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笔记2.doc

    • 资源ID:50906810       资源大小:540.50KB        全文页数:5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笔记2.doc

    2022年-2023年建筑工程管理行业文档 齐鲁斌创作模块二课程的结构要素课程是由一系列的结构要素组成的,例如:目标、学习活动、教学方法、时间、环境等。对于课程结构的要素,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说法。泰勒(Ralah W.Tyler)在1949年出版的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著名的“泰勒原理”,他把课程编制过程分为(1)教学目标的确定,(2)学习经验的选择,(3)课程内容的组织,(4)教学结果的评价四个环节。泰勒原理注重对目标、效率和行为的控制,强调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泰勒原理对应着课程结构的四要素:目标、内容、过程、评价。无论是教学周期很长的宏观课程,还是只有单个课时的微观课程,都包含了这几个课程结构的要素。如图21所示。图21 课程结构的四要素目标:指课程所需要达到的各类教学目标,按照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法,包括认知、情感态度、运动技能等三类。在我国的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划分为三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指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内容和辅助资源,可以包括教科书、电子光盘、挂图、模型、配套手册等。过程:指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涉及到课程活动、课程任务、课程工具等。评价:指在课程实施各环节中所开展的各类评价,它能够有效保障课程的实施效果。圆明园的毁灭(小学语文第八册)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过程,理解重点词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语文的能力和探究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通过对圆明园毁灭前后的对比,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难点:在辉煌与毁灭的强烈对比下,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会作者安排材料之匠心。三、教学过程(一)板书引入,提出探究问题:“读了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归纳总结两个问题: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它是怎样被毁灭的?)(二)初读读文,整理概括。读文思考两个问题。议答。文中怎样赞颂圆明园?(板书:博物馆 艺术馆 瑰宝 精华)(三)借助课件深入感知,并把思考记录在电子档案袋中。学生自由浏览课件上的“名园风光”、“课文赏析”两个栏目,感知圆明园的辉煌,进行自主学习。说明圆明园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的评价?感情朗读24段,体会它的美。(欣赏、赞美、自豪之情。)这么一座万园之园是怎么被毁灭的?(出示幻灯文字)(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痛恨、仇恨之情。课后练习)我们应该牢记这一耻辱的历史:(播放背景音乐,出示课件句子:有把火曾把耻辱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的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说说此刻心中的感想。大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感受?讨论: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四)拓展延伸。选读课件:“拓展延伸”中的三篇文章。浏览网站:。进入论坛,发表帖子(应不应该重建圆明园?)以圆明园为主题制作电子文稿,查阅网上资料。四、教学评价1.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提出了一些问题,学生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并存放到自己的电子档案袋中。2.制作学习成果评价量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案例来源:齐颖亮,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1)学友观点圆明园的毁灭(小学语文第八册)学友观点1:圆明园的毁灭案例中,信息技术对课程结构各要素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1.课程目标成为“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的一部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2.教学过程(1)作为多媒体教学内容,课件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感知;(2)作为资源来源,学生可以浏览相应资源网站;(3)作为交流平台,BBS促进学生的交流沟通;(4)作为学习工具,学生用电子文稿制作作品;3.教学评价电子档案袋记录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利于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量化实施。 学友观点2: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从感官以及情感的角度,深化语文教学的主题,达到教学的基本目标。信息技术手段在本案例中的基本体现在于课件的使用,教师在课程内容引入之初,利用图片让学生主观感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恰到好处的音乐来渲染气氛,升华文章主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不过个人认为,在这趟圆明园的毁灭的语文课堂设计过程中,可以在课程最后的教学评价中再多设计一项关于学生对于爱国主义或者历史感悟的一个课后作业或者随笔的反馈模块,使整个教学过程更趋完整和丰满。案例点评圆明园的毁灭(小学语文第八册)这个案例主要用于分析信息技术对课程结构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过程、课程评价)的影响。本节课教学基于一个多媒体教室的学习环境展开,因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本身成为了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创设一个信息量大且极具感染力的网络环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自身感悟、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下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整理、加工信息,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弥补学生认知上的不足,教师制作了圆明园的毁灭的学习课件,其中包含“名园风光”(名园四十景的部分画面)、“课文赏析”(对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并显示图片,比如:众星拱月、亭台楼阁、山乡村野、平湖秋月等)、“拓展延伸”(整理了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明园文物今何在、明园浩劫等文章)等几个板块,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扩展性学习提供了资源,搭建了平台。因而课件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感知,资源网站丰富了教学内容,BBS促进了学生的交流沟通;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支持学生用电子文稿制作作品。资源网站丰富了课程内容,学生在感知圆明园曾经的辉煌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圆明园毁灭的耻辱,无形中增强了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起到了显著作用。对于学生的学习,运用了电子档案袋和学习成果评价量规。这里面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评价整合的特点。表2-1 信息技术对课程结构要素的影响 编号所作用的课程结构要素表现形式及所起功能案例2-11教学目标2教学过程3.4.1成为“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的一部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2(1)作为多媒体教学内容,课件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感知;(2)作为资源来源,学生可以浏览相应资源网站;(3)作为交流平台,BBS促进学生的交流沟通;(4)作为学习工具,学生用电子文稿制作作品;34.表2-2 信息技术对课程结构要素的作用课程结构要素信息技术作用典型技术资源目标l 基础教育课程目标是国家审定的。一般而言,教师应该遵循既定的课程标准开展教学活动。但从宏观上讲,信息化已经极大地影响了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制定,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新课标就充分考虑到信息化对于基础教育的新要求,在课程目标中渗透了对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开展学习的要求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应用等内容l 内容来源:从单纯课本到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l 内容表征:从线性文本到超媒体、多媒体,包含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等各种教学信息l 内容深/广度:从既定不变的教学内容拓展到网络资源,为教学知识点提供详尽的主题学习资源l 内容交互性:从静态的单向教学资源变成动态的、可交互的教学资源l 内容时效性:使固定的教学内容变成更新迅速,时效性强的数字化资源多媒体、超媒体、万维网、数据库、光盘、目录检索、主题资源、搜索引擎等过程l 信息技术支持教学过程:加速或延缓教学过程的进行,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l 作为媒体:改变时空结构和互动方式,从而改变教学形态l 作为工具:支持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建构性、社会性学习l 作为环境:增强了课堂/学校与社会/自然环境的连接与沟通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多直接的或间接的体验作为媒体:多媒体、教学光盘、课件、电子课程、网络资源等作为工具:电子模板、电子大纲、学科软件、效能工具、通讯工具等作为环境:多媒体视听中心、校园网、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微世界、虚拟现实软件、网络环境、Internet等评价l 从结果到过程:能够记录学习者学习全过程,使学习成果可视化,综合评价学习者的绩效表现l 从静态到动态:将静态固定的评价转变为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评价l 从权威到主体:将传统的专家评价/教师评价转变为他评、自评、互评的多元化主体评价量规、电子档案袋、测验程序包、电子试卷等前面我们分析了信息技术对课程结构要素的作用,理解了信息技术在各结构要素中扮演的一般角色。但是这只是做了一个静态的分析,事实上,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总是处于一种复杂的系统环境中。因此,教学设计要依据实际的情境特征,采用连续动态的思维方法来进行考虑。表2-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表现的连续动态特点目标:课程目标从统一化目标到个性化目标,体现出“统一个性”连续变化的特征。内容:课程内容可以是结构化的课件资源,也可以是半结构化主题资源,直至那些离散的非结构化网络资源等,体现出“结构化非结构化”连续变化的特征。过程:课程过程方面从讲授型到探究型的教学活动形式,体现出“知识体验”、“接受反思”、“个人化社会性”等连续变化的特征。评价:课程评价的多元化也体现着连续变化特征,包括从“共性个性”,从“结果导向过程导向”,从“选择反应建构表现”等。在整合过程中,连续动态的思维方法渗透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全过程,贯穿于教学中系统规划和总体设计的各个环节。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将结合案例,从教学设计的各个方面,包括:内容组织、思维引导、教学活动设计、资源组织、教学环境创设、教学评价设计等,探讨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的多种方法。分析教学系统的设计变量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人们可以从多个不同视角来讨论教学系统设计方法,教育技术专家从系统工程学那里借用了系统设计方法(或简称系统方法),并形成了一套关于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方法,通常简称为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系统方法把教学系统看作为一个能够制造教学产品的“机器”。从宏观上这个机器被看成一个黑箱子。它把教学条件作为输入,这些输入在内部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加工,然后提供教学结果作为其输出,如图2-3所示。图2-3 教学设计的系统观由上可见,条件、方法、结果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变量,因此也成为教学系统设计的三大变量。雷杰卢斯(Reigeluth, 1983)提出的教学系统设计框架(图2-4)进一步细化了这三类变量。图2-4 雷杰卢斯教学系统设计框架雷杰卢斯教学系统设计框架一、教学设计的系统观人们可以从多个不同视角来讨论教学系统设计方法,教育技术专家从系统工程学那里借用了系统设计方法(或简称系统方法),并形成了一套关于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方法,通常简称为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首先,系统方法把教学系统看作为一个能够制造教学产品的“机器”,暂时可以不考虑它内部的结构,从宏观上这个机器被看成一个黑箱子。它把教学条件作为输入,这些输入在内部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加工,然后提供教学结果作为其输出(图1)。图1 教学的系统观由上可见,条件、方法、结果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变量,因此也成为教学系统设计的三大变量。根据雷杰卢斯 (Reigeluth, 1983)提出的教学系统设计框架,条件变量包括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实际约束四个方面,方法变量包括组织策略、授递策略、管理策略三个方面,结果变量包括教学效率、教学效果、系统吸引力三个方面。二、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简介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有时又简称教学设计理论,与学习理论和一般教学理论都有明显的区别。学习理论是从心理学角度告诉我们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一般的教学理论依据学习理论的成果为如何进行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建议。从本质上讲,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都属于描述性的理论。但是,单凭描述性的理论还不能指导我们设计出有效的教学系统,因为它们没有能够为如何设计满足一定教学需求的系统提供方法性的说明,因此需要带有指令性的教学设计理论。雷杰卢斯 (Reigeluth, 1983)认为一个教学系统包含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学习结果三类可变因素,描述性的教学理论是在给定条件和方法的情况下对出现的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或预报可能产生的结果,指令性理论是在给定条件和预期结果的情况下寻求适用的方法。图2显示了这两种理论在逻辑结构上的区别。图2 教学设计理论的逻辑结构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设计理论至少应该提供以下具体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分类方法;对教学条件的分析方法;对在给定教学条件下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包括媒体)的策略性建议与规则;对教学结果的评价方法。现有的比较成熟的教学设计理论大多是针对授导型教学系统的,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和莫里尔教学系统组元设计理论、布卢姆(B.S.Bloom)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掌握学习法。三、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所谓系统方法(systems approach),就是一种以训练有素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整体方法。系统方法的特点是:输入、过程、输出彼此相关,即其中任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部分;系统地考虑问题的各种可能解决方案并加以对比论证;对每一决策都要根据预定的目标来判断;利用系统模型来显示问题解决过程各阶段的前后关系与反馈修正路径;充分考虑环境约束条件对系统行为的影响。由于教育问题的复杂性,运用系统方法解决教学设计的问题远不如像在工程和其他领域那么成熟,但在设计授导型系统方面已经广泛采取了系统方法。当要解决的问题被确定后,几乎所有的系统方法都包含分析、设计、实施以及评价4个基本步骤,用比拟的方法可以将这4个步骤排列成为一个“瀑布”模式(图3)。目前大多数实用的教学系统开发模式都是从此一般模式中演变而来的。图3 系统方法的瀑布模式案例编号问题/误区无效原因/改进方法2-31、使学生只关注技术工具,而不关注学习内容本身;2、信息技术使用出现故障;3、信息技术使用方法不恰当,课件设计失败;4、 1、原因:缺乏必要的教学引导问题,使得学生认知不聚焦,没有进行有效的高级思维;改进:设计优秀的教学引导问题;2、原因:缺乏有效的技术保障,使得技术应用失去可靠性;改进:检查技术设备和软件资源,确保使用效果;3、原因:由于课件设计不当,不能有效传递和呈现关键信息,造成失败;改进:增进课件设计质量4、 2-42-52-6 表2-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研讨记录表基因的分离定律(高中生物)课前准备:教师布置调查任务,学生在家庭中调查人类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状;预先分组选出组长;老师:根据调查表中的一项内容(有无前额发秃),请学生们在课堂上利用网络进行现场调查。学生进入预先制作的网页,投票。(由于该校园网的技术问题,投票网页在呈现和反馈时出现了困难,一些学生没有成功投票或由于没有看到提交结果而反复提交投票结果。)老师:看了大家的投票结果,我们发现有的家庭中孩子的性状像双亲,这说明了有遗传现象。但也发现有的家庭中孩子的性状却不像双亲,这是不是不正常了呢?下面,我们通过学习孟德尔的杂交试验来搞清这个问题。(布置阅读内容,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孟德尔及其所做研究)老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多媒体课件,并请同学们稍后分组进行讨论学习。看看能不能设计出一个碗豆杂交试验,来解释上面的问题?(由于没有进一步提供如何设计实验的有效引导问题,学生在后继实验方案设计时没有思路。)学生观看课件,并展开小组讨论。(由于演示文稿课件的配色问题,许多后排学生无法清楚地看到课件内容。老师因此又在黑板上板书了课件的相关知识点)老师:请同学们分组将学习结论制作成简单的演示文稿,并在稍后上来展示。(学生分组制作演示文稿。)老师:请各小组的同学们,推选代表上来展示自己小组的作品。学生1、2、3、4组分别展示各组作品。(作品基本都是电子材料堆积,未能出现高质量的实验设计方案。)老师:各组对其它小组的材料有什么意见吗?他们所设计的孟德尔试验正确吗?请大家发言讨论。学生:正确。我认为刚才那个小组制作的演示文稿很漂亮,美观大方,让我们眼前一亮(案例来源:选自:胡小勇著,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学友观点基因的分离定律(高中生物)学友观点1:在教学中,虽然老师使用了信息技术,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产生预期的学习效果。1.网络出现故障原因:缺乏有效的技术保障,使得技术应用失去可靠性;改进:检查技术设备和软件资源,确保使用效果;2.课件设计失败原因:由于课件配色问题,不能有效传递教学信息;改进:改进课件设计质量;3.演示文稿质量不高原因:学生未掌握信息技术的精髓,为使用而使用;改进:增强信息技术修养,提高使用效果。 学友观点2:基因的分离定律主题方案设计过程中显示了很多教学设计过程中老师常遇到的一些问题:1.教学的前期准备中,未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及基本情况而分组,并且未能够提供详细的方案,不利于调查任务的开展;2.教学过程的实施过程中,在硬件设备、资源的准备以及具体的教学思路方面准备不充足,未能够充分考虑到课堂可能遇到的问题而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3.最终的教学评价与反馈环节上,老师未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方案,学生也只是纯粹地为了展示而展示,不能够起到很好的反馈和交流的效果。案例点评基因的分离定律(高中生物)此案例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问题透视”中已有提示。学员在研讨此案例时,在注意“提示”的情况下,还可以继续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没有运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学习内容;多媒体课件没有提供合适的问题导引,没有为学生的后续试验方案设计提供思路;没有为学生的小组学习和演示文稿制作提供相应的评价量规教师必须明确,并适当暗示:所有这些问题的发现,都正好为后面的六种有效性方法的提出作铺垫。染血的汉碑(高中语文)在染血的汉碑一课中,出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考虑,李老师精心设计了许多教学问题和探究活动,并在教学全过程的每个环节都采用了信息技术作为支持手段。1.上课后,李老师给学生展示了染血的汉碑多媒体课件和网络精选资源,提出了一系列生动有趣和引人深思的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学生进行分组,并提供了网络条件,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根据之前的教学问题收集电子资源,进行探究分析。3.整个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在教学问题引导和李老师的帮助下,各组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都很高涨,同学们找到很多学习资料,每个小组制作的学习作品质量都达到了理想的水平。4.李老师组织各小组成员使用多媒体演示工具,将本组的优秀作品在全班进行共享研讨,并让全班学生就其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5.组织学生将讨论过程中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的或又有新发现的问题,进行网络探究和拓展学习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染血的汉碑已经结束,确实达到了比较理想的学习效 果。只是,与其他班级相比,李老师班的语文课教学进度已经延迟了许多。这时,李老师不禁发愁:如果接下来的语文课文都这样上下去,肯定是完不成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了。  (案例来源:选自:胡小勇著,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学友观点染血的汉碑(高中语文)学友观点1:案例中,李老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整合了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积极性也很高。但由于时间安排不当,使用技术过多,导致课时进度缓慢,无法完成学期教学任务。信息技术在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辅助教学,比如展示更多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讨论和作品分享。但技术的运用不能占用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否则就舍本逐末了。 学友观点2:血染的汉碑教学设计案例中,老师基本上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采用了信息技术作为支持手段,精心设计了许多教学问题和探究活动,但是没有考虑到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作为辅助工具。虽然教学效果与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但是语文课堂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学科特点,不需要每一个都要依靠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会出现信息技术成为主导,而教师只是辅助作用的地位。高中课堂中更多的还是要追求教学效果的发挥和优化,不能够使用太多的技术而耽误教学的正常进度。案例点评染血的汉碑(高中语文)此案例表面上看,老师设计的各个环节采用信息技术都是比较有效的,但是预期的教学任务并没有完成,这也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比较常见的问题。此案例的问题在于:整个教学没有核心主题,各活动之间没有严密的逻辑联系;教师沉醉于指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设计有趣的问题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但没有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有效研读文章;教师注意要求学生对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研究,但没有提出研究的方法,也没有有效的思维引导,所以学生的讨论就会低效。古希腊文化(高二历史)刘老师在设计古希腊文化教学时,准备使用网络来拓展学生的教学资源来源。之前,她进行了简单调查,看看网络上的相关资源是不是丰富。结果发现网络资源太丰富了,简直是应有尽有。上课那天,刘老师向学生们讲述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要求,并在拓展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使用网络查找教学资源,并关照学生在浏览网站时多作分析梳理和学习记录。输入关键词以后,同学们发现了大量相关资源,十分兴奋。网络中有太多关于古希腊文化的网站和资料信息了,他们如获至宝,一一浏览过去。一会儿,时间就过去了。刘老师发现同学们检索资源的效果并不理想。有些同学发现的教学资源难度太高,不易于理解;有些同学找到的资源很离散,都是价值不高的资源片断;有些同学找到的各种资源有着不同的来源,有些观点和说法还有冲突的地方,不知道如何判断;还有些同学,看看这里看看那里,觉得资料都很不错,一时之间也不知道如何取舍了,忙乎了半天还在杂乱的资源上弄来弄去。资源检索的拓展学习活动结束了,学生们尽管忙乎了半天,最终效果却不理想。学友观点古希腊文化(高二历史)学友观点1:案例中,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到海量资源,却无法取舍,在来回浏览中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建议教师在让学生搜索资料时,可以限定搜索范围或是关键字,并能帮助学生筛选有用资源,同时注意渐渐帮助学生培养筛选资源的能力。 学友观点2:古希腊历史的教学中,利用网络来拓展学生的教学资源来源的初衷是很好的,但是最终却未能起到一个良好的效果,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教学准备,老师在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网络调查时,应该充分地预料到资源太过丰富会产生的后果,应该适当地对资源进行整理和分类,再提供给学生;2.教学开展过程中,在表明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要求后,老师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未能使学生学着把握重点,而是分散无目的进行资料的收集。3.教学中,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欠缺,学生在缺乏一定的分辨能力和自控情况下,没有一定的教学具体目标的指导师无法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的,应该根据内容进行适当地分组。案例点评古希腊文化(高二历史)借助网络资源进行拓展学习是一种不错的设计,但是现实的网络环境往往鱼目混珠,而且数量庞大,所以即使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也未必能够在有限的课时内发掘出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况且,学科学习活动,毕竟不是以训练学生的网络资源检索能力为目的。这个案例表明:为了指导学生有效学习,教师建立相应主题的学习网站,或者给学生提供几个优质网站是十分必要的。窦娥冤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第四册)这是一次网络环境支持的自主学习课。周老师利用FrontPage2000制作一个网络课件并发布到校园网上,主要出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供学生学习使用。1.创设情境:上课开始,学生输入教师提供的校内局域网网址,打开课件浏览戏曲窦娥冤,浏览之后能够看到周老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问题1:元杂剧的相关知识元杂剧的兴起及繁荣期?元杂剧的体制?元杂剧的角色?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问题2:关于关汉卿简述关汉卿的生平?关汉卿的代表作?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问题3:窦娥冤简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问题4:窦娥你认为窦娥是怎样的人?窦娥的反抗精神在剧中体现在什么地方?窦娥的个性特点是什么?问题5:时代与写作手法窦娥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特点?你认为窦娥的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能实现吗?作者这样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其作用是什么?2.明确目标:学生点击课件“进入课堂”,浏览“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3.网络研讨:学生进入网络研讨环节。页面提示:“请你仔细考虑下面三个问题,10分钟后我们将进入教学论坛进行讨论、交流”:作者为何要塑造窦娥这个人物形象?其意义何在?你认为窦娥的性格特征是什么?你认为窦娥的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能实现吗?10分钟后,页面自动切换到“教学论坛”师生进行探讨交流,教师解答疑问,根据学生发帖的质量和数量,教师给予成绩评定,并公布。4.制作作品:学生完成阅读和研讨之后,分组制作学习作品阶段,完成作业我眼中的窦娥,将其发送到教师的电子邮箱或贴到论坛上。5.展示交流:各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为防止在演示时,各小组之间互不关注,周老师要求在一小组展示作品后,其它组要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由展示组的同学回答。展示的进程相当缓慢,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或欠缺或不够全面。并且第一组的王同学积极上台展示后,当其它同学对第一组进行提问时,这组的另外几位同学却支支吾吾,答非所问。原来,在第一组完成学习作品时,基本上都是由王同学一人包揽的,其他同学没有太多参与(案例来源:选自:胡小勇著,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学友观点窦娥冤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第四册)学友观点1:在案例中,周老师利用校园网授课,各环节设计得丝丝入扣,紧凑有序。周老师的初衷应该是既能保证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又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但最终问题是只有少数同学跟上了学习步调 ,大部分同学未能真正参与到课程中。原因分析:(1)时间控制过于严格由于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周老师将思考问题时间设置为10分钟,将会有部分学生无法完成任务。改进:注意因材施教和个别化辅导,不能一刀切。(2)小组内分工不明确小组学习有利用学伴间的相互交流分享,但如果分工不明确就容易导致一人做事,其他人观望的情况。改进:小组内指定小组长,任务责任落实到个人,调动全体的积极性。 学友观点2:窦娥冤的课程设计中,周老师的自主学习课程的设计,虽然课程设计很丰富完整,但是没有能够协调好老师和网络的关系,太过于自主化而缺乏了一定的指导和交流。在制定设计方案时,未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在时间控制上不能够因材施教,步调太过于单一死板。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不是太高,主动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完成任务或者跟随教学环节的只是少数几个人。因此,我觉得在教学设计中,需求分析是很重要的,老师需要根绝学生的反馈和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案例点评窦娥冤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第四册)此案例文字呈现的直观问题是学生的学习小组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但这似乎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没有关联。周老师设计网络环境支持的学生自主学习课,本来应具有典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但效果并不好。这决不是说运用信息技术不好,而是证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效。主要的问题在于:周老师设计的五组问题,涵盖了五个方面的内容,虽然面面俱到,但没有中心,或者说主题不集中,这就导致五组问题之间没有逻辑关联,如果学生分组研讨,恐怕无法找到研讨焦点。更为严重的是,每一组问题内的若干子问题之间也没有逻辑关联,这就更容易扰乱学生的思维。到了“教学论坛”中,三个问题之间(作者意图、窦娥性格、三桩誓愿)依然没有形成逻辑关联,而且它们都没有直接指向“我眼中的窦娥”,这使得师生交流对学生后续的作业完成没有实质的支持效果。另外,让学生分组制作学习作品,既没有提供“范例”,也没有讨论评价量规,这也无法有效引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表2-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方法方法作用举例单元化规划问题化设计多样化活动主题化教学资源全空间环境多元化评价其他(1)内容组织方法学习内容的组织是课程结构要素的“内容”部分。它是基于学习目标的达成需要,根据教材内容重新组织建构的,包括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等。由于不同学科知识类型不同、能力发展需求不同,学习内容的组织方法也不同,但不管怎样,学习内容的组织必须集中指向学习目标。那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呢?下面请观摩案例26,并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内容组织方法。小说的线索和悬念/科学与艺术(高中语文)学习内容的组织是课程结构要素的“内容”部分。它是基于学习目标的达成需要,根据教材内容重新组织建构的,包括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等。由于不同学科知识类型不同、能力发展需求不同,学习内容的组织方法也不同,但不管怎样,学习内容的组织必须集中指向学习目标。那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呢?下面请观摩案例26,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内容组织方法。王老师针对高中语文中的四篇小说(药、滑台佚事、丰碑、染血的汉碑),选取它们的共性提炼成小说的线索和悬念主题单元。通过将“小说线索安排和悬念设置的技巧”作为主题单元组织中心和内容关键,将单元中的各课文内容融为有意义的关联整体,并穿插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对主题单元内容的比较分析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小说构思技巧的魅力,跨越了单篇课文和课时设计的局限。在上海二期新课程改革高一语文教材中,明确将爱因斯坦与艺术、说数、科学美质疑组织成科学与艺术主题单元。这样的组织方式能够直接为教学设计者们采用。上海民立中学周伟老师从该主题单元出发,设计实践了科学与艺术教学案例(如图2-5所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来源:选自:胡小勇著,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学友观点1: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课程内容的组织是关键。教师必须提炼出各部分内容的共性作为线索贯穿学习单元,实现有意义的课程整合,并要搭配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对所有学习内容有深入地理解。很多老师抱怨说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最头痛的问题就是时间控制,经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如果老师们能够像案例中将具有共性的学科内容组织到一起形成一个学习单元,相信时间控制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学友观点2:科学和艺术的学习内容组织结构很合理并且清晰,基于学习目标和教材内容,有计划地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1.设计有序的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思维引导问题链,并且在各个问题链中设计出多样化的活动形式;2.针对科学和艺术这两者,分别就其相关的概念,提供给符合学生的能力基础的学习资源支持;3.在学习内容的组织、思维引导、学习活动设计、资源组织、学习环境创设、学习评价设计等方面都给出了一套相应的模式。案例点评小说的线索和悬念/科学与艺术(高中语文)这里提供的两个案例,呈现的是“课程内容”的组织方法。在前面的案例分析中,我们已经意识到:盲目运用信息技术往往会冲淡学科内容的学习,所以,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让课程学习的主题集中,是确保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前提。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应主要引导学员分析“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的方法。因为语文教材的“文选”模式,导致语文教学内容的组织往往难以形成统一的主题,特别是基于若干篇文章的单元化学习更是如此。所以本模块选用两个语文学科的案例,更具有研究价值。分析案例时,教师要让学员明白: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核心点就是做到统一主题。要尽可能在若干文章中找到共同的研究主题,并且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以一贯之。可能有学员质疑这两个案例是否具有语文学科特点,可以建议学员从广义的语文学习角度思考这个问题。但讨论时不要纠缠这个问题,重点研究组织教学内容的方法。课程设计的微观、中观、宏观三范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经常遭遇的一大问题是教学时间有限,无法完成技术支持的探究研讨活动。通过将教学内容组织成主题单元,较好地处理了单元内容之间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将分散内容进行有意义的组织;同时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将授导与探究的矛盾进行弹性协调,解决了以往单课时、单课文设计的不足,优化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也是小说的线索和悬念/科学与艺术两个主题单元学习设计的成功所在。从课程设计的范畴来看,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微观设计是指对单节课层面所进行的教学设计;宏观设计是指针对某一学科课程或整本教材进行的教学设计;中观设计,是指介于课程与课时之间所展开的教学设计,通常是对课程单元或主题模块的设计,如图2-6所示。图2-6 课程设计的范畴中观教学设计的好处是使教师获得操控教学时空资源的较大自由度和优化教学方法的可能性,往下可以合理协调课时之间的教学逻辑,往上可以较好地兼顾课程整体目标和知识结构。目前,教师的教学设计视野大多停留于微观层面,在单个课时内“打转”,很难在同一课时内对各种有益方法兼收并蓄,无法展示和提升更高层面的教学设计技能。事实上,以中观单元视角出发的教学设计思想,已经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学模式实践中显现出来。例如,WebQuest衍生出MiniQuest就体现了这种思想,它针对单学科,历时较短,熟练教师能在34小时内设计出来,学习者则可能在23节课时内完成MiniQuest学习。这种精致迷你型的单元设计,使得MiniQuest很容易地深入到常规的学科课程中。(2)思维引导方法所谓“思维引导”属于课程要素的“过程”部分。它是基于引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需要而设计的一组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问题链”,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展开和提升,最终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后,需要考虑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以促进他们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从而达到优化整合的目的。下面请观摩案例2-7,并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思维引导方法。一碗阳春面(高中语文第三册)一碗阳春面是一篇动人的语文课文。潘老师在初次进行教学设计时,为这篇课文设计了几个引导问题:(1)故事情节是什么?(2)构成小说的情节线索是什么?(3)小说中有哪些人物?经过思考后,潘老师决定对教学问题设计进行改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改进后的新问题包括:故事情节是什么?构成小说的情节线索

    注意事项

    本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笔记2.doc)为本站会员(赵**)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