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向型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策略分析.doc
浙江外向型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策略分析内 容 摘 要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 浙江省的外向型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当前我省外向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较低,在开拓国际市场时也遇到的一些问题,如风险规避问题,出口产品品种单一和高新技术产业走出国门较少等。本文通过对我省外向型企业国际市场开拓策略的分析,使我省外向型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制定各种应对措施,以避免其盲目投资所导致的不必要损失。关键词:外向型企业,浙江,国际市场开拓,国际竞争力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Expansion Strategy in Zhejiang's Export-oriented EnterprisesABSTRAC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ver the past 20 years, the export-oriented enterprises of Zhejiang have got a rapid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current export-oriented enterprises in the province have a low share o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opening up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has also encountered some problems, just like risk aversion, export products variety, fewer high-tech industries to go abroad and so on. This paper presents a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expansion strategy in Zhejiang's export-oriented enterprises, so that the export-oriented enterprises of our province can formulate various response measures when opening up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avoid unnecessary losses caused by blind investment.KEYWORDS:export-oriented enterprises, Zhejiang, international market expansion, international competence 正文目录第一章 引言 1第一节 研究背景 1第二节 研究意义1第二章 浙江省外向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现状分析 3一、 当前我省外向型企业的发展现状 3二、 当前我省外向型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 4第三章 浙江外向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6第一节 浙江外向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必要性分析6一、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6二、有利于直接获取市场信息,提高产品竞争力 6三、有利于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6四、有利于增加出口创汇,扩大就业机会 7五、有利于深化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 7六、有利于在国外筹集建设与发展资金 7第二节 浙江外向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可行性分析7一、加入WTO后的促进作用 7二、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不断发展 8三、技术创新和网络经济促进外向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8四、企业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8第四章 万向企业的案例分析 9第一节 万向发展历程 9第二节 万向的成功之道 10一、在发达国家设厂或建立技术研发中心 10二、国际化人才 10三、收购与兼并 11第五章 浙江省外向型企业国际市场开拓的策略 12第一节 技术策略 12一、技术创新 12二、技术引进 13第二节 品牌策略 14一、增强品牌意识,正确进行品牌的定位 14二、我省政府部门应推动名牌战略的实施 14三、创建民族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品牌 15四、品牌战略必须与企业战略密切协调 15第三节 人才策略 16第四节 营销策略 16第五节 信息资源开发策略 17第六章 结论 18参考文献19致谢 封底 第一章 引言第一节 研究背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浙江一直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因而浙江的外向型企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早在我省制定七五计划之前,一些人已经提出我省应该积极利用外资侨资推动经济发展,应该积极利用地处沿海,具有港口条件等优势,大力发展出口产品和对外贸易。 2005年我省外向型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全省外贸总额首次超过千亿美元大关,成为全国第4个外贸总额超千亿美元的省份。据杭州海关统计显示,去年我省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073.9亿美元,同比增长26%。其中,出口768亿美元,增长32.1%;进口305.9亿美元,增长13%。外贸顺差居全国第二,创下我省外贸顺差总额历史新高。虽然我省外向型企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目前我省在境外建立的企业机构中,生产型企业的数量较少,且规模还不够大,而且在实际运作中,我省企业走出国门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现实问题,主要是:第一,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国内企业规避投资风险的能力普遍较弱,特别是缺乏对国际投资风险进行估计、预测和防范的经验,这已成为制约我省外向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问题;第二,我省外向型企业主体较为单一,大多数是贸易型企业,投资项目也多以贸易公司为主,因而投资规模较小,一些企业甚至成了办事处和接待站,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国门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第三,我省企业境外投资的质量有待提高。目前,我省在境外投资的生产型企业的产品品种还比较单一,投资的行业和领域还不够集中,优势产品的技术含量普遍不高,如服装、手表、皮鞋、箱包等产品,缺乏市场竞争能力。第二节 研究意义本论文旨在分析我省外向型企业国际市场开拓的策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增强,使得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或地区,不论处在什么地理位置,不论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如果不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不积极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之中,就会被摈弃于发展大潮之外,结果必然是永远的落后和停滞。因此加快我省外向型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步伐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外向型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是加快我省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拓外向型企业的国际市场是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重要选择。一般而言,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外向度越高,出口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越大,这个国家、地区在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上的参与性、竞争性就越强,从中得到的利益也越多。从一个地区来说,外贸依存度越高,这个地区国际化程度也越高,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紧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经济拉动力也越强。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市场,进一步提高我省经济的外向度,加快外向型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步伐是我省的必然选择。其次,外向型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是它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产品升级和技术更新,拓展销售市场空间,提高竞争力,实现效益最大化;二是它能拉动当地工业发展,争取本地产品在全球市场的更大份额;三是它能促进生产、流通、消费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GDP快速增长,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加财政收入。最后,它有利于我省在国外筹集建设与发展资金,有利于消化和转移国内过剩的加工能力和传统技术,提高优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国内资金紧缺的压力,对我省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通过扩大我省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的增长,来弥补国内市场的损失。并根据其市场特点和消费习惯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档次,组建出口企业集团,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因此,对我省外向型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策略的分析显得由为重要,它有利于避免企业在市场开拓过程中遇到更多的风险,加快其发展和壮大。第二章 浙江省外向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现状分析一、当前我省外向型企业的发展现状浙江省作为沿海的一个经济大省,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一定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也已经形成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同推进的新格局,金融、商贸、交通、通讯、房地产等产业迅速崛起,证券、外汇、技术、人才等一批要素市场初具规模。另一方面,浙江省科技教育有相当基础,人力资源总体素质和外向度较高。此外,地理位置优越,海陆空交通发达,与国内外市场联系广泛,这些都为外向型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随着我省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也逐年提高。2003年浙江的外贸依存度达到54.1%,与1986年相比,提高45.2个百分比,年平均上升2.6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依存度从1986的7.5%上升到2002年36.7%,年均上升1.72百分点,外贸依存度总体呈现出连年上升的趋势。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省经济建设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着国际交换的扩大,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密不可分。表2-1:主要年份浙江外贸依存度 潘强敏. 张卫. 对外开放对浙江省经济快速增长的效应分析. EB/OL. 2004-11-05/2007-3-5.年份外贸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外汇汇率(1美元折人民元)19868.97.51.43.453199014.811.73.14.783199527.318.29.08.351200038.226.711.58.278200140.228.212.08.277200244.631.213.38.277200354.136.717.58.2772005年我省外向型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全省外贸总额首次超过千亿美元大关,成为全国第4个外贸总额超千亿美元的省份。据杭州海关统计显示,05年我省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073.9亿美元,同比增长26%。其中,出口768亿美元,增长32.1%;进口305.9亿美元,增长13%。外贸顺差居全国第二,创下我省外贸顺差总额历史新高。在出口商品方面,浙江外向型企业出口商品品种众多,出口创汇的主导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粗略可分五大类。一是服装、纺织品,这是企业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二是日用消费品,此类产品花色品种多,单位价值低,消费更新快,需求容量大,在企业出口商品总额中占有一定比例。三是装饰工艺品,四是机电、五金产品,五是农副产品。除此之外,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精细化工、药品中间体、稀土材料等产品也开始小批量进入国际市场。 近年来,为更好地了解、掌握国际市场行情,许多外向型企业纷纷将触角伸向海外,在境外设立贸易机构或投资就地加工。经过多年培育发展的专业村镇,也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和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群体,正在逐步成为浙江出口产品的主要生产加工基地。如乐清的低压电器,永嘉的纽扣,诸暨的袜子、衬衫,永康的五金工具,余姚的电动工具,义乌的小商品,仙居的工艺品,云和的木质玩具等等,都是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专业生产加工区域。二、当前我省外向型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1技术水平有限虽然浙江部分外向型企业的技术水准已达到国际水平,但大多数外向型企业由于资金、技术积累和人才的不足,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有限,这无疑限制了浙江外向型企业国际市场开拓的进程。2国际化人才短缺当前高素质人才的增加远不能满足浙江外向型企业的发展需求。特别是通晓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企业管理和国际经济法等知识,熟知国际生产、管理和销售业务,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适应能力和公关能力,以及强烈的开拓能力和敬业精神的高层次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从而形成了我省外向型企业跨国经营的“瓶颈”。3跨国经营规模较小,防范风险能力不强由于浙江外向型企业的跨国经营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很多企业的内部结构和管理体制都还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因此,大多数外向型企业的跨国经营是小规模和试探性的,资本不够充足,盈利能力较差,而且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名牌产品。缺乏独特而成熟的企业文化,在残酷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显得力不从心,对跨国经营中各类风险缺乏防范承受的能力。这种状况,不仅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不可同日而语,甚至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有很大的差距。4经营目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浙江外向型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还处于新手地位,对于跨国经营的目的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形势和游戏规则缺乏深入研究,对自身的竞争优势没有认真分析,没有进行明确的发展定位,也缺少完整的发展战略,导致在一些具体经营操作问题上出现失误。最后致使企业效益下降,甚至出现亏损。第三章 浙江外向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第一节 浙江外向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必要性分析一、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的开放格局对经济的影响将越来越突出。发展外向型经济是今后较长时期我省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是我省对外开放提高国民经济增长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扩大国际市场,优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水平,有效反击反倾销,促进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全球化趋势只留给我省企业两条路:要么跨国公司走进来战胜我们,要么我们走出去迎战跨国公司。所以我省外向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已经刻不容缓。在诺基亚、索尼、西门子等跨国巨头加强对中国市场攻势的同时,联想、TCL、华为、中兴、用友、金蝶等中国企业也大举进军国际市场,开始在国际市场上与国际巨头正面交锋。国际化正在成为中国企业一个新的竞争重点。我省外向型企业也不能落后于人,必须要加快其国际市场开拓的步伐。二、有利于直接获取市场信息,提高产品竞争力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市场信息对于一个企业的经营者来讲是不可缺少的。从开拓国际市场取得成功的外向型企业来看,走近国际市场给企业带来了直接面对市场的机会。杉杉集团出资95万美元,收购了美国威克公司51%的股份,利用威克公司在美国的市场网络,以信息技术整合企业的研究与开发、生产与营销、管理与服务,重组企业业务流程,更快、更有效地跟踪重要数据,简便地分析和共享信息,更为快捷地响应市场变化,提高了杉杉的市场竞争力。我省外向型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有利于其直接获取市场信息,提高产品竞争力。三、有利于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改革开放20多年,我省外向型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企业技术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可以节省资金,争取时间,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引进技术,要从实际出发,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道路。按照世贸组织规定,成员国之间享有一定的技术互惠条件,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的技术出口管制将有所松动,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和先进技术转让将逐步增多,我省外向型企业也将从中受益,从而可从发达国家引进更多的高新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外向型企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四、有利于增加出口创汇,扩大就业机会由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我省外向型企业面临更大的出口创汇空间。加入WTO为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出口创汇机会。在此良好的发展环境下,我省外向型企业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同时有利于扩大就业机会。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巨大,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将企业发展壮大,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效的缓解就业压力。五、有利于深化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外向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运作涉及到跨国界的经营。如果套用以往国内的管理经验,那么是注定要失败的。走出国门后,企业面对面地接触国外企业,可以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改进原先落后的管理方式。通过运用发达国家现代企业制度,加速外向型企业组织制度的创新,推动企业从不规范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通过借鉴发达国家企业资本重组、进行跨国经营的经验,加快外向型企业培育集团企业、组建综合商社发展跨国公司的步伐。六、有利于在国外筹集建设与发展资金我省外向型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有利于我省在国外筹集建设与发展资金。在国际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国内资金紧缺的压力,对我省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第二节 浙江外向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可行性分析一、加入WTO后的促进作用加入WTO对浙江外向型企业国际市场的开拓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首先,我国加入了WTO以后,发达国家与我国合作的政策和政治战略占据主流,这为浙江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国际环境;其次,我国加入WTO后,世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向海外的转移,会更清楚地以中国为目标,这为我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创造了新的机遇,也有利于我省通过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来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第三,我国加入WTO 后,直接面临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化趋势加强的国际经济环境,它使浙江有效利用全球要素(资本、技术、高级人才)发展浙江经济,促进其现代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二、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不断发展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不断发展,使浙江外向型企业成为全球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制造价值的过程可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又相关联的经济活动,或可称为增值活动,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每一生产经营活动是这一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价值链各环节所要求的生产要素相差很大,国与国之间达到比较成本优势就体现为在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导致国与国之间被不同的价值链环节分工的现象,生产经营环节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要素构成是不同的。 外向型企业开展国际化生产经营,并不需要在所生产产品的一切价值活动上都领先,浙江外向型经济发展多年,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有较大比重和优势,这使得浙江外向型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可以利用自身在生产、经营或价值链活动某一环节上的优势,实施国际化生产经营活动。据2003年1月23日中华工商时报报道,温州东艺鞋业有限公司利用自身的劳动力优势、产业链优势、规模化优势、生产专业化优势,充分利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的机会,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不只是为自己生产品牌,而且将公司从一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注册资本只有4.6万元,十来个职工,日生产皮鞋20多双,产品无名无牌的小小家庭作坊一跃成为拥有两万平方米的厂房,固定资产高达1.1亿元,年销售额超过3亿元的大企业。三、技术创新和网络经济促进外向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技术创新促进了浙江外向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网络经济改变了企业间的竞争态势,进行国际化生产经营条件日趋成熟。工业经济增长是以资金、规模、自然资源利用为增长动力的,而新技术革命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企业的生产管理、组织结构和整个经济社会面貌,新技术革命引起企业小型化和分散化趋势。社会消费需求的易变性、多样化和个性化也震动外向型企业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外向型企业的生存基础。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企业内部的关系,使企业通过网络在获取信息、开展国际化生产经营方面与大的跨国公司之间的差距缩小了,国际化条件逐步成熟。四、企业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浙江已具有一批可以与国际市场连接,并具有相当规模的高科技产业和名牌产品,如浙江的雅戈尔、万向等,这些集团都具备了开拓国际化市场经营的基本条件,这些企业集团在不少国家成立了分公司,正在向跨国集团迈进,将在全面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外贸出口,以及在国际经济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第四章 万向企业的案例分析第一 节 万向发展历程中国万向集团创始于1969年,总部设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致力于汽车零部件产业,已拥有万向节、轴承、等速驱动轴、传动轴、制动器、减震器、滚动体、橡胶密封件8大系列,及悬架、制动2大系统产品,资产达100多亿。国际技术转移模式在企业国际化中的应用.EB/OL. 2006-04-12/2007-4-5.1979年,万向开始集中力量专业化生产汽车万向节,企业开始进入“生产专业化、管理现代化”的成长阶段。当时,全国有56家企业生产万向节,而生产进口汽车万向节的则很少。万向决定以生产进口汽车万向节作为主攻方向,走专业化生产的道路,不生产滞销的国内汽车万向节,而通过学习国外技术,专业生产市场奇缺的进口汽车万向节,是将企业做强的极为关键的一步。 1984年,万向将3万套万向节总成第一次出口美国,成为第一家进入美国汽车零部件维修市场的中国企业。1994年,在美国芝加哥设立万向美国公司。十多年间,实现了从产品走出去到人员走出去,再到企业走出去的跨越,从单一的产品销售扩大到进行国际资源配置,并先后在8个国家建立了30家海外分公司,构建成涵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营销网络。与海外企业建立起战略同盟关系,产品为通用、福特等汽车公司配套,成为第一家进入国际主机件厂配套线的中国零部件企业。同时,建立了万向北美技术中心,负责新产品开发设计,保持与国际先进技术同步开发。 1998年中国万向以42万美元的低价收购了品牌、专利技术、专用设备和市场网络。之后,万向将舍勒公司的所有产品全部搬到国内生产,在美国市场仍以舍勒的品牌销售,实现了国内低成本生产,国外高价格销售。此次收购还使万向取代舍勒成为全球万向节专利最多的企业。2001年,中国万向集团又收购了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美国上市公司UAI的UBP品牌在美国占据了广大的零售和修配市场。2001年,UAI因并购扩张出现问题时,万向出价280万美元取得第一大股东地位,要求UAI每年向万向采购不少于500万美元的制动器产品,此举打开了万向制动器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通道。2003年10月,万向集团成功收购了百年老店美国洛克福特公司,成为第一大股东。 同时,万向集团也与世界上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德尔福成功合作,致力于建设成世界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万向的目标是力争2009年实现企业日创利润1000万元。逐步发展电池-电机-电控-电动汽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经成立了万向电动汽车,由万向电动汽车开发中心和万向动力电池有限公司组成,致力于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如今的万向在产品上,已经从万向节发展到轴承、减震器、制动器等,实现了从零件到部件再到系统的飞跃。第二节 万向的成功之道万向的国际化执行过程,体现在与跨国公司同行合作,与国际经营接轨;通过收购拿到的专利技术,提升制造能力和产品质量,建立海外研发机构,与国际技术接轨,实现同步开发;借助被收购公司原有的品牌和销售渠道,扩大与一流汽车厂商的配套业务,与国际主流市场接轨,扩大生存发展空间。万向的成功给了我省外向型企业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一、在发达国家设厂或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在发达国家设厂或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人员招聘应以当地为主,而以派出为辅,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有经验的劳动力资源和丰富的智力资源,实现与发达国家的技术研发同步。对于汽车配件这一行业,它需要有很深的电子知识和较高的工程技术,不像搞制造厂那么简单。万向需要具备大批高级技术人才,为此,万向投巨资兴建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实验室,加大研发投入。现在,万向的年技术创新费用已经达到销售总额的5%。万向还在北美设立了技术中心,保持与国际先进技术同步开发。万向以“外国专利开发、专利引进、专利收买和合作开发专利”为主要方向,在吸收模仿创新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我省外向型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可以借鉴这一经验,在外国设厂或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当然,这需要有一定的资金基础。二、国际化人才万向的成功也得益于拥有几个关键人物。鲁冠球的女婿倪频是其国际业务的领军人,受教于美国,熟悉国际市场。一系列的跨国并购和投资都由其物色、发起并组织实施。鲁冠球的长子鲁伟鼎在美国学成后担任万向集团总裁。两人都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具有极其出色的国际经营能力。得益于此,万向的海外分支机构迅速彻底地实现了“本土化”。我省外向型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要吸收国际化人才,可以聘用当地的优秀人才,尽快的进入当地市场。企业要成功,必须做到能在当地“融资融智”,利用当地的资源,建立自己的市场体系。万向海外公司除了招聘本地业务人员外,还充分利用了并购公司的渠道和人员。实现国际经营“本土化”,需要高超的领导统御能力,比较困难的是起用当地优秀管理人才,按当地的惯例规范经营,取得客户的亲近和信任,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角色。三、收购与兼并万向集团已在国外收购了16家公司,其中技术和专利收购占主要部分。1998年万向仅以42万美元的低价收购了舍勒的品牌、专利技术、专用设备和市场网络。我省外向型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可以适当的对国外企业进行收购与兼并,尤其是技术和专利方面。在当前的企业并购中,技术并购和专利收购是主要的内容之一,专利收购可以阻击竞争对手、自我防卫、收取许可费、提升已有产品和技术、进行买卖专利等。通过专利分析,适当评估专利技术的价值,可将投资和风险降到最低。第五章 浙江省外向型企业国际市场开拓的策略在21世纪的今天,企业要参与市场竞争和赢得竞争优势,关键因素之一就在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竞争策略,并将竞争策略全面贯彻到企业的各个环节和行动中去。我省外向型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也是一样,要研究制定各种相应的策略方案,使其能够实现预定的目标和使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企业逐步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的竞争策略多种多样,新招术层出不穷,极大地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同时,由于竞争策略的选择失误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原因,各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也大量涌现,严重干扰了市场经济秩序,许多企业自身也面临困境。认真分析和研究我省外向型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的竞争策略,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于企业正确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培育核心竞争力,增强竞争优势,积极应对WTO的新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省外向型企业要在国际市场有所作为,就必须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将会有更加激烈的竞争,只有制定相应的策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第一节 技术策略一、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主要得益于技术创新。其中部分得益于高新技术的引进,大量得益于高、中、低技术的模仿扩散。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的生产、新生产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开辟原材料的新的供应来源、开辟新市场和实现企业的新组织。企业竞争优势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归根结底产生于企业为客户所能创造的价值。竞争优势来源于产品的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和销售优势,而这些优势的取得根本在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和企业增长发展的不竭动力,我省外向型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要紧紧抓住这一点,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使我们的技术创新从低水平的模仿提高到高水平的模仿,从模仿创新逐步提高到自主创新。1模仿创新模仿创新是指在率先创新的示范下,引进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开发和商业化。吴添祖.技术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226-226它是技术创新中的一个重要方式,只有通过模仿创新将率先创新进行扩散,创新才能在经济生活中发生巨大影响,才能形成新兴产业,促进经济高涨。模仿创新要在尊重率先者的知识产权基础上进行,可通过购买专利、使用许可证来获取和使用核心技术。模仿者要能与率先者竞争,关键在于模仿中有创新。从企业角度来说,世界上决大多数企业的创新活动都属于模仿创新。它不仅是跟踪和追赶,除了对核心技术的模仿,对其完善、改进和进一步的开发更为重要。我省外向型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的进程中,可以对国外企业的技术进行模仿创新,有其示范降低了我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成本,风险也相对较小,当然获得垄断利润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小。2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陈文渊.自主创新.EB/OL. 2007-03-22/2007-4-5.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说,模仿创新也是一种自主创新,是对原有技术的自主创新。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率先性的技术一旦攻克就具有独占性的优势,就能使企业竞争优势极大增强,从而能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如果能充分利用创新的技术积累,沿着形成的技术轨道,产生派生创新,那么企业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始终保持其前沿性。但原始创新要求企业有雄厚的研究力量和技术成果与创新经验的积累,要有领先的核心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做后盾。所以企业只有在发展壮大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才能进行原始创新。我省外向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时要加强自主创新,在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方可进行原始创新。因为原始创新的投资大,且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所以要冒较高的风险。如果不能正确判断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趋势,就不能贸然进行原始创新,否则将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二、技术引进我省外向型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的过程中,可以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可以节省资金,争取时间,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引进技术,要从实际出发,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道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引进技术和设备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引进技术和设备,要注重项目的选择,使其有利于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对老企业的技术改造;要注意引进硬件的同时引进软件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对引进的技术和设备,要加强消化吸收和开发创新,以便逐步提高经济效益。第二节 品牌策略品牌建设被广泛等同于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把品牌看成是设计、徽标、商标和包装上显示的名字,这是远远不够的。我省外向型企业要想真正地融人到世界经济中去,就必须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创建自己的品牌,使自身适应环境的变化,来应对来自全球的竞争。一、增强品牌意识,正确进行品牌的定位我省外向型企业要增强品牌意识,培育国际品牌价值开发能力。近年来,我省企业的品牌意识逐渐增强,但要成为著名品牌、国际品牌还是非常艰巨的。目前世界前50名驰名商标中没有一个是中国的,当然也没有一个会是浙江的。企业应树立新型的品牌经营观念,品牌经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过程,包括创立品牌、保护品牌及发展品牌等一系列活动。企业要用长远的、全局的和发展的眼光制定品牌发展规划,明确不同时期或阶段的品牌目标及构想,使我国品牌沿着当地名牌地区名牌国家名牌国际名牌世界名牌的轨迹稳步发展。程杨.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品牌策略.J.北京.集团经济研究.2006.02X.5-6.企业在发展时,要把品牌支撑起来,创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在创建名牌的过程中,还必须正确进行品牌的定位。一个完整的品牌有产品特性、物质性利益、感情性利益、价值观、个性品质等五个层次的内涵,似金字塔一般。一个品牌刚诞生时,首先与品牌的产品属性和特性联在一起,而后由属性联想到由此带来的物质利益,如耐用、方便,再是这个品牌的为顾客着想、关心等感情性好处。到这一步品牌已有一定的品牌价值,但仍属于较低层次的品牌。只有当品牌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个性品质,如真诚、公平、优雅、自信等,这时品牌才是一个完整的品牌。二、我省政府部门应推动名牌战略的实施我省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扶持力度。首先要向企业宣传各类名牌的国家标准和申报程序,帮助企业制定短、中、长期品牌战略。其次引导企业把好产品质量关,既要依法规范,更要指导企业按照国家标准加强技术、经营管理。第三通过媒介大力宣传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和创品牌的经验做法。四要引导名牌企业不断创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果。最后积极保护已有的名牌,依法打假治劣,为品牌经济创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我省政府部门还应加大对企业争创品牌的促进力度。政府通过建立名牌产品企业奖励政策,可以调动企业积极性。要建立名牌发展专项经费,以保证今后每年都能对名牌产品企业实行奖励;对名牌产品企业,优先申报国家、省重点技改、国家贴息和省重点技改贴息计划。三、创建民族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品牌由于世界各国在地域、文化、经济等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因此要想建设一个国际知名品牌就要使其同时具有民族化与国际化。从一定意义上讲,突出乡土特色及中国传统特色是我省企业创立民族品牌的关键。如杭州的龙井,嘉兴的粽子等等,各具乡土特色,富有传统风味。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