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归去来兮辞并序》(38张PPT).pptx
选择性必修下册归去来兮辞并序内 容 索 引文本精读 透解字词梳理整合 知识归类教考衔接 拓展运用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作家作品:归去来兮辞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抒写了作者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悦心情以及归田后的乐趣。文章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安适与喜悦的心情,表明他对时政,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表现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其乐天安命的归隐情怀。文本精读文本精读 透解字词透解字词通读全文,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维持生活凭借这里指营生的本领亲戚朋友忧虑解除而放松的样子有了某种念头无,没有恰逢思念的样子本性造作勉强急迫违反自己的意志(身心)都感到痛苦从事做官感叹庄稼成熟收拾衣装不久田地荒废形体,指身体役使何,为什么挽回补救行人怨光线微弱看见简陃的房屋高兴地迎接已经举,拿看树愉快,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愉快寄托傲世的情怀深知仅能容纳双膝,极言居室狭小游玩,游览拄着拐杖无目的地漫步休息抬起头远望日光停止背离,不相合驾车助词以为快乐知心话以为乐到指耕种之事田地命人备置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幽深的样子羡慕顺应天时将要寄托身体天地间相当于“何”,为什么随心惊恐匆忙,心神不定到,往期求留恋,爱惜立,扶着高地放声长啸吟咏姑且顺随自然什么梳理整合梳理整合 知识归类知识归类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动词,去,往代词,指知识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介词,使,让介词,把连词,表目的连词,表结果连词,同“而”,表修饰介词,用动词,以为,认为介词,因为动词作名词,生活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形容词作名词,傲世的情怀名词作状语,每日名词作动词,弹琴,读书名词作动词,用桨划文中指战乱。文中指做官。不久。小孩。感叹。怨。文中指耕种之事。4.特殊句式(1)皆口腹自役。(判断句)译文:(2)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译文:(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译文:(4)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句)译文: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为什么心神惶惶不安,到底想要到哪里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5)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句)译文:(6)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句)译文:(7)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译文:(8)情在骏奔。(省略句)译文: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春耕。农人把春天到来的消息告诉我。乐天安命,又有什么可疑虑的呢?我去吊丧的心情非常急迫。(9)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句)译文:(10)稚子候门。(省略句)译文:(11)遂见用于小邑。(被动句)译文:(12)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译文:人寄身于天地间能有多长时间?小孩子在门口等候我。于是被小邑任用。既然使自己的精神被形体役使。(13)诸侯以惠爱为德。(固定句式“以为”)译文:(14)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固定句式“载载”)译文: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于是看见了自家的房子,高兴地奔跑。5.名句默写(1)“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下今天,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2)在归去来兮辞中,当我们读到“,”时,能够感受到陶渊明“无官一身轻”的轻松。(3)归去来兮辞中体现作者急于归家的热切细节和心理的两句是:“,。”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4)归去来兮辞中作者用“,”来表现山野的宁静与恬淡,用“,”来强调自然的生机,让自然田园倍添诗情画意。(5)归去来兮辞中直接交代作者归隐缘由的句子是:“,。”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6.文化常识(1)仲秋:指秋的第二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分别代表每季的第一、二、三个月。(2)辞: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最早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诗歌体裁,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3)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中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以“三径”代指隐士住处。链接高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2015山东卷)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教考衔接教考衔接 拓展运用拓展运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注:弦歌:指出任县令。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檃括:就原有的文章剪裁改写。瞥脱:爽快。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透彻/去就瞥脱/何也/B.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透彻去就瞥脱/何也/C.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透彻/去就瞥脱/何也/D.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透彻/去就瞥脱/何也/A解析“受”是接受的意思,宾语为“此不近人情之誉也”,中间不应该断开,排除B、D两项。“自古”修饰“高士”,“高士”作为后面“超人万倍”的主语,结合句意内容分析,“超人”前面应该断开,排除C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祭酒,古代学官名,最早出现于汉代,是国子监的主管官。B.子瞻,是苏辙的字,他是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C.解印,即解下印绶。印,借指官爵。D.萧统,南朝梁代文学家,梁武帝长子,被立为太子后未及即位就英年早逝。他主持编撰了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汉族诗文总集文选(又称昭明文选)。B解析B项,“是苏辙的字”错误。子瞻是苏轼的字。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口腹享受、四体安逸是人之常情,作者认为这两者常常互相干扰妨碍,很难两全。B.陶渊明能写出“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句,正是因为他有作者所十分推崇的才识。C.在人们心目中陶渊明的形象历来是很飘逸的,作者觉得这是过誉,于是重加评说。D.该文是一篇否定历史定论、自出心裁的杂说类文章,多引古人论述佐证自己观点。B解析B项,“正是因为他有作者所十分推崇的才识”强加因果。陶渊明能写出“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句,和他个人的经历、品格、思想、追求等多方面有关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固好逸,亦复恶饥,未有厚于四肢而薄于口者。(2)世亦有禀性孤洁如此者,然非君子所重,何足以拟渊明哉!人本来就喜欢安逸,也厌恶饥饿,没有(只)看重身体的安逸而轻视口腹之欲的。世上也有像这样天赋禀性孤傲高洁的,然而并不是君子所推崇的,怎么能够用来比拟陶渊明呢!5.文章第二段,作者认为萧、魏诸公分析陶渊明弃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自己分析陶渊明弃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萧、魏诸公理解的原因是:厌恶喧嚣、浮华,躲避世俗环境;淡泊名利,甘于平静的生活。作者理解的原因是:明白事情轻重缓急,认识事理透彻;选择放弃爽快。参考译文口腹追求味道,四肢渴望安逸,是人的本性。然而山野水边的隐居者,不厌恶粗粮;而爱吃鲜美食品的人,一定是冒着严寒、顶着酷暑跪拜官场的劳苦之人。为什么嘴巴和身体两种天性(的追求)如此相互妨碍呢?人本来就喜欢安逸,也厌恶饥饿,没有(只)看重身体的安逸而轻视口腹之欲的。陶渊明从容自得地徜徉柳树之下,怡然地安卧窗前,身体算是安逸了;然家无积粮,月吃九餐,又如何对待口腹呢?现在考察他的经历,先担任江州祭酒,接着做了建威参军,后又做了彭泽县令,与世人为当官求取俸禄奔走,来满足馋嘴的等同罢了。看他自我推荐的话说:“暂且想要做官,作为隐居的资本。”等到得到公田,急忙要求种高粱,为了一醉。从这一点来看,陶渊明难道是把野菜作为清洁的食物,厌弃肉食而逃离吗?不健壮的体格,不能承受官场的迎奉;散漫懒惰的性格,难以胜任官场批改文书等事务。即使不想归隐而贫穷,贫穷而挨饿,也做不到啊。苏轼把归去来辞改写为哨遍,首句说:“为了口腹而放弃尊严,因为喝酒而放弃做官,口腹身体相互拖累。”可以说亲切极了。陶渊明辞去官职归隐,还可以拄着拐杖到小丘除草,拿着钵盘讨饭,不至于有性命的忧虑。假如长久做县令,那么就像韩愈所说的“压抑自己做事,一定会生重病的”,没有不失去性命的。既然这样,那么陶渊明只可说是明白事情轻重缓急,认识事理透彻,选择放弃爽快的人罢了。像萧统、魏鹤山诸位所赞誉的,很是过分了。陶渊明通达的话,也不肯接受这样不近人情的赞誉。然而自古以来高洁之士,超过常人万倍的,正在于认识事理透彻,选择放弃爽快。为什么呢?认识事理透彻是“识”,选择放弃爽快是“才”,他隐藏自己的才识如此,抓住时机辞官引退,其才识值得尊崇。至于像萧、魏等人所说的,不过是厌恶喧嚣,选择安静处躲避,讨厌浮华,甘于淡泊的人罢了。世上也有像这样天赋禀性孤傲高洁的,然而并不是君子所推崇的,怎么能够用来比拟陶渊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