单元 6 6 食盐和水泥教案食盐和水泥教案青岛版青岛版【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六课食盐和水泥。【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2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3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教学难点:探究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的过程。【教具、学具】学生准备:杯子、玻璃棒、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水泥等。教师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实验记录卡、水泥块、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2 分钟)(出示食盐和水泥)食盐和水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两种物质,谁来说一说它们的形态特点?(食盐是颗粒状的,颗粒有大有小;水泥是粉末状的。)那么食盐和水泥除了这些特性外,还有没有其他特性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两种物质。板书课题:食盐和水泥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5 分钟)(一)猜想假设。1.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食盐和水泥在水中会有什么变化?它们还能变回原来的样子吗?2.小组交流把猜想填入下表。名称食盐水泥我的猜想能否还原(二)制定方案。1.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2.集体汇报交流、补充方案,然后课件出示完整的实验方案。探究食盐组方案:(1)取适量食盐放入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让食盐完全溶解,进行观察。(2)取部分食盐溶液放入蒸发皿,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探究水泥小组方案:(1)取适量水泥在盘子里,加水搅拌,观察现象。(2)用酒精灯加热水泥浆,观察现象。(3)取部分凝固的水泥块,用锤头敲碎,加水搅拌,看能不能和成水泥浆。(三)实施探究,教师巡视指导。1.教师提示学生看一下各小组桌子上的实验用品是否齐全。2.让学生说一说在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3.学生分组按自己的方案完成实验。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实验记录卡物体名称食盐水泥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10 分钟)1.展示实验记录卡,分组汇报,全班交流。(1)通过实验,食盐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汇报: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看不到了。把食盐水加热,在坩埚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2)通过实验,水泥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汇报交流:把水泥和水混合,水泥凝固,凝固的水泥不能恢复原状。(3)分析比较,通过刚才的实验,食盐的变化和水泥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板书:能恢复原状不能恢复原状。2.认识其他物质的变化。(1)想一想,生活中还有类似的变化吗?学生自由回答后,出示“水的变化”和“玻璃的变化”图片。按箭头的方向观察水和玻璃有哪些变化?学生观察讨论后汇报结果:第一幅图:水一水蒸气一雨或雪一水第二幅图:碎玻璃一熔融状态的玻璃一玻璃制品(2)课件出示教材中五种物质变化图。谁来说说这都是哪些物质的变化?这些物质的变化与前两幅图片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花生到花生油的变化、种子发芽的变化、西瓜到西瓜汁的变化、泥土到砖块的变化、树到椅子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处理方式: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发现,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互相纠正补充。)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5 分钟)下面我们来看看前面讲过的这些物质的变化,看看哪些变化有相同点?(引导学生从能否恢复物质原状的角度来分析,寻找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认为这些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几大类?怎么分?(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补充。)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像食盐、水和玻璃等物质发生变化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恢复原状的,这种变化叫可逆变化;(板书:可逆变化)像水泥、木头、种子等物质发生变化后不能恢复原状了,这种变化叫不可逆变化。(板书:不可逆变化)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8 分钟)1.你能再举几种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的例子吗?2.物质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学生讨论 18 页三幅图片:森林大火、污染的水域、废品收购站是可逆变化还是不可逆变化?(课件出示图片)(2)讨论、交流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的利弊。3.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说)今天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对于一些可逆变化的物质我们应该怎样充分利用,实现它的再生?对于不可逆的物质怎样减少损失?大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调查,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你的调查成果。这节课上到这儿,下课!【板书设计】6.6.食盐和水泥食盐和水泥可恢复原来形态的变化可逆变化:水、食盐、玻璃等。是否可以恢复原状(是否可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有利也有弊不可恢复原来形态的变化不可逆变化:花生出芽、西瓜变西瓜汁、树到椅子等。【使用说明使用说明】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科学课中的实验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实验是我们教师上好一堂科学课的宝贵财富,关键是如何去深化和优化。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实验方案、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始终处于主动学习、思索的状态下。特别在汇报交流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想法及思考过程,组织学生倾听、分享,发现彼此思维的不同,互相纠正补充。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孩子的学习兴趣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使孩子从关心玩的过程发展到关注玩的结果中,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过渡,最终完成乐趣向智趣的转化。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电教手段,调动了孩子探求知识的积极性。通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活泼的课堂教学,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中,我事先做好了成型的水泥块模型,供学生课上研究使用,学生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能准确地得出实验结论,教学效果很好。2.使用建议。在教学中,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充分交流,经历操作实验和抽象概括的过程,更好的理解物质的变化。3.需破解的问题:通过本课教学,我有一个尚待探讨之处:科学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评价学生,怎样更能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相关链接】青岛出版社科学教师教学用书六年级上册第69 页,教案参照枣庄市小学科学优秀教案评选办法,目标定位依据枣庄市教研室刘勇老师讲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和有效实施等相关材料。附送:2019-2020 年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 4 单元 17 弯弯的月亮教案 2 青岛版教学内容: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17 课教学目标:1、探究并理解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2、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3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实验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月相变化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准备:排球一个(一半黑,一半白)、直径140cm 硬纸板、8 张 10*5cm 硬纸板、大号油性笔、学生人手一个圆球(一半黑,一半白)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1.猜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弯刀。”这是什么?自古以来月亮总是给人以很多遐想,许多文人墨客写了许多关于月亮的诗歌散文,你能背诵几首关于月亮的诗吗?2.教师提问:那么关于月亮,你想探究那些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月亮的知识。(板书课题)二、实验探究活动一:探究月相的变化情况。1回忆:你见过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请你把它画下来。2展示:请你把画的图片贴到黑板上。大家欣赏。3交流:通过欣赏,你发现了什么?4小结:从地球上看,月球有时圆,有时缺。我们把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板书月相定义)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月相。其实月球也是球体,太阳也能照亮月球一半,月球并不能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来自于太阳的反射光线,既然太阳能照亮月球一半,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月亮却时缺时圆呢?(也可以说为什么会产生月相?)小组讨论: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小组代表发言(所有假设都成立)同学都很善于思考,假设都很不错。那下面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活动二:演示实验1多媒体出示太阳图片代表太阳,2请 8 位同学上来表示地球上的人,地球上的同学站在内圆圈的8 个点上,即表示月球运行轨道的 8 个观察点,(0 度角、45 度角、90 度角、135 度角、180 度角、225 度角、270度角、315 度角和 360 度角),圆形泡沫纸的 1 号点要正对着太阳照射来的方向,并且要求面朝圆外,正视前方。3每人发一张蓝色泡沫纸4一半是黑色,一半是白色的排球当作月球,白色部分代表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黑色部分代表没被太阳照到的部分。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方向?学生回答。月球绕着地球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也就是说运动方向都是逆时针的。教师拿着这个月球,绕圆形泡沫纸运动,排球的白色一面要始终朝着太阳,8 位观察者要正视前方观察月球经过时看到的白色部分,把月球经过其前面时看到的白色部分的形状,用粉笔描画在发给他们的一张蓝色长方形泡沫纸上。5验结束后,按照序号顺序,将 8 张长方形泡沫纸贴在黑板上(多媒体出现左东右西示意图)。学生从中能认识到一个月月相变化的规律(可以让学生找出十五的月相)。1、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由圆到缺。2、上半月,月 亮的西半面亮(右)。下半月,月亮的东半面亮(左)。活动三:分组实验接下来我们每个同学也要一起从地球的角度来探究一下月相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我们在座的同学做实验的是要注意几点:(多媒体课件出示)1每位同学手里都有一个一半黑一半白的小球,白的代表太阳光照射的一面,朝向太阳光射过来的方向。2拿着双色的小球,分别站到 1-8 的位置上。3一定要边观察,边记录你看到的月相,记录在发下来的表格中(左东右西)。4因为座位的活动范围不大,所以大家可以站起来做。5小球白色的一面一定要朝向太阳光射过来的方向,(演示错误的动作)。6做完实验后可以同位交流一下。学生模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指出错误,并督促记录情况。画完后,请几个代表上来展台展示,进行比较。指出错误的,并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给出正确的记录。实验做了,看也看了,思考也思考过了,下面大家能不能给我一个月球会产生圆缺变化的理由呢?日地月三者位置变化,使站在地球上的人看月球有圆缺的变化。(板书)三师生小结三师生小结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它发射的太阳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四、巩固练习很好,大家这堂课都表现的很出色,下面就来考验一下大家。1、选择题:今天是公历11 月 30 日,农历十一月初六,下面图片正确的月相()A B C D2、判断题月相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月相是由于月球接受太阳光的面积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在每一天晚上,月亮都会出现天空。()月相变化是月球朝着太阳的那一面时大时小的缘故。()月相变化是由于地球上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拓展延伸教师讲述:茫茫宇宙,众多星球,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与地球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同学们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途径搜集有关“月球对人和动物的情绪、植物的生长有那些影响”下节课将搜集到的信息带到课堂上来与同学们共同交流。板书设计:17弯弯的月亮定义: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做月相。原因:1、月亮地球位置变化2、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使用说明:1.教学反思:本课主要内容:一个是要求学生画月相,一个是要求学生把所画的月相排列规律,一个是总结月相产生规律,最后一块是可作为延伸处理的。学生画月相是展开本探究学习的基础。而学生画月相又是建立在平时对月相的观察基础之上的。我们现在的学生是怎样一种状况呢?他们晚上的主要任务是回家作业,其次是看电视,玩电脑,站在星空下“数星星的孩子”几乎没有了。我们小的时候还能在夏天的晚上在自家场上乘凉,遥望星光灿烂的天空,看着“天河”,听大人讲嫦娥、讲吴刚、讲牛郎、讲织女。而现在的孩子呢,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达,有了空调,因此,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不再到天底下乘凉了,于是也就失去了仰望星空的机会。所以,我以为要单凭书本上提供的这点信息资料来完成对“月相变化”的探究是很难的。我在教学此内容时,改变了教材的一些信息,在学生画月相之前,增咖了一个模拟实验。这样一个模拟实验也能达到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能很好地让学生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更符合课堂教学,更符合现在学生的实际。用这样的模拟装置取代原有的实验方法,学生在实验中可以按照严格的实验要求“定点定位”地进行实验,实验更严谨了,操作也更简便了,这样提高了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模拟实验的时候,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都有各自的任务,只有经过小组合作,正确实验并认真做好实验记录,才能总结得出结论,这样的重大任务中的明确分工,让每位学生都有了使命感,既提高了实验的效率,也让小组的合作变得更加默契。不足之处:1这节课没有让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在别的班试验了一下,没有提出可行实验方案 2也进行交流,主要采用一个人做实验,主要是考虑,学生太多,空间太小!使用建议:有条件的话,可以制作课件,看的更加直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