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 资源ID:50575718       资源大小:54.72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1. 财政的基本特征1) 公共性与阶级性由财政与国家的关系产生了财政的两个并存的鲜明特征,即公共性与阶级性。公共性:国家或政府本身就具有公共性。公与私事对应的,财政的公共性不是因为冠以“公共财政”的名称而存在,而是因为财政本身的属性天然具有公共性。阶级性:国家历来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政府则是执行统治阶级意志的权力机构,因而财政既然是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那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不言而喻的。2) 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财政的强制性是指财政这种经济行为及其运行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令来实施的。公共支出通过一定的政治程序做出决策并依法强制实施。在民主政治下,财政的强制性体现为财政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财政的非直接偿还性是和它的请执行相一致的。税收具有间接的偿还性,但是,每一个纳税人都无权要求从公共支出中享受与他的纳税额等值的福利,也就是说,对每一个纳税人来说,他的付出和所得是不对称的,这是财政运行的有一个重要特点,即非直接偿还性。3) 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财政的运行过程是有收有支,即通过“收入支出、支出收入”过程运行的,因而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构成财政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收入与支出是财政运行过程中相互制约的两方,收支是否对称或平衡构成财政运行的主要矛盾。纵观古今中外,收支的绝对平衡几乎是不存在的,有时收大于支,有时支大于收。2. 公共物品的特征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成为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地散步到整个社区里。纯公共物品:1) 非排他性: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2) 非竞争性: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纯公共物品的表示:Xn+j=Xin+j公式说明:(1)任何一个消费者i都可以支配公共物品的总量Xn+j;(2)公共物品在个人之间是不可分的。 混合物品(准公共物品): 有些物品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称之为混合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其中有些物品具有非竞争性而不具有非排他性。例如,一座桥梁。其中有些物品只具有不从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种特征往往是由过分拥挤和外部效应两种不同情况引起。3. 公共需要的特征公共需要是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政府执行其经济职能以及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社会的公共需要是相对于私人的个别需要而言的,它具有以下特征:(1) 总体性: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他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贾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2) 非排他性: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3) 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会所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4) 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4.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还有基本概念)市场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机制,这是毋庸置疑的。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市场配置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我们统称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为政府接入或干预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据。(1) 垄断:即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问题,这时就会形成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2) 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砍价现象。特别是随着市场规模扩大,信息越来越分散、复杂。(3) 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外部效应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发生影响他人福利行为后没有反映在价格到你各种。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是“公共物品”,因为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话的,市场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灵的。(4) 收入分配不公 市场经济的第一道分配是要素分配,个人收入取决于劳动投入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投入资本的多少,即承认个人天赋、受教育程度以及私人财产所有权,因而必然形成收入差距,而且差距会越来越大。效率和公平是矛盾的统一。需政府按合理的社会公平准则通过财政收支实施在分配政策(5) 经济波动 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是市场机制不可避免的弊端。5. 财政职能(1) 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广义地理解可以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地理解可以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资源配置效率用什么指标来表示、如何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提高资源配置的总效率以及财政在配置资源中的特殊机制和手段。在实际生活中,各国政府通常是采取某些指标(如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或由若干指标组成的“景气指数”来表示自愿配置效率,我国当前实际上仍然主要是采取GDP增长率指标。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a.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b.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c.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政府投资规模主要指预算内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表明政府集中的投资对社会总投资的调节力度。d.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e.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我国今年来编制部门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实施集中收付制度、“收支两条线”制度以及加强税收征管,都是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的重大举措。(2) 收入分配职能: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而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经济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强调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先对称,它是平等竞争的环境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的。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平均不等于公平,甚至是对社会公平的背离。实际上,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传统的不用,不可能有一个同意的衡量公平分配的表混,当前各国几乎公认采取由洛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来显示公平分配的程度。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A.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B.规范工资制度。C.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D.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3) 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充分就业是指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由改过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能承受的最大比率。物价稳定是指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范围内。国际收支平衡指的是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进出口收支、劳务收支和无偿转移收支)的大体平衡,因为国际收支与国内收支是密切联系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同时意味着国内收支不平衡。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人均水平来衡量。发展是一个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全面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基本需要的概念,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包括消除贫困、失业、文盲、疾病和收入分配不公等现象,发展的总目标就是构建和谐社会。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A.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而灵活地变动支出和税收,被称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B.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C.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的最优结合。D.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4) 维护国家(政治方面)6. 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程度是和政府规模向联系的,而政府规模一般是以财政支出(或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这一综合性指标来表示。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集权化倾向国家高于分权化倾向国家。 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 立法和行政手段。主要是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制定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品和公共物品价格等。(2) 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事业单位,主要是生产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也可以在垄断部门建立公共生产,并从小女或社会福利角度规定价格。(3) 财政手段。应当指出,财政手段既不直接生产业不直接提供公共物品,而是通过征税和收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诸多方面: 政府干预失效是指政府干预非但没有弥补市场失灵,而且干扰了正常的市场规则,损害了市场效率。(1) 政府决策失误。大的方面包括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失误,小的方面包括一个投资项目的选择或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选择不当等,而政府决策失误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2) 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也就是公务员特别是领导人员,凭借人民赋予的政治权利,谋取私利,权钱交易,化公为私,受贿索贿,为“小集体”谋福利,纵容亲属从事非法商业活动,等等。(3) 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湿疹,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4) 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这种政府干预失效,主要可能发生于经济体制转轨国家。政府职能的“越位”,是指应当而且可能通过市场机制办好的事情而政府却通过财政手段认为地参与。财政职能的“缺位”,是指该由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办的事情而财政没有办或者没有办好。7.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就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钱购买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特征。竞争性是指西欧阿飞这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有些公共物品虽然经过技术处理可以具有排他性,但有时排除成本太高,因而在经济上不可行。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没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的边际成本为零。 纯私人物品:Xj= i=1nXijXj为商品和服务的总量;Xij为第i个消费者对这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拥有)量。此公式表明:(1)商品Xj的总量等于每一个消费者i对这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拥有)数量之和;(2)私人商品在个人之间是可分的。 纯公共物品的表示:Xn+j=Xin+j公式说明:(1)任何一个消费者i都可以支配公共物品的总量Xn+j;(2)公共物品在个人之间是不可分的。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问题1. 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1) 纯公共物品提供方式:提供公共物品来满足公共需要有两个系统:一是市场,一是政府。一般而言,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决定的。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纳税人负担与其享用公共物品之间取法精确度的经济依据,不符合市场等价交换的一般原则,决定了竞争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2) 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准公共物品的特征是兼具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不言而喻,可以采取公共提供方式或市场提供方式,也恶意采取混合提供方式。准公共物品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同时具有排他性;另一类是由埃布效应引起的。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的第一类准公共物品。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弥补:一是通过征税弥补,免费试用,这是公共提供方式;二是由收费弥补,这是市场提供方式。征税成本是指征管成本和缴纳成本。税收的效率损失是因征税而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亦称税收超额负担。收费损失。主要具有外部效应的第二类准公共物品。首先在于判断外部效应的大小。当外部效应很大时,可视为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政府提供。多数公共物品都具有较大的外部效应,不过为了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并为了适当减轻政府负担,对多数准公共该物品采取混合提供方式是一种较佳的选择。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A.政府授权经营。对于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部门通过招标形式选择民间企业,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委托中标的民间企业经营,但政府部门对这一领域实行政府管制,一方面禁止其他企业自有进入,另一方面又禁止中标企业制定垄断价格。B.政府参股。对于那些初始投资量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由政府通过控股参与建设。C.政府补助。正外部效应的民间机构政府给予一定补助,包括补贴、贷款贴息、减免税等。2. 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无论是纯公共定价还是管制定价,都涉及两个方面,即定价水平和定价体系。定价水平是指提供每一单位的物品和服务的定价(收费)是多少。(1) 平均成本定价法。平均成本定价法是指在保持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和事业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理论角度来看,按公共能够给物品的边际成本定价是最理想的定价方式,但会使且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必须依靠财政补贴维持运行,长此以往,很难博阿正按质按量地提供公共物品。因此,在成本递减行业,为了使企业基本保持收支平衡,公共定价或价格管制一般采取按高于边际成本的平均成本定价。(2) 二部定价方法。二部定价方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有助于企业财务的稳定;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因此,二部定价是定额定价和从量定价二者合一的定价体系,也是反映成本结构的定价体系。现在几乎所有受价格管制的行业(特别是电力、城市煤气、自来水、电话等自然垄断行业)都普遍采用这种定价方法。(3) 负荷定价法。负荷定价法是指对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价格。有系统地制定不同的价格,以平衡供求状况。在需求助于最高峰时,收费最高;而处于最低谷时,收费最低。3. 自然垄断行业的公共定价(三种定价方法,产生什么样结果)自然垄断行业的经营规模一般很大,而且以较低的成本提供全部市场的需要。岁产量的增加,这些部门的平均成本(AC)呈递减的趋势。 令价格Pmt=边际成本(MC),则产出为OA,该部门将蒙受PmtDEF的亏损。 任由市场定价,则子利润最大化情况下,边际收益(MR)=边际成本(MC),此时的价格为Pm,产量为OC,而利润为GHIPm。以平均成本(AC)定价,平均收益等于价格,此时,价格为Pat,产量为OB,厂商的损益持平,无额外利润可获。 比较三种情况可知:产量按边际成本定价时的OA>按平均成本定价的OB>按利润最大化定价是的OC。而价格的情况正好相反:按边际成本时的Pmt<按平均成本定价时的Pat<按利润最大化定价时Pm。很显然,若公共事业部门也按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定价,此时价格为Pm,而满足社会需要的产量只有OC,它远比社会可能提供的公共事业部门的产量OA要低,这就意味着,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社会对公共干事业部门产出的而需要未能得到满足。若按边际成本定价,价格为Pmt,而满足社会需要的产量最大,此时,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大却提供了较多的社会需的基础性产品或服务。亏损的弥补部分可以通过财政渠道以补贴形式进行,部分则可通过自身的收费来弥补。由此可见,政府若要既充分提供公共物品,又要提高有关政府支出的效益,就必须按政府的政策选择适当的定价方法。4. 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1) 成本效益分析法,也成为成本收入分析法,这种方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地用在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它通过对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对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这一方法的要求是,必须将项目的收益,包括内部收益和外部收益全部量化,同时也将成本,包括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全部量化,然后比较其效果。 该分析法是将项目的收入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在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为该项目的未来净效益的限制,为第年的收益;为第年的成本,为地年的贴现率,为该项目使用年限。如果,该项目可行;如果,计算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等于零的贴现率),如果内部收益率大于银行贷款利率,该项目可行;如果,该项目不可行。对于不同项目进行选择是,则比较它们的取值大小,同等条件下选择高的项目。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评估时要注意两点:()对折现率的选择,应采用社会折现率。()对公共项目的投入,产出物的价格应采用影子价格,所谓影子价格是指当社会经济处于某种状态下,能够反映社会劳动消耗、资源稀缺程度和最终产品需求情况的价格。 成本效益分析法可以广泛应用与成本和收益都能更准确计量的项目的评价,但其局限仙儿意见,即不能应用与成本和收益无法用货币计量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支出项目的评价。(2) 最低成本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不用货币单位计量备选项目的社会效益,指计算项目的游行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作为择优的标准,适用于评价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 首先是根据已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集中备选方案;而后是分别计算各种备选方案的有形费用,如果是多年持续的支出项目,还要采取贴现法折算出“费用流”的现值;最后是按费用的高低排列顺序,供决策者选择。5. 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 财政支出效率由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物品(包括准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组织,这实际上是研究财政支出效率的两个方面。 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与财政配置职能密切相关。谈到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首先需要选定一个更为可行的效率标准。这样的效率标准就是社会净效益(或净所得)最大化标准,即当改变资源配置时,社会的所得要大于社会的所失,其差额越大越好。财政支出所取得的而各种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计,应当大于聚集财政收入过程中对经济所形成的代价或成本,也就是要取得效益剩余或净效益。 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首先是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适度的问题,也就是政府的资源配置与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恰当结合问题。政府是通过提供公共物品进行资源配置,就是要把居民的消费需求集合为“社会的”(或政府的)需求,也就是说政府按照居民的医院进行资源配置才是有效率的。一般来说,为了提高公共支出的配置效率,财政部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基本要求:(1)财政支出的来源是受严格理发的约束;(2)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都有制度的严格规定;(3)公共部门是非营利性部门,不以追求利润而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4)财政资金的安排是高度透明的,财政民主不仅是政治民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是政治民主的集中体现;(5)公民拥有对财政支出状况的而知情权,不仅政府要定期公告,而且公民有随时查询权。6. 公共选择理论的今本内涵及其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公共该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内涵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嘉定和分析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特别是政府决策)问题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的主要贡献在于;证明了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转角个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同时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限度或局限以及“政府失败”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求政府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和制约体系借鉴意义:首先,对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其次,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的改改具有借鉴意义再次,对实现公共决策(政府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最后,对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视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具有借鉴意义7. 财政监督的内涵、作用及其构成要素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嘴直设计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检查活动。其作用主要是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决策和执行总的偏差,保证国家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科学和有效,圆满地实施国家的财政政策。构成要素:1.财政监督主体:各级财政部门 2.财政监督范围:预算监督、税务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财务会计监督预算外资金监督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一、我国现行支出经济分类1)、根据财政支出所产生收益的时间将财政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净贷款三类经常性支出:概念:经常性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特点:它的消耗会使社会直接受益或当期受益。直接构成当期公共物品的成本,当期公共物品的收益与本期公共物品的成本相对应补偿方式:税收资本性支出:概念:资本性支出是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其中有用于建筑厂房、购买机械设备、修建铁路和公路等生产性支出,也有用于建筑办公楼和购买汽车、复印机等办公用品等非生产性支出特点:它的耗费的结果是将形成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不能全部视为当期公共物品的成本,因为它所形成的成果有一部分在当期受益,但更多是在以后的较长时间里受益,与此相对应,资本性支出的一部分在当期得到补偿,而大部分分摊到未来的使用期补偿方式:税收,(本期享用的公共物品,本期付出代价)国债(未来享用的公共物品,未来时期付出代价)2)、其他财政支出分类:A、按我国现行财政支出功能分类: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类级科目综合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如国防、外交、科技、社会保险、环境保护等;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政府某项活动的某一方面的工作,如“教育”类下的“普通教育”;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的活动所发生的具体事项,如“水利”款下的“抗旱”,“水土保持”等B、按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支出。特点:财政一手付出了资金,另一手相应的获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国家的职能。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特点:财政付出了资金,却无任何所得。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二、财政支出规模分析1、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或者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财政收入:以税收为主和少量收费的经常性收入。在这种概念下,债务收入不列入财政收入中,而使用债务收入所形成的支出必然列入财政支出,于是形成支大于收,表明存在财政赤字,则债务收入被视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收入来源。2、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A、财政支出增长率:B、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C、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三、财政支出规模增长变化的一般趋势(一)、瓦格纳法则(指的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内容: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 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所谓政治因素,就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的设施。所谓经济因素,就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协商工作。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二)、替代规模效应理论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并认为外在因素是说明财政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内因:在正常条件下,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上升,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的税收也会上升,于是,财政支出上升与GDP上升呈线性关系。外因:一旦发生了外部冲突,如战争,政府会被迫提高税率,公众也会接受提高税率,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财政支出的比重也会上升,但在危机时期过去之后,公共支出并不会退回到先前的水平。(三)、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共同趋势财政支出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逐步上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则呈现出相对稳定的趋势,即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上下波动。四、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基本特征: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除1980年,1981年负增长外,其余年份都是增长的,而且增长速度不算太慢,所以,财政支出增长率基本上是一条波折上升的曲线。由于财政支出增长的速度慢于GDP增长速度,导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一路下滑,1986年才停止下滑,1997年开始回升,而且回升的速度较快,因此,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运行的曲线呈现先逐年下滑又逐年回升的特征。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明显体现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发展变化原因的分析:在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是比较高,这是由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的。国家在GDP分配上的体现便是实行“统收统支”的制度。经济体制改革后,在改革之初,经历了一个向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阶段,财政收入增长放慢了,许多项目的支出特别是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或多或少的减少,导致财政支出增长弹性和增长边际倾向的下降。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自然出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而且我国预算内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下滑的速度较快,下降的幅度较大。经济改革初期之所以逐年下滑,是经济体制专柜的必要结果,即为了改变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包的过多,统得过死的局面,调整政府职能和分配格局,激发经济活力,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一旦经济体制迈上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到位和GDP的增长,逐年下滑趋势理应逆转,即下降的趋势会在某一时点中止,转而趋于回升。五、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一)、宏观因素1、经济性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期经济政策。关于经济的水平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后面介绍2、政治性因素: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3、社会因素:社会总投资和政府投资的绝对数会是增长的,但社会总投资占GDP的比重以及政府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则会趋于下降。(二)微观因素(三)政治决策程序六、经济发展阶段论(财政支出规模分析)1)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人们生活水平不高,主要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因而对政府的公共性消费支出需求不大,这时期主要考虑经济的发展速度,因而转移性支出不大。2)在发展的中期,政府投资还在继续进行,政府投资逐步转换为对私人投资的补充,社会总投资和政府投资的绝对数会是增长的,但社会总投资占GDP的比重以及政府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则会趋于下降。3)经济发展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而且这方面支出的增长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速度,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转移性支出大幅增加,公共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增长。不同阶段,政府的公共支出规模和方向不同。七、财政支出结构分析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生产要素投入和积累过程中形成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会使生产要素积累的效益不发生递减。第四章 经常性支出一、行政管理支出分类:广义分类:一是一般公共服务,包括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党派团体、政府各部门等;二是公共安全,包括武装警察、公安、检察、司法等;三是外交,包括外交管理事务、驻外机构、对外援助、对外合作交流等; 按费用要素区分: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人员经费主要包括工资、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用及其他。公用经费中包括公务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和业务费等。二、国防支出三、教育支出(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1)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如义务教育,带有强制性,提高全民的素质,这种服务由政府来提供和保证2)具有混合产品性质的教育,如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具有两面性,其利益是内在化和私人化的,具有排他性,这种服务可以向教育者收费,也可以由私人举办。3)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主要指根据个人偏好需要提供的教育,如各种形式的补习班,职业培训机构等,有严格的排他性,受教育者须按单位产品付费,从中受益。(二)、我国教育经费的规模、结构和效率规模:我国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加大结构:我国教育经费来源构成的基本特征,仍以政府投入为主,但目前已经形成政府投入、民办学校、社会捐赠、事业收费、及其他经费等多种形式、多元化的教育资金来源结构。效率:初等教育投资效益高于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的初等教育投资普遍较低,改变这一状况是改善教育投资结构,提高效率的关键。四、科学技术支出(一)、国家的科技投入政策和财政科技投入1、完善科技投入机制。财政重点投入基础科学研究等领域,发挥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2、税收激励。完善税收支出与税收优惠,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税前抵扣力度,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研究。3、政府采购。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二)、科学技术产出性质科技支出具有外部性和公共性。科学研究分为1)应用性科学研究2)基础科学研究(外部性)外部效应较强的风雪研究经费由政府投入,应用性科学研究经费由企业提供。(用于那些外部效较强的科学研究活动,主要是基础性、公益性以及高新科技的科研经费,必须由政府来承担,而那些可以通过市场狡猾来充分弥补成本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应用性的科研经费,则可由微观主体来承担。)五、医疗卫生支出(一)、政府介入卫生医疗事业的理由1)公共卫生保障的外部性,卫生保健信息的不对称2)社会公平性的要求,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物品性质的要求3)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商业保险的缺陷或者(书上的)1) 公共卫生领域集中地存在着具有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由于这些物品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即不能排除不付费者享用这种服务的利益,因而私人根本不会提供或者不会充分提供。2) 为公平的收入分配提供基础。政府介入就是将卫生保健视为是一种人人应有的权利,保障人人健康劳动,缓解或消除因收入差距可能对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3) 弥补商业保险的缺陷。疾病的风险是难以确知的,商业保险的趋利性必然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带有社会保险的性质,让疾病的社会风险在更大的范围内由政府承担,高风险者不受排斥,为劳动者提供了可靠的后盾。(二)、政府介入医疗卫生的目的1) 提供以来卫生领域的纯公共物品和部分准公共物品,保证这些公共物品的生产、提供和消费达到最优化。2) 纠正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缺陷,是医疗保险兼顾效率和公平3) 补助穷人,为他们负担必要的保险,获得相应的基本医疗服务。(三)、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提供的服务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公共卫生服务;一般意义上,公共卫生项目都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因此提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属于政府的重要职责。二是基本医疗服务;从理论上说,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属于混合物品的范畴,因此基本医疗服务不具有明显的费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但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四)、我国卫生医疗体系的进一步改革1)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卫生医疗保障制度和不同形式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保障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医疗服务,提高全国人民的健康水平。2)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和个人积极参与的基本模式。3) 建立“三重”保障制度。一是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二是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三是商业医疗保险4) 进行卫生医疗和药品公共定价、药品购销制度和卫生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5) 建立统一、精简和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保证改革和发展目标的圆满完成(六)、社会保险支出(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险制度必须由政府来组织和实施的原因1)弥补市场机制的不灵。市场经济的缺陷之一是市场的分配机制必然会拉大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出现分配不公,甚至使一部分人最终在经济上陷入贫困。因此政府实施收入再分配的手段为税收和财政支出。2)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还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社会保险支出随经济周期而发生的反向变化,可能弱化经济周期的波幅,如失业保险基金。3)私人保险或商业保险由于存在种种局限,不可能完全向人们提供基本的经济保障。商业保险市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由于私人保险市场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会导致私人保险市场失灵。二是商业保险无法解决个人储蓄不足以及免费搭车的问题。三是商业保险市场难以抵抗系统性风险。四是私人保险市场无法进行有目的的收入分配。(二)、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特点1)保障项目名目繁多。保障项目涉及生老病死、从物质到精神、从正常生活到遭受变故的一切方面。2)社会保险资金有确定的来源。用于提供社会保险的资金主要来自社会保险税,采取“源泉扣缴法”,社会保险税不足以支付社会保险支出的差额,将由政府从财政收入中弥补3)社会保险支出依法由政府集中安排。实施社会保险制度的一切细节,从资金来源、运用的方向,直至保险的标准、收支的程序,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4)西方国家的和社会保险制度是全社会化的,是全社会统一实施的,没有城乡之别,没有地区之别,也没有公务员与一般居民之别。5)社会保险资金的运作,有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两种模式。现收现付制是指当期的缴费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不留

    注意事项

    本文(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