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3.docx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 第一单元 先秦文学 一、诗经二、历史散文 三、诸子散文四、楚辞诗经一、概说 1 诗集的编纂与传播 作品数量: 305篇 时间跨度: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 5、6百年间;四家诗:汉朝传授的齐诗、鲁诗、韩诗(今文经学) 、毛诗(古文学派) 2 作品的分类和内容 六义:风、雅、颂(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赋、比、兴(按表现方法的不同分)风,带有地方颜色的乐调;风诗 160篇,采自 15个地方,多为东周的民歌;作品描画了宽阔的社会现实和民 俗风情,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雅,周王朝的正声乐章;雅诗 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多为京畿官民所作;作品大都产生于西周后期,较 多政治讽谕诗;颂,宗庙祭奠的乐曲;颂诗 40篇,有周颂、鲁颂、商颂;作品主要是对统治者歌功颂德;赋,对事或物直接的表达、描写;比,各种形象的比如;兴,用在一首或一章的开头,咏眼前的景物以抒心中的情思,类似联想,也兼有比如义和象征义,能制造出情形交融的意境;二、作品特点 1 秦风· 蒹葭怀人诗 重章叠句 2 卫风· 氓弃妇诗 叙事艺术:人物性格鲜明情节支配跌宕 表达结构完整 三、诗经的位置和影响 1 奠定了中国文学的 现实主义 传统 2 奠定了中国抒情文学发达的基础历史散文 (左传· 晋楚城濮之战)一、概说 1史书的分类 左史记言:尚书国语右史记事:春秋左传战国策记述体例:编年体和国别体 2 历史散文的勃兴 社会剧变,政治现实需要历史借鉴;文化下移,私人著述活跃;二、左传 1 史学价值 中国第一部私修的编年体史书(原称左氏春秋,全称春秋左氏传);记载详实,全方位、多层次地呈现春秋时代的社会面貌; 2 文学特性 中国第一部叙事性的长篇著述,表现出以下三大特点:名师归纳总结 叙事周详曲折;第 1 页,共 10 页情节细致生动;-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 语言简洁精炼; 3 对后世的影响 为史传文学开拓路子 为散文创作树立典范 为戏剧小说供应养料诸子散文 (孟子·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一、概说 1 诸子散文的勃兴 士阶层的显现,形成各个学派;社会的剧变,导致百家争鸣; 2 诸子散文的进展 第一阶段春秋至战国初期,简洁的语录体论语老子其次阶段战国中期,语录体向论说体过渡孟子庄子第三阶段战国后期,进展为成熟的论说体荀子韩非子二、孟子·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1内容要点:辩论双方的观点 农家:与民并耕而治 孟子:大人劳心,小人劳力;孟子从三个方面批判农家的观点社会分工的必定性 国家治理的必要性 事物性质的差异性 2 艺术特点: 说理严密;讲究类比推理,又层层论证,很有规律力气;气概充溢;感情激越,又多用排比句式,读之有一种波涛汹涌的美感; 语言雄肆;雄辨滔滔,辞锋犀利而又酣畅淋漓,行文似一气呵成;楚辞(九歌· 湘夫人)一、概说 1 楚辞的产生 物产丰饶、山川迷漫的地理环境 信任鬼神、重视祭奠的风间习俗 句式较长、声韵悠扬的南方乐歌 2 楚辞的特点 形式介于诗、文之间(不合乐,但押韵而有剧烈的节奏感)具有剧烈的地方颜色(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二、屈原主要作品的内容 1 离骚,前半部分反复倾诉对现实的忧愤,后半部分通过神游天国,呈现作者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最终 以死来完成对祖国、对自己人格的忠诚; 2 天问,对宇宙自然、社会历史、神话传奇等一连提出了 索真理的剧烈追求;170多个问题,表现出怀疑传统的大胆精神,探 3 九章,后人辑录的一组作品,片断式地记录一时一地的流放生活和思想感情,风格比较淳朴; 4 九歌,依据楚地民间祭歌改写而成,共感;三、艺术成就及影响 剧烈的感情; 丰富的想象; 瑰奇的比兴; 华美的语言;11篇,布满楚文化所保留的神话颜色,以神灵的形象表现人的情诗经开创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特殊是“ 国风” 中的民歌)楚辞开创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是离骚为代表的屈原作品)“ 风骚” 共同构成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0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其次单元:汉代文学 一、乐府民歌 二、古诗十九首 三、史记乐府民歌 (孤儿行)一、乐府诗的特点 乐府:朝廷掌管音乐的机构;乐府诗:乐府采来配曲演唱的歌辞;乐府民歌:乐府诗中采自民间的歌辞;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编的最完备的乐府诗歌总集,汉乐府大都储存在其中“ 相和歌辞” 一类;二、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 自由多样的形式 2 纯朴自然的风格 3 生动的叙事手法无名氏古诗 (行行重行行)一、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都是东汉末年游宦洛阳的失意文人,作品主要抒写失志伤时、相思离别,并以人生 短暂为主旋律,表达了人的觉醒;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 1 抒情伤感,真实动人; 2 托物寄情,委婉含蓄; 3 语言自然,浅近隽永;史记 (李将军列传)一、概说 1 史记的史学价值“ 史家之绝唱” 体制的创新:“ 纪传体” 的表达框架(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识见的高卓:“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实录的精神:“ 不虚美,不隐恶” 2 史记的文学精神“ 无韵之离骚” 推崇屈原的人格品质和文学成就 发愤著书以抒写内心郁结的情怀 布满批判现实的精神; 二、艺术成就 1 特点 丰富多采的人物形象; 生动有致的叙事方式;变化自然的语言艺术; 2 影响 奠定了传记文学的基础; 沾溉了戏曲小说的创作; 树立了散文写作的典范;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诗:曹操、陶渊明、谢朓 二、赋:王粲登楼赋三、文:李密陈情表诗 一、建安诗歌 1 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0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 人们对文学的熟识开头有质的突破,文学受到普遍重视;产生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集团,刺激了文 学的兴盛;诗歌创作以五言为主,致力于人的表现,美的制造;2 建安风骨 一种感情表现鲜明爽朗、语言表达纯朴有力的审美风格; 3. 代表诗人:“ 三曹” 和“ 七子” ;代表诗人是 曹植;其诗前期多表现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后期多表现备遭迫害的人生苦闷,风格上具有鲜明 的特点:“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最有风骨的是 曹操;其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语言直率古朴,又气韵沉雄,显示出一个乱世 英雄大方悲凉的个性特色;短歌行思想内容:抒发思贤如渴之情,表现一统天下之志;艺术特点:大方悲歌,直抒胸臆;音情顿挫,纯朴有力;二、陶渊明(读山海经之十“ 精卫衔微木”); 1 田园诗人的一面 陶渊明归隐田园查找自己生命的寄托和归宿,并用诗歌咏委运自然的生活,制造出一种冲淡平和、萧散清 远的风格,具有返朴归真的自然美; 2 “ 金刚怒目” 的一面 陶渊明也在诗中表现自己壮怀成空的悲凉, 读山海经之类的诗激荡着一股不平之气,可见他雄心未泯,并没有真正忘怀一切;三、新体诗和谢朓 1 南北朝对诗歌艺术的追求 元嘉时代,新的山水题材,新的表现手法,追求辞藻美;永明时代,进而讲究声韵美,提出“ 声律说”,并将声律与对偶结合起来,形成新体诗;新体诗有以下三个特点,为唐代近体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诗歌平仄交替的声律; 对偶工整的诗句; 长短适中的篇幅 2 代表诗人谢朓 擅写山水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相比,画面敷色较淡,而诗情更浓,制造出情形交融的意境,在风格上也 由富丽精工转向清爽秀逸,开了新风气;晚登三山仍望京邑思想内容:去国怀乡的伤感;艺术特点:写景之美,抒情之悲,两相交融;表达了新体诗的特点;赋 一、建安赋风的变化 和汉代以苑猎、京都两大题材为主的体物大赋相比,建安赋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而成为抒情小赋;在题材上 ,向宽阔的社会生活延长;在体制上 ,篇幅短小成为主要形式;在风格上 ,大大增强了抒情的成分; 二、王粲登楼赋思想内容:思乡及怀才不遇的苦闷艺术特点:变化灵动的写景真实动人的抒情文 一、魏晋文章的骈化东汉以来,文章写作因在修辞上大量运用对偶句,开头显现骈化的倾向 骈文在艺术上崇尚雅丽,多用典故,铺排辞藻,讲究声律;二、李密陈情表思想内容:上陈辞不应诏的情理;, 至魏晋成为一种自觉的审美追求;第四单元:艺术特点: 言孝在情在理,情以动人,理以服人;行文时骈时散,骈而整丽,散而流畅;唐代文学一、初唐诗歌:陈子昂、张如虚 二、盛唐诗歌: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李白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0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 三、中唐诗歌:杜甫、元白诗派、韩孟诗派 四、晚唐诗歌:杜牧、李商隐 五、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初唐诗歌 一、唐诗兴盛的缘由 1 经济富强,供应了深厚的物质基础; 2 政治开放,科举使中下层文人崛起于社会; 3 思想自由,儒、道、佛兼容并蓄; 4 文化融合,扩大了文人的视野;二、初唐健康诗风的确立 1 “ 初唐四杰” ,以激扬的情调和刚健的气息挑战宫廷文学,同时在诗歌形式上也努力开拓创新; 2 陈子昂, 提倡复原汉魏风骨,明朗刚健地表现对社会人生的剧烈关怀,开盛唐诗歌的风骨峻爽; 3 张如虚,在诗中唱歌青春,感悟人生,情深韵长,开盛唐诗歌的兴象玲珑;春江花月夜:完成了宫体诗的自赎 清丽的画意 浓郁的诗情 深邃的哲理 盛唐诗歌 一、盛唐气象 1 唐朝社会的全盛时代 2唐诗进展的全盛时期 3盛唐气象:时代精神在诗歌中的表达;雄浑壮美、阔大开朗的境域;浪漫热闹之情和清水芙蓉之美的交错;二、山水田园诗派 1 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富强的社会经济供应充分的物质基础; 文人隐逸田园、悠游山水,作为拥抱生活的一种方式; 2 孟浩然 最早大力写作山水田园诗,擅五律,风格清湛;临洞庭湖上张丞相 作为干谒诗:委婉得体 作为山水诗:风骨兴象兼备;3王维 山水田园诗的成就最高, 既能大笔挥洒, 又善精细刻画, 特殊善于表现大自然中生气充盈的安静;多才多艺,在诗歌创作上也兼善各体诗;山居秋暝 诗情:憧憬隐逸,传达诗人对自然的微妙感受; 画意:虚实远近的布局、空间的层次感、颜色的搭配、清爽明净的语言;三、边塞诗派 1 边塞诗盛行的缘由 战争的频繁;文人的功业抱负;社会对战争带来的问题的深切关注; 2 边塞诗人的创作 诗人:有王之涣、王昌龄、崔颢、李颀等,代表诗人为高适、岑参;作品:或抒发自己的立功壮志, 或描写将士的英雄气概, 或批判统治者穷兵黩武, 或表现征夫思妇相思之情; 3 岑参 多年的边塞生活经受,又性格奇怪,想象力丰富,布满积极乐观的浪漫精神,形成特殊的艺术个性,开拓了 边塞诗的新境域;善于七古;走马川行思想内容:送人出征之作;名师归纳总结 艺术特点:意奇:构思布局,一路想象;第 5 页,共 10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 语奇:描述形容,不同凡响; 韵奇:句句用韵,三句一转;四、李白浪漫的性格,浪漫的诗篇,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推向新的境域,也最能表达盛唐诗歌的风韵魅力; 1 思想性格“ 诗仙” :一方面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而超凡脱俗,另一方面憧憬壮美人生而显英风豪气,使李白及其诗带有一种自由潇洒、超脱飘逸的韵质; 2 诗歌成就“ 诗仙” :投入全部的生命热忱,引吭高歌布满时代精神的人生抱负,豪壮而超逸,形成一种天马行空般的浪漫风格;蜀道难思想内容:送友人入蜀之作艺术特点: 鲜明的个性,浓烈的感情; 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奔放的气概,自然的语言;中唐诗歌一、唐韵的转变 1 安史之乱后唐诗的变化一方面是杜甫诗歌批判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一方面是大历诗歌内容浮而不实,风格浮而无骨; 2 元和时唐诗的重振期崛起两派诗歌,学习杜诗,针砭大历诗歌的弊病:元、白诗派,发扬现实批判精神,尚实尚俗,以纠浮而不实;韩、孟诗派,继承艺术追求精神,求新求异,以纠浮而无骨;二、杜甫 1 诗圣与诗史“ 诗圣” ,对儒家政治抱负和人生态度的执着态度,集古典诗歌之大成而达到最高的艺术境域;“ 诗史” ,真实反映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真实表现了历史转折之中人们的思想感情; 2 艺术成就沉郁顿挫的风格;千锤百炼的语言;精细稳妥的声律;登高思想内容:抒发老病孤愁的情感;艺术特点: 笔法错综 语言精工 韵律奇变三、元白诗派 1 新乐府运动在理论和实践上光大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 2 白居易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 在艺术上把诗歌引向更宽阔的道路; 在各体诗中, 最为传诵的是叙事兼抒情的感伤诗;长恨歌: 结构宏大而绵密; 叙事、写景、抒情和谐融一; 语言生动浅切,自然美丽;四、韩孟诗派 1 以文为诗韩愈将古文理论和方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创新求奇,在杜甫集诗歌之大成后开拓了诗歌的路子; 2 李贺将生命倾注于诗歌创作中,艺术成就最高;“ 鬼才” :以近于病态的天才想象开创诗歌新境域;“ 长吉体” ,多古体歌行,在艺术上不落俗套;梦天思想内容:游仙诗,对生命、现实的超越希望;名师归纳总结 艺术特点:想象丰富,构思奇妙;第 6 页,共 10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 意像新异,语言奇峭;晚唐诗歌一、诗运的衰落在题材上,咏历史以喟叹现实,咏爱情以抚慰心灵,咏山水以超越人世;在风格上,伤时怀旧,气度萎弱,审美乐趣偏于颓唐式的细腻;二、代表诗人 1 杜牧具有不甘沉沦的社会责任感,咏史诗特具忧虑意识;其诗气骨俊逸,意象明艳,七绝尤受后人激赏;赤壁思想内容:咏史诗,以史为鉴;艺术特点:形象性,即小见大; 2 李商隐失意的境遇和敏锐的性格使其诗布满感伤抑郁的情调;艺术上孜孜追求, 最擅七律,制造出一种新的模糊美:特殊的意象,神奇美丽,多包蕴哀伤等感情颜色;特殊的结构,回仍往复,从不同角度吟咏同一种心情;特殊的意境,情思绵邈,往往只露一鳞半爪;无题思想内容:爱情诗,相思之情,离别之苦;艺术特点: 用典精致,包蕴细密; 语言工丽,音律严整;古文运动一、古文运动概说 1 唐代“ 古文” 的观念指散体单行的行文体制,与被称为“ 时文” 的骈文相对; 2 古文运动的形成内在缘由:骈文过于程式化,改革文体以适应现实需要;外在缘由:鉴于“ 安史之乱” ,社会要求复兴儒学; 3 古文运动的理论思想内容方面,提出文以明道、气盛言宜、不平就鸣;艺术形式方面,提出含英咀华、务去陈言、文从字顺;二、韩柳古文创作 1 韩愈大力提倡和呼吁文体改革,团结并培育一批古文作家,在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古文的文学位置;现存古文三百多篇,文章各体风格不同:谈论文,纵横开阖,气概充畅;记叙文,形象鲜明,生动传神;抒情文,一唱三叹,感情真实;韩文最显著的特点是笔力纵横,雄奇刚健;文字奇崛新奇,推陈出新;结构开阖变化,很有气概;祭十二郎文思想内容:祭奠文;艺术特点: 剧烈的抒情性,情感真实深厚; 胜利的艺术创新:打破四言韵语的祭文程式;实行其次人称的对话形式;运用情至笔随的写作方式; 2 柳宗元柳文与韩文相比,法度严谨,清幽峻拔;现存古文四百多篇,写得杰出的有:政论文,有深刻内容和理论洞见,论证雄辩,规律严密;传记文,多写下层人物,条理井然,形象鲜明;寓言文,制造性地把寓言进展为独立的文学作品;山水文,以清丽语言写山水,以山水清音写心情,突破了以前散文偏重有用的局限,制造了一种更抒情化的散文类型,是对古文运动的一大奉献;种树郭橐驼传思想内容:传记体的讽刺散文,批判当时“ 好烦其令” 的吏治;名师归纳总结 艺术特点:巧用类比,说理透彻;第 7 页,共 10 页起承转合,结构严谨;-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第五单元:宋代文学口吻毕肖,描摹生动;一、北宋词:欧阳修、柳永、苏轼 二、南宋词:李清照、辛弃疾、姜夔北宋词 一、概说 1 词的特点 就文学性来说,词和诗一样,都是中国抒情文学的样式;就音乐性来说,词具有和诗不一样的特点:词调,表示曲调的性质和类别,各有其特定的声情;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分片,依曲调结构分段, 一般为上下两片, 称双调;片与片之间须有分合, 过片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句式,句式随曲拍变化而为长短句;13字句为短句, 8字以上为长句, 47字句节奏也有与诗不同;韵律,每个词调剂奏不同,各有规定声律规章和押韵模式的词谱,以文字的声调协作曲调; 2 文人词的产生和进展 产生于唐代盛唐,相传李白作菩萨蛮、忆秦娥两词;中唐,张志和作渔歌子五首,刘禹锡、白居易倚声填词;晚唐,显现了第一位词人 温庭筠 ,其词多写男女思慕或离愁别恨,词香艳软媚的传统格局也由此定型;流行于五代(两大创作中心)西蜀,词人作品收集在花间集,多受温词影响;南唐,君臣词尚文静,风格转向清爽深婉,以冯延巳为代表;李煜成就最高,后期创作突破传统格局,抒写故国之思的哀痛,具有剧烈的艺术感染力,呈现了 文人抒情词的进展潜力;二、北宋词的兴盛 1 社会环境:中心集权对经济和思想不同的影响; 2 士人特点:依靠朝廷和生活优越的双重性; 3 音乐进展:歌舞兴盛对词的创作的刺激; 4 文学观念:儒家重视“ 言志” 的文学观的复兴;三、婉约词 1 北宋早期的小令 深受冯延巳影响,主要写传统题材,语言清丽,表现委婉,形成晏、欧词风;欧阳修蝶恋花思想内容:上层社会女性的闺怨 艺术特点: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表现,语浅意深; 2 北宋中叶的慢词 受市民俚词的影响,慢词渐盛,代表词人为 柳永,他对词的进展作了如下奉献:体制上,大量创制慢词,丰富了词的曲调,扩大了词的表现容量;题材上,突出写了前人很少触及的都市繁华、江湖落魄;手法上,注意作品的布局层次,层层铺叙,到处渲染;风格上,多采口语俚句入词,淋漓酣畅,开通俗一路;八声甘州思想内容:游子的离愁别绪 艺术特点: 层次清晰: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铺陈有致:写景先远后近,抒情先己后人,用笔曲折;四、豪爽词 1 以诗为词 苏轼重视词的文学性,将词引向诗的方向,题材上,将诗的“ 言志” 移入词中,抒写抱负和抱负;语言上,摆脱词律的束缚,语言的运用如在诗中一样自由; 2 开创豪爽词风 苏轼大力变革词,开创和其诗相通的词风,大方豪迈,高逸放达;江城子· 密州出猎豪爽词的最先尝试,其豪爽的风格详细表现为:名师归纳总结 上片叙事,塑造了走马挽弓的志士形象;第 8 页,共 10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 下片写怀,抒发了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南宋词一、两宋之际的李清照 1 李清照的词论词史上第一篇特地的论文,代表了苏轼以后婉约派的词学观:词“ 别是一家” ,重视词的音律,抒情深婉细腻,遣词高雅秀丽; 2 李清照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家国变故使词风有所变化:前期多写是对爱情特殊相思之情的感受,清丽婉秀;醉花阴思想内容:佳人的闲愁艺术特点: 语言的示意性 表现的形象性后期多写颠沛流离的生活及对中原故土的怀念,凄清悲凉;声声慢思想内容:乱离人的哀愁艺术特点: 感情直泻(有异于模糊),紧扣悲秋而抒,淋漓尽致; 语言浅俗(有异于婉秀),多用双声、叠韵、叠字;二、豪爽词风的再盛1抗战词南渡之初的抗战词以悲愤为基调,使豪爽之风蔚为大观; 2 以文为词的变革辛弃疾对词进行更大胆的变革,使词的创作进入更自由的境域;题材内容的扩大;凡各体文章所能写的,词也无所不写;语言技巧的开拓;在词中谈论纵横,大量运用经史典故;刚大之气的注入;气概排宕,具有震憾人心的冲击力气;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思想内容:英雄失意的悲慨艺术特点: 上片借景抒愤,景语即情语; 下片用典言志,完整地表达思想感情;三、婉约词风的回复 1 尚雅随着国事日衰, 消沉伤感取代了辛派词人的壮心豪气, 同时在艺术上以 “ 雅” 纠补辛派末流率意粗糙的弊病; 2 姜夔“ 雅词” 的代表,熟知音律,多用比兴手法追求空灵的神韵,语言、意象多偏于淡雅素净,形成清空疏宕的词风;暗香思想内容:咏物怀人第六单元:艺术特点:清空:咏物而不滞于物;骚雅:遣词清丽高雅;元明清文学一、元曲概说 1 曲的特点曲与词既有联系,又有自己的特点:分类:曲分散 1型和戏曲,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套数是由相同宫调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曲牌:曲牌可以分属不同的宫调,形成不同的风格;格律:格律比词严,须一韵究竟,但用韵比词宽;衬字:依据演唱需要,可在句中加入一些不拘音律的衬字;语言:词精雅而曲通俗,大量运用俗语和口语,句法大都比较完整; 2 戏曲在元代兴盛的缘由戏曲为集歌、 舞、科、白于一身的综合艺术, 起源于唐朝, 形成于宋金, 成熟并发达于元代, 究其社会缘由,主要是:名师归纳总结 城市经济的富强第 9 页,共 10 页蒙古贵族的爱好专业作家的显现-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 3 元杂剧的体制 元杂剧继承金院本及诸宫调的艺术,形成自己的特点:结构形式:常以“ 四折一楔子” 为一本;表现手段:曲是核心,每一折用一个套数,由一个主角演唱;白分韵白和散白,用于叙事或非主角的抒情;科是关于动作、表情、舞台成效等的提示;角色种类:角色大致划分为五类:末、旦、净、外、杂;杂的角色各有称呼,如驾(帝王)、细酸(书 生秀才)、禾(农人);二、元杂剧的成就 元杂剧的创作,前期名家辈出,成就辉煌; 1 关汉卿 最杰出的杂剧作家,一生创作了 60多部杂剧,代表作是窦娥怨; 2 王实甫西厢记最优秀的杂剧作品,成为古代的一部爱情经典;此剧通过紧急的戏剧冲突,集中而生动地表现了反封建的主 题;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艺术特点: 人物形象的细心塑造 戏剧冲突的波澜起伏 心理描写的真实细腻 曲词语言的美丽隽永复习:一、内容与题型 文史学问:填空题、挑选题、判定题、简答题 作品内容:默写题、简答题、分析题 文学素养:摸索题、写作题、综合题 二、范畴与要求所学作品的题目、形式、作者 所学作品的注释,介绍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注释,介绍作者的生平履历和文学位置(注:假如注释为语言注释,到教材所录该作者的第 一篇作品中查阅注释,于作者只须明白有关文学方面的情形;)唐诗与宋词(有的要求背诵)史记与古文(熟识懂得内容)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