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总复习资料.docx
高考数学总复习资料高三数学第三轮总复习分类探讨押题针对训练复习目的:1驾驭分类探讨必需遵循的原则2可以合理,正确地求解有关问题命题分析: 分类探讨是一种重要的逻辑方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这可以培育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概括性,以及相识问题的全面性和深入性,进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因此分类探讨是历年数学高考的重点及热点.而且也是高考的一个难点.这次的一模考试中,尤其是西城及海淀都设置理解答题来考察学生对分类探讨问题的驾驭状况.重点题型分析:例1解关于x的不等式:解:原不等式可分解因式为:()(2)<0(下面按两个根的大小关系分类)(1)当a>a2Þa2<0即 0<a<1时,不等式的解为 xÎ(a2, a).(2)当a<a2Þa2>0即a<0或a>1时,不等式的解为Î(a, a2)(3)当2Þa20 即 0或 1时,不等式为x2<0或(1)2<0 不等式的解为 xÎÆ.综上,当 0<a<1时,xÎ(a2, a) 当a<0或a>1时,xÎ(2) 当0或1时,xÎÆ.评述:抓住分类的转折点,此题分解因式后,之所以不能立刻写出解集,主要是不知两根谁大谁小,那么就按两个根之间的大小关系来分类.例2解关于x的不等式 2+21>0(aÎR)解:此题应按a是否为0来分类.(1)当0时,不等式为1>0, 解集为R.(2)a¹0时分为a>0 及a<0两类 时,方程2+21=0有两根 . 则原不等式的解为. 时, 方程2+21=0没有实根,此时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则不等式的解为(-¥,+¥). 时, 方程2+21=0只有一根为1,则原不等式的解为(-¥1)(-1¥). 时, 方程2+21=0有两根, 此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故原不等式的解为: . 综上: 当0a<1时,解集为(-¥,+¥). 当a>1时,解集为. 当1时,解集为(-¥1)(-1¥). 当a<0时,解集为.例3解关于x的不等式2-22(aR)(西城2003一模 理科)解:原不等式可化为Û 2+(2)20,(1)0时,x-1,即x(-1.(2)a¹0时,不等式即为(2)(1)0. a>0时, 不等式化为, 当,即a>0时,不等式解为. 当,此时a不存在. a<0时,不等式化为, 当,即-2<a<0时,不等式解为 当,即a<-2时,不等式解为. 当,即2时,不等式解为1.综上: 0时,x(-1). a>0时,x. -2<a<0时,x. a<-2时,x. 2时,x1.评述:通过上面三个例题的分析及解答,可以概括出分类探讨问题的根本原则为:10:能不分则不分;20:若不分则无法确定任何一个结果;30:若分的话,则按谁碍事就分谁.例4已知函数f(x)22+25.有最大值2,务实数a的取值.解(x)=122+25 令, t-1,1. 则(t-1,1).(1)当即a>2时,1, 解方程得:(舍).(2)当时,即-2a2时,, 解方程为:或4(舍).(3)当 即a<-2时, 1时,25=2 即 a23=0 , a<-2, 全都舍去. 综上,当时,能使函数f(x)的最大值为2.例5设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是其前n项和,证明:.证明:(1)当1时,1从而 (2)当q1时, 从而 由(1)(2)得:. 函数为单调递减函数. .例6设一双曲线的两条渐近线方程为21=0, 25=0,求此双曲线的离心率.分析:由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不能确定其焦点位置,所以应分两种状况求解.解:(1)当双曲线的焦点在直线3时,双曲线的方程可改为,一条渐近线的斜率为, 2. . (2)当双曲线的焦点在直线1时,仿(1)知双曲线的一条渐近线的斜率为,此时. 综上(1)(2)可知,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评述:例5,例6,的分类探讨是由公式的限制条件及图形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而例1-4是对于含有参数的问题而对参数的允许值进展的全面探讨.例7解关于x的不等式 .解:原不等式 由(1) 1时,2>0, 即 x(2). 由(2)a<1时,下面分为三种状况. 即a<1时,解为. 时,解为Æ. Þ 即0<a<1时,原不等式解为:. 由(3)a>1时,的符号不确定,也分为3种状况. Þ a不存在. 当a>1时,原不等式的解为:.综上: 1时,x(2). a<1时,x 0时,xÎÆ. 0<a<1时,x a>1时,x.评述:对于分类探讨的解题程序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0:明确探讨的对象,确定对象的全体;20:确定分类标准,正确分类,不重不漏;30:逐步进展探讨,获得结段性结记;40:归纳总结,综合结记.课后练习:1解不等式2解不等式3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的解集为M.(1)当4时,求集合M:(2)若3ÎM,务实数a的取值范围.4在x0y平面上给定曲线y2=2x, 设点A坐标为(a,0), aÎR,求曲线上点到点A间隔 的最小值d,并写成(a)的函数表达式.参考答案:1. 2.3. (1) M为 (2)4. .2006年高三数学第三轮总复习函数押题针对训练复习重点:函数问题专题,主要扶植学生整理函数根本学问,解决函数问题的根本方法体系,函数问题中的易错点,并进步学生敏捷解决综合函数问题的实力。复习难点: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函数方程的思想解决有关问题。主要内容:(一)根本问题 1.定义域 2.对应法则 3.值域 4.图象问题 5.单调性 6.奇偶性(对称性) 7.周期性 8.反函数 9.函数值比大小 10.分段函数 11. 函数方程及不等式(二)根本问题中的易错点及根本方法1集合及映射<1>认清集合中的代表元素<2>有关集合运算中,辨清:子集,真子集,非空真子集的区分。还应留意空集的情形,验算端点。2关于定义域<1>复合函数的定义域,限制条件要找全。<2>应用问题实际意义。<3>求值域,探讨函数性质(周期性,单调性,奇偶性)时要首先考察定义域。<4>方程,不等式问题先确定定义域。3关于对应法则注:<1>分段函数,不同区间上对应法则不同 <2>联络函数性质求解析式4值域问题根本方法:<1>化为根本函数换元(新元范围)。化为二次函数,三角函数,并结合函数单调性,结合函数图象,求值域。<2>均值不等式:形如和,积,及形式。留意识别及应用条件。<3>几何背景:解析几何如斜率,曲线间位置关系等等。易错点:<1>考察定义域 <2>均值不等式运用条件5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关注问题:<1>断定时,先考察定义域。<2>用定义证明单调性时,最好是证哪个区间上的单调性,在哪个区间上任取x1及x2。<3>求复合函数单调区间问题,内、外层函数单调区间及定义域,有时需分类探讨。<4>由周期性及奇偶性(对称性)求函数解析式。<5>“奇偶性”+“关于直线”对称,求出函数周期。6比大小问题根本方法:<1>粗分。如以“0”,“1”,“-1”等为分界点。<2>搭桥 <3>结合单调性,数形结合<4>比差、比商 <5>利用函数图象的凸凹性。7函数的图象<1>根本函数图象<2>图象变换 平移 对称(取确定值) 放缩易错点:复合变换时,有两种变换依次不能交换。如下:<I>取确定值(对称)及平移例:由图象,经过如何变换可得下列函数图象? <1> <2>分析:<1> <2> 评述:要由得到只能按上述依次变换,两依次不能交换。<>平移及关于对称变换例:(3)的反函数及1(3)是否一样?分析:的反函数。 两个函数不是同一个函数(也可以用详细函数去验证。)(三)本周例题:例1推断函数的奇偶性及周期性。分析:<1>定义域: f(x)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如图: 又 f()(x), f(x)周期p的奇函数。 评述:探讨性质时关注定义域。例2<1>设f(x)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且,又当x-32时,f(x)=2x,求f(113.5)的值。 <2>已知f(x)是以2为周期的偶函数,且当x(0,1)时,f(x)1.求f(x)在(1,2)上的解析式。解:<1> , f(x)周期6, f(113.5)(6´19-0.5)(-0.5). 当x(-1,0)时,3(2,3). x(2,3)时,f(x)()=2x. f(3)2(3). , . <2>(法1)(从解析式入手) x(1,2), 则(-21), 2(0,1), 2. f(x)()(2)=21=3. f(x)=3, x(1,2). 小结:由奇偶性结合周期性,将要求区间上问题转化为已知解析式的区间上。(法2)(图象)f(x)(2)如图:x(0,1), f(x)1. x(-1,0)f(x)1. x(1,2)f(x)(2)+1=3.注:从图象入手也可解决,且较直观。例3<1>若x(1,2)时,不等式(1)2<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2>已知二次函数f(x)25对随意t都有f(t)(-4),且在闭区间Zm,0上有最大值5,最小值1,求m的取值范围。分析:<1>设 y1=(1)2, y2 x(1,2),即x(1,2)时,曲线y1在y2的下方,如图: 2时,x(1,2)也成立,a(1,2. 小结:数形结合 变更的观点 留意边界点,2,x取不到2, 仍成立。 <2>f(t)(-4), f(-2)(-2) f(x)图象关于2对称, 4, f(x)2+45. f(x)=(2)2+1, 动区间:m,0, xm,0, f(x)5, f(x)1, m-4,0. 小结:函数问题,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并应用运动变更的观点探讨问题。如二次函数问题中常见问题,定函数动区间及动函数和定区间,但两类问题若涉及函数最值,必定要考虑函数的单调区间,而二次函数的单调性探讨关键在于其图象对称轴的位置。以开展的目光看,还可解决一类动直线定曲线相关问题。例4已知函数 (I)断定f(x)在x(-5)上的单调性,并证明。 ()设g(x)=1(3),若方程f(x)(x)有实根,求a的取值范围。分析:(I)任取x1<x2<-5, 则:, (x1-5)(x2+5)-(x1+5)(x2-5)=10(x12)<0 又 (x1-5)(x2+5)>0 且(x1+5)(x2-5)>0 , 当a>1时,f(x1)(x2)<0, f(x)单调递增, 当0<a<1时,f(x1)(x2)>0,f(x)单调递减。 ()若f(x)(x)有实根,即:。 即方程:有大于5的实根。 (法1) ( x>5) . (法2)(实根分布)(1)有大于5的实根, 方程(1)化为:2+(21)155=0. a>0, =64a2-2410. 有一根大于5 . 两根均大于. 小结:实根分布即利用二次函数图象及不等式组解决问题。用此数形结合方法解决问题时,详细步骤为:二次函数图象开口方向。图象对称轴的位置。图象及x轴交点。端点函数值的符号。此题(2)中,也可以用韦达定理解决。小结: 函数局部是高考考察重点内容,应当对其予以充分的重视,并装备必要例题,理顺根本方法体系。练习: 已知f(x)是定义在-1,1上的奇函数,且f(1)=1,若-1,1,0时,有。<1>用定义证明f(x)在-1,1上是增函数。<2>若f(x)t2-21对全部x-1,1,a-1,1恒成立,务实数t的取值范围。参考答案: (2)2或0.2006年高三数学第三轮总复习排列及组合押题针对训练授课内容:复习排列及组合考试内容:两个原理;排列、排列数公式;组合、组合数公式。考试要求:1)驾驭加法原理及乘法原理,并能用这两个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洁的问题。 2)理解排列、组合的意义。驾驭排列数、组合数的计算公式,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洁的问题。试题支配:一般状况下,排列组合为一道以选择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的应用题。有时还另有一道排列、组合及其他内容的综合题(大都及集合、立体几何、不等式证明等相综合)。重点:两个原理尤其是乘法原理的应用。难点:不重不漏。学问要点及典型例题分析:1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 两个原理是理解排列及组合的概念,推导排列数及组合数公式;分析和解决排列及组合的应用问题的根本原则和根据;完成一件事共有多少种不同方法,这是两个原理所要答复的共同问题。而两者的区分在于完成一件事可分几类方法和须要分几个步骤。例1书架上放有3本不同的数学书,5本不同的语文书,6本不同的英语书。 (1)若从这些书中任取一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2)若从这些书中取数学书、语文书、英语书各一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3)若从这些书中取不同的科目的书两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解:(1)由于从书架上任取一本书,就可以完成这件事,故应分类,由于有3种书,则分为3类然后根据加法原理,得到的取法种数是:3+5+6=14种。 (2)由于从书架上任取数学书、语文书、英语书各1本,须要分成3个步骤完成,据乘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种数是:3×5×6=90(种)。 (3)由于从书架上任取不同科目的书两本,可以有3类状况(数语各1本,数英各1本,语英各1本)而在每一类状况中又需分2个步骤才能完成。故应根据加法及乘法两个原理计算出共得到的不同的取法种数是:3×5+3×6+5×6=63(种)。例2已知两个集合1,2,3,从A到B建立映射,问可建立多少个不同的映射?分析:首先应明确本题中的“这件事是指映射,何谓映射?即对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及之对应。” 因A中有3个元素,则必需将这3个元素都在B中找到家,这件事才完成。因此,应分3个步骤,当这三个步骤全进展完,一个映射就被建立了,据乘法原理,共可建立不同的映射数目为:5×5×5=53(种)。2排列数及组合数的两个公式 排列数及组合数公式各有两种形式,一是连乘积的形式,这种形式主要用于计算;二是阶乘的形式,这种形式主要用于化简及证明。 连乘积的形式 阶乘形式 (1)(2)(1) = 例3求证:11m证明:左边= 等式成立。评述:这是一个排列数等式的证明问题,选用阶乘之商的形式,并利用阶乘的性质。 n!(1)=(1)!.可使变形过程得以简化。例4解方程.解:原方程可化为: Û Û Û 解得3.评述:解由排列数及组合数形式给出的方程时,在脱掉排列数及组合数的符号时,要留意把排列数及组合数定义中的取出元素及被取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都属自然数的这重要限定写在脱掉符号之前。3排列及组合的应用题 历届高考数学试题中,排列及组合局部的试题主要是应用问题。一般都附有某些限制条件;或是限定元素的选择,或是限定元素的位置,这些应用问题的内容和情景是多种多样的而解决它们的方法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常用的方法有: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两种。 一般方法有:干脆法和间接法 (1)在干脆法中又分为两类,若问题可分为互斥各类,据加法原理,可用分类法;若问题考虑先后次序,据乘法原理,可用占位法。 (2)间接法一般用于当问题的反面简洁明了,据A且A=Æ的原理,采纳解除的方法来获得问题的解决。特殊方法: (1)特元特位:优先考虑有特殊要求的元素或位置后,再去考虑其它元素或位置。 (2)捆绑法:某些元素必需在一起的排列,用“捆绑法”,严密结合粘成小组,组内外分别排列。 (3)插空法:某些元素必需不在一起的分别排列用“插空法”,不需分别的站好实位,在空位上进展排列。 (4)其它方法。例57人排成一行,分别求出符合下列要求的不同排法的种数。 (1)甲排中间;(2)甲不排两端;(3)甲,乙相邻; (4)甲在乙的左边(不要求相邻);(5)甲,乙,丙连排; (6)甲,乙,丙两两不相邻。解:(1)甲排中间属“特元特位”,优先安置,只有一种站法,其余6人随意排列,故共有:1×=720种不同排法。 (2)甲不排两端,亦属于“特元特位”问题,优先安置甲在中间五个位置上任何一个位置则有种,其余6人可随意排列有种,故共有·=3600种不同排法。 (3)甲、乙相邻,属于“捆绑法”,将甲、乙合为一个“元素”,连同其余5人共6个元素随意排列,再由甲、乙组内排列,故共有·=1400种不同的排法。 (4)甲在乙的左边。考虑在7人排成一行形成的全部排列中:“甲在乙左边”及“甲在乙右边”的排法是一一对应的,在不要求相邻时,各占全部排列的一半,故甲在乙的左边的不同排法共有=2520种。 (5)甲、乙、丙连排,亦属于某些元素必需在一起的排列,利用“捆绑法”,先将甲、乙、丙合为一个“元素”,连同其余4人共5个“元素”随意排列,现由甲、乙、丙交换位置,故共有·=720种不同排法。 (6)甲、乙、丙两两不相邻,属于某些元素必需不在一起的分别排列,用“插空法”,先将甲、乙、丙外的4人排成一行,形成左、右及每两人之间的五个“空”。再将甲、乙、丙插入其中的三个“空”,故共有·=1440种不同的排法。例6用0,1,2,3,4,5这六个数字组成无重复数字的五位数,分别求出下列各类数的个数: (1)奇数;(2)5的倍数;(3)比20300大的数; (4)不含数字0,且1,2不相邻的数。解:(1)奇数:要得到一个5位数的奇数,分成3步,第一步考虑个位必需是奇数,从1,3,5中选出一个数排列个位的位置上有种;第二步考虑首位不能是0,从余下的不是0的4个数字中任选一个排在首位上有种;第三步:从余下的4个数字中任选3个排在中间的3个数的位置上,由乘法原理共有=388(个)。 (2)5的倍数:按0作不作个位来分类 第一类:0作个位,则有=120。 第二类:0不作个位即5作个位,则=96。 则共有这样的数为:216(个)。 (3)比20300大的数的五位数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3, 4, 5有3个; 第二类:21, 23, 24, 25, 的4个; 第三类:203, 204, 205, 有3个,因此,比20300大的五位数共有: 3+4+3=474(个)。 (4)不含数字0且1,2不相邻的数:分两步完成,第一步将3,4,5三个数字排成一行;第二步将1和2插入四个“空”中的两个位置,故共有=72个不含数字0,且1和2不相邻的五位数。例7直线及圆相离,直线上六点A1,A2,A3,A4,A5,A6,圆上四点B1,B2,B3,B4,任两点连成直线,问所得直线最多几条?最少几条?解:所得直线最多时,即为随意三点都不共线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已知直线上及圆上各取一点连线的直线条数为=24;第二类为圆上任取两点所得的直线条数为=6;第三类为已知直线为1条,则直线最多的条数为N11=31(条)。 所得直线最少时,即重合的直线最多,用解除法减去重合的字数较为便利,而重合的直线即是由圆上取两点连成的直线,解除重复,便是直线最少条数: N21-2=31-12=19(条)。2006年高三数学第三轮总复习三角函数的定义及三角变换押题针对训练内容:三角函数的定义及三角变换重点:随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难点:三角变换公式的应用内容支配说明及分析:本局部内容分为两大块,一块是三角的根底及预备学问,另一块是三角变换公式及其应用。把三角变换公式提到三角函数图象及性质之前来复习,其目的是突出“工具提早”的原则。即众多的三角变换公式是解决三角学中一系列典型问题的工具,也是进一步探讨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重要工具。由于本局部内容的根底性及工具性,这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占有确定的比例,约占13%左右。有试题多为选择题,有时也有解答题,难度多为简洁题及中等题。学问要点及典型例题分析:一、三角函数的定义1角的概念(1)角的定义及正角,负角及零角(2)象限角及轴上角的表达(3)终边一样的角(4)角度制(5)弧度制2随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随意角的6个三角函数定义的本质是给角这个几何量以代数表达。借助直角坐标系这个工具,把角放进直角坐标系中完成的。由随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干脆可以得到:(1)三角函数的定义域(2)三角函数值在四个象限中的符号(3)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4)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要充分利用三角函数线在记忆三角函数性质及公式以及解决三角函数问题中的作用。3诱导公式总共9组共36个公式,记忆口决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并弄清口决中的字词含义,并根据构造总结运用功能。“奇变”是指所涉及的轴上角为的奇数倍时(包括4组:±a,±a)函数名称变为原来函数的余函数;其主要功能在于:当须要变更函数名称时,比方:由于“和差化积”公式都是同名函数的和差。运用时,对于不同名的函数先化为同名函数,又如:复数化三角形式,有时也须要变更函数名称,如:aa(+a)(+a)。“偶不变”是指所涉及的轴上角为的偶数倍时(包括5组:2kp+a, p±a, 2p-a, -a), 函数名称不变,其主要功能在于:求随意角的三角函数值,化简及某些证明问题。二、典型例题分析:例1(1)已知-<a<b<, 求a+b及a-b的范围。(2)已知a的终边在第二象限,确定p-a所在象限。解:(1)-<a<b<, -p<a+b<p,-p<a-b<0.(2)有两种思路:其一是先把a的终边关于x轴对称放到-a的终边(在第三象限),再将-a的终边按逆时方向旋转p放到p-a的终边即-a的终边的反向延长线,此时p-a的终边也在第二象限。思路2:是先把a的终边(第二象限)按顺时针方向旋转p,得到a+(-p)(第四象限),再将它关于x轴对称得到-(a-p)=p-a的终边,此时也在第一象限。例2若, kÎZ, , kÎZ, 则A 。解:由B中的可视为的奇数倍所构成的集合。 而A中的是的全部奇数倍,因此AÉB。例3设0<q<2p, 问5q及角q终边一样,求q。解:由已知 5q=2kp+q, kÎZ,有q=, 0<q<2p, 1时,q=;2时,q=p;3时,q=.例4若qq,求q取值范围。解:先看一看右边qq,这样就确定了左边的变形方向。,=, ÞÞq无解, 不存在这样的q使所给等式成立。例5已知(p-a)(p+a)=, <a<p. 求:(1)aa的值 (2)3(+a)3(+a)的值解:(1)由已知,得aa=,平方得:1+2aa=, 2aa, <a<p, aa.(2)3(+a)3(+a)3a3a=(aa)(2aaa2a)(1-).例6已知(a-p)=2(a-2p),求下列三角函数的值:(1) (2)12a2a.解:由已知:a=2a,有 a2, 则(1)原式。(2)12a2a.评述:对于形如为关于a及a的一次分式齐次式,处理的方法,就是将分子及分母同除以a,即可化为只含a的式子。而对于12a2a属于关于a及a的二次齐次式。即2a+22a-5aa. 此时若能将分母的“1”用2a2a表示的话,这样就构成了关于a及a的二次分式齐次式,分子分母同除以2a即可化为只含有a的分式形式。例7求函数(21)的定义域。解:使函数有意义的不等式为: Þ 将上面的每个不等式的范围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然后,取公共局部,由于xÎ-5,5,故下面的不等式的范围只取落入-5,5之内的值,即因此函数的定义域为:-5)()()()。例8求证:=.证法一(左边化弦后再证等价命题)左边要证 =只需证:(1aa)a=(1aa)(1a)左边aaa2a右边=12aaaa2aaaa左边=右边,原等式成立。或证等价命题:0证法二(利用化“1”的技巧)左边=aa右边。证法三(利用同角关系及比例的性质)由公式 2a2a=1Þ(aa)(aa)=1Þ=.由等比定理有:aa=.证法四(利用三角函数定义)证a=, a=, a=, a=.然后代入所证等式的两边,再证是等价命题。其证明过程同学自己尝试一下。评述:证明三角恒等式的本质,就是逐步消退等号两边构造差异的过程,而“消退差异”的理论根据除了必要三角公式以外,还须要有下列等式的性质:(1)若,则(传递性)(2)Û0(3)Û=1 (B¹0)(4)=Û (¹0)(5)比例:一些性质,如等比定理:若=,则=。1假如q是第二象限角,则所在的象限是()A、第一象限 B、第一或第三象限 C、第二象限 D、第二或第四象限2在下列表示中正确的是()A、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是a|a=2kp+, kÎZB、终边在的直线上的角的集合是a|ap+, kÎZC、及(-)的终边一样的角的集合是a|ap-, kÎZD、终边在的直线上的角的集合是a|a=2kp-, kÎZ3若p<q<p, 则等于()A、(q-p) B、q C、(p-q) D、q4函数2()在p,2p上的最小值是()A、2 B、1 C、-1 D、-25已知函数(),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它的定义域是-1,1 B、它是奇函数;C、它的值域是0, 1 D、它是周期为p的函数6设0<x<,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A、()<<() B、()<()<C、()<<() D、<()<()7若,则qÎ0, 2p,终边在()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8假如一弧度的圆心角所对的弦长为2,那么这个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A、 B、 C、 D、29化简三角函数式(p+p) (kÎZ), 结果是()A、 B、 C、 D、10设aÎ(0, ),的大小是()A、A>B B、AB C、A<B D、AB答案: B B D C D A D C B C正、余弦函数的有界性在解题中的作用正、余弦函存在着有界性,即,在一些数学问题中敏捷地加以运用,沟通三角函数及数值间的关系,能大大简化解题过程。例1若实数满意,求的值。解:原方程可化为,因为,所以,所以,所以所以。例2在中,试断定三角形的形态。解:因为,又,所以,而,于是,所以,。故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例3已知四边形中的角、满意求证:证明:由已知条件有所以由于。从而所以,但,所以,。所以,故。例4已知函数,求证:对于随意,有。证明:因为,所以。令,则,所以从而又,故例5证明:。证明:设,则只须证明。因为 因为,所以,从而。故。例6复数,的幅角分别为、,且,问为何值时,分别获得最大值和最小值,并求出最大值和最小值。解;因为,因为,所以。因此,。两式平方相加得由题设知,所以()因为,所以,解之得。由()知,当时,。又由()及知,当、时,。例7设为无理数,求证:函数不行能是周期函数。证明:假设是周期函数,则存在常数,使对于随意的,都成立。令得,因为,所以从而,所以。此时,为整数,则为有理数,但为无理数,这是不行能的,故命题成立。1(2002年全国)在(0,2p)内,使>成立的x取值范围为( )。 A、 B、 C、 D、解:在内,>,在内>;在内,>;综上, 应选C。2(2001年全国) 的值为( )。 A、 B、 C、 D、解: 应选B。3(1998年全国)已知点P(aaa)在第一象限,则在0,2p内a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解:由题设,有 在0,2p)的范围内,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和的图像,可在aÎ时,a>a。 aÎ 应选B。4(1998年全国)600°的值是( )。 A、 B、 C、 D、解:600°(360°+240°)240° (180°+60°)60° = 应选D。2006年考前必练数学创新试题 数列经典题选析数列是高中代数的重要内容,又是学习高等数学的根底. 在高考和各种数学竞赛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等差数列及等比数列例1A递增等比数列的公比,B递减等比数列的公比,求AB解:设qA,则可知q>0(否则数列为摇摆数列)由1a1·a1·1a1·1(q1)>0,得当a10时,那么q1;当a10时,则0q1从而可知Aq | 0<q<1或q>1若qA,同样可知q>0由1a1·a1·1a1·1(q1)0,得当a10时,那么0q1;当a10时,则q1亦可知Bq | 0<q<1或q>1故知ABq | 0<q<1或q>1说明:貌似无法求解的问题,通过数列的根本量,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打破口!例2求数列1,(12),(1222),(12222n1),前n项的和分析:要求得数列的和,当务之急是要求得数列的通项,并从中发觉确定规律而通项又是一等比数列的和设数列的通项为,则12222n12n1从而该数列前n项的和(21)(221)(231)(2n1) (222232n)nn2n1n2说明:利用下列常用求和公式求和是数列求和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方法. 1、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2、等比数列求和公式:3、 4、5、常用的数列求和方法有:利用常用求和公式求和;错位相减法求和;反序相加法求和;分组法求和;裂项法求和;合并法求和;利用数列的通项求和等等。例3已知等差数列的公差d,S100145设S奇a1a3a5a99,Sa3a6a9a99,求S奇、S解:依题意,可得S奇S偶145,即S奇(S奇50d)145,即2 S奇25145,解得,S奇120又由S100145,得 145,故得a1a1002.9Sa3a6a9a991.7·3356.1说明:整体思想是求解数列问题的有效手段!例4在数列中,a1b(b0),前n项和构成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1)求证:数列不是等比数列;(2)设a1S1a2S2,<1,求。解:(1)证明:由已知S1a1b成等比数列,且公比为q。1,1b·2(n2)。当n2时,112b·(q1)·2故当q1时,q,而q1q,不是等比数列。当q1,n2时,0,所以也不是等比数列。综上所述,不是等比数列。(2)<1,由(1)知n2,a2,a3,a4,构成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a2S2,a3S3,是公比为q2的等比数列。b2a2S2·(1q2q4q2n4)S2,a2S2S1ba2S2b2q(q1)b2b2q(q1)·<1q2n20b2b2q(q1)·说明: 1q2q4q2n4的最终一项及这个式子的项数很简洁求错,故解此类题时要细心检验。数列的极限及数列前n项和以及其他任何有限多个项无关,它取决于n时,数列变更的趋势。二、数列应用题例5 (2001年全国理)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动身,某地投入资金进展生态环境建立,并以此开展旅游产业. 根据规划,本年度投入800万元,以后每年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