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综合征.pptx
认识综合征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29页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第3大常见肿瘤;约结直肠癌与基因种系突变有关,称为遗传性结直肠癌;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29页Lynch综合征为最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占所有结直肠癌的 2%4%;Lynch综合征临床上少见,未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对Lynch综合征患者的规范化诊疗将降低相关肿瘤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29页Lynch综合征(LS),又称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1913年,arthin教授首次报道了1个 Lynch综合征家系;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29页1966年,Lynch教授报道了2个 Lynch综合征的大家系,并命名为“癌症家族综合征”,为纪念 Lynch教授做出的贡献故将其命名为 Lynch综合征;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29页010年以前,Lynch 综合征与HNPCC几乎可以通用;因 HNPCC的命名忽略了肠外恶性肿瘤的高发病率,2010年后统一命名为Lynch 综合征。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29页Lynch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的种系突变所致;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29页致 病 基 因MMR种 系 突 变 导 致 微 卫 星 不 稳 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引起相应的MMR蛋白缺失,从而影响DNA错配修复功能,增加细胞恶变风险。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29页Lynch综合征5个致病基因(MLH1,MSH2,MSH6,PMS2,EPCAMTACSTD1)中,MLH1 和 MSH2 种系突变约占90;国内大多数单位只检测 MLH1和 MSH2种系突变,我国目前尚无 PMS2 和EPCAM 基因种系突变的报道;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29页MMR基因突变携带者一生中患大肠癌的风险约3070;女性携带者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约3060;其他恶性肿瘤发生风险均高于普通人群。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29页LS 分为型和型;LS 型仅表现为结直肠癌;LS 型除结直肠癌外,还表现为多种肠外肿瘤(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胃癌、肝胆肿瘤等);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29页发病年龄较早,平均年龄4045岁;LS患者结直肠癌多发生在右半结肠,常有同时或异时性多发结直肠癌,常伴肠外肿瘤;预后好于散发性大肠癌患者;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29页女性 LS患者最常见的肠外肿瘤为子宫内膜癌;LS相关肿瘤有其特异性的病理学特征: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多见,膨胀性生长,肿瘤区域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淋巴结转移率低。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29页已知有MMR基因突变家族史的患者;结直肠癌患者和10个腺瘤的患者;非结直肠癌或子宫内膜癌患者,预计MMR基因突变率5%(PREMM1,2,6 预测模型评估);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29页结直肠癌或子宫内膜癌患者至少满足以下一项者:1.诊断恶性肿瘤时50岁;2.MSI-H或免疫组化检测显示缺乏一种以上错配修复蛋白;3.存在同时或异时的LS相关肿瘤;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29页结直肠癌或子宫内膜癌患者至少满足以下一项者:4.1个一级亲属存在LS相关肿瘤且初诊年龄50岁;5.2个一级亲属或二级亲属中存在LS相关肿瘤;6.PREMM1,2,6 预测模型评分 5%;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29页非结直肠癌或子宫内膜癌患者合并以下一种及其以上家族史的患者:1.一级亲属中有结直肠癌或子宫内膜癌患者且初诊年龄50岁;2.一级亲属中有结直肠癌或子宫内膜癌患者且合并同时或异时性的LS相关肿瘤;3.2个一级亲属或二级亲属发生LS相关肿瘤,且至少一个初诊年龄50岁;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29页非结直肠癌或子宫内膜癌患者合并以下一种及其以上家族史的患者:4.3个一级亲属或二级亲属发生LS相关肿瘤;5.一级亲属中有肠息肉病;6.有皮肤纤维瘤、多灶或双侧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乳头状滤泡状甲状腺癌或肝母细胞瘤家族史。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29页1991年HNPCC国际合作组织制定了-msterdam标准,后修改为msterdam标准:1.家族中至少有 例结直肠癌患者;2.家族中至少有 例 LS相关的肿瘤患者;3.必须有至少两代人发生结直肠癌;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29页1991年HNPCC国际合作组织制定了-msterdam标准,后修改为msterdam标准:4.家族中患者至少有 例的发病年龄低于 岁;5.除外家族性遗传性息肉病及其他遗传性结直肠癌;6.肿瘤需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29页2004年Bethesda指南对 LS诊断做了修订:1.50岁之前就发生结直肠癌的患者;2.任何年龄段的患者,发生同时和异时性多原发性的结直肠癌,或者是与 LS相关的肿瘤;3.60岁以下,结直肠癌标本中检测到SI-H现象或特征性组织学表现;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29页2004年Bethesda指南对 LS诊断做了修订:4.一级亲属中至少有一个发生肿瘤且与 LS相关;5.不论发病年龄,至少有两个一级或二级亲属发生结直肠肿瘤或LS相关肿瘤。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29页 2003年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提出了中国人的LS筛检标准:家系中至少有2例明确诊断的大肠癌,其中的2例为父母与子女或同胞兄弟姐妹的关系,并且符合以下一条: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29页2003年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提出了中国人的LS筛检标准:1.至少1例为多发性大肠癌患者(包括腺瘤);2.至少1例大肠癌发病早于50岁;3.家系中至少1人患LS相关肠外恶性肿瘤;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29页 2003年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提出了中国人的LS筛检标准:4.在实验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符合中国人LS筛检标准的家系均应进行hMLH、hMSH 基因的免疫组织化学和SI检测,两者之一为阳性者,则需进入下一步的 hMLH 和 hMSH 基因种系突变检测。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29页LS的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原则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相似,但LS患者同时或异时性结直肠癌的发生率较高,原发肿瘤切除10年后再次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约为16%;最新的ESMO及ASCO指南均不推荐LS家族成员中健康携带者行预防性全结肠切除术;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29页2015年ASCO指南建议,LS突变携带者从05岁开始或比家族中最年轻结直肠癌患者发病年龄早5年开始,每12年行全结肠镜检查;若检查发现有息肉,应及早治疗;现在学习的是第27页,共29页 对女性突变携带者,建议从3035岁开始每年行妇 科检查、盆腔B超及子宫内膜吸取活检;但对35岁以上无生育要求的女性携带者,预防性子宫及卵巢切除可考虑作为一种治疗选择;现在学习的是第28页,共29页检测幽门螺杆菌并彻底清除,我国为胃癌高发国家,建议13年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研究认为阿司匹林可降低 LS患者患癌风险,但由于证据有限,且药物剂量及疗程未确定,指南对健康携带者服用阿司匹林预防恶性肿瘤没有明确推荐;现在学习的是第29页,共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