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广州大学城概念规划.doc

    • 资源ID:50468677       资源大小:1.58MB        全文页数:8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广州大学城概念规划.doc

    广州大学城概念规划(四方案图文对比)广州大学城概念规划咨询技术文件(摘要)第一条 规划研究原则1本次规划研究应紧密结合广州市的社会、经济状况(尤其是产业发展状况),探讨广州大学城在未来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确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2本次规划研究应面向新世纪,立足高起点、高标准,体现当今世界教育科技的发展趋势,体现为大学服务的良好社会功能。 3大学城作为一个教育园区既要具有相对独立完整性,又要与城市总体发展相协调,体现大学园区的开放性及对城市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4大学城的总体布局要有利于学科交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高质量人才培养,同时要适应高校深化改革和高教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适应分期开发的需要。 5大学城总体布局要处理好资源共享、后勤社会化与各校区相对独立完整之间的关系。做到既有利于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又使大学城内的各个大学校区相对独立完整。 6大学城要从营造高效的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基地的自然环境,组织多层次的、有机的生态系统。 7本次规划应深化大学城的文化内涵,在继承广州传统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力图有新的拓展、新的文化价值取向,使之成为广州文化建设的新标志。 第二条 规划研究条件 1广州大学城现状东南部用地为生态农业保护区,北部为国际生物岛,西南侧为南村工业园用地(调整为研发生产基地)。大学城总体布局应充分考虑它们与大学城之间的优势互补关系,并通过本次规划研究界定大学城的建设用地范围和规模。2广州大学城用地范围内包含新造、南村两镇建成区及数条自然村。本次规划应对村镇在大学城内的布局进行研究,提出它们或搬迁、或合并、或保留等措施,并应考虑与新造、南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大学城用地范围内已确定的道路为:东侧京珠高速公路(红线80M,线型已定),西侧规划快速路(走向定,座标未定),南侧金山大道(红线60M,已建成)及金山大道延长线(红线60M,走向定,座标未定)。贯穿大学城南北地铁四号线(走向定,座标未定)。对其余道路本次规划可提出调整意见。第三条 规划研究内容 一、大学城定位及空间布局研究 本次规划研究不应局限于解决由于大学扩招所导致的高教事业发展与大学校区用地不足的矛盾,而应分析高等教育在广州未来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地位及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确定大学城在广州、珠江三角洲乃至华南地区的定位及总体发展目标。 此外,本次规划还应就大学城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关系,大学园区在城市中集中布局的优劣势等进行研究。 广州大学城的总体布局应强调资源共享和后勤社会化,但鉴于广州大学城的规模较大,因此资源共享区应分层次、分等级进行合理配置。并应明确不同层次、不同等级共享区的功能、规模与服务对象、服务半径,既要强调大学城作为一个特定功能的新城区的整体性,又要保证各校区的相对独立性与完整性,通过不同层次、等级、规模、功能的共享区的配置,建立起大学城的空间结构体系。 二、大学城发展策略研究 本次规划研究应从城市发展对大学城的影响、要求和大学城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两方面出发,探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促进广州大学城良性发展的策略、措施。如政府如何引导大学、引导什么样的大学进入大学城,如何发挥大学之间的集聚优势,如何发挥大学城对广州产业结构转型和城市空间拓展的带动作用,大学城的教学科研模式和管理模式如何等。 三、大学城功能布局规划研究 本次规划研究应结合广州市社会经济及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确定广州大学城的功能配置及各种相关功能(教学、科研、创业、社会服务、生活等)的用地比例。此外,应对大学校区间的组合方式进行研究。如:什么样的校区应在共享单元内进行集聚,大学城内分校和广州市母校之间的关系(综合学科、专业分类、年级分类)如何,是否应在大学城内吸引或创办传统的完整大学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广州大学城的功能结构模式、功能布局方案并进行论证。 四、大学城道路交通体系规划 本次规划应对大学城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衔接关系进行研究并提出大学城内部道路交通系统的组织方案,主要内容应包括步行与车行交通的组织、不同级别道路的走向宽度、地铁走向及设站、停车场的布局等。 五、大学城开敞空间体系规划本次规划应充分重视新造、南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大学城开发建设之间的关系,大学城的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必须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此基础上,对大学城开敞空间体系的组成、层次、布局等进行规划。六、大学城指标体系研究目前国内外对大学园区尚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也就无相应的指标体系可供参考。本次规划应结合广州市的实际情况对如下指标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1大学城内各类用地的构成比例 2不同层次的共享单元及大学校区的用地及建设规模、建设功能 3学生人均用地指标及不同功能用地的分配比例 4不同层次的资源共享区的服务半径及服务人口 5其它相关指标 七、 大学城建设模式及运作体制研究 本次规划应对大学城建设的投资渠道、管理模式、组织机构及地方政府、高等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社会力量在大学城建设中所担负的角色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八、大学城开发时序研究 结合大学城现状的用地建设情况,根据大学城的发展策略,提出大学城开发建设的时序及分期建设的区位与规模建议。 九、大学城整体城市设计原则与重点地区及共享单元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 本次规划应结合自然地理条件研究广州大学城的整体城市设计原则,并选取1-2处重点地区及一个共享单元进行意象设计,制定规划控制导则。明确地块划分方式,建筑功能配置、建筑物的体量、高度等要求,提出滨水区、街道、开敞空间和建筑的城市设计导则。首先介绍同济的方案一、总体定位 大学城的规划概念取决于大学城在广州整体城市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大学城的总体定位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加以确定。 1、大学城在广州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中的定位1.1 目标 大学城与城市分中心系统关系城市南拓。未来广州中心城市空间布局基本取向为:北抑、南拓、西调、东移(本站注:经市政府决定,该“八字方针”改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建立多中心、网络型、生态系统复合的城市结构。城市南拓是广州市发展战略的最主要方向。引导城市南拓是大学城首要的建设目标。 1.2对策 针对这一发展目标,如何推动城市南拓,成为旧城联系新城的纽带,是大学城规划的首要问题。1.2.1 带形发展:城市发展模式之一为城市沿交通廊道呈带形发展。已经规划的地铁四号线和京珠高速公路定线串联了一批基于IT和信息产业的新兴产业地区,从广州科学城、笆州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生物岛、广州大学园区到广州新城,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龙穴岛深水港可以提供200平方公里区位优良的城市用地储备。大学城30.6平方公里,人口将达40万。大学城规划中将沿地铁四号线设计一条高密度开发的城市发展轴,各大学组团并联在这条城市轴上。这一规划布局就是基于城市空间结构南拓考虑的。 1.2.2 创造特色:大学城应当成为广州广州城市分中心系统中的一个特色中心。大学城规划应当遵循两个原则:一方面应当具有城市感,另一方面应当形成足够的特色。大学城最大的特色在于浓郁的文化氛围、丰富的人文气息、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完善的文化活动设施。当人们沿地铁或快速公路来到这座城市的时候,应该强烈地感受到大学城不同于其他城市分中心的独特气息。 2、大学城在广州总体教育系统中的定位2.1目标 广州市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努力实现由商贸兴市向教育兴市的战略转变。当今正在改变世界的趋势之一就是教育与培训在全社会实现普及。可以说教育决定城市发展的未来。2.2对策 大学城与教育产业系统关系集聚优势。广州大学城作为一个大规模的新建区域,有条件按照教育与产业互动的理想模式加以规划。因此,发挥校园与校园、校园与城市的聚集优势,成为本规划的第二个遵循原则。建设大学城,把大学城和科技产业园结合,发挥大学园区的集聚效应,即在城市形成一个以大学为纽带,辐射周边地区,集教育功能、产业功能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一体,文化氛围浓厚、服务体系完善、优秀人才汇聚、生态环境良好的局部优化区域。确立广州市的教育产业地位,建立除被称为中国“硅谷”的北京中关村外中国第二个“硅谷”。 3、大学城在广州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定位 3.1大学城与广州生态结构系统关系生态核心 从地理位址来看,大学城在城市生态结构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它是广州市连续生态走廊中的中心节点和生态敏感区。处于城市城市生态结构的“绿心”,被珠江环绕,是城市南拓轴上重要的滨江地带。同时它亦正处于城市生态结构系统网络的中廊道上,该地区原有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拥有起伏的地形、连绵的水岸和良好的植被。其南部是农业生态保护区,西邻历史保护区长洲岛,北与生物岛一江之隔。大学城在“广州市都市区生态政策区划”中被定为城市生态协调区。因此,大学城总体规划的第三条原则是:既要满足开发的一定容量,还要保持原有的良好生态系统的“生态设计原则”。3.2大学城生态规划设计 大学城规划中建立了自己的生态网络系统、沿高速路、主干道及轻轨线形成最宽达400米的绿色廊道。 以6个大小不一,形态丰富的主题公园作为6个校园组团的中心。 滨江设步行绿带,在重要位置设大型主题公园:信息与文化公园、体育运动公园。 通过绿契使校园中心公园与滨江绿带相联系,并把水引入校园组团中心。 住区被绿化包围。 通过以上设计使大学城具有丰富的生态人文景观。 4、大学城在广州城市滨江系统(旅游资源)中的定位 大学城与“一江多岸”城市旅游产业系统关系文化旅游。珠江是广州的重要旅游资源,根据已有“珠江口地区城市设计”,未来珠江沿岸从入海口到市中心共有五个连续的旅游组团,大学城所在的区域被设定为“大学教育、研究、生态与旅游区”。因此,本规划的第四条原则是,设施配备、环境规划、交通规划等都不仅考虑功能性开发,而且考虑旅游性开发的可能。二、发展策略发展宗旨:城市范围内教育资源的重组和开发 广州大学城,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组合方式。由此,大学城的发展策略应定义为:在城市范围内,对于教育资源的重组与开发利用。 如果大学或园区只是将上述硬资源(资金、技术装备)和软资源(文化资源)在一个封闭的范围内低效地转换,并没有为其它系统提供附加值,那就难以形成教育产业的效应。毫无疑问,将若干所大学集中设置的大学园区既为大学与大学之间的资源有效利用,也为大学与城市间相互提供的附加值创造了种种的可能性。关于这种可能性的突现,是本项研究的重点之一,应针对教育资源的不同性质(硬资源与软资源),确定其重组及共享的策略。 硬资源(资金)的多元化投入 目前,对大学的硬资源投入主要由四个方面:(1)各级政府的直接与间接投入,(2)金融投入,(3)企业的投入,特别是对生活设施的投入,(4)学校自筹资金的投入。 上述硬资源的多元化投入,尤其是第(3)种渠道,即企业的投入,将对大学园区的空间布局产生直接的影响。作为教育产业的市场回报,将是资金投入的杠杆。大学的生活设施建设(学生公寓,教师公寓)是目前比较有把握的、可获市场回报的建设部分。传统大学中该部分的建设,虽说也可以由企业投资建设,但在封闭的校园内,并不具备城市形象,也不具备转化为当地经济和就业机会的能力。 广州大学城更强调教师公寓在“城市硬资源带”中的聚居形象。它们是带状的、沿着干道二侧布局,使该区域具有房产开发的商业条件和企业化运作的可能性。 硬资源(空间设备)的分级配置硬资源的分级配置显然可以节省系统组建的成本:如中心图书馆、综合体育中心、会展中心、大型开放空间等等,不但可以为大学群体共享,也可以为城市所共享,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将成为这一系统的互相结合上强有力的粘结剂与载体。 硬资源的共享,首要条件是区位上的邻近性。某种程度上,以便利步行交通为主的原则成为分级配置的主要依据。 广州大学城硬资源的配置分为下述三个层级:城市级共享资源 应与城市有着最为直接的交通联系,最易从城市的景观、城市的功能组成,城市的交通骨架等方面,感觉到其存在的位置与作用。其共享的范围与城市的交通条件密切相关,该层级的共享资源,将依托地铁及沿江便利的交通条件,形成十字型硬资源带,竖向是沿地铁走向的带状资源区,集中设置各校的教育产业用房,商业设施和教师公寓区。而横向是沿珠江二岸的滨河地带,北岸集中文化设施,可以形象地比喻为“头脑设施”,南岸则是大型体育公园,是“肢体设施”。 园区级共享资源 广州大学城的园区级共享资源并不再单独设置,而是与城市级共享资源区合二而一,但是并不排除这种单独设置的可能性,尤其当园区远离城市中心,或者周边区域尚在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园区级共享资源区的位置和布局形式就尤为重要。 组团级共享资源 相邻的若干所大学的教学设施提倡共享,如专业实验室、教学基地,其间的步行距离应控制于五分钟之内,即半径400米左右的范围之内。 广州大学城方案,6个组团中心,通过轻轨形成了一个网络。 上述各级共享资源区的配置相互之间还有各种便利的联系,可能会视具体的基地条件予以层级上的叠合。 软资源(文化资源)的重组与附加值 在教学发展过程中,文化资源即文化知识、文化技能、文化创新和文化氛围,本身不仅是学校生存的根本价值,同时,它还以极强的渗透力,参与到教育产业化的各个方面与各个环节。根据什么原则来进行软资源重组?有二种不同的策略: 其一,是强调组合结构的互补性,多指组合体之间的互利关系。商业上的“店多成市”就是一个互利关系,从学科角度来讲,组合单位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的学科。 其二,是强调组合结构的共生性。共生是生物学上的一个概念,它被定义为不一样的生命生活在一起,科学家认为共生可以导致生物的新颖性和不连续性。从学科角度来看,共生的组合单位应强调其学科的差异性,通过共生关系的资源组合,以求得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这二种策略将被用于不同的空间层次上。 对于组团级的层次而言,文化资源的互补性有助于学科群的完善,因而同一组团的学校应以学科基础相关为好,例如医学学科群,管理学科群,农业学科群等等,但组团内的学校有其学科上的独特性。 对于园区级的层次而言,由于不同的组团所具备的不同的文化资源,学科群的差异性更具组合结构的共生特征,换言之,在整个大学城的基础上,将力求学科的交叉和融和。三、土地使用与功能结构 1、目标 广州大学城的用地模式不能等同于普通意义的卫星城建设,土地使用模式必须达到以下目标:1、必须充分考虑南拓走廊式发展对未来城市土地使用模式的影响,并促进这一发展方向。 2、必须凸现大学城因大学资源集聚的而产的特点,与南拓发展轴上的其它中心形成互补关系。 2、土地利用模式1、产业链条溶合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房地产业与商贸服务业用地,并以高校的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为主导,以多功能的适度混和、互补为特征。此一产业链条向北衔接生物产业用地,向南联系农业产业用地。形成一条曲朝阳平产业构成的产业轴留有未来变化或进一步拓展的可能性。2、硬轴又是带状的城市资源区,集中设置城市商业设施、产业服务设施、产业研发用房和教师公寓区。其土地开发可以招标等形式用房地产商业模式运作。 2.1.2 滨水轴 沿珠江主河道规划滨江带状的公共资源区。为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可逐步建设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形成珠江沿线重要的文化旅游区。 2.2 软核网络 本规划将以教育共享设施的辐射范围为标准,确定城市次级中心体系,城市次级中心形成分散的组团式结构。组团规模以教学科研要求和大学共享设施辐射范围为标准确定,形成六个次级组团。分级组团内包括大学教学区、生活区、教学资源共享区生态公园。组团以大型生态公园形成独特的高品质“软核心”,围绕“软核心”规划各大学资源共享区。六个组团通过轻轨交通形成一个网络,并通过公共交通系统与“十字硬轴”衔接。 学生生活区作为分组团核心辐射范围的边缘部分,呈带状沿滨江布置,形成一些次级核心。3、城市规模3.1 总体规划要求 根据广州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沿珠江后航道的发展带,为芳村、大石居住组团和未来广州大学园区,规划约91平方公里,总人口70万人。 3.2 大学城规模 广州大学城规划研究范围约45平方公里,其中扣除水域面积3平方公里和生态农业保护区6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面积为3.6平方公里(含南村工业园4平方公里)。如果按较为理想的8000-10000人/平方公里控制,则广州大学城人口规划为30-35万人。相当于片区中心城镇的平均规模,是新城开发较为适宜的规模。 4、用地指标体系 广州大学城用地由根据不同投资主体可分为四大类:(一) 学校用地,主要包括:校区用地(C6 含共享教学设施)、学生生活区用地(R)。(二) 可进行完全的商业开发用地:教师生活用地(R)、产业与办公用地(C1)、商业服务业用地(2)、工业园用地(M1);(三) 由政府投资与市场行为商业开发共同开发的用地:文化娱乐设施用地、农民回迁用地。(四) 主要由政府投资开发建设用地:生态公园、道路广场等。 4.1 学校用地(仅含教学科研用地和学生生活区) 参照标准,广州大学城按规划学生18万人口计,则需学校用地不得小于18000亩,即12平方公里学校用地。 学生生活区部分按教育部对学生公寓的指导性意见,人均面积8-10平方米,以人均10平方米计算,按多层在计算教学用地与生活用地规模之比大约为2:1。 结论:规划按18-20万学生规模确定教学科研用地8.5平方公里,学生生活区用地4.2平方公里,合计12.7平方公里。规划将学校总用地划分为六个组团,按每组团3-3.5万学生控制。 4.2 教师公寓 本规划按理想情况估算:教师户均住宅面积85平方米,1.5万教职工均入住大学城,则教师公寓总需求为127.5平方米建筑面积本规划在中轴线“城市硬资源带”上布置80公顷商业住宅用地若按多高层结合开发,容积率1.6计算,可供应128万平方米较高档商品房,满足教师住宅需求 4.2产业用地 本规划产业用地划分为两部分一类归入C类,拟按TOD策略(注:即交通先导发展模式)沿交通轴线布局的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办公用地;一类归入M类,作为大学城技术转化和生产基地即原南村工业园区本规划暂定C类产业用地1.5平方公里,M类维持原来约2平方公里规模 4.2生态绿地 以规模生态绿地作为大学城次中心的软核心是本方案特色,因此用地构成中绿地率高且绿地集中除校园绿地和居住区绿地外,规划近500公顷主体公园用地,650公顷集中的生态绿地四、道路交通规划1、规划目标根据广州大学城的总体定位,本次交通规划的总体目标为以下三点:1.1引导城市南拓: 大学城既是广州城市南拓的重要节点,同时又要保证城市进一步南拓的可能。因此大学城采取外围过境性交通、内部生活性交通的结构模式。1.2发挥聚集效应: 广州大学城最重要的特色是教育设施的聚集以及校园与城市的聚集,最大限度地发挥聚集效应就成为本规划成败的关键。 1.3建立生态单元: 大学城交通系统以地铁为骨干,轻轨、公交、自行车、小汽车、步行等其他交通方式相配合的综合交通体系。日常交通以公交化、步行化为特征。由于日常交通以公交为主体,小汽车仅作为假日休闲性交通工具使用,避免对小汽车的依赖。 2、首要原则:促进共享作为城市分中心而言,大学城的魅力来自于两方面:完善的教育设施和浪漫的生活方式。本次交通规划对这两方面予以强化。 2.1教育设施的共享: 不同的校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共享从交通距离上分两个层次:组团级共享和园区级共享。为了尽可能提高运行的效率,本区域交通规划上形成两大特色: 2.1.1内环式交通组团共享。 组团级共享主要依赖步行,必然需要将多所大学在空间上相互靠近。本次规划将三到四所大学环状围合成一个组团,各学校的共享设施靠环内侧布置,使相互之间的距离达到最小,满足步行5分钟的舒适距离。在组团范围内,学生可以利用课间15分钟的间隙,在多个校园之间转换教室。 2.1.2轻轨系统区域共享:本次规划将全部20所左右的大学分为6个组团,建立一条轻轨系统,穿过每个组团的中心,满足组团之间的快速联系。轻轨系统同时还穿过核心滨水区的体育公园和文化公园,将校园和大学城级的公共中心联系起来。2.2文化氛围的共享: 从大学城本身宣传和提升市民素质两方面需要出发,应当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本交通规划从两方面对此做出呼应。 2.2.1高架轻轨景观强化。 大学城轻轨系统采取全高架方式,使之不仅具有交通价值,亦成为重要的观景设施。本次交通规划将高架轻轨线路与绿化系统相结合,使之在大片绿带中穿行时,可尽情领略沿途校园风貌、生活区、田野风光和水域美景。 2.2.2水上巴士滨水强化。 本规划设置一系列水上巴士站,分布于校园之间绿楔与江岸的交界点上,与学生生活区公共中心相结合。学生可以利用水上巴士在校园之间往来,而一般市民也可利用水上巴士,从水上观光游览大学城。 3、分系统设计 3.1跨江交通除地铁从地下过江外,珠江两岸联系通过6座桥梁达成,从西至东。其中主干路间距为5公里,轻轨间距为3公里。中轴线次干路桥梁设计为吊桥,桥高8米,遇船通过时打开,避免过长引桥对核心区两岸用地的不利影响。 3.2换乘系统 换乘体系中设置如下三层次交通综合体: 第一层次:地铁站+轻轨站+公交站+机动车库+自行车库 第二层次:轻轨站+公交站+机动车库+自行车库 第三层次:公交站+自行车库 3.3停车系统 机动车停车系统的设计目标有二:一、作为综合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对机动车进行截流,促进区内步行化;二、大型设施的交通疏解。 在各类整体及局部区域用地的出入口附近需设置机动车停车库非机动车停车系统的设计目标为:鼓励自行车的使用,通过与公交系统的接驳延展综合性交通系统的服务范围。 3.4连续步行系统 步行系统的设计目标是连续性。本次规划中将大学城的各类用地设计成一系列“岛屿”浮在整体步行区中,因此步行区形成一个连续的系统。 大学城步行系统有三种相互连通、各具特色的分系统组成,使所有用地均与步行区相连:山中心步行网,呈自由边界的网状形态,渗透在微微起伏的自然山地之中 水滨江步行带,沿珠江水岸呈连续带状发展 城市轴心步行带,位于中心城市带中央,着重表现城市感,由一连串城市广场、街道、人工绿地等具有城市性开放空间构成 3.5多维出入口系统 大学城作为广州城市功能结构的一部分,通过由轨道、公路、水路构成的多维出入口系统,获得良好的可达性。 轨道:广州市4号地铁穿过大学城并继续向南延伸。 公路:城市公路进入大学城共设5座出入口。 水路:规划在珠江南岸靠近中轴线附近设计一座客运码头,码头设置于南岸便于今后大学城进一步扩展。同时该码头位于大学城体育公园内,与体育公园的性质较为一致。 3.6内部道路系统 链状结构:大学城内部车行道路采用自由形链状结构,既能够适应大学城的组团式分期发展需要,也便于适应较为复杂的自然地形。 三级划分:大学城内部道路系统按照三个级别设置。主干路红线宽度为40米,环绕大学城外围设置:次干路红线宽度30米,环绕校园组团和轴线城市带设置;支路红线宽度20米,进一步在各用地组团中划分出次级用地。五、景观生态研究与设计导则1、设计定位1.2设计定位: 1、广州生态轴上的一个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相结合的镶块体; 2、整个珠江沿岸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镶块体 1.3设计目标与主题: 生态系统中的大公园,公园中的大学城 一个多层次、网络化的校园生态系统; 一个理性与浪漫相结合的大学园区,理性的产业实轴与浪漫的校园组团绿心。这里校园组团被构想成一个个浪漫自由的生物群落。其生长是连续不断的,其形态是灵活的,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这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学科生长基地。 2、设计原则2.1景观生态空间格局遵循“廊道-镶块体-模地”的原则 廊道:五纵四横绿锲+环形蓝锲,形成一系列线状公园,绿色廊道的最小宽度为100M,滨水区的绿化缓冲带最小为30M; 镶块体:三个城市级主题公园+六个组团级主题,形成一系列点状公园,主题公园面积不小于0.8平方公里,组团公园面积不小于0.2平方公里,以共享的设施来强化组团公园的实边界和边界的连续性,并满足一定的共享服务半径。 模地:二十个大学的校园集聚为整个大学城面的背景。要求一定的低密度、一定程度的绿化率。 2.2景观要素建筑注重相互影响 廊道镶块体的相互作用,人流活动最为频繁之处,园区的自然生态氛围最为突出 廊道模地的相互作用,使廊道在整个大学城范围内引起明显的机理变化 镶块体模地的相互作用,组团级公园四周为各学校出入口,强调其他边缘效应的重要性2.3景观场所强调可识别性校园的原则 区域、地块:通过实的产业轴与软的校园组团公园来强化进入校区的影响。 地标、结点:无论是从公路还是从水路,都要考虑在适当的结点位置设立大学城的地标; 边界:在滨水一侧的边界,开发为一定密度的生活休闲区。各校园之间均以线装的公园为边界。 路径:把一些次一级的道路设计为曲线,体验到园路的感觉,强化公园的主题六、开发运作1、关于开发时序: 现状分析: 1.1岛南有新造镇,已具一定规模,如大学城近期在此开发,需解决大学城和现有城镇协调发展的关系,然而在国内这还是有待于研究。 1.2岛上先开发: 居民搬迁量少,开发过程中遇到的社会问题将少一些; 可以与生物岛同步发展; 与现有的五山大学空间距离、心理距离更进一步,与现有的大学联系更紧密、更方便; 环境好,更有利于营造一个有特色的城区-大学园区; 先岛上再岛南,从北到南,这也符合广州市南拓之整体发展进程。 但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解决跨河交通的门槛,但可以有计划分步骤的实现。 2、关于其他的运作限制问题 近期可依托生物岛和长洲岛,利用快速的城市公路交通(当然有条件地铁先行则更有利),先开发岛屿的北片约10平方公里,作为大学城的试点区。 中期待时机成熟,向南拓展,利用快速的轨道交通,规模发展大学城。其中中心的产业街区、教师公寓区与周边的生活区可以通过市场来运转。至于跨江交通设施的建设,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国内已有一些成功的案例,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结合现有南村镇的设施,对其及周边地区进行整治规划,在此集中解决搬迁问题。 而基地的南侧可作为大学城后备发展用地。七、城市设计导则滨水区城市设计导则1、目标:充分利用滨水区的生态优势条件和交通便利条件,使其成为大学城最重要的资源集聚带。 2、定位:建立一个文化复合型的生态滨水区域。 多种文化、体育设施的设置,保证滨江两岸多功能、多中心组合的性质,以水体、绿化、开敞空间共同构成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空间,成为两岸观景、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3、引导原则 3.1在城市功能上,以文化、体育休闲为主 在珠江主航道两側滨水区,主要安排了两个主题公园:图文信息公园、体育运动公园,从而来强化体现大学城作为广州市的一个特色城区。 北岸文化会展中心主要包括一座城市级的大型会展中心和一座图文信息中心。南岸体育中心包括一座城市级的轮渡站,成为联系大学城与中心城区的重要水上交通枢纽。此外,安排与水上体育运动项目相关的运动设施。在次航道一侧的大学城滨水区主要设置了学生公寓及其社区中心,并结合这些社区点设计了若干个水上休闲码头。 3.2在空间性格上,达到共享开放的原则 在滨水区域设计了向城市开放的公园、广场或公共设施。在北岸会展中心与图文信息中心之间更设置大型的城市水景主题文化广场。 在各组团的滨水生活区集中设置亲水的游船码头与开放的广场空间,向整个区域开放。 3.3在景观生态方面,强化水与绿的廊道 充分利用现有的滨水岸线,在珠江沿岸形成充满蓝色与绿色的纵向廊道,并将水与绿通过若干条横向廊道引入到大学城中的每一个主题公园。 3.4在开发强度方面,执行有效控制原则 对滨水区的密度、容积率、高度上进行有序控制,使其形成多层次的以生态为主的城市景观。应严格控制开发量,以确保滨水景观的开敞。尤其是珠江主航道两岸,应保证以水体、绿化与低层建筑为主,使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可以看见水体。 3.5在交通组织上,贯彻便捷、高效、连续性、可达性原则 过各种交通设施到达滨水区。结合广州珠江沿岸地段的城市设计,在珠江主航道北岸设计一条绿色的珠江滨水健康步道。在步行体系中应重视景观街廓设施的设计与建造。 3.6在空间肌理上,形成对比的原则在滨水的两岸,通过空间肌理、实体形态、绿化植被的不同处理手法,试图创造疏与密、断与续、浪漫与理性相对比的景观效果。 3.7在城市景观上,再现“三关三石锁珠江”的历史景观意象 从水域珠江主航道进入大学城的过程中,我们特意在几个关节点上安排几个历史韵味的地标,给每一个游客强烈的区域感。 3.8在人文景观的保护方面,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基地中现有的文化资源应充分加以保护利用使其成为旅游文化活动中的吸引点。中轴线“城市硬资源带”规划原则及设计导则 1、目标凸现大学城设施资源集聚优势,以混和产业、功能的城市发展带牵引广州城市空间南拓,带动地区产业升级,保证大学城土地开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良性循环。2、定位 这是一个集聚大学城城市级设施的“城市硬资源带”,也是具有较高开发强度的城市产业经济带,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产业、房地产业等,是城市经济最活跃的地区。 3、原则 3.1 依托轨道交通和轴向道路,采用集约发展的TOD模式,形成走廊式发展。3.2 城市级设施高度集聚。 3.3 较高的开发强度,形成强烈的城市感。土地开发采用商业程序运作,与大学组团在开发模式,空间关系上相成互补关系。 3.4 一定程度的功能混和,体现城市多样性原则。 4、系统结构 以地铁四号线为轴心,以两条南北向城市主干道围合500米宽的带形用地,并辐射东西两侧各250米宽的居住区,形成大学城中部贯穿南北的1公里宽,十多公里长的“城市硬资源带”,联系北端生物产业区和南端高新农业产业区,纳入城市产业发展轴的一部分。 5、用地结构与功能模式 以地铁和城市干道为骨架,形成TOD发展模式。用地功能划为三个区域:共享功能核心、产业带和辐射区。 5.1 共享功能核心 以5个地铁站点为核心,形成5个集聚共享资源的功能核心。 中部滨江功能核为城市级文化与体育设施,南端为城市农业生态公园。其余三个核均为由开放空间(广场)、市级商业服务设施、商贸写字楼等混和的城市功能集聚的硬核。 5.2产业带 功能核间规划为轴向发展的产业带,应设置高新技术研发、商贸机构,按多层高密度开发。5.3 辐射区 共享功能核500米服务半径内,沿城市主干道东西两侧,规划为教师公寓用地,其开发具有房地产开发的企业化特征。用地以150米×150米为基本模块,呈岛状分布于生态绿地中。 6、交通规划 6.1采用公交优先原则。6.2 道路交通以地铁和南北向城市干道形成轴向高速的交通骨架,并通过东西向城市干道与大学城环线衔接。轴向交通骨架串连三个低速的次级主环路,衔接六个大学组团中心。 6.3 换乘系统 以五个地铁站点为核心,在200-300米步行舒适范围内,设置公交换乘中心。6.4 步行系统 中轴线以广场、带形公园和公共设施形成区段性的步行系统。 7、空间结构 中轴线长达十几公里,以5个功能核为中心形成空间节点;将发展轴划分为五个区段;以干道两侧带形开发的住宅区为连续性界面,六组生态绿地向中心形成楔形渗透。 五个区段中滨江文化、体育公园与南部生态农业公园为城市空间开敞区,其余三个区段形成中部高耸,两侧低平的波形空间结构。 8、标准区段设计导则 8.1 应形成以地铁站点为核的岛式空间中心。8.2 空间中心空间中心内应设置大型城市广场、公共地标性建筑或构筑物,广场周边应形成连续的具有明确限定的界面。 应在地铁站点周边建筑物内设置地铁下落口,在其周边200-300米步行范围内设置公交换乘中心,集中地铁站点、轻轨站点、公交总站等。 8.3 高层区空间中心周边街区应控制为点式高层办公区,进行高强度开发。8.4 多层区依据对比原则,应在轴向空间中心间设置均质的多层高密度的产业办公区。产业办公区每个街坊(均4-5公顷)应对城市次干道设置统一出入口,在街坊内部形成交通环路,形成“空港”的交通模式。 8.5 住宅区 东西两侧住宅区应退后主干道红线80m,形成绿地中的岛式开发模式。住宅区宜多、高层结合设置。每个区块内应至少有一组占空间主导地位的高层住宅。 软核心生态公园规划设计导则1、目标 以六组大型生态绿地作为大学城六个大学组团的软核心,凸现大学积聚形成的环境共享和文化资源共享。追求高品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定位 既属于组团级环境共享资源,又是城市生态旅游资源。应以高度生态化的自然景观为空间特征,以凸现大学独特的文化资源为原则进行规划设计。 3、原则 3.1 资源共享,辐射区域原则 3.2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优先原则 3.3 强化文化资源原则4、导则 4.1 系统结构 生态公园系列应作为城市绿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城生态系统中重要斑块,各斑块间应通过绿色廊道(不低于100米)彼此连接;或与滨江绿化带、道路绿化带贯通,形成不间断的生态网络。 4.2 各生态公园应由两部分构成。一部是靠近组团设施共享区的端部,直径为300米的区域。 区域内应较为集中地设置公园设施,具有一定的休闲娱乐功能,作为开放的公共空间。另一部分是端部核心区以外的区域,应保留原有的自然丘陵、湿地或以大面积种植的林地或灌木为主,作为生态敏感的保护用地。 4.3 基于生态原则的公园设计细则 4.3.1 各生态公园应与天然水体系(珠江)相连接。4.3.2 公园设计应尽可能保持水土平衡。设计应形成由雨水收集系统、小的湿地和湖泊水面、缓冲林带等组成的由收集过渡缓冲排放形成的良好水循环系统,排入珠江。 4.3.3 公园设计应充分尊重自然地形地貌,并选用当地有代表性的植被。 4.3.4 公园内应以各类绿地、水面、湿地为主,硬地广场道路面积不高于15%,应只配置基本的公共设施和少量的主题性公共建筑。

    注意事项

    本文(广州大学城概念规划.doc)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