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文教学设计教案.docx
高中语文课文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语文课文教学设计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纳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作品简介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己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 问题设计 1.应该怎样看待始终的主人公形象? 提示:抛开政治因素,仅仅把此诗当作一首爱情诗来看。汉皇不是一个荒淫误国的昏君,而是一个痴心的男子;杨女也不是祸国殃民的红颜,而是对爱情忠贞的痴心女。 2.应该怎样理解长恨歌的主题? 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全都的。 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必须注意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融进了自己的感情,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进展和悲剧的发生,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 3.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提示:皇之长恨 (1)“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2)“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景色愈丽,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化一层。 (3)“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还都路上,“天旋地转”,原来是兴奋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于快乐中写悲情,愈见情悲。 (4)“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回长安后,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风来了,雨过了,花开了,雨落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梨园弟子,阿监青娥,如果杨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 杨女之长恨 (1)“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2)“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这段描写,把杨贵妃不忘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使这一形象平添光彩。 老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全都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一般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给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定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提示: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着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定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进展和悲剧的发生,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否则,何必花费那么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杨两人的绵绵长恨?即使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曲地讽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写就大可不必;而亦无须在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4.写作特点 全诗始终贯穿着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的特色,又富有变化,时而叙事、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或者以叙事与抒情结合,或者以抒情与写景结合,或者以写景与叙事结合,三者变换灵活自由,转接自然和谐。如以第三部分为例:首两句含情叙事,由“信马归”引“归来池苑皆依旧”的感叹;又由“池苑皆依旧”自然转人对“太液芙蓉未央柳”的描写,再由景物联想到人“芙蓉如面柳如眉”,由景而及情,引发出“对此如何不泪垂”的伤叹哀悼。 总之,根据故事情节进展和人物情感变化的需要,充分发挥叙事、抒情、写景三者的长处,使它们既各尽其责,又互相配合协调,共同为表现主旨、刻划人物而服务。 高中语文课文教学设计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了解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 2.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3.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 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2.难点: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 患意识。 三、教学方法 朗读体悟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赋中,杜牧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理解。 2.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投影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遇到的字词句理解方面的问题,同学讨论,老师强调重点,师生合作共同解决。 (三)深化研读 1.课文内容填充: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老师课前把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文章越短,最后只读成一段文字,我想同学和老师的感受是一样的,请看投影: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可谓()矣!呜呼!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答案:雄、大、众、多、糜、极、速、悲 2.请学生在文中找出“雄、大、众、多、糜、极、速、悲”的具体内容,并朗读这些内容。 杜牧为文,十分重视辞彩的“华赫而庄整”,充分利用赋的特长(“赋者,铺也。铺采攡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泼墨如云,铺陈渲染描绘阿房宫。请看课文第1、2段。 3.诵读1、2段,感受赋体特点 (1)这两段文字极力描写阿房宫的宫貌是如此的富丽堂皇,宫人是如此之众多,生活是如此之骄奢糜烂,齐读,CAI教学媒体展示音(配乐汉宫秋月)像。 思考:这两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段并说明理由) 例如: 品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品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何虹”; 品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学生讨论,七嘴八舌地补充,老师适当点拨。 配乐汉宫秋月(二胡)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比较分析,理解写作意图 4.(1)比较过秦论/阿房宫赋对秦亡原因的见解。 启发思考:同样是借秦讽时,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同样,杜牧对秦灭亡也作了深层思考,他提出的见解是?“灭六果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思考:为什么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呢?“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那么为什么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呢?我们一起学习第3、4段。 从这里,我们看到“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历史的辩证法。杜文以阿房宫作为切入口,在杜牧笔下,阿房宫成了秦皇骄奢的见证,封建独裁的象征,秦朝灭亡的标志。(板书) (2)比较阅读:阿房宫赋末段/六国论末段(课堂练习,附后)根据同学们反馈的情况再作评析。 (三)巩固提高 仿照下面的排比句的形式,以“啊,老师!”开头,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不超过60字) 出示投影:(学生讨论,老师点拨)啊,黄河!有了你乳汁的浇灌,这贫瘠的土地,才有了青山绿水,才有了茅屋、鸡鸣、老牛的蹄印和孩子的嬉戏绘织而成的田园风光,才有了那神奇而灿烂的文化。 (四)小结作业 尝试背诵这文章。 高中语文课文教学设计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讨论”这种口头交际活动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意义及作用。 2.借助情境理解“讨论”这一语文活动中应培育的主要的语文能力 。 3.通过讨论演练体会“讨论”中的角色任务,练习有效地讨论。 4.在讨论活动中, 提升对生活的认识, 促进德能共长。 教学重点 1.认识“讨论”的意义在于沟通、分享信息,达成共识,建构新意,提高认识。 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善于倾听,灵敏应对”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3.能否把握“讨论” 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沟通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地观点,提高合作意识,是“讨论”学习的评价标准。 教学思路 “讨论”的理性认识“讨论”的策略把握“讨论”的能力训练 主要教学方法 以实践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讨论中学会讨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这一语言活动的理性认识和操作能力。 教学资源 教材“讨论”专题短文 剪辑央视关于“读书讨论”的录像片 设计讨论话题:1)关于校园评比班花、班草的校园话题;2)关于语文教材大换血的社会话题。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环节 老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名家语录导入课题: 友以成德也,人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德不能成矣。 论语 读书使人充实 ,思考使人深邃,沟通使人清醒。 富兰克林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 萧伯纳 谈谈自己对“讨论”的认识 1.引发对课题的爱好。 2.回顾对“讨论”这一沟通方式的已有认知。 二、“讨论”的理性认知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明确答案: 1)“讨论”的特点:共同话题集中性;各自发表意见多元性;平等沟通互动性。 阅读教材短文,思考沟通:何为讨论?其意义何在? 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讨论”的理性认识。 思考 1) 讨论的意义 2) 讨论的特点 三、“讨论”的策略把握 2)“讨论”的规则:遵守话题明确目的 履行职责体现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加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归纳:事先准备,善于倾听,乐观发言,文明得体 4)其中应具备的语文核心能力是什么? 归纳:“倾听能抓住对方发言的要点”,“发言要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还要不离话题,有针对性,灵敏应对。 看央视录像片段思考: 1)录像中三人围绕什么讨论?两位嘉宾观点、理由分别是什么? 2)录像中三人分担怎样不同的职责?共同表现出怎样的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加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了解 3)讨论的规则 4)讨论应具备的素养 5)讨论所应具备的语文能力 四、讨论”的实战演练(在讨论中学会讨论): 【演练一】 组织活动,评价学生表现。明确答案。 讨论演练:在一些人气较高的中学生网络论坛,评选“班花”、“校花”的帖子颇为热闹,尤其是在高一新生中,学生们乐此不疲地评选各自班级、学校的“花花草草”。你如何看待中学校园中的这种现象? 讨论的职责:组织者及时归纳,巧妙引导 参加者用心倾听,坦诚沟通 记录者用心倾听,记录梗概 汇报者归纳要点,择要陈述 1)任选一小组展开讨论,其余同学观看; 2)学生评价各成员体验角色的表现。 理性地参加、评价“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演练二】 组织讨论活动,评价学生表现。 讨论演练:以武侠取代经典,用现代作品替代文言作品。对于高中语文教材这样的“大换血”,舆论一片哗然,支持者有,担忧者有。你的意见呢? 1)全班学生分组讨论; 2)小组陈述讨论概况。 理性地参加、评价“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五、沟通分享 小组讨论时,如果发现自己的意见与前面的发言者基本全都怎么办?当对方提出一种观点,而你不赞成时,该怎么办?小组讨论气氛沉闷,组员多保持沉默,主持者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中有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使别人没有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主持者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中遇到意见不统一时,汇报者该怎么办?大会沟通时,某组汇报者发现本组意思和另一组汇报意思大致相同,请问这组汇报者该怎么办?大会沟通时,某组的汇报者发现本组汇报的意思与前一组的汇报意思完全不同,请问该组汇报者该怎么办? 以抽签的方式,选择讨论话题。 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沟通分享学习成果 六、“讨论”的总结评价 组织评奖, 依据本堂讨论课同学们的表现设立一个奖项,提出获奖者并说明理由。 通过设立奖项的方式,实现学习的自我评价。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高中语文课文教学设计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学生收集,口头沟通,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的运用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引导学生收集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常见的、最新鲜的和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初步树立汉民族共同语言的规范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生收集、口头沟通,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教学用具: 洗衣粉包装袋、“美乐多”瓶、胡豆简介、广告语、警示语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让你去背诵圆周率,你们会背吗?可是,有一个故事里的主人公就会背。你们想知道他是怎么样学会背诵的吗? 故事:很久以前,有位教书先生,整天不物正业,就喜欢到山上去找庙里的和尚喝酒。他每次临行前都给学生留下一道作业:背诵圆周率。开始的时候,每个学生都苦不堪言。后来,一位聪慧的学生想出妙法,把圆周率的内容与眼前的情景联系起来,编了一段顺口溜: 山颠一寺一壶酒(3。14159) 尔乐哭煞吾(26535) 把酒吃(897) 酒杀尔(932) 杀不死(384) 乐尔乐(626) 先生一回来,大家都会背诵了。 由此,可见语文学得好,对数学也大有帮助的。不单如此,在生活当中,处处可见语文的影子。 二、收集,观察生活中的语文。 例如,电视、广告、校园横幅、对联。包括家里的一些食品的简介等等都体现了语文知识。 广告:某石灰广告白手起家 某化装品广告趁早下“斑”,请勿“痘”留 耐克一切皆有可能。 对联: 苏轼和佛印的谑联:苏轼见一条狗在河边啃骨头,遂出: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从容把写有苏轼诗句的扇子往河上一扔,曰:水流东坡诗(尸)。 生活用品的名字和广告、食品简介和姓名等: 名字:自己家人对自己的期望。 飘柔、立白、美乐多、雪碧等熟悉的生活用品的名称和它们的广告语。 横幅:学校挂的、街道写的等等 但是,在现实中,这些广告语或者是横幅或者简介语等也有出错的时候,字词用得不当,词语用得不好,句子不通顺,这都关乎语文的知识问题。例如我曾见到有人将“公厕”写成“公则”;有一则重庆出的胡豆简介有一段写到: 本品是以优质蚕豆、芝麻、川白糖、液体、葡萄糖、植物油、辣椒、甜酱、精盐等多种天然香料精制而成,具有酥、脆、香、甜、辣、咸鲜诸味融为一体,入口化渣,怪味无穷。 让学生修改这则简介。 三、沟通介绍收集到的生活用的语文现象。 你们收集到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你们能举其他的在生活当中遇到的语文现象吗?你可以说说你对这些现象的感悟和体验。或者,你能说说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是可以的。大家可以相互沟通,相互说一说。 四、布置作文。 范文讲解,写得好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看到别人这么写,自己想一想自己该怎么写继续收集资料,以“生活处处有语文”为题,写一篇至少500字的作文。要求写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高中语文课文教学设计教案篇5 教学要求: 1、 通过阅读例文,知道写参观或游记一要根据顺序,二要抓住重点写出特色,三要写出自己的感想。 2、 学习例文的写法,自定题目,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按参观或游览的顺序,有选择地进行介绍和描写,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习作准备 在本次习作之前,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名人游记,并从内容和思路上做适当的记录和摘抄。 阅读要求: 1、把你觉得作家描写最传神、最细致的部分反复朗读,并摘抄。 2、选择其中的两篇,就文章的思路做一个提纲式的记录。 二、赏析部分作品 1、 同学们,我们最近一段时间与阅读了不少的名人游记,有哪些收获呀? 2、 请同学们从自己所读的作品中选择一篇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1) 在小组里沟通。 (2) 大组汇报、沟通,老师相机指导、点拨。 3、 师生共同阅读习作例文。 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 (1)、文章是围绕哪句话展开描写的?号称“中华一绝”的龟山汉墓,就开凿在这只“大乌龟”的肚子里。 (2)、读了文章,你感觉到了“绝”么?为什么? (3)、小重点写了哪些部分?文章是怎样抓住一个“绝”字来介绍和描写的呢? 三、指导练笔 1、同学们,你参观、游览过哪些地方?请学习例文的写法,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老师相信在我们如此丰富的积累的基础上,同学们的习作也一定是精彩纷呈的。 2、指导学生写提纲。 提纲要求:(1)列出写作的顺序。 (2) 在提纲中反映出重点部分 (3 )一些精彩语言。 3、沟通习作提纲。 4、学生练习写作 第二课时 学生课堂进行习作,老师相机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