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ppt
第八讲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24页引言v人际之间最大的谎言是?有一种谎言叫直到永远?v我们最有能力伤害谁?我们最有能力伤害的是我们最亲近的人。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24页一、概述1人际关系的含义及作用含义: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联系就是人际关系。也就是说,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和心理上的距离。状态:人际关系的状态从无到关系密切,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过程。(P203)人们最初的直接接触是表面的,但这是双方情感关系发展的起始点。在此之前双方处于旁观者立场,没有相互的感情卷入。特别关注:亲密关系与自我(P203)作用:人际关系与行为 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一种情感的社会交换。人际关系一经建立,就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影响的性质与大小,取决于一种人际关系自身的特点及其对于个人的意义。例如,人际关系与办事,关系好,全力而为;关系差,尽力而为(当然,另加砝码,亦可全力而为)。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24页v长期与短期人际关系的不同作用 长期的人际关系通常都与人们的社会关系或更确切地说与人们的社会角色关系相联系。通常,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际关系与社会角色关系是不同的。前者强调的是心理上的、情感上的关联;后者注重的是社会的、角色的或非个人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困难与不适应,主要来自于与社会角色关系交织在一起的长期人际关系。v社会角色与影响力 卷入人际关系的双方是相互依赖的,人们更多的人际关系都与社会角色关系相联系。由于社会规范的不同导致了人们在人际关系上的影响力存在着不均衡,自然这种关系对双方的意义就不同,相应地对双方的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也不一样。在日常生活中懂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它使我们实际上可以预言某两个人之间的特定人际关系的前途。比如夫妻之间的人际关系,很多女性期望仅仅通过温情、依赖和忠诚来维持丈夫对自己的感情。而事实上,用这种方式来赢得爱是非常靠不住的。保持爱的真正可靠的途径,是使夫妻双方都有独立的人格,达到实质意义上的平等。为什么?因为,一个社会如果还存在很大的性别歧视,人从根本上平等的观念还没有成为一种自然的文化倾向和普遍的概念,那么女性就很难用温情、依赖和忠诚来保证丈夫对自己的感情。只有独立的社会经济地位与独立的人格,才是人际关系的保障。遗憾的是,我们的女性常常忘记了这一点。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24页 2沟通的含义、作用与类型含义:人际沟通或沟通一般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过程。结构:整个沟通过程由七个要素组成,即 信息源、信息、通道、目标靶、反馈、障碍和沟通背景组成,见图8.1。作用:人的感觉剥夺实验(Heron,1957);猴子的社会剥夺实验(Harlow,1950)。类型:语词沟通与非语词沟通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24页图8.1 沟通的基本模式 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24页v信息源:主要指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沟通的过程通常由他们发动,沟通的对象和沟通的目的通常也由他们决定。一般说来,信息源的权威性和经验、可值得信赖的特征、信息源的吸引力等都会影响整个沟通过程。比如,我们通常更愿意相信有关领域的专家传递的信息,也更愿意相信具有公正品质的信息传递者所传递的信息,而且,当信息源具有外表吸引力的时候,我们也倾向于喜爱他们,从而听从于他们。v信息:主要指信息源试图传递给目标靶的观念和情感,它们必须被转化为各种可以被别人觉察的信号,这些信号包括语词的和非语词的。语词信号既可以是声音的,也可以是形象(文字)的,运用语词进行沟通时,沟通的双方必须具有共同的理解经验。非语词信号包括身段姿态、表情动作、语调等等。一般情况下,中等程度的信息差异量较容易引起目标靶的态度改变,差异量如果过大或过小,都不能导致有效的态度改变。当将持某种态度所可能导致的危险作为劝说的理由进行沟通时,也容易引起目标靶的态度改变。劝说的技巧也很重要,当采用两面性劝说时,目标靶就会认为信息较为公正,更少偏见,于是会减少对抗和防卫,容易被说服。v通道:主要指沟通信息的传送方式。面对面的沟通与大众传播各有自己的特点。面对面的沟通除了具有语词或非语词本身的信号以外,沟通者的心理状态信息、背景信息以及及时的反馈信息等,都容易使沟通双方的情绪被感染,从而发生更好的沟通效果。我们接受的信息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视听途径获得的,所以日常发生的沟通也主要是视听沟通。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24页v目标靶:主要指沟通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目标靶总是带有自己的经验、情感、观念,所以,信息源发出的信息是否能够产生影响,还取决于目标靶是否注意、知觉这些信息,是否将这些信息进行编码和转译,并储存在自己的知识系统中。v反馈:沟通过程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沟通双方不断地将自己对接受到的信息的反应提供给对方,使对方了解自己所发送的信息引起的作用,了解对方是否接受了信息,是否理解了信息,他们接受信息后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从而根据对方的反应调整自己的信息发送过程,以便达到预期的沟通目的。v障碍:在沟通过程中,障碍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一个环节,比如信息源可能是不明确的、不可靠的,发送的信息没有被有效和准确地编码,发送信息时选错了信道,目标靶没有能够对信息做出信息源所期望的反应等。另外,沟通双方之间缺乏共同的经验,比如语言不通,也可能很难建立有效的沟通。v背景:沟通背景主要指沟通发生的情境。它是影响沟通过程的重要因素。在沟通过程中,背景可以提供许多信息,也可以改变或强化语词、非语词本身的意义,所以,在不同的沟通背景下,即使是完全相同的沟通信息,也有可能获得截然不同的沟通效果。课外阅读与思考:互联网沟通创造了亲密关系还是人际隔离?Myers.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342-343.Gerrie.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205.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24页二、人际关系的深度(亲密与疏远)1.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v自我暴露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隐秘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之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v自我暴露的原因:宣泄;自我澄清;社会确认;社会控制;关系发展。v自我暴露是发展人际关系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2.人际距离与人际关系v人际距离指社会互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v人际距离的原因:个人空间的需要。v“空间也会说话”(Hall,1959)一般来说,当我们和他人交往时,距离的大小取决于具体的情境及双方的关系。当然,文化及习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Hall(1959)将人们互动时的空间由近及远分为四个层次:亲密区、个人区、社交区和公共区。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24页社会渗透:自我暴露的文化及性别差异v社会渗透:自我暴露的渐进性与相互性。v自我暴露与文化差异:研究发现日本大学生明显自我暴露得比美国大学生少,尽管他们都对亲密的朋友暴露得更多(Barnlund,1989)。Why?v自我暴露与性别差异:在人际关系中,尽管男性与女性自我暴露的程度相当,但所揭露的个人信息的内容则不同。研究发现,女性经常自我暴露自己柔弱的一面,而对自己较强的能力缄口不言;男性则反之,常常揭露自己较强的一面,而隐藏较弱的一面(Hacker,1981)。Why?v课外思考:互联网上的自我暴露及其心理学解释。(现实中的“逃避自由”与自我迷失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找真实的自我?)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24页人际距离:个人空间的需要v 领域性是动物也是人的本能。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他人的闯入会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侵犯,使人感到压力、产生焦虑,从而调整与他人的距离。Argyle&Dean,1965拥挤的公共汽车上Russo,1975图书馆的阅览室,80人次Sommer,1969有无侵入时,人们离开公园长凳的时间v当然,个人空间的量不是绝对的,它依情境等因素而定。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24页视窗8-1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与人际关系 v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研究是近20多年来心理学领域内最富有成果的课题。人们从两个层次来探讨这一概念的内涵:一方面从文化特征出发,认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一种集体主义文化;另一方面从人格与文化的关系入手,认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实际上也是一种人格特征。(P289-293)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24页个人主义者-集体主义者的人际关系比较 Triandis(1986)调查了81名世界各国的社会科学家,询问他们关于个人主义者和集体主义者是如何对待不同关系的他人的。结果表明,集体主义者对各种不同关系的他人的关心程度都比个人主义高,见右图 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24页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文化价值观与人际关系的界限 心理学家认为,以美国为代表的个人主义,其个人与他人的界限就在个人身体实体部位;相对而言,东方国家及一些回教国家,趋向于集体主义,他们不把自己与他人的界限判定在个人身体的边缘,他们的自我区域可以扩大而纳入其他的人,如家人、朋友、同事或社会中其他的熟人。李美枝(1993)以中美大学生为被试,比较了两者的人际关系界限,结果见右图。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24页三、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喜欢。人际关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吸引与排斥。v邻近:在空间上的邻近是导致人们相互吸引的重要条件。Whyte(1956)的研究发现,在几乎是完全偶然地住到一个居民区的人中,成为朋友的多是居住比较近的人。同样,住得很近的人明显地容易建立友谊,Festinger(1950)等的研究说明了人们住的越近,就越容易成为朋友。邻近性作用的一个更简单的论证来自Segal的研究(1974)。在马里兰州警察专科学校,学员是按照名字的字母拼写顺序被指定到教室的座位上和宿舍的房间里。这样,名字在字母拼写顺序上越是接近的,在课内外就越容易接近。6个月后,要求每个学员确切地写出三个最亲密的朋友。结果,他们的朋友在很大程度上竟然都是名字的字母顺序和他们接近的人。v邻近为何产生喜欢呢?邻近是有用的,所谓“远亲不如近邻”。积极性偏见。当某人知道他要处在某一环境时,他常常会试图说服自己,这个环境是令人愉快的,至少不特别让人不好受。他期待在这个环境里愉快地生活下去,就需要和邻近的人保持友好的关系。这样,人们就会从积极的方面去认识和自己邻近的人,所以在以后的交往中就会增加他们之间的喜欢程度。邻近熟悉喜欢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24页熟悉vZajonc(1968)进行过一系列研究,结果发现,熟悉的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于某种对象的喜欢。Zajonc以无意义音节和中文字(对西方不懂中文的人无意义)为研究素材,以词汇出现的次数为自变量,有些词只出现一、两次,让被试对这些词感到生疏;而对另一些词则呈现若干次,最多可近25次。然后,实验者要求被试猜这些词的含义。结果表明,被试对呈现次数多而变得熟悉的词更有好感,倾向于赋予这些词以褒义。Zajonc以人的照片为研究素材所做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一个人的照片被呈现的次数越多,被试对其越熟悉,他们也越倾向于喜欢照片上的人。v“熟悉引起喜欢”的界限:物极必反,见的次数过量了会产生厌烦和厌倦,反而减少喜欢的程度。研究者把广告画贴在大学宿舍公共场所:30张,贴2天,增加了对内容的喜欢;170张,贴3天以上,减少了喜欢。(Miller,1976)与对象的性质有关。Perlman等人的研究(1971)证明了这一点,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但对于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Brockner等的研究(1976)也表明,纯粹见到次数的作用适合于具有相同态度的人,那些态度相左的人则不受其影响。v熟悉与喜欢的关系的应用价值:例如,“阈下广告”。v当然,邻近与熟悉并不总是导致喜欢,它有可能正好相反。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24页个人特征:才能v 人们对于有能力的人的态度常常出人意料。表面上,似乎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人能力越高,就越是受到欢迎。但是研究表明,实际上在一个群体中最有能力,最能出好主意的成员往往不是最受喜爱的人(Bales,1958)。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一方面,我们希望自己周围的人有很好的才能,有一个令人愉快的人际交往背景。但同时,如果别人超凡的才能使我们可望而不可及,则我们就会感到一种压力和不安,往往敬而远之。Aronson等人的研究(1966)巧妙地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发现人们最喜欢的是犯了错误(洒咖啡)的“完人(答对92%)”,其次是未犯错误的“完人”,再次是未犯错误的平庸者(答对30%),最不喜欢的是犯了错误的平庸者。v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男性更喜欢犯了错误的能力非凡的男人;而女性往往喜欢未犯错误的能力非凡者,而不考虑此人是男是女(Deaux,1972)。另外,中等自尊心的男性更喜欢犯了错误的有能力的人,而自尊心低的男性则更加喜欢没有犯过错误的有能力的人(Aronson,et al.,1970)。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24页个人特征:外貌v外貌影响人们的吸引力与交往。不仅日常生活事实的观察可以证明这一点,严格的社会心理学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H.Sigall和E.Aronson(1969)通过巧妙的实验揭示,漂亮的女性比不好看的女性更能影响男性的交往行为。实验以公认漂亮的和不好看的女性为助手,让她们扮作临床心理学研究生,给男性被试的个性特点作临床心理学评价。最后给予被试的评价有肯定与否定之分。这样,实验就有漂亮一一肯定,漂亮一一否定,不漂亮一一肯定、不漂亮一一否定四种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女性不漂亮的条件下,男性被试不太看重评价的结果,他们事后对实验助手的喜欢水平都是中等。但在女性漂亮的情况下,被试非常看重评价的结果。在他们得到肯定评价时,他们对女评价者的喜爱水平在四种情况中最高。而当他们得到否定性评价时,他们对女评价者的喜欢水平在四种情况中最低。但他们在研究者询问是否继续参与研究时,他们表现出非常愿意再与漂亮的女评价者发生交往。可见,来自漂亮女性的否定对被试如此重要,以至于使他们希望自己有机会改变漂亮女性对自己的评价。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24页v外貌的晕轮效应非常明显。D.Landy和H.Sigall(1974)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让男性被试评价有关电视影响社会的短文。被试被告知短文的作者都是女性。论文的客观质量有好坏两种。实验分为有魅力组、无魅力组和控制组。有魅力组接到的短文附有作者照片,照片为一个公认有魅力的女性。无魅力组所附的照片则是没有魅力的女性。控制组所读的短文没有附照片。结果见表8.2。看来美貌是有用的,我们倾向于帮助漂亮的女人,除非我们怀疑她滥用自己的美丽。(Sigall&Ostrove,1975)。v外貌的作用存在一种双重标准,外貌或身体方面的吸引对男性来说似乎比女性更为重要。这种情况正在改变。(进化心理学能较好地说明这一点)短文的客观质量“作者”的外貌总计有魅力 对照组 无魅力 好 不好 总计6.7 6.6 5.95.2 4.7 2.76.0 5.5 4.36.44.2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24页个人特征:个性品质和特点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24页相似与互补:相似: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起居住的特征相似的大学生倾向于彼此相互接受和喜欢,并成为好友;而一起居住但特征相异的大学生虽然同样朝夕相处,还是倾向于难以相互喜欢并建立友谊(Newcomb,1961)。v 大量研究表明,在所有特征中,态度或观点的共同具有特殊作用(Byrne,1969;vLydon&Otler,1988)。好朋友之间对重要的价值对象往往具有相似的态度(Lea&Quck,1982)。在已婚夫妇中,双方的态度和观点的相似程度越大,生活就越幸福,离异的可能性越小,各自性格改变的程度也越少(Capi,1990)。v 相似导致喜欢的原因是因为它“证明”我们是正确的,对我们来说这是必要的社会性支持。所以我们喜欢与我们意见一致的人,不喜欢与我们意见相左的人,并且常常夸大其词。我们对避免见到那些与我们意见相左的人的渴望比我们对联系那些与我们意见一致的人的要求要强烈的多(Rosenbaum,1986),我们喜欢观点改变为与我们一致的人甚于喜欢观点一向与我们一致的人(sigall,1970)。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24页v互补:研究表明,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之间的喜爱程度就会增加(Winch,1958),满意度也更高(Dryer&Horowitz,1997)。如,好聊天和好听聊天。但互补的倾向不能互相满足时,则不导致喜欢,如好动与好静。v乍看起来,相似与互补是矛盾的,但实质是关联一致的。比如,支配型男子与受控型女子实际上是相似的,他们在男女的作用方面有者相同的态度和价值观。而且,互补增加人际吸引,往往发生在感情深厚的朋友,特别是异性朋友或夫妻之间,这是建立在一定的相似性基础上的。通常,当两个人有相同的角色作用时,相似性是重要的;有不同的角色作用时,互补是重要的(Friedman,1985)。研究也表明,在人际关系形成的初始阶段,相似性是重要的;而在后期阶段,互补性更重要。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24页社会交换与相互性v社会交换与报酬性: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只需要我们付出最少的代价就能为他们提供最大酬赏的人。赞美与助人都能增加别人对我们的喜欢。v相互性:谁是最可爱的人?那些喜欢我们的人。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不喜欢那些不喜欢我们的人。Aronson(1965)提出人际吸引的增减理论,并指出其不祥征兆。问题是,如果新获得的爱要问题是,如果新获得的爱要比持续的和长期存在的爱更有吸引力的话,长期关系怎样才能对一个比持续的和长期存在的爱更有吸引力的话,长期关系怎样才能对一个人保持吸引力呢?人保持吸引力呢?至今未有明确答案。v 当然,相互性也有例外。有时我们会喜欢不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不喜欢的人却喜欢我们。另外,相互性的作用有赖于对意图的归因,如果他人喜欢我们是别有用心,那就不是真正喜欢我们,我们也就不会喜欢他或不那么喜欢他。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24页爱与人际吸引v与性吸引有关的爱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的一个重要原因。v爱的科学研究课外阅读与思考:爱情问题。(P207-216)v爱与独立性v爱与增减理论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