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2.pdf
-
资源ID:50831444
资源大小:243.55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2.pdf
第第 1313 课课东汉的兴亡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了解“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等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官僚地主兼并土地、豪门世族跋扈、私人武装不断出现,东汉王朝逐渐走向衰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用古代盛世同当今中国的情况比较,认识到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重点难点:重点难点:重点:“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难点:难点:东汉衰败的原因及表现,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光武帝刘秀图片;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图片;相关史料;PPT 课件。教学基本过程:教学基本过程: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来安邦定国、重整朝纲,于是就出现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 13 课。第 13 课东汉的兴亡(板书)感知理解:感知理解:一、光武中兴一、光武中兴1东汉建立。(1)引导:汉朝的历史不仅包括西汉,还包括东汉。那么,东汉是怎样建立的,由谁建立的,它的历史又是怎样发展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相关内容,找出问题的答案。1西汉后期,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公元 9 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不久,王莽政权又被农民起义推翻。公元25 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2)讲解: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历代史书党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这是从时间上指称。(3)课件出示西汉和东汉简表。建立者建立时间灭亡时间西汉刘邦(汉高祖)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东汉刘秀(光武帝)公元25年2统治政策。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光武帝统治的措施。归纳: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3局面出现。(1)讲解:光武帝统治以后,经济恢复,人口增加,出现“中兴”局面。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残破的社会局面,经过光武帝刘秀十多年精心治理,转变为比较安定的局面。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败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2)刘秀一生中几个阶段:参加起义军,在昆阳之战中起积极作用;以地主阶级代理人身份重建汉政权;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中兴局面。(3)出示“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的对比列表。事件背景措施影响公元200年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文景之治政局稳定减轻刑法使西汉走向强盛初步发展轻役薄赋东汉初建重振朝纲光武中兴政权不稳轻役薄赋使东汉走向稳定繁荣百废待兴重视文治2(4)问题探究:归纳两汉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的政策得到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特点。(5)课件展示彩绘陶击鼓说唱俑。介绍:1957 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墓葬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高56 厘米。此俑坐于圆形台座之上,左臂下挟一圆形扁鼓,右手执击鼓槌前伸欲击。下穿长裤,左腿屈膝,右腿上扬,赤足。张口嘻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憨态可掬。(6)过渡:东汉中后期为什么会出现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的现象?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权力膨胀。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2宦官专权。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割过的男子)3影响。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4问题探究:东汉后期的政治有何特点?外戚、宦官的权力起伏消长,成为了东汉后期政治的一大特点。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又依靠身边的宦官争夺大权,导致宦官专权。三、黄巾起义三、黄巾起义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教师归纳。(1)原因: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所造成的黑暗统治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东汉末年的连年灾荒是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2)特点:黄巾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准备、有组织的农民起义。张角利用“太平道”,通过传教和治病进行宣传和组织。经过十几年,参加人数达几十万。张角提出“苍天3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预言。斗争的目标明确,时间具体,利用宗教形式掩护起义的准备工作。(教师还可以适当补充材料说明准备工作的严密和周详)(3)过程:起义军头裹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面对黄巾军的强大攻势,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4)结果: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军受到重挫,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也因病去世,历时九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 20 多年。(5)影响: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延伸: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地主势力因镇压农民起义而群雄并起,中央政权名存实亡。分裂取代了统一,地方的军阀割据取代了中央集权的皇朝。2东汉衰败的原因有哪些?师生归纳:统治阶级的腐化,公开卖官鬻爵,官员大肆搜刮,导致百姓难以生存下去;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中央政府常年混乱,地方豪强开始逐渐膨胀。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专权使政治腐败、黑暗,最终导致了黄巾起义,在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政权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名存实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