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生态农业工程复习资料.docx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生态农业工程复习资料第一章:1、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讨论其中的 相互联系、协同演化、调剂掌握和连续进展规律的学科;2、生态农业:指在经济和环境和谐进展原就下,总结吸取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胜利体会和农业科技成果,按生态 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进展起来的农业生产体系;3、生态农业工程:把农业科学和农业技术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进行集成创新,组装新的农 业生产模式,构建新型农业产业,建设新型的农村区域,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和可连续进展的实践活动;4、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亲密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肯定空间、具有肯定结构、执行肯定功能的动态平稳整体;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在肯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5、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生物组分(生产者(绿色植物)、大型消费者(动物) 、小型消费者(微生物);环境组分(辐射、气体、水体、土体)6、生态系统的特点:1、在组成成分方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不仅包括各种无生命的物理、化学成分, 仍包括有生命的生物成分,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2、在空间结构方面:生态系统大多与肯定的地理组成相联系,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3、在时间变化方面: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具有生长、发育、繁殖和衰亡的时间特点,使生态系统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进展规律;4、在内部功能方面:生态系统主要靠3 大类群生物(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和谐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过程完成;这种联结使得系统内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动态平稳关系;5、在外部关系方面:全部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经过转化变为各 种输出,从而维系着系统的有序状态;7、农业生态系统: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生物组分:农、林、牧、渔、虫菌、人;环境组分:自然、人工)8、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系统组分、系统输入、系统输出、系统功能、系统调控;9、农业效益:指农业为人类供应的利益和实际达到的成效;10、农业社会效益:指农业为社会供应基本需求和社会稳固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社会需求的农产品和就业机会等;11、农业经济效益:指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展产生的效益,包括农业经营者的经济收益、农业劳动者的经济收 益和国家税收收入;12、农业生态效益:指农业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包括资源耗费速度、环境爱护成效和景观美化程度;13、三大效益关系:相互依靠关系:1、能够满意社会的基本需求是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前提;2、经济效益好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使农业能够长期供应丰足的农产品满意社会的需求,也使农业经营 者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投入环境爱护和生态建设,并且促使技术升级换代;3、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才能够保证连续的高产出和高经济回报;相互冲突关系:1、片面追求社会效益可能导致不惜成本和不顾生态环境的破坏,如:大规模毁林开梯田和围湖造田;2、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同样可能忽视社会的基本需求,盲从投资,导致供需冲突,造成水土流失、化肥农药污 染、养殖污水横流等现象;3、片面追求生态环境的改善可能忽视人们最迫切的生活需求和期望富有的追求,最终仍是改善不了生态环境;14、农业生态学的任务:揭示农业生态系统内外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探讨正确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协 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连续进展;其次章: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1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养分物质;虑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这肯定律只有在稳固状态下才能运用;要考2、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 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挑选和人工挑选形成具有类似状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3、生活型分类: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一年生植物、(浮游植物、土壤微生物、内 生植物、一年生植物、水生植物、地下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上芽植物、高位芽植物、树上的附生植物)4、生境: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钟和生物群落,只能在待定的区域中生存;5、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 然挑选和人工挑选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状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6、气候生态型:长期适应不同的光周期、气温顺降水等气候因子而形成的各种生态型;7、土壤生态型:长期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温度和肥力等自然和栽培条件的作用下分化而形成土壤生态型;8、生物生态型:指主要在生物因子的作用下形成的生态型;9、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待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10、森林的主要生态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剂气候,增加雨量;防风固沙,爱护农田;净化空气,防止污 染;降低噪声,美化大地;供应燃料,增加肥源;11、种群: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总和,或在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12、种群的大小:指肯定面积或容积内某一种群的个体总数;13、种群粗密度:指单位空间某个种的实际个体数量(或生物量);生态密度:指单位栖息空间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或生物量)14、性比:指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全部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雄性对雌性的比率;15、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打算的稳 定的最大增殖速率;16、环境容纳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固的最大数量;17、阿利氏群聚原就:每个生物都有自己最适的密度,过疏和过密都产生限制影响;18、生命表:用来综合评定种群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命,猜测某一年龄组的个体能活多少年,仍可以看出不同年 龄组的个体比例情形;19、竞争:指两个生物争夺同一对象而产生的对抗作用;20、竞争排斥原理:具有相同的生态位的不同物种,在同一生境中不能长期生存;21、捕食:指一个物种的成员取食另一个物种成员的现象;22、寄生:指一个种(寄生者)借居于另一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护生活的现象;23、偏害作用:指当两个物种在一起时,由于一个物种的存在,可以对另一物种起抑制作用,而自身却无影响;24、偏利作用:单惠共生,指相互作用的两个种群乙方获利,而对另一方就没什么影响;25、原始合作:即两种生物在一起,彼此各有所得,但二者之间不存在依靠关系;26、互利共生:一种专性的、双方都有利并形成相互依靠和能直接进行物质沟通的共生关系;27、化感作用: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向四周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从而对邻近植物(或微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产 生抑制或促进作用(直接或间接的);28、生态计策:生物为适应环境而朝不同方向进化的计策,也即生物以何种形状和功能特点的适应而在去生境中生 存和繁殖后代;29、K计策的生物: 个体大, 寿命长, 存活率高, 适应稳固的栖息环境,不具较大的扩散才能,种群密度比较稳固,种群的数量通常是稳固在环境容纳量的水平或邻近;(乔木和大型食肉动物)30、R 计策的生物: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具有较高的生殖率,具有较大的扩散才能,适应多变的栖息环 境,种群数量常常显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杂草和昆虫)31、生物群落:指在肯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群落:有动物、植物、微生物各种种群所构成的松散结合的结构单元;32、群落的基本特点: 具有肯定的种类组成;具有肯定的结构; 具有肯定的动态特点;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具有肯定的分布范畴;形成肯定的群落环境;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点;33、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34、掌握农业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基本方式:1、在不同的生境中因地制宜挑选合适的物种,宜农就农,宜林就林,宜牧就牧;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1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2、在同一生境中配置正确密度,并通过饲养、栽培手段掌握密度的进展;35、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同类型群落在海拔高度不同的生境上的垂直分布和同一群落内部不同类型物种及不同个体 的垂直分层;36、群落的时间结构:光、温度和水分等很多环境因子有明显的时间节律(如昼夜节律、季节节律),首这些因子 的影响,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也随时间序列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调整群落时间结构的主要方式:轮作、套作、轮养、套养和实行多熟种植;37、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逝,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相肯定 方向产生有次序的进展变化;38、原初演替:指在从未有过生物的裸地上开头的演替;(地衣、苔藓、草本、木本植物阶段)39、次生演替: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40、顶极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进展演替,达到最终成熟阶段的群落是与四周物理环境取得相对 平稳的稳固的群落;41、单元顶极理论:气候顶极,在同一气候区内,只能有一个顶极群落,而这个顶极群落的特点是由当地的气候条 件打算的;42、多元顶极理论:一个区域的顶极植被可以有几种不同类型的顶极群落镶嵌而成,而每一类型的顶极群落都是有 肯定的环境条件所掌握和打算的;43、顶极型理论:一个自然群落对诸多因素(如气候、土壤、生物因素、风、火等)的整个格局发生适应;44、协同进化:指在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下,不同种生物碱相关性状在进行中得以形成和加强的过程;45、能流: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46、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以养分为纽带通过这种吃与贝齿的关系构成链条关系;47、食物网: 由于一种生物常常以多种生物为食,而同一种生物又常常被多种生物取食,于是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结构;48、生态效率:指食物链各环节上能量的各种转化效率;49、特别之肯定律: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养分级上能收成到的生产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养分 级生产量的 1/10 左右;50、生态金字塔: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养分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养分级,当养分级由低到高,其 个体数目、生物量、所含能量一般出现出下大上小类似金字塔的塔形分布;51、生态系统能流分析方法:直接测定法、统计分析法、输入输出法和过程分析法等;52、能流分析步骤:1、确定讨论对象和对象的边界;2、明确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依据统一的能流符号,绘出能流路径;3、通过实测或搜集资料,确定各组分的各种是物流量或输入输出量;4、依据各种实物的折能系数,将不同物质的实物流量转换为能流量;5、按能流量绘出能流图,并进行输入能量结构、产出能量结构、输入能流密度、产出能流密度分析和各种能 量转换效率运算与分析,为生态系统调剂和掌握供应依据;5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包括生命有机体所必需的养分物质,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淌和循环;54、地质大循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取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物有机体以死体、残体或 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圈)55、生物小循环: 指环境中元素经过生物体吸取,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回到环境后,再为生产者吸取、利用的循环过程;(范畴小、时间短、速度快,开放式)56、景观生态学:讨论在一个由很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区域内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作用过程 的综合性学科;57、景观:由相互作用的景观要素组成的,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第三章:(斑块、廊道、基质)1、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生态系统组分在空间、时间上的配置及组分间能物流的联系;生物组分的物种结构(多物种配置)、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时序排列) 、食物链结构(物质多级循环)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1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2、物种结构(组分结构) :指农业生态系统或模式内农业生物种类的组成、数量及其相互关系;3、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的设计原就:1、以一种生物为主的原就 物种搭配不影响主体产量,互补,削减生态位重叠;2、正确分析竞争与互补关系 从物种的形成特点、生育期、养分及代谢产物等考虑,提互补,减损害;3、增加初级生产者,提高光能利用率绿色植物,种类和容量的增加,据光合特性,科学组合;4、留意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价值,市场状况和需求;4、农林牧副渔各业相结合的组分结构:1、种养结合:饲草生产技术;协作饲料生产技术;秸秆饲动物,粪便仍田 2、农林结合:多年生木本植物与作物和(或)动物,在空间上合理组合的土地利用和技术系统的综合;3、农渔结合:作物种植与渔业结合,高效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综合效益;4、牧渔结合: 鱼塘养鸭、 塘边养猪等,利用鲜禽粪作为养鱼的肥料和饲料,直接养鱼; 或将干粪作协作饲料;5、景观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化;意义: 1、只有多样生态系统共存,才能保证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2、只有多样生态系统共存,并与异质的立地条件相适应,才能使景观的总体生产力达到最高水平;3、只有多种生态系统共存,才能保证景观功能的正常发挥,并使景观的稳固性达到肯定水平;6、生态交叉带:在景观中不同斑块连接之处的交叉区域;(城乡、干湿、农牧、水陆、群落交叉带)7、边缘效应:由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不同斑块间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频繁,生物种类繁多,生产力较高;(积 极合理地开发这些边缘地带,可使其维护高生产状态,促进经济进展;)8、不同区位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有何影响?答:自然区位:同样种植一种作物,自然条件不合适的地区往往要增加投入,造成生产成本上升,而且常常由于 农业生物对自然环境的不适应,或者生态环境的波动,是农业生产风险更大,对生产者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最 合适区域生产最合适的农产品,形成了自然区域的农业特色;农业经济区位:在商品经济进展初期,农业生产的产品必需能够到达市场才能猎取效益,然而不够发达的运 输、加工、贮存、保鲜成为商品生产的制约条件;生态经济区位:随着经济的高速进展,交通、运输、贮存、保鲜、加工才能的增强,销售网络的健全,是的 运费率快速下降,自然资源条件对农业的生产结构格局影响才能上升,也是的农业不同地块与中心城镇的相对位置 对农业布局与支配不在是唯独的影响因素;这样,主不在有利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按市场需求形成规模效应的专业 化生产区域;9、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指农业生物之间在空间垂直方向上的配置组合,在肯定单位面积土地(或水域、区 域)上,依据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不同农业生物的特点、特性,在垂直方向上简历有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 物质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养殖等的生态系统;意义:有可能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提高土壤肥力,削减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物质产量,达到经济、生态和社 会效益的统一; (农田、水体、坡地、养殖业立体模式)10、农林系统:指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将农作物生产与林业和(或)畜牧业生产同时或交替第结合起来,是的土地总 生产力得以提高的连续性土地经营系统;作用:是一种有效的可连续进展的土地利用和综合生产途径,有助于改善农业生产自然环境条件,也有助于减缓 人们对珍稀自然资源的破坏速度;模式:沿海农田防护林模式、桐粮间作(泡桐)复合模式;11、桐粮间作的作用:、桑田复合型模式、林草牧复合型模式、胶原复合型模式、林药可分层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运用生长时间差来充分利用光照;改善小气候环境;降低风速;削减蒸发;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有效地减轻干旱、风沙对作物的危害作用;增加粮食产量;12、枣粮间作的作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对土地、空间、光热、水分和肥料的利用;爱护水土和能源;提高收入;降低土壤的盐碱 程度;降低风速,削减风害,防备干热风危害;提高土壤不同层次的氮、磷、钾养分含量;13、林胶茶复合经营的作用:橡胶喜光、喜温,占据上层空间,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茶树耐阴、喜温、好湿;提高茶树对能量利用的有效 性;提高橡胶光能有效利用率;提高土壤利用率;提高茶叶产量和改善茶叶品质(除氨基酸含量稍低,茶多酚、儿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1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 茶素、咖啡碱、水浸出物提高,粗纤维含量稍低);利于增加茶叶害虫小绿叶蝉的天敌蜘蛛的数量;降低茶红锈藻 病的发病指数,枝条发病率;削减水土流失,削减雨水对土壤的冲刷;提高土壤的肥力;14、林药间作的作用:要用植物喜阴凉、潮湿的环境,林木为药材供应荫蔽的优良环境,防止夏季烈日高温损害;降低成本,增加收 益,促进林木生长;15、不同农作物间作的好处:在作物种植业中,将不同株高、不同根深和不同养分特性的作物相搭配,实行合理的间作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光照、水分和养分等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同时利用生物之间的互补可减轻病虫害;16、稻田养鱼的优点:鱼类取食杂草、浮游动植物和光合细菌,吞食落入睡眠的稻虱、叶蝉、螟虫等水稻害虫作为饵料,即削减了农 药用量有节约了开支和劳力;鱼的搅动,能疏松土壤,增加稻田氧气,利于有机物的分解,促进水稻根系的呼吸和 发育;鱼粪和排泄物飞天,增加稻田土壤的养分含量,充分发挥稻田的功能;17、稻田养鸭的优点:具有防治病虫草、 培肥土壤、 削减甲烷排放、 提高稻米品质等优点,优质生产的目的,具有显著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8、稻萍鱼的优点:稻田不施用化肥、 农药,就可以达到安全、上层稻株为萍和鱼供应良好的生长环境;中层红萍可富集钾素养分、固氮,仍能抑制杂草生长,同时为鱼类提 供优质饲料;下层鱼类游动可松土、保肥、增氧、除虫等,充分利用稻萍鱼的互利合作关系,并依据它们的空间生 态位和养分生态位,奇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了稻田的物质、能量利用率和转化率,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 态效益和社会效益;19、延长食物链的方式:增加生产环(绿色植物)、引入转化环(动物或微生物)、引入抑制环(生物防治等);20、食物链加环的作用: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固性;提高农副产品的利用率;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转化率;21、食物链加环的类型: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复合环、加工环 22、食物链加环的留意事项:1、食物链加环并非越长越好,关键是要尽早从链条中取得更多的产品;2、食物链加环要讲究综合效益;23、食物链的解列:1、污染土壤处理; 种植非食用的用材林、薪炭林等林木和花卉等观看植物,或用来生产纤维的各种麻类作物;2、污水处理;利用水生植物(凤眼莲、浮萍、水花生、芦苇等)处理城市污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减轻 有毒物质危害;3、生物修复;利用以生物为主体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吸取、降解、转化土壤和水 体中的污染物,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至可接受水平,或将有害有毒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也包括将污染物稳固 化,以削减其向周边环境的扩散;24、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指在生态系统内合理支配各种生物种群,使它们的生长发育及生物量积存时间相错 有序,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一种时序结构;25、调剂农业生物群落时间结构的方式:方式:间作、轮作、套作、轮养、套养等;26、套作:将不同物种的不同生育时期支配在同一地块,按其生育特点嵌合在一起,充分利用空间、养分等资源,扩大产出;(小麦玉米套、麦棉绿肥间套、麦玉薯套、粮菜间套、果农套作)27、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次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可以实现 用养结合和排除病虫害; (水旱、旱地、蔬菜、稻鱼、动物轮养和套养)28、生态复原:复原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和谐的关系;29、复原生态学:讨论生态系统退化的缘由、退化生态系统回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的科学;第四章:1、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基本功能:能量的转化与传递(能流),物质循环(物流) ,信息传递(信息流)和价值转换(价值流);第 5 页,共 11 页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 基本关系:能流是驱动力、物流是载体、信息流和谐,价值流与其偶联;2、生态系统的帮助能:除太阳能外,通过自然补加或人工投入的方式,对生态系统输入的其他形式能量;作用:这些能量对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繁殖乃至食物链能量转化与传递起帮助作用;自然帮助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水利能、降雨能;自然界通过能量传递或物质流淌等方式输入到某一生态 系统的能量;人工帮助能:人工和人工驯化生态系统中,通过投入人力、畜力、燃料、电力、机械和肥(饲)料、农(兽)药、农用薄膜、良种等,帮助生态系统以太阳能为起点的食物链能量转化;3、农业生态系统中帮助能的使用:1、培育和使用优良农业生物品种,提高产量与品质等;2、开展农业生态工程建设,为农业生物制造良好的物理环境;3、使用农机具,提高劳动生产率;4、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生长调剂剂和人工合成饲料、兽药等,制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内外环境;5、使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科技投入,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和可连续利用;4、“ 石油农业” 的困境:过度依靠化石燃料(化肥农药农机)农区生物多样性削减,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5、农业生态系统帮助能的合理使用:;食品安全问题;大气污染;水质恶化;土壤退化;1、农业投入品(水、农药、化肥、农机具等)的科学使用是重点;2、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副产品和能源作物等的农业生物质能源进展潜力庞大,通过沼气、省柴炉灶等缓解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紧急状况是其突破口;3、农业节能要考虑削减大型农业机械能源消耗等农业直接能源消耗;4、设施农业(大棚、温室、工厂化农业栽培、育苗等)也有较大的节能空间;5、积极进展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灯农村可再生能源;6、美国提高化肥利用率的主要技术措施:1、普遍实施配方施肥;2、开头试验和推广卫星地理定位施肥技术;3、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已普遍应用电子运算机土壤诊断系统进行土壤分析,确定肥料施用量、时间和方式;4、施肥技术改进:氮肥深施;施用包衣肥料;施用硝化抑制剂;7、生物质能:指植物或其被动物转化的排泄物等生物有机质储存的能量;8、生产:指生物转换和积存能量的过程;(初级和次级)9、初级生产:指自养生物(绿色植物、化能合成细菌等)利用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进行同化作用,在生态系统中首 次把环境的能量转化成有机体化学能,并储存起来的过程;10、初级生产力测定的方法:直接收成法、黑白瓶法、二氧化碳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同位素标记法、原料消耗测定法11、提高农业初级生产力的措施:1、选育高光效的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2、爱护农业环境,治理生态退化,改善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条件,建立可连续农业生产体系;3、调控作物群体结构,尽早形成并尽量维护正确的群体结构;4、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密植,实行间套种,提高栽培治理技术;12、次级生产:指生态系统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产物进行的同化、生长发育、繁殖后代的过程;13、次级生产的作用:1、转化农副产品,提高利用价值;2、生产动物蛋白质,改善膳食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促进物质循环,增强生态系统功能;4、提高农副产品经济价值;14、农业次级生产能量转化效率的影响因子:次级生产者的生物种性、生产方式、养殖技术、养殖环境 15、次级生产力的提高途径:1、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 粮、经、饲” 三元生产体系,增加饲料来源,开发草山草坡,进展氨化秸秆养畜,全面使用协作饲料,提高饲料转化率;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1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2、培育、改良和推广优良畜禽鱼品种,不断提高良种推广率,全面提高农业次级生产力;3、适度集约养殖,加强畜禽鱼环境掌握及设施工程建设,削减维护能和其他消耗;4、推广鱼畜禽结合、种养加配套的综合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农副产品和废弃物;第五章:1、水循环:海洋、大气和陆地的水,在自身位能、太阳能、气象因子、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进 行着连续的大规模的交换,使自然界中的水形成了一个随时间、空间变化的复杂的动态系统;水的库存:以固液气态形式分布于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中;2、我国水资源危机存在的问题:1、水资源供需冲突特别突出 2、水污染形势特别严肃 3、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用水铺张严峻 4、水生态环境安全面临严峻威逼 3、影响农业水利用效率的因素:浇灌工程条件(渗漏和蒸发);作物配置与布局;浇灌方式(漫灌);耕作方式;施肥条件4、农业节水措施:1、雨水聚集利用工程措施 2、渠系输水过程节水工程措施(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3、田间灌水过程节水工程措施(改进地面灌水技术)4、农艺节水措施(耕作措施、种肥措施和化学制剂措施节水)5、治理节水措施 5、碳的库存:大气、生物体、土壤和水圈及岩石圈中;6、温室效应对农业的影响:1、对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可能抑制植物生长)2、对农作物品质的影响;(可能导致农作物品质的下降)3、对农作物水分有效性的影响;(植物蒸腾作用减弱,耗水降低,土壤水分利用率提高)4、对土壤肥力的影响;5、对农业病虫草害的影响;6、对农业气象灾难的影响;(极端气候条件)7、对农业耕作制度的影响;(多熟种制的北界向北推移)8、对畜牧业的影响;9、冰川融解和海平面上升对农业的而影响;(沿海岸区的农业区萎缩;沿海平原发生盐渍化和沼泽化,土质劣化,不宜耕作;江河中下游洪灾威逼增大,使生产的不确定性和投资风险提升)7、氮的库存:大气圈、岩石、煤等化石燃料;8、氮循环过程:氮的固定(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工业固氮)硝化作用9、生物固氮:指具有固氮才能的生物将 N2转化成 NH3、NO210、高能固氮:指雷电、太阳高能辐射、火山爆发等使空气中的、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和 NO3-的过程;(共生固氮菌、自生固氮菌、蓝藻等)N2转化成 NH3、NO2-和 NO3-的过程;11、氨化作用:动植物的分解代谢作用将有机氮分解成 NH3,以及动植物遗体、残落物中的有机氮被微生物分解后 形成 NH3 的过程;12、硝化作用:在有氧的条件下,土壤中的NH3或 NH4+在硝化细菌作用下氧化成HNO2,并最终氧化成HNO3 的过程;13、反硝化作用: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土壤中的NO3-被反硝化细菌仍原成NO2-、N2 和 N2O 的过程;14、氮污染问题:水体富养分化;农作物品质与硝酸盐超标;温室效应;大气氮沉降与酸雨;臭氧层破坏;降低土壤质量;15、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措施:1、大力推广包括生物固氮的耕作制度;2、推广应用环境友好的新型氮肥肥料;(氮素缓释、控释肥料)3、改进氮肥施用方法; (因地、因作物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深施氮肥;叶面喷肥;适期使用;加强水的治理)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1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4、加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利用;16、磷的库存: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大气圈磷的循环: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以生物小循环为主,地球大循环为辅;17、水体富养分化: 指生物所需的氮、 磷等无机养分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相对封闭、 水流缓慢的水体,在相宜的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下,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快速繁殖,水体溶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 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18、水体富养分化的防治:1、以掌握养分盐为主,实行“ 高强度治污 合;2、掌握外源性养分物质的输入;-自然生态复原” 的技术路线,掌握氮磷污染负荷与生态复原措施相结3、降低内源性养分物质的负荷;(生物 -生态措施;物理工程措施;化学方法措施;4、去除污、废水中的养分物质;(物理化学脱氮法:氨气提法、沸石法、折点氯处理法;生物脱氮法:活性污泥法、固定池(生物滤池、浸没滤池等)法、流化床法、生物转盘法等;5、坚持标本兼治的方针,将预防和掌握相结合、污染源掌握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治理与治理相结合,实施综合防治措施;19、提高磷素利用效率的措施:1、推广应用新型高效的磷肥肥料(各种磷素控释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土壤磷素活化剂、VA菌根以及其他微生物菌肥、改性磷肥等) ,从而提高作物的磷素利用率;2、采纳磷肥高效施用的技术与方法;(因土施用、氮磷钾协作施用、与有机肥协作施用、因作物施用、适期施用(苗期)、粉碎施用、 集中施用 (穴施、 条施、 拌种和蘸根等) 、分层施用 (底层和浅表层) 、根外喷施 (叶面喷施) 、配施微肥、不与碱性肥料混施(草木灰、石灰)3、选育和推广应用磷高效利用的作物品种 4、加强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磷素循环20、钾的作用:作物生长的催化剂,可提高作物对氮和磷的吸取才能,促进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淀粉的合成、解体、转移,促进氮 的代谢和蛋白质的合成,掌握和调剂其他养分元素的活性,帮忙支支吾有效综合利用各种养分(水和氧)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的才能,改善食用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物理化学品质;21、钾循环:以地质大循环为主,生物小循环为辅;22、提高钾利用效率的措施:(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1、尽量将作物秸秆仍田及施用草木灰,以保持土壤中钾素平稳和供应作物钾素养分需要;2、施用有机肥(如各类粪肥),种养绿肥(种植一些野生的富钾绿肥植物如菊科植物、十字花科植物、苋科的水花生、红萍等) ;3、因地制宜,转变钾肥施用方法,合理施用化学钾肥和矿物钾肥,如钾镁肥、钾钙肥和盐湖钾肥等,工业废渣;4、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建设,特殊是坡耕地的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并进行合理浇灌,防止钾素养分资源的流失;同时提倡测土配方施肥和氮、磷、钾平稳施肥,以提高钾素肥料的利用效率;23、硫的库存: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24、酸雨:指 pH 低于 5.6 的雨水;25、酸雨的防治措施: (掌握 SO2和 NOx的排放)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实行大气污染总量掌握,确定酸雨掌握区,削减 境治理,走可连续进展道路;SO2排量;推行清洁生产,强化全城环2、关停高硫煤矿、小火电机组、小水泥厂、小玻璃厂、小钢铁厂及其他污染严峻的企业;3、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削减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对于含硫分较大的煤矿要求配 套建设煤炭洗选设施;4、退关应用联合脱硫脱氮技术;5、大力进展煤炭替代能源,包括加速开发水电、积极进展核能和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6、进展植物净化系统;26、食物链浓缩作用: (生物学放大作用)指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养分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上升,愈是处于高养分级的生物,其体内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愈高的现象;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1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27、农业面源污染: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养分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 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形成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等;28、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1、农业面源污染的形成过程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受降雨时间、降雨量、温度等的影响)2、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因子多(污染物具有不确定性)3、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特性(分布范畴广、分布不匀称性和分散性 4、不易检测性(污染的随机性、污染物的不确定性及不同条件下污染物的迁移转化)29、化肥污染 1、对土壤的污染:长期使用导致土壤理化性状的劣化;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导致土壤重金属的污染和富 集,影响植物的产量和品质;加速土壤酸化;降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活性;2、对水体的污染:水体的富养分化;水质卫生标准下降,威逼人体健康;3、对大气的污染:气态氮污染大气;二氧化碳气肥增强温室效应;30、农药污染:(不合理利用,造成大气、水体、土壤、食品污染,并影响动植物和人类健康)1、农药在动物体内的残留;(无脊椎动物摄取,通过食物链累积)2、农药在植物体内的残留;(植物吸取)3、农药对人体的危害; (通过饮食、接触和呼吸进入人体,主要通过生物进入)4、农药对农业自身的危害;(益虫削减、主要害虫再猖獗、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害虫的抗药性)31、掌握和减轻农药污染实行的主要措施:1、加强农药使用的立法治理;2、大力开发高效、低毒、安全性的“ 无公害农药” 和生物农药;3、利用综合防治措施防治病虫害;(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