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创新型多肽药物项目建议书【参考模板】.docx
-
资源ID:5041771
资源大小:135.46KB
全文页数:15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常州创新型多肽药物项目建议书【参考模板】.docx
CMC泓域咨询 /常州创新型多肽药物项目建议书常州创新型多肽药物项目建议书xx集团有限公司目录第一章 项目概况10一、 项目名称及投资人10二、 项目建设背景10三、 结论分析10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2第二章 行业发展分析15一、 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利弊因素分析15二、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分析19第三章 背景及必要性22一、 医药工业发展趋势分析22二、 发展基础27三、 打造科教创新明星城29四、 面临形势32五、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34六、 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工程。34七、 产业安全发展保障工程。35第四章 项目建设单位说明38一、 公司基本信息38二、 公司简介38三、 公司竞争优势39四、 公司主要财务数据40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40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41五、 核心人员介绍41六、 经营宗旨43七、 公司发展规划43第五章 发展规划49一、 公司发展规划49二、 任务及思路53第六章 运营模式56一、 公司经营宗旨56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56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57四、 财务会计制度60五、 产业数字化转型工程。65六、 产业开放合作推进工程。67七、 企业竞争力增强工程。68八、 产业服务化升级工程。70第七章 SWOT分析说明73一、 优势分析(S)73二、 劣势分析(W)74三、 机会分析(O)75四、 威胁分析(T)75第八章 法人治理81一、 股东权利及义务81二、 董事86三、 高级管理人员91四、 监事93第九章 创新驱动96一、 深度融入区域发展96二、 企业技术研发分析98三、 项目技术工艺分析100四、 质量管理101五、 创新发展总结102第十章 风险防范104一、 项目风险分析104二、 公司竞争劣势109第十一章 进度计划110一、 项目进度安排110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110二、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111第十二章 建筑技术分析112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112二、 建设方案114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115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116第十三章 产品方案与建设规划117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117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117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118第十四章 投资计划120一、 编制说明120二、 建设投资120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121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122建设投资估算表123三、 建设期利息124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24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25四、 流动资金126流动资金估算表126五、 项目总投资127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28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28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29第十五章 经济效益130一、 基本假设及基础参数选取130二、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30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30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32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34三、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34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36四、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137五、 偿债能力分析137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39六、 经济评价结论139第十六章 总结评价说明140第十七章 附表附件142建设投资估算表142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42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43流动资金估算表144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45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46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47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47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48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49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49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50报告说明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33115.12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6348.9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9.57%;建设期利息278.8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84%;流动资金6487.3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9.59%。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741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56296.75万元,净利润13055.69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31.35%,财务净现值30220.94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4.64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自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以及医疗卫生支出的逐年提高,我国医药市场规模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在全球医药市场的占比已达11%,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全球药品市场的增速已降至4%以下,并且未来几年很难提高,主要原因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外大型药企的创新药研发成本不断上升、周期越来越长、新药推出速度减慢,同时伴随前期大批专利药物陆续到期,因此销售增速放缓。但发展中国家药品市场由于医药制造业向较低成本地区的转移、以及本身在健康产业和研发上的投入增多,可保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较快发展。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356.8亿元,实现利润总额670.1亿元,增速分别高于全省规上工业7.9、8.5个百分点,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了涵盖生物药、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医用辅料和包装材料等较为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呈现出价值链、产业链、空间链、创新链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一批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14家企业入选“中国医药工业企业百强”。智能制造水平全国领先,累计创建省级示范智能车间61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4家。本报告基于可信的公开资料,参考行业研究模型,旨在对项目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研究。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参考范文模板用途。第一章 项目概况一、 项目名称及投资人(一)项目名称常州创新型多肽药物项目(二)项目投资人xx集团有限公司(三)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以最终选址方案为准)。二、 项目建设背景贯彻新理念、适应新阶段、构建新格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作为根本目标,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医药产业体系,以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和产业基础高级化为导向,全力推进产业创新能力建设,打造地标性产业链,优化空间布局,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医药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升级,构建医药产业“双循环”发展格局,统筹发展与安全,全力将江苏打造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现代医药产业高地。三、 结论分析(一)项目选址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以最终选址方案为准),占地面积约88.00亩。(二)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项目正常运营后,可形成年产xx支创新型多肽药物的生产能力。(三)项目实施进度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四)投资估算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33115.12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6348.9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9.57%;建设期利息278.8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84%;流动资金6487.3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9.59%。(五)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33115.12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21735.24万元。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11379.88万元。(六)经济评价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741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56296.75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13055.69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31.35%。5、全部投资回收期(Pt):4.64年(含建设期12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22237.78万元(产值)。(七)社会效益此项目建设条件良好,可利用当地丰富的水、电资源以及便利的生产、生活辅助设施,项目投资省、见效快;此项目贯彻“先进适用、稳妥可靠、经济合理、低耗优质”的原则,技术先进,成熟可靠,投产后可保证达到预定的设计目标。本项目实施后,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国家及地方财政收入,带动产业升级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由于本项目环保治理手段完善,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八)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58667.00约88.00亩1.1总建筑面积104234.551.2基底面积35200.201.3投资强度万元/亩276.842总投资万元33115.122.1建设投资万元26348.992.1.1工程费用万元22261.142.1.2其他费用万元3436.282.1.3预备费万元651.572.2建设期利息万元278.812.3流动资金万元6487.323资金筹措万元33115.123.1自筹资金万元21735.243.2银行贷款万元11379.884营业收入万元741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56296.75""6利润总额万元17407.59""7净利润万元13055.69""8所得税万元4351.90""9增值税万元3297.19""10税金及附加万元395.66""11纳税总额万元8044.75""12工业增加值万元26370.87""13盈亏平衡点万元22237.78产值14回收期年4.6415内部收益率31.35%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30220.94所得税后第二章 行业发展分析一、 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利弊因素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当前,中国的医药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我国医药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整体将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近年来,我国医药市场保持着超过全球医药市场的增速增长。2014年,我国医药市场规模达到1.1万亿元,并在接下来4年以8.1%的年化增长率增长至2018年的1.5万亿元。据预测,我国医药市场将会继续保持此等增长速度,于2020年达到1.79万亿元。(一)医药行业发展有利因素1、我国居民对医药的市场需求保持增长态势目前,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可支配收入日益提高,大众追求健康的意识持续提升,居民的医药消费能力和意愿不断增强。同时,伴随着慢性疾病等发病率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增加,以及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我国居民对医药的刚性需求持续增长,成为我国医药行业长远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医疗卫生支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支持医药行业发展医药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医药产业发展。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到2020年达到8万亿元、到2030年达到16万亿元。国家的政策支持将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带来机遇,并为药品生产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3、政府不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加大公共投入我国政府持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同时,近些年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投入不断增长,政府卫生支出由2015年12533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7428.5亿元,政府卫生支出占全国卫生总费用比重提升到26.7%,使得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得到有效减轻,有力地促进居民医疗卫生消费,带动医药市场规模大幅增长。4、行业整顿规范及药品注册审批制度改革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我国行业监管部门对医药行业进行一系列整顿,涉及药品质量监管、安全整顿、环保督查、医药反腐等各个领域。整顿规范使得缺乏核心竞争力、扰乱市场秩序的企业生存难度加大,为规范经营企业拓展生存空间,提高人民对我国药品质量的信心,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引导我国医药企业注重研发、提升药品质量,促进优质药生产企业和医药研发企业做大做强,从而有利于行业健康稳健发展,提升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二)医药行业发展不利因素1、我国医药研发投入较低、创新能力较弱医药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高收益”的特点。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一直是困扰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导致我国医药产业长期大而不强,难以满足我国居民对高品质药物的需求。据统计,国际大型制药企业研发费用一般占销售收入15%-20%,而我国制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平均约为2%-3%,处于较低水平。2、行业集中度较低,同质化竞争严重我国医药产业仍然存在集中度低、企业多而散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0年4月,我国医药制造企业达到7342家,企业数量较多但形成规模、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大型制药企业较少。多数企业以生产较为成熟、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仿制药为主,研发能力较弱,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市场竞争严重。随着我国人民用药水平的提高和医药注册评审制度改革,国外大型医药企业逐步加大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和投入力度,其产品投放的时间可能逐渐缩短,使得国内医药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3、带量采购等政策实施使得药品价格呈下降趋势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我国以4个直辖市和7个重点城市为试点,从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对应的通用名药品中遴选试点品种,开展国家带量采购试点工作,核心是以量换价、以款换价、降低药价和医保控费,后续经过多次扩面,带量采购政策已逐步推广至全国,涉及药品种类也进一步增加。从历次中标结果看,入围和中选的药品价格均出现大幅下降。随着带量采购药品范围逐渐扩大,我国药品市场整体价格水平将明显下降,因中标企业将取得较大市场份额,对未中标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将产生不利影响。4、一致性评价政策的实施使得仿制药企业研发及经营成本上升2020年5月14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开展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公告,要求已上市的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未按照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原则审批的品种均需开展一致性评价。国家政策的推出,有利于提升我国仿制药品质量,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用药需求,同时,因行业企业开需一致性评价需进行大量的研发投入,该政策的实施相应将提升仿制药企业的研发及经营成本。二、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一)医药工业行业规模走势分析自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以及医疗卫生支出的逐年提高,我国医药市场规模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在全球医药市场的占比已达11%,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全球药品市场的增速已降至4%以下,并且未来几年很难提高,主要原因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外大型药企的创新药研发成本不断上升、周期越来越长、新药推出速度减慢,同时伴随前期大批专利药物陆续到期,因此销售增速放缓。但发展中国家药品市场由于医药制造业向较低成本地区的转移、以及本身在健康产业和研发上的投入增多,可保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较快发展。(二)我国的制药工业的结构分析过去我国由于技术、人才、资本等方面距离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医药工业的绝大部分为仿制药。随着国内对于创新的大力扶植、海外优秀生物医药人才的归国浪潮,以及今年一系列的重磅利好政策的出台,加上国内创新药企之前加大研发和技术引进的投入,很多项目将在未来两年逐渐收获落地,国内的创新药发展已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未来几年内,创新将是医药行业发展主旋律。早期我国因为人力、原材料、场地等方面具有成本优势,而技术创新实力不足,因此国内的制药工业存量市场以仿制药为主。但现在国内仿制药绝大部分品种存在大量重复批文,低质低价竞争,环境恶劣。同时叠加药品招标降价和医保支付调整等多重压力,重心向创新药的转移才能支撑药企的长足发展,维持甚至超过原有的增长。现在医药工业最大的买单方医保基金已进入精细化控费阶段,而非原来的粗放式增长,因此医疗保健行业的上下游均面临着结构性的调整,2017年医保目 录也体现了重点放在刚需治疗性用药的趋势。控费大环境下,低质低效的仿制药和辅助用药首当其冲,招标降价使得大量仿制药企的销售额和毛利率明显下滑。一致性评价也将促使不具备技术和资本优势的低端仿制药企逐渐失去市场。在仿制药监管趋严、批文收紧、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的情况下,创新将成为优质药企发展的主流方向。仿制药行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之后快速发展。80年代初期,仿制药占处方药的比例仅有10%,2015年这一比例已达到88%;而仿制药的销售额占比也在10年间翻了一倍,提高至2015年的40%。美国市场仿制药的快速崛起的原因之一是Hatch-Waxman法案的推动,法案宗旨是节约医疗系统开支并增加患者获取廉价药物的渠道。因此仿制药的快速发展处于市场发展前期,是为满足迫切需要的药品需求并一般伴随医保扩容红利而快速增长。第三章 背景及必要性一、 医药工业发展趋势分析随着卫生支出增长过快进入控费阶段,同时大药企的重磅品种形成稳定销售现金流可对研发投入提供更坚定的支撑,研发周期后的更多创新品种陆续投入市场。日本创新药市场的发展路径也有类似之处。八十年代由于受降价潮影响,一批药企将研发重点转至Me-too为主的仿创,九十年代陆续有产品上市。2000年后创新成果逐渐落地,进入发展期。目前我国药企也到了加速创新转型的时点。经历了前期医保扩容的粗放式增长后,现在医保红利效应已逐渐消失,具有优秀研发能力的药企会因控费、降价以及愈演愈烈的竞争压力逐步踏入仿创或创新的领域,从而进入创新药快速发展时代。(一)海外优秀生物医药人才加速回流国家为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而颁布了一系列鼓励计划,包括中央的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以及各地市的引流计划等,其中千人计划有近三分之一为生物医药领域的优秀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目前千人计划已分13批引进6000余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对我国的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都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我国留学归国人数也在不断增加,青年千人计划和教育部的春晖计划、人社部的赤子计划等也提高了海外留学人员回流比例,为创新产业的发展提供新鲜血液。全球年度医药研发支出接近1500亿美元,增速随体量增大逐渐放缓,近两年平均增速在2%左右。而我国的医药工业处于投入期,研发支出增长远远快于平均水平,2015年同比增长13.1%。(二)未来2-3年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方向原研药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巨大、成功率低、风险大的特性,因此长期以来具有规模优势和资本优势的龙头药企才能一掷千金来支撑庞大的研发体系费用。从药物筛选的小分子到先导化合物再到临床前研究阶段,成功率不足三分之一,而再从临床阶段到上市,成功率仅约十分之一。从前期分子筛选开始,平均几千个分子中才能有一个获得成功。而一个药品成功研发的成本投入一般至少要十几亿美元,这决定了药企如想获得持续增长,必须具备合理梯度、产品丰富的研发管线。(三)生物药领域的创新药企生物药已逐渐成为全球各大药企重点布局的未来方向。在1996年到2015年的20年时间里,一共有700多种包括小分子和大分子实体在内的新活性物质(NewActiveSubstance,NAS)被发现,其中667种作为创新生物药在美国获批上市。2016年全球销售TOP10的药物分子中,其中有8款是生物药,以单克隆抗体和抗肿瘤药物居多。这足以证明生物药未来将成为药品市场的主力先锋。国内多家药企已在生物药领域的单抗、疫苗及细胞治疗等领域进行布局,并已卓有成效。如康弘药业自主研发的生物I类新药康柏西普是全球第三个眼科单抗药物,也是我国首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药,同时搭建了VEGF靶点单抗平台,拥有未来高成长性。在疫苗和CAR-T领域也有多家企业的重磅产品即将落地,在研产品进入集中收获期利于行业趁势发展。(四)创新药带来的医药外包市场行业机会CRO和CMO是医药外包市场的重要组成,业务贯穿新药研发的实验室阶段以及临床和商业化阶段,从前期小批量新药化合物的合成到后期制药工艺的开发和药物的制备,可以帮助药企解决实验室研究成果无法放大的技术难题,并不断优化制药工艺、持续降低生产成本。近7年世界医药CMO行业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以年均复合增长率11.95%的速度快速发展,2017年达到628亿美元。中国医药CMO市场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且在全球CMO行业中的占比在逐年上升,但这个比例仍处于较低水平,未来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未来医药行业内精细化分工和外包非核心技术业务将成为趋势,大型药企通过外包来将资源和力量集中在自己的重点研发技术,同时降低资产和风险,同时借助CMO的工艺研发优势降低成本、提高产率。同时由于新药研发的投资回报率逐年降低,未来大公司作为平台,收购已进入临床试验后期或获批上市的产品来控制风险的同时获得持续性发展也将成为趋势。小型研发企业由化合物研究开始,进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与大药企或CMO生产企业合作的情况也将越来越多。(五)优质仿制药行业供给-需求-支付变化情况分析我国医药制造业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收入规模从1999年的1324亿元,快速增长到2016年的28062亿元,年复合增速18%,远超全球医药行业平均增速。2014年中国药品市场规模达1073亿美元,全球(9761亿美元)占比11%,位列第三,仅次于美国(39%)和日本(8%)。以中国、印度、巴西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正在崛起,预计2019年中国药品市场规模全球占比提升至14%,超过欧洲五国总和(12%),仅次于美国(38%)。仿制药仍是国内医药消费市场的主体,中国已有的药品批准文号总数高达18.9万个,95%以上为仿制药。国内仿制药市场规模达5000亿,但是行业集中度极低,中国CR8占比仅18.82%,对比印度CR8占比52.31%、美国CR8占比52.96%;低水平仿制和恶性低价竞争现象严重,例如在3244个化学药物品种中,262个品种占据了注册文号总量的70%;而且由于过去我国批准上市的药品没有与原研药一致性评价的强制要求,导致有些药品在疗效上与原研药存在很大差距,行业盈利能力差,平均5-10%毛利率,远低于国际50%左右平均水平。(六)用药结构和需求走势在改革开放前,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抗生素、磺胺、解热药、维生素、抗结核药等是主要的明星品种。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药品的需求发生改变,心脑血管、抗抑郁类、抗病毒类药品等快速增长。近10年来,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及伴随生活方式的改变,肿瘤、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神经系统用药、慢性肾病等慢性发病率明显提高,2003-2013年,我国居民不同年龄段的慢性病患病率相对稳定,但由于人口的老龄化,总人群的慢病患病率增加了1倍。未来30年,中国人口步入加速老龄化的阶段。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比例近40%。那么,中国的疾病谱变迁的路径非常清晰,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有望缓步下降,而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肾病、老年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等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将持续爆发,病人基数在一个很长的周期里都将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慢性病要求患者长期用药甚至终身服药,对药品的安全性和疗效有很高的要求。随着医疗卫生人均支付能力的提升,优质药品的需求不断提升,药品需求的改变传递到医药供给端,低质量品种生存空间被压缩,直至退出市场,高质量仿制药重新瓜分市场份额的机会。而且中国的用药结构与全球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抗感染药物、消化系统用药及免疫调节剂等占比过高,长期看这类药物的相对比重将持续下降,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疼痛、呼吸系统、精神健康、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用药领域在中国仍有显著的成长空间,与中国疾病谱及变化趋势相吻合。二、 发展基础(一)发展质效持续提升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356.8亿元,实现利润总额670.1亿元,增速分别高于全省规上工业7.9、8.5个百分点,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了涵盖生物药、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医用辅料和包装材料等较为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呈现出价值链、产业链、空间链、创新链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一批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14家企业入选“中国医药工业企业百强”。智能制造水平全国领先,累计创建省级示范智能车间61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4家。(二)重点领域优势明显生物药创新能力突出,细胞治疗、新型疫苗等领域全球并跑,抗体类药物、小分子靶向药物等多个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 在全国获批的4个国产单抗类药物(PD-1)中有2个来自江苏;医疗器械产业规模和产品注册数量均保持全国前列,在医学影像、体外诊断、骨科内植物、家用康复设备等细分领域具有一定优势,至“十三五”末,全省共有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2206件、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1764件;化学制剂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在抗肿瘤类药物、抗肝炎类药物、心血管类药物、消化系统类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等细分领域优势突出;中药企业标准化、智能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拥有30余种销售超亿元的优势大品种。(三)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5.8%,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3.5个百分点,8家企业入选“中国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25强。“十三五”期间共有382个药品品规获批上市,占全国总数的17%,其中创新药19个,占全国总数的31%,获批数量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创新载体逐步完善,全省拥有创新平台300余家,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等国家级载体落户江苏。(四)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十三五”期间全省初步形成“一谷”(南京生物医药谷)、“一城”(泰州中国医药城)、“一港”(连云港中华药港)、“一园”(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多极”(无锡、徐州、常州、南通、镇江等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领域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区域分工不断优化,形成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的空间布局,为加快培育江苏医药先进制造业集群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三五”期间,江苏医药产业虽取得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短板和问题:一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在原创靶点发现和新分子药物筛选等方面有待提高;二是产业链存在风险,部分关键原辅料、关键设备、核心零部件等依赖进口;三是服务体系尚需完善,为产业配套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安全性评价机构等公共服务平台及金融服务体系有所欠缺;四是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有待加强,医药产业与电子、材料等多个领域的跨界融合程度不高,医工协同、医养融合、智慧医疗等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三、 打造科教创新明星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鼓励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打造“一核多区”“一带多园”的高质量创新一体化布局,围绕优势产业链精准布局创新链,营造产业创新发展良好生态,打响“科技新长征”常州创新品牌,不断提升科技实力、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全力建设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一)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集群。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施新一轮“十百千”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领军型科技企业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行动,打通“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跃升路径,支持有条件企业组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超5000家,领军型科技企业达90家,独角兽(或潜在独角兽)企业达50家。(二)做优做强创新载体平台做强常州科教城“创新之核”。加快常州科教城新一轮发展,推进省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载体建设,持续强化研发创新、企业孵育、科技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常州科教城与各辖市(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的协作机制,推动常州科教城创新创业要素向全市辐射溢出。推进科教新城建设,打造长三角知名的“科创走廊”。支持常州科教城加快建设国家级科技服务业集聚区,打造国际合作先行区、创新创业引领区、科技服务核心区、未来产业集聚区、产教融合示范区。(三)构建一流创新创业生态优化创新政策环境。强化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顶层设计,制定实施一揽子提升创新核心地位的政策措施,市区两级设立400亿元创新发展资金,撬动形成2000亿元以上投资规模。全面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及奖励、科研仪器设备加速折旧等政策,推动创新链各环节各类政策衔接配套。加强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公共采购、商业化前采购和消费激励等需求侧政策的探索与应用。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创新政策法规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和综合评价机制。持续办好常州市创新创业大赛,探索网上远程创业大赛模式和社会化办赛模式。(四)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创新人才培育招引机制。突出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并举,鼓励设置面向海外优秀人才的特聘岗位,探索新型引才机制和方式。突出高校人才源头培养,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校,大力支持在常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着力提升在常院校毕业生留常率,2025年留常就业率提高到50%以上,引进高校毕业生30万名以上;对列入双一流专业院系培养计划的重点专业,在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团队引进方面实施“一事一议”。(五)实施十大人才工程实施顶尖人才工程。聚焦解决“卡脖子”问题,聚焦自主可控技术,重点引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核心竞争力,能填补国内空白或达到国内顶尖水平的战略科学家、学术带头人、卓越管理者等国内外顶尖人才团队。到2025年,新引进顶尖人才(团队)50个,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项目1000个。四、 面临形势“十四五”我国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医药产业仍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但医药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将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从发展机遇看:人民群众健康管理意识日益增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大众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医药产业的关注度、认识水平和医疗需求明显提升,用药结构升级,并催生出基因诊断、个性化养老康复等更加多样化和高级化的需求;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明显加快。新冠肺炎疫情后,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生物安全以及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国家将加大医药卫生投入,推动突发应急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政策制度持续助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三五”以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稳步推进、药品带量采购落地、基本药物制度、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医保目 录动态调整等医药政策频频出台。医疗、医保、医药的联动改革将加速解决行业痛点,更有利于保障民生福祉,推动医药产业长期平稳健康发展。从发展趋势看:技术创新突飞猛进。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深化,生命科学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持续取得突破。学科交叉深度融合,产业跨界蓬勃展开,医药产业集成化、精准化、智慧化程度不断加深;产业分工更加精细。研发外包(CRO)、委托生产(CMO)、合同销售(CSO)等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发展壮大,产业分工向纵深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互联网+医药”正沿着技术融合、要素融合到生态融合的路径演化,衍生了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业态。从面临挑战看:产业链稳定性安全性面临挑战。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加速调整,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技术交流合作限制增多。跨国投资审查趋严,全球产业转移和技术合作面临各国政策的限制,医药产业发展存在“卡脖子”风险。要素资源争夺日趋激烈。随着国内各地竞相布局医药产业,相继出台支持政策,医药领域的高端人才、核心技术、金融资本等资源要素的争夺不断加剧。五、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一)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项目的投资,引入资金的到位将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补充流动资金将提高公司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的能力,降低公司财务费用水平,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将为公司未来成为国际领先的产业服务商发展战略提供坚实支持,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六、 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工程。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引导企业采用节能、低碳生产方式改造提升传统生产工艺,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提高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一)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提高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发挥标杆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提升。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节能准入标准,开展生产工艺、装备的绿色低碳化改造。提高化学原料药绿色制造水平,引导地方通过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优化布局,促进原料药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推进原料药等医药专业园区建设,实现公共系统共享、资源综合利用、污染集中治理和产业集聚发展。(二)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重点在化学原料药领域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攻关,鼓励企业开发和应用微反应连续合成、生物转化、手性合成等绿色化学技术,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装备。鼓励企业开发应用先进节能技术,使用可再生、清洁能源,推广低碳、零碳技术,减少二氧化碳以及其它温室气体排放。(三)提高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动企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强清洁生产工艺、装备的开发应用,制定整体污染控制策略,从源头消除和控制污染。引导企业围绕药品生产“三废”治理共性技术和标准开展攻关,开发废气、废液、废渣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及评价技术,加强副产物资源化利用,实现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和减轻环境影响。七、 产业安全发展保障工程。注重统筹产业发展和安全,引导企业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履行安全生产和生物安全主体责任,提高产业本质安全水平。(一)提升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安全水平贯彻落实药品管理法、疫苗管理法、医疗器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意识,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落实药品生产从业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药品、医疗器械追溯体系,加强全过程质量控制管理,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提升药品质量管理水平。(二)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把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在要求融入医药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引导企业广泛应用信息化、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设备工艺升级、智能化控制和监测等手段,大幅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指导医药企业加强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治理,从源头上防范安全生产事故发生,进一步加强消防安全。鼓励企业建立有效的“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E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