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
-
资源ID:5019535
资源大小:20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
八年级语文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熟读课文,疏通文意。2. 在读中品味语言,学会并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技巧,领会即景生情的手法。3. 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仍能保持的豁达的心态。 教学重点:简洁朴素的语言中深蕴的意味。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扫清文词障碍;查阅资料,了解承天寺的有关知识,了解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答谢中书书,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是我们非常熟悉宋代的文学家。二走近苏轼:介绍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才华横溢的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与其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三、一读课文,知内容: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并注意正音及停顿。2、生字词注音   遂(   )     亦(     )未寝(     )     藻(     )荇(   ) 3、解释划线词:(1)欣然起行(     )(    ) (2)念无与为乐者(     ) (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    ) (4)怀民亦未寝(    ) (    )(5)相与/步于中庭(    )(   ) (   ) (6)庭下如积水空明(   ) (   )(7)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   )(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   )(    )(   )4.小组合作讨论:(1)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2)借助文下注释,串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相与步于中庭”。四、二读课文,析妙句:1、(1)既为赏月,作者如何写月色?2、翻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个写景的句子妙在何处?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突显月色的清明。“月色如水”这比喻并非自苏轼开始,但是苏轼化明写为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清朗。五、三读课文,品感情:1、借助文下注解释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本文叙述了什么事?       作者描绘了什么景?          全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教师小结:罹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本是抑郁,但是作者在抑郁之中却能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张怀民一起有赏月的欣喜,又表现了作者一向旷达的胸襟。末尾处有两个反问,一句含蓄的议论却是意味深长。六、四读课文,知作者: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身临其境地读。体会苏轼逆境中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豪放乐观!在为人上,他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他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他即使身处绝境,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六、作业:1、 背诵默写这篇短文,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作业。2、推荐课后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