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PDF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目录前言5第一章规划背景6第一节发展基础6第二节机遇挑战7第二章总体要求7第一节指导思想7第二节基本原则8第三节发展目标9第三章优化都市圈发展布局11第一节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11第二节构建“两轴”打造“三带”13第三节加快交界地带融合发展15第四章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同网16第一节提升国际门户枢纽能级17第二节构建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18第三节统筹市政设施规划建设20第四节强化水资源保障22第五章协同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232第一节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23第二节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25第三节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26第六章共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27第一节培育高能级制造业生态圈27第二节共筑现代服务业高地30第三节建设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32第四节共建高效畅享智慧都市圈34第七章提升开放合作水平35第一节构建全方位立体开放合作新格局36第二节协同搭建开放合作平台37第三节一体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38第八章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40第一节推动教育同城化发展40第二节共建共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41第三节共促文化体育事业发展43第四节强化社会保障服务对接43第五节协同开展社会治理44第九章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45第一节优化生态空间网络45第二节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47第三节协同推进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503第四节健全区域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51第十章深化体制机制改革51第一节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52第二节提升营商环境竞争力53第三节协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54第四节开展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54第十一章保障措施55第一节加强组织协调55第二节强化政策协同56第三节统筹推进实施564前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求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四川省委、省政府把大力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支撑性工程、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牵引性工程,着力下好“先手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及四川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本规划。成都都市圈以成都市为中心,与联系紧密的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共同组成。 主要包括:成都市,德阳市旌阳区、什邡市、广汉市、中江县,眉山市东坡区、彭山区、仁寿县、青神县,资阳市雁江区、乐至县,面积 2. 64 万平方公里,2020 年末常住人口约 2761 万人;规划范围拓展到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全域,总面积 3. 31 万平方公里,2020 年末常住人口约 2966 万人。本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指导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依据。 规划期至 2025 年,远期展望到 2035 年。5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发展基础成都都市圈位于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圈,是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具备共建现代化都市圈的良好基础。 经济实力中西部领先,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重大装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发展壮大,数字产业加速成长,文体旅游、现代物流、商业贸易、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2020 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占我国西部地区的比重超过10% ,成都市经济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 2 位。 国际门户枢纽地位凸显,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交汇点,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和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实现“两场一体”运营、航空旅客吞吐量居全国前列,拥有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中欧班列(成都)开行量居全国前列,国际空港、铁路港的“双枢纽”格局加速形成。 区域创新优势明显,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规模名列中西部前茅,拥有普通高等学校 72 所,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超过 120 个,集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 6000 家。 生态宜居特色突出,资源禀赋优越、人文底蕴厚重,沿龙门山、龙泉山、岷江、沱江等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便利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天府之国安逸生活”吸引力不断提升。 同城化发展起势见效,在规划统筹、设施对接、产业协作、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共治等6方面形成良好局面,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加快建设,青白江广汉、简阳雁江、蒲江丹棱等 8 个交界地带融合发展示范区启动建设。第二节机遇挑战“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交汇叠加,有利于成都都市圈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集聚人口和经济势能,提升成渝地区极核功能,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打造以成都为中心的现代化都市圈,有利于提高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四川发展“主干”由成都拓展为成都都市圈,提升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形成各具特色、分工协作、功能互补的联动发展格局。 同时,成都都市圈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与成熟都市圈相比,存在中心城市外溢效应不明显、交通通达深度不够、产业协作配套不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国土空间布局不优等问题。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稳7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为引领,充分发挥成都辐射带动作用和德阳、眉山、资阳区位优势,推动一体化、同城化发展,全面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现代产业协作共兴、对外开放协同共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打造有机融合的经济共同体,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提供有力支撑,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更大贡献。第二节基本原则尊重规律,同城融合。 深刻把握产业升级、人口流动和空间演进趋势,顺应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要求,循序渐进推动资源要素同用、城市营运同体、竞争优势同构、公共服务同享。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筑牢生态绿色本底,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国土空间治理和保护,推动形成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的新格局。改革开放,创新驱动。 突出问题导向,以制度、政策和模式创新为引领,破除利益藩篱和行政壁垒,着力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建立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科学构建统筹有力、竞争8有序、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完善社会参与同城化发展重大规划政策协商机制,汇聚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建设都市圈的强大合力。安全发展,系统建设。 加强成都都市圈安全源头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强化城市安全风险管理,提升城市安全监管效能,持续推进形成系统性、现代化的都市圈安全保障体系。第三节发展目标聚焦构建双城引领、双圈互动、两翼协同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全面增强成都都市圈现代产业协作引领功能、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改革系统集成和内陆开放门户功能、人口综合承载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同城化发展水平,做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极核。到 2025 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 3. 3 万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东部发达地区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5% ,基本建成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作、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 基础设施同城同网基本实现。 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更加凸9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构建形成内联外畅的开放大通道,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初步成网,城际“断头路”基本消除,加快形成轨道交通、高快速路一小时通勤圈,成都都市圈水网体系进一步完善。 产业创新协作体系初步建立。 西部(成都) 科学城建设全面成势,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取得重大突破,区域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培育形成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和千亿级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的比重提高到 45% 左右,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 公共服务共享水平稳步提升。 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同标基本实现,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全面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稳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达到 80 岁以上,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更高水平全覆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盼得到更好满足。 绿色低碳公园城市形态充分显现。 生态本底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青山绿道蓝网相呼应的城市生态格局基本形成,跨界地表水水质达标率 100% ,重点河流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满足程度达90% 以上,细颗粒物(PM2. 5)年平均浓度达到国家标准,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全部实现。展望 2035 年,同城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走在全国前列,高效01基础设施全域同网,优质公共服务均衡共享,城乡环境美丽宜居,人民生活富庶安逸,高端要素集聚运筹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全球型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在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参与全球竞争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基本建成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都市圈。第三章优化都市圈发展布局以同城化发展为导向,强化成都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德阳、眉山、资阳比较优势,增强小城市、县城及重点镇支撑作用,构建极核引领、轴带串联、多点支撑的网络化都市圈空间发展格局,在都市圈率先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第一节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提升成都中心城区功能。 充分利用成都主城发展能级较高的优势,积极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 统筹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加强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促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推进中心城区瘦身健体,有序疏解一般性制造业、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引导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周边辐射延伸,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 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标准建设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成都高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打造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提升国11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 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完善德阳、眉山、资阳宜居宜业功能。 立足各自发展基础,主动承接成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共享成都发展环境、发展资源和发展平台,逐步增强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 支持三级医院和新建高校、高校新建校区在三市布局,增加医疗教育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显著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宜居宜业水平。 推动德阳强化与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协作,充分发挥现代物流、职业教育优势。 推动眉山充分利用四川天府新区平台资源,显著提升创新成果转化、商贸物流和休闲度假功能。 推动资阳与成都东部新区联动发展,积极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打造临空经济高地、先进制造基地和生态文化江城。增强县城(县级市)承载能力。 立足自身特色资源,充分发挥与成都空间距离近、综合成本低的优势,培育形成若干卫星城,打造都市圈发展的节点支撑。 统筹优势产业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业,推动产业配套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提升县城综合承载力和服务配套功能。 成都东部县市要把握成都东进契机,着力夯实制造业基础。 成都西部县市要落实成都西控要求,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方式。 外围县市要积极服务和融入中心城市发展。 深化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和“小县优城” 试点,稳步有序推动符合条件的县21改市。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 支持小城镇对接大中小城市需求,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规划统筹、功能配套,融入城市发展。 实施中心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集聚、环境风貌、文化传承、城镇治理“六大提升行动”。 完善小城镇市政和公共服务功能,因地制宜发展先进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 支持镇区常住人口 10 万以上的特大镇按同等城市标准配置教育医疗资源,支持有条件的镇建成县域副中心。专栏 1 县(县级市)发展重点01 支持成都东部县市着力夯实制造业基础简阳建设空港新城、简州新城、简阳城区,打造智能制造高地;金堂建设淮州新城,重点发展绿色制造和职业教育。02 支持成都西部县市强化生态保护和价值转化都江堰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水源涵养功能区;彭州、邛崃、崇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大邑围绕西岭雪山发展生态旅游;蒲江建设川藏铁路运营保障基地。03 支持外围县市积极服务和融入中心城市发展广汉发展能源装备和农产品加工;什邡做强中式雪茄产地品牌和植物蛋白饮品生产基地;中江融入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打造德阳市域副中心;仁寿融入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打造眉山市域副中心;青神、乐至建设都市圈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第二节构建“两轴”打造“三带”构建“两轴”。 完善都市圈东西城市轴线,建设成资大道和市域(郊)铁路,推动成都东进和重庆西扩相向发展,强化成都东部新区与重庆联动的重要支点作用,夯实成渝发展主轴。 加快建设天府大道北延线,畅通天府大道眉山段,推动南北向市域(郊)铁路有序发展,强化四川天府新区、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31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成德眉发展轴。打造“三带”。 统筹推进重大平台联动建设,共建都市圈高能级发展空间载体。 共建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协同提升物流枢纽和开放口岸功能,建设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和“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 共建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协同提升现代科技服务发展能级、强化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 共建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加快形成临空经济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协同提升汇聚运筹高端资源要素功能,合力打造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专栏 2 “三带”建设重点任务01 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以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支撑,联动成都市青白江、新都、金堂、金牛、彭州,德阳市旌阳、罗江、广汉、凯州新城、什邡、绵竹、中江,打造形成13 个城市组团和 10 个小城镇组团。 推动成都国际铁路港、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一体化运营,协同发展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绿色食品、医药健康等。02 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以四川天府新区为标杆引领,联动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成都市高新南区、双流、新津,四川天府新区眉山片区、眉山市彭山、东坡、仁寿,打造形成 16 个城市组团和 12 个小城镇组团。 发挥国家级新区高能级发展平台集聚和重大政策汇聚的显著优势,打造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眉山交界区域“产业+生态”融合发展示范,协同发展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创意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都市现代农业等。03 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以成都东部新区为战略支点,联动成都市简阳市、金堂县等龙泉山及其以东区域,资阳市雁江、乐至、安岳,眉山市眉东新城,打造形成 6 个城市组团和 9 个小城镇组团。 强化天府国际航空港和东部新区铁路枢纽港“双引擎”功能,加快构建高效快捷的现代物流供应链体系,协同发展航空航天、现代物流、医药健康、智能制造、文旅(体育)、临空服务、都市现代农业等。41空间布局规划示意图第三节加快交界地带融合发展发挥成德眉资毗邻地区经济联系紧密、人文交往频繁的比较优势,推动交界地带在规划布局、交通连接、产业协作、政务服务等方面探索创新合作模式,打造同城化发展若干支撑点。 支持彭州什邡、青白江广汉、金堂中江、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和眉山片区、蒲江丹棱、新津彭山、简阳雁江乐至等区域开展交界地带融合发展试点,推动其他交界地带融合发展。专栏 3 交界地带融合发展试点01 彭州什邡率先启动濛阳新城马井新城联动发展区建设,打造成都国际铁路港大港区农副产品专业物流基地和集散交易中心。 推动龙门山康养旅游联动发展和生态环境协同保护。 依托天府中药城天府蔬香协同发展区,打造国家级种植加工交易基地及三产融合示范区。5102 青白江广汉率先启动青白江大弯街道和德阳高新区狮象组团建设,打造“凤凰湖三星湖”城市公园组团和青广教育基地,推动青白江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和德阳高新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产城融合发展。 协同推进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夯实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基础支撑。03 金堂中江加强淮州新城和凯州新城关联产业协同招引,推动以应急安全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 依托区域特色产业基础,规划建设金中灯笼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金中高效特色农业合作示范园,共同打造“灯笼之乡”、食用菌培植基地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04 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眉山交界区域推动四川天府新区眉山片区加快融入成都直管区以成都科学城、天府总部商务区、天府文创城为核心的产业功能区体系,协同发展总部基地,完善创新配套设施共建共管共用机制,打造成眉高新技术协作产业园。 联动籍田街道和视高街道,开展“产业+生态”融合发展示范。05 蒲江丹棱依托丹棱丹橙现代农业产业园、蒲江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大品种改良和技术推广力度,壮大以晚熟柑橘、樱桃为主打产品的区域特色农业。 发挥区域生态资源禀赋优势,联合推广“云顶水乡田园综合体”“幸福古村齐乐桃源”等乡村休闲度假品牌,培育一批“旅游+”产业,打造生态旅游度假区。06 新津彭山加强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和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眉山产业园关联产业协作配套,支持开展智能化创新引领示范。 以天府农业博览园、中法农业科技园等为载体,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博览产业。 串联梨花溪文化旅游区、彭祖山一三产融合发展区,打造新津彭山岷江文化旅游精品线路。07 简阳雁江乐至以简阳江源镇天府田园、天府临空经济区资阳片区农业板块为核心承载,强化高附加值特色农产品的培育、种植和展示,发展具有临空特征的高端示范农业。依托简阳施家阳春玉桃产业园、简州大耳羊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乐至高寺阳化河种养循环融合园,积极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壮大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 在简阳施家镇、雁江区老君镇、乐至县高寺镇建设成资毗邻地区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第四章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同网聚焦“外建大通道、内建大网络、共建大枢纽”,打造成都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推进能源、市政、水资源等基础设施对接成网,为61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第一节提升国际门户枢纽能级巩固国际航空枢纽地位。 推进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两场一体”运营,强化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高(快)速路互联互通,提升航空服务水平和枢纽运营效率,增强航空货运能力,建设引领西部民航发展的国际航空枢纽。 推动成都空港异地城市候机楼建设。 推进区域内通用机场建设,促进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协调发展。强化全国性铁路枢纽功能。 优化成都主枢纽“三主三辅” 客站布局,完善“1+1+17”三级物流节点网络。 加快建设成都国际铁路港,推进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实施中欧班列(成都)集结中心示范工程,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信息港,搭建“通道+物流+产业”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探索与重庆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构建多式联运网络。 推动德眉资物流港(园区)建设,优化完善多式联运型和干支结合型货运枢纽布局,构建一体化现代物流网络。 提升国际邮件互换局功能,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完善综合枢纽周边铁(公)路货站、货物换装分拨中心、集装箱拼箱共享中心、冷链物流基地等物流设施。 规划建设重点物流园区、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强化重要物流站场间快速直通。 推行多式联运“一单制”,推广电子运单,探索推进单证物权化,推动港航物流信息接入,共同运营国际班列。71专栏 4 交通枢纽重点项目01 航空枢纽完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配套设施,开工建设成都东站、眉山、资阳等城市候机楼。02 客运枢纽加快推进成都铁路站扩能改造、天府、资阳西、乐至铁路站建设等工程。 开工建设十陵南、简州、空港、金堂东等铁路站和三星堆旅游集散汽车站,强化多种运输方式一体衔接,打造一批综合交通枢纽。03 货运枢纽统筹推进各类货运枢纽集约高效布局。 加快完善青白江成都国际铁路港基础设施,建设资阳公铁物流港、眉山国际铁路港、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黄许物流园)。 开工建设成都国际铁路港淮州辅港、资阳多式联运枢纽中心、成都国际铁路港大港区农副产品专业物流港、什邡蓉北快运物流园(一期)、成都天府国际空铁公多式联运物流港、成都东部区域物流港(简阳)。第二节构建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统筹布局以成都为中心枢纽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构建轨道交通一小时通勤圈。 推进成达万高速铁路、成渝中线高速铁路等干线铁路项目建设,研究规划成都外环等连接成都与周边城市的城际铁路和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全面畅通铁路客货运输大通道,建立健全高效联通铁路网。 加快推进成都铁路枢纽环线改造,充分利用既有铁路富余能力开行市域(郊)列车,推进市域(郊)铁路有序发展。 探索以轨道交通方式合理衔接德眉资毗邻城镇,构建以成都站、成都东站、天府站、简州站、德阳北站、眉山北站、资阳北站等为核心节点,多种轨道交通方式有机衔接的成都都市圈轨道通勤网络。畅通公路网。 加快实施高速公路扩容改造工程,进一步提升81成都都市圈高速路网衔接转换效率,形成“3 绕 17 射”高速公路主骨架网。 统一建设标准、统筹建设时序,加快推进天府大道北延线等城市联通轴线和成资大道等城际快速通道项目,构建都市圈统一高效的骨干通道。 实施打通城际“断头路”行动计划,力争 2025年基本消除城际“断头路”。 聚焦建设龙泉山、龙门山和沱江、岷江“两山两江” 绿色交通廊道,发展“交通+” 新兴产业,推动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推动公共交通服务同城化。 促进轨道交通、跨市公交、城市公交有机衔接,构建多种运输方式无缝换乘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联合购置(租赁)新型公交化动车组,推动天府动车所、崇州动车所等配套设施建设,结合周边动车所利用情况,预留德阳动车所设置条件,进一步优化成绵乐客专、成渝客专、成灌(彭)铁路开行方案,提升铁路公交化运营水平。 推动主要交通干线站点综合开发,优化设置公交站点和大型停车场。 推进成都都市圈公交“一卡互通、一码互通、优惠共享”,协同搭建公交信息数据共享平台,推动数据联通、管理协同、运营融合。专栏 5 交通路网重点项目01 干线铁路推进成达万高速铁路、成渝中线高速铁路、西宁至成都铁路、成自宜高速铁路、川藏铁路引入成都枢纽天府至朝阳湖段、成渝铁路成都至隆昌段扩能改造等项目。02 城际和市域(郊)铁路加快建设成都至资阳市域(郊)铁路,规划建设成都至德阳、成都至眉山等成都都市圈市域(郊)铁路,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9103 高速公路加快建设 G5 绵阳至成都段、G42 南充至成都段、G0512 成都至乐山段等扩容工程和成都经济区环线德阳至都江堰段、天府新区至邛崃等高速公路项目。 开工建设 G76/ G85 成渝、G4215 成自泸、G4217 成汶高速公路扩容和天府新区至乐山、邛崃经芦山至荥经、资中至铜梁、乐山至资中、峨眉山至荥经、蒲江经丹棱至夹江(彭山至峨眉山)、德阳绕城等高速公路项目。 开展乐至经自贡至犍为、成都经三台经大英至乐至、绵竹至茂县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04 成都都市圈城市联通轴线加快建设东西城市轴线成都东段、天府大道北延线、天府大道眉山段。 开工建设东西城市轴线资阳段。05 城际快速通道加快建设成新彭什快速通道、金简黄快速路一期、金简仁快速路二期、成资临空大道等项目。 开工建设彭广青淮快速通道、金简仁快速路北延线、湔三旅游大道、眉州大道东延线、梓州大道南延线、益州大道南延线、成渝高速至成宜高速联络线、东蒲快速路、锦江大道、滨江大道至郑园路、通江大道、S104 东彭快速通道、彭邛快速路、眉山工业大道(青龙互通至新津大件路外绕段)、S422 乐金快速通道、紫微大道等项目。 开展遂宁至天府机场快速路乐简段、资简产业大道、资阳迎接至空港新城、彭蒲快速路、天邛快速路、金简黄快速路北延线、龙泉山旅游公路、S102 资安快速通道、仁资(中)快速通道等项目前期工作。06 城际“断头路”畅通工程加快建设成资大道、云大路、万罗路、放高路、简仁快速路、S401 蒲丹路、彭什沿山路、积淮路。 开工建设(成德)货运大道、青金快速路北延线等项目。第三节统筹市政设施规划建设增强电网能力。 构建环成都区域四川电网“北立体双环” 网架,加快甘孜天府南成都东、阿坝成都东 1000 千伏特高压交流重点工程建设,提高成都都市圈接纳清洁电力能力。 推进成都新津、德阳南等 500 千伏及配套输变电重点工程建设,统筹优化交界区域电网 500 千伏主网架、同步优化完善成都市 220 千伏电网结构,为保障负荷中心供电提供坚强网架支撑。 在成都市中心城区打造国际领先城市电网,积极构建坚强局部电网,为重点保障02用户打造城市电网“生命线”通道,提升城市电网供电可靠性和防灾抗灾能力。 有序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与电网深度融合,协同推进充电站(桩)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智能电网需求管理和动态响应技术应用,加快传统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完善区域天然气设施布局。 加强城市燃气管网建设的运营协调,整合区域终端燃气市场。 加快液化天然气(LNG)应急调峰储配站(二期)、四川中京燃气储气调峰扩能等项目建设,联通毗邻区域天然气管道,有序建设生物天然气、氢能设施。统筹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统筹规划建设公共消防设施。 探索公用设施跨市域运营,鼓励企业跨市域承接环卫绿化等市政服务项目。 完善交界区域垃圾处置、污水污泥处置等市政公用设施规划衔接和重大项目选址协商机制,协同推进垃圾、水力环保发电厂等重大公用设施建设。 建立建材产品协调保供机制,推进砂石资源市场合作。专栏 6 电网重点项目01 特高压交流工程建设甘孜天府南成都东、阿坝成都东、天府南重庆铜梁 1000 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02 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雅中江西、白鹤滩江苏、白鹤滩浙江等800 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1203 500 千伏工程完善四川电网 500 千伏主网架,构建相对独立、互联互济的成都区域四川电网“北立体双环”网架。 建设甘孜、阿坝、天府南、成都东等特高压交流配套,雅中等特高压直流配套,白鹤滩送出加强、沐溪叙府断面加强等工程。 核准建设遂宁加强、邛崃、大林、新津、成都西(温郫)、十陵、淮州、空港、南部、泸州东、绵阳南、德阳南等输变电工程。04 成都市坚强智能电网核准建设后子门、沙西、黄忠大道等一批 220 千伏输配电工程,完善县域电网220 千伏网架支撑。 开展成都地区配电网网格化规划建设。第四节强化水资源保障优化水资源配置。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强化“三水”统筹,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促进集蓄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 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进节水型都市圈建设。 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协同开展“再造都江堰” 水利大提升行动,建设李家岩水库等大中型水利工程,推进引大济岷、长征渠引水、毗河供水二期、三坝水库等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完善成都都市圈水网体系。 健全三岔湖等龙泉山以东灌区管理体制,创新毗河供水工程等跨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运营机制,协同开展岷江、沱江干支流水库闸坝科学调度。提高防洪排涝能力。 实施岷江、沱江、青衣江防洪治理工程,加强城市智能排水系统建设。 建立防洪减灾协调机制,统筹制定岷江、沱江干支流沿线区域防洪排涝标准。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 建立跨行政区水源地保护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四库一点两线”重要饮用水水源及高速水道的保22护与建设,统筹建设应急备用水源。 推进成都都市圈水利行政执法协同。 加强河湖生态保护,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严格落实岸线保护机制,新建项目不得违法违规侵占、破坏河湖水域岸线,增强水土保持能力,推行河湖长制。专栏 7 水利重点项目01 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张家岩水库直接引水至老鹰水库管道工程、老鹰水库水源保护望水河泄水工程、李家岩水库。 推进引大济岷、长征渠引水、毗河供水二期、三坝水库、久隆水库等工程前期工作。 加快开展沱江团结、通江水库、高景关水库、金花寺水库、羊毛沟水库等前期论证。02 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实施紫坪铺水库、黑龙滩水库、张家岩水库、老鹰水库、都江堰渠首、人民渠和东风渠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03 灌区配套工程实施都江堰灌区、通济堰灌区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第五章协同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增强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建设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打造高质量紧密型创新生态圈,共同构建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支撑。第一节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高水平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 突出兴隆湖周边等重点区域创新布局,积极整合优势领域科研力量,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参与建设国家实验室,聚力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研究基地集群。推动成都超算中心进入国家超算中心体系,加快推动天府实验室、32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平台建设,建好国家实验室四川基地,吸引集聚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 加大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产品等研发投入,争取更多“科技创新 2030重大项目”落地。 在航空航天、精准医学、轨道交通、先进核能、集成电路、网络安全、北斗导航等重点领域开展集中攻关,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模式。高标准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 优化“一核四区”创新布局,加大专项政策支持力度。 成都科学城重点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新经济活力区重点发展 5G 通信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网络安全、区块链等新经济新产业,生命科学创新区建设新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未来科技城打造中国西部智造示范区和成渝国际科教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要素汇聚区。专栏 8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01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升中国环流器系列装置能力。 布局建设电磁驱动聚变装置等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02 科教基础设施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宇宙线物理研究与探测技术研发平台、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柔性基底微纳结构成像系统研究装置、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跨尺度矢量光场时空调控装置、西南交大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成都超算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空间轻型高分辨率光学成像相机系统研制平台、西南天然药物与临床转化综合研究平台、山地灾害链综合实验模拟平台等科教基础设施。4203 重点实验室聚焦生物医药、现代交通领域,争取布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 围绕网络安全、生物育种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省重点实验室。04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推动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成都流体动力协同创新中心、网络安全技术创新中心、燃机研发应用产业创新平台、电子科技大学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05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推动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区域中心、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四川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德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眉山分中心、成资协同创新中心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推动四川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四川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示范机构持续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第二节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提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 支持成都都市圈“双一流”建设高校高质量特色发展,在国家级、省级新区和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建设校(院)地协同创新集群,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提档升级科教基础设施和国家级创新平台,设立新型研发机构。 大力引进科研院所,支持大院大所通过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等方式加强协作,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支持企业牵头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 依托省级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基础资源、大型科研仪器和工业设备向企业开放共享。 支持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导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攻关。 大力培育本土创新型企业,积极发52展龙头企业牵头的高水平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联动推进创新创业。 发挥西部双创示范基地联盟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园区探索建设一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和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构建完善“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阶梯型孵化体系。 持续举办“双创周”“创响中国”等双创品牌活动,共建共享“科创通”“盈创动力”等双创服务平台,协同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鼓励成都都市圈发展创业投资、天使投资,更好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第三节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合力打造创新人才聚集高地。 完善人才协同发展专项支持政策,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引才育才用才,组建科技人力资源服务和专业人才市场联盟。 开展人才先行区建设,赋予科研事业单位人才“引育用留”自主权。 创新重大科技任务人才组织动员机制,鼓励中央单位科研人员参与成都都市圈高能级平台建设运行。 大力发展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业,提供人才寻访、项目对接和投融资等综合服务。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突破。 巩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果,完善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深入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探索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新模式。 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相关自主权,优化科62技项目组织和科研经费管理方式,健全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完善科技人员绩效工资分配机制。 持续推进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水平建设。加强创新政策协同。 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的财政资金支持引导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探索共建科技创新基金池。 促进科技创新券互认互通,扩大适用范围。 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运用,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强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健全维权援助、非诉纠纷多元化解等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审判专业化组织体系建设。第六章共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坚持“强链条、育集群、建体系”,推动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和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高端切入、错位发展、集群成链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一节培育高能级制造业生态圈加强产业分工协作。 强化区域产业政策对接,推动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完善差异化协同的制造业发展布局。 重点依托“三带”建设,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轨道交通等领域,突出成都制造业创新发展引擎作用,强化德眉资服务配套和产业承接能力,推动链式关联、梯度布局,一体构建成都都市圈产业功能区。制定制造业同城化发展引导目录,推动形成“研发+转化”“总部+72基地”“终端产品+协作配套”等产业分工模式。 搭建覆盖生产采购、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多环节的区域产业协作供需对接平台,促进成都都市圈内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产业技术基础瓶颈短板,协同构建高标准产业基础体系。 编制产业链全景图,依托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大技术更迭、工艺优化、装备升级力度,巩固提升传统产业链,塑造新兴产业链。 培育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加大垂直一体化整合力度,构建大中小企业配套、上下游企业协同的产业生态。 联合实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