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doc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工程建设技术参考要点(试行)目 录一、工程改造的总体任务、目标与标准- 1 -(一)总体任务- 1 -(二)总体目标- 1 -(三)总体标准- 1 -二、工程改造的基本技术要求- 1 -(一)工程设计- 1 -(二)设计标准- 2 -(三)灌溉用水量- 2 -(四)灌排渠系调整- 3 -(五)灌排系统设计- 3 -三、工程改造的总体布局- 3 -(一)基本要求- 3 -(二)灌溉输水及排水系统- 4 -(三)渠系建筑物- 4 -(四)量水设施- 5 -四、工程改造主要措施选择的基本要点- 5 -(一)渠道工程- 5 -(二)量水设施- 6 -(三)渠系建筑物- 6 -(四)低压管道输水工程- 6 -(五)排水工程- 6 -五、工程改造的主要技术措施- 7 -(一)渠道防渗- 7 -(二)低压管道输水工程技术- 25 -(三)渠系建筑物修建技术- 29 -(四)量水设备与量水技术- 35 -(五)田间灌溉工程与灌水技术- 44 -(六)排水工程技术- 47 - 49 -一、 工程改造的总体任务、目标与标准(一) 总体任务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项目工程建设是指对已经实施完成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由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管理和运行维护的斗渠(1m3/s以下)及以下渠道和建筑物进行节水改造。工程改造的总体任务是组织开展对试点项目区范围内的末级渠道工程进行节水改造以及各类渠系建筑物和量水设施的建设,并统筹考虑试点项目区的排水问题。同时结合工程改造,采取有效措施调动群众参与节水改造的积极性,引导群众投工投劳,完成土地平整、田间沟畦整治及绿化等工作。(二) 总体目标末级渠系试点项目工程改造应以提高灌溉用水的效率与效益、促进管理改革为核心,以改善灌溉条件、细化量水单元、促进节约用水、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通过工程改造,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实现“三位一体”(即工程改造、水价改革、用水户协会)的试点建设目标。(三) 总体标准工程改造的总体标准是试点项目区范围内的末级输、配水渠系完好通畅,各类渠系建筑物和田间灌溉设施配套齐全,量水设施的布设满足细化计量单元的管理要求,田间地面灌溉工程达到节水灌溉标准,末级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70以上。二、 工程改造的基本技术要求(一) 工程设计(1)末级渠系工程设计要求必须由具有丙级以上(含丙级)水利工程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完成。工程设计的目的是为工程项目实施服务的,其深度应达到满足施工要求的深度。(2)末级渠系工程设计应与灌区节水灌溉规划相一致,并将规划作为工程设计的基本依据,工程设计中选取的主要设计参数、灌溉制度等应与规划相衔接。(3)工程设计要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既要满足使用要求,同时应尽量降低成本:任何一种节水工程类型或形式都有一定的优点和缺点,都有其适用条件,不能轻易否定某种类型或形式,也不能不顾客观情况强行推行某种节水工程与技术。设计中应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在满足使用要求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工程成本。要注意反对盲目追求高标准导致投资过高农民无法承受和片面强调降低投资致使工程质量下降的两种倾向。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设计中选用的材料设备应有正式的生产许可证以及有关部门的产品检测报告。(二) 设计标准1、末级渠系工程改造灌溉设计保证率的取值,应与所在灌区的要求一致,并应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T 50288的规定。2、试点项目区的设计排涝标准、设计排渍标准的取值和排涝模数、排渍模数的计算,除应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T 50288的规定外,还应满足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要求。当项目区需要改良盐碱土或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时,其排水设计标准除应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T 50288的规定外,还应加强相关的田间试验和现场调查,科学确定不同时期的地下水控制深度。当项目区需要进行涝、渍、盐碱化兼治时,其排水标准应根据综合治理的要求合理确定,或分别根据排涝或改良盐碱土所要求的排水标准从中选取最为安全的数值进行排水工程设计。3、灌溉渠道、排水沟道和其它灌排建筑物的防洪标准,应根据其分类和级别,满足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T 50288和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98的要求。4、灌溉和排水的水质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和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T 50288的要求。使用微咸水作为灌溉水源时,应采用咸、淡水混灌或轮灌的方式防止土壤盐碱化。使用生活或工业污废水作为灌溉水源时,必须经过处理且达到灌溉水质的标准。(三) 灌溉用水量1、末级渠系的灌溉用水量不应超过灌区分配的灌溉用水量。2、设计灌溉制度应有利于提高降水利用率,降低灌溉定额,符合节水和高效用水的要求。水稻灌溉制度应根据“浅湿灌溉”等节水灌溉模式确定。水资源紧缺地区灌溉制度的设计,宜根据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需求的敏感性和迫切性,采用灌关键水等非充分灌溉方式确定。3、设计灌水率应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T 50288的要求。(四) 灌排渠系调整1、灌排渠系调整应满足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国土规划、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农业区划和生态建设规划等规划相协调。2、调整灌排渠系时,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利工程设施,通过疏浚、整修、配套,达到满足灌区灌溉、排水和调控地下水位的要求。3、渠、沟、路、林、田的调整应统一规划,宜实现灌排分开,高低分开,内外分开,水旱分开,可利用水源与污水分开。4、灌排渠系调整除应满足渠线短、控制范围大的要求外,还应兼顾行政区划和方便农民用水者协会自主管理的要求。(五) 灌排系统设计1、灌溉系统的输、配水能力和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应满足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要求,并充分考虑改善灌区生态环境的需要。2、灌溉系统除应满足输水能力和输水效率方面的要求外,还应满足流量控制与配水管理的要求。3、排水系统除应满足排涝能力的要求外,还应满足调控地下水位,防止渍害和盐碱化的要求,并有利于利用回归水涵养地下水源。4、应复核渠道与沟道的过水能力及纵横向稳定性,满足安全运行的要求。5、应复核原有渠系建筑物的数量、水力要素,进行老化、病害诊断,不满足要求时,应进行改造或重建。三、 工程改造的总体布局(一) 基本要求1、工程改造的总体布局应遵循以现有工程布局为基础,上下游兼顾协调、水土资源合理利用,旱、涝、洪、渍、碱综合治理,渠、沟、路、林、田合理布局的原则。改造后的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的布局应协调一致,满足灌溉、排涝降渍、防止盐碱化等要求。2、山区、丘陵区工程改造应遵循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的原则;平原区工程改造宜分开布置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如灌排渠沟需要结合使用时应进行技术论证,并严格控制渠沟的蓄水位和蓄水时间。3、工程改造中,路、桥、涵等设施的布置应与灌排系统及田间工程的布置相协调,建设标准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输电线路和附属工程设施的布局应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T 50288的要求。4、当末级渠系田间灌溉采用喷灌或微灌时,工程改造还应按喷灌或微灌的要求进行布局。(二) 灌溉输水及排水系统1、灌溉渠道系统改造应符合所在灌区的总体规划和灌溉要求,并应符合相关规定。对不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T 50288要求的灌溉输水及排水系统,应在进行诊断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更新改造方案。2、渠道的纵、横断面复核应符合下列要求:保证设计输水能力、边坡稳定和水流安全通畅;各级渠道之间和渠道各分段之间以及重要建筑物上、下游等的水面均应平顺衔接;末级渠道放水口的水位宜高出平整后田面进水端不少于10cm。3、排水系统工程布置要与灌溉系统统筹考虑。应按有关规范复核设计排水流量、排水面积、排水模数、产流与汇流历时以及对地下水位的控制要求等。4、穿过村镇的灌排渠沟应按照生态环境和水环境建设的要求,进行生态护坡或改造为暗渠。(三) 渠系建筑物1、应根据工程规模、作用、运行特点和灌区总体布置的要求,对灌溉排水建筑物进行更新改造和新建,并应满足灌排系统水位、流量、泥沙处理、施工、运行、管理的要求,适应交通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宜采用联合建筑物的形式。新建工程应选在地形条件适宜和地质条件良好的地点。2、灌溉排水建筑物配套设施,应考虑在灌溉渠道轮灌组分界处或渠道断面变化较大的地点设节制闸;在临近分水闸或泄水闸的渠道下游,可根据需要设节制闸。3、主要建筑物及填方渠道等重要渠段的上游应设置泄水设施;斗渠的末端应有退水设施;有冻害的地区,应设置有效的退水设施,保证冰冻前所有渠道能及时退水。4、渠道需穿越河流、渠沟、洼地、道路时,采用其它类型建筑物不适宜时, 可选用渡槽或倒虹吸。渡槽轴线应短而直,渡槽和倒虹吸进、出口应布置渐变段与上、下游渠道平顺连接。5、填方渠道跨越沟溪、洼地、道路、渠道或穿越填方道路时,可在渠下或路下设置涵洞。涵洞轴线宜短而直,并宜与沟溪、道路中心线正交,进、出口应以圆锥形、扭曲面、八字墙等护坡形式与上、下游渠道平顺连接。6、穿越现有道路的灌排渠沟应按有关规定设置带护栏的桥涵,通过居民点的渠道的改造方案应考虑原有生活、农产品加工等用水的取水要求。(四) 量水设施1、末级渠系量水设施的数量与布局,应以满足细化计量单元,方便定额管理,满足计量收费的要求为原则,并根据试点项目区的具体情况确定。2、应按照“经济、合理、实用”的原则,结合试点项目区的规模、地区特点、管理组织任务与要求,合理布置量水设施,以方便和满足水量调配、计量和节水管理。3、量水设施的选点应布置在渠床稳定,具有规则的横断面,沿渠道的宽度、深度和底坡相同的渠段,且在壅水变动影响范围以外,段内不应有影响水流的建筑物和杂草。四、 工程改造主要措施选择的基本要点(一) 渠道工程(1)末级渠系防渗工程推荐采用U形渠槽防渗技术措施。(2)对原有渠道进行防渗处理时,应重新设计渠道的纵横断面,并复核渠系控制建筑物的底板高程,不符合要求时应采取相应技术措施。(3)在渠床底土渗透性强,地下水位相对较低,输水渗漏损失量大的情况下,宜采取防渗衬砌措施;对于高填方渠道、傍山渠道以及修建在陡坡地段的渠道,一般也宜采用衬砌加固。其他情况下应根据灌区节水改造要求、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在技术经济论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4)对渠床底土较粘重,地下水位相对较高,本身的渗漏损失水量不大的渠道,可以不衬砌。对需用地表水回灌补源的井渠结合灌区,田间渠道除井灌渠道或渠井共用渠道外,一般不宜衬砌。引洪淤灌、引洪补源渠道,除险工险段外一般不宜衬砌。(5)防渗措施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当地条件客观分析,选择适宜的断面形式(如U型断面),并尽可能选用工厂化生产的预制构件。有条件地区应积极采用沥青混凝土、聚乙烯薄膜、土工布等防渗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寒冷与高寒地区,必须采取防冻胀措施,并重视防冻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二) 量水设施(1)末级渠系量水设施的选择应遵循经济、实用、方便管理和易于维护的原则,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推荐采用长喉道量水槽(量水槛)、标准巴歇尔量水槽、矩形无喉段量水槽、抛物线形喉口量水槽、直壁式量水槽等量水设施。(2)量水设施与设备可参照现有技术规范和量水技术指南选择,具体可参考灌溉渠道系统量水规范、灌溉试验规范SL13、堰槽测流规范SL24、水工建筑物测流规范SL20、灌区量水实用技术指南等。(3)量水设备宜用固定式的量水设备,受条件限制时,也可选择易操作和便携式的量水设备,量水设备应满足量测精度要求。(4)堰槽量水等设备宜选用由工厂化生产或预制构件装配的定型产品。量水计和水表应选用经过法定检测机构检测合格的产品。(三) 渠系建筑物末级渠系工程改造中常采用的渠系建筑物主要有涵洞、斗门和农门。涵洞是指埋设在填土下面具有封闭形断面的过水建筑物;斗门、农门是指斗渠、农渠进水口的控制性建筑物。斗门或农门的尺寸一般按标准规格选用,闸板可采用铸铁、钢板和木板制作,斗门启闭可采用手动螺杆启闭机。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斗门和农门推荐采用工厂化生产或现场预制的装配式结构。(四) 低压管道输水工程以管代渠采用低压管道输水工程改造渠道时,应当通过科学论证,合理确定,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实施后能够取得明显效益。低压管道输水工程的设计,应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T 50288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规范GB/T20203的有关要求。(五) 排水工程(1)排水工程不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T 50288和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T246要求时,应通过技术鉴定确定配套和改造方案。(2)对于达不到要求的排水系统,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取完善沟道、渠系建筑物、泵站等排水工程设施的配套建设;整治沟道,增强其排泄能力等措施。对于易塌坡沟道,应采取防坍固坡措施或在田间埋设排水暗管(3)排水建筑物宜采用定型设计和装配式结构。五、 工程改造的主要技术措施(一) 渠道防渗1、渠道防渗的技术要求(1)渠道防渗应符合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T18-91的要求,寒冷地区和严寒地区还应符合渠系工程抗冻胀设计规范SL23-91的要求。几种主要渠道防渗技术与适用条件见表1 。表 1 主要渠道防渗技术与适用条件防渗类型主要材料防渗效果m3/(m2·d使用年限(年)适用条件混凝土类1.现场浇筑砂、石、水泥等0.040.143050防渗、抗冲性能好,耐久性强。适用于不同地形、气候和运用条件的大、中、小型渠道。2.预制铺砌0.060.1720303.喷射法施工砂、石、水泥、速凝剂等0.050.162535优点同上。但需较多的施工设备,施工繁杂。多用于基础为岩石的渠道。埋铺式膜料类1.土料保护层2.刚性保护层膜料、土料、砂、石、水泥等0.040.082030防渗能力强,质轻、运输便利,当用土作保护层时,造价较低,但占地多,允许流速小。适用于中、小型低流速渠道。当用刚性保护层时,造价较高,可用于大、中型渠道。沥青混凝土类1.现场浇筑2.预制铺砌沥青、砂、石矿粉等0.040.142030防渗能力强,适应冻胀变形能力较好,造价与混凝土相近,但目前沥青料源缺乏。一般适用于有冻害的地区,且附近有沥青料源渠道。石料类1.浆砌料石2.浆砌块石3.浆砌卵石4.浆砌石板料石、块石、卵石、石板、水泥、石灰、砂等0.090.252530抗冻和抗冲性能好,施工简易,耐久性强,但防渗能力一般较难保证,需劳力多。适用于石料来源丰富、有抗冻、抗冲要求的渠道。5.干砌卵石挂淤0.200.40(2)防渗明渠可供选择的断面形式有梯形、弧形底梯形、弧形坡脚梯形、复合形、U形、矩形,无压防渗暗渠的断面形式可选用城门洞形、箱形、正反拱形和圆形,详见图1。不同防渗材料可参照表2。应根据当地条件和需要达到的技术要求,选用适宜的断面形式。对于明渠,有条件时应优先采用U型断面。图 1 防渗渠道断面形式防渗结构类别明 渠暗 渠梯形矩形复合形弧形底梯形弧形坡脚梯形U形城门洞形箱形正反拱形圆形混凝土土保护层膜料刚性保护层膜料沥青混凝土料 石块 石卵 石石 板表 2 不同防渗结构适用的断面形式2、混凝土防渗(1)混凝土强度及配合比设计1)设计步骤渠道防渗工程混凝土的配合比,有条件时可按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L/T51502001进行试验确定,其选用配合比应满足强度、抗渗、抗冻和和易性的设计要求。末级渠系渠道混凝土的配合比,亦可参照当地类似工程的经验采用。 混凝土的强度设计混凝土的性能指标不应低于表3中的数值。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冬季过水渠道,抗冻等级应比表内数值提高一级。渠道流速大于3m/s,或水流中挟带推移质泥沙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应低于15MPa。表 3 混凝土性能的允许最小值工程规模混凝土性能严寒地区寒冷地区温和地区小型强度(C)抗冻(F)抗渗(W)1050410504104注1:强度等级的单位为MPa。注2:抗冻等级的单位为冻融循环次数。注3:抗渗等级的单位为0.1MPa。注4:严寒地区为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100C;寒冷地区为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或等于-100C但低于或等于-30C;温和地区为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30C。 配制强度确定为使混凝土具有足够的保证率,须使其配制强度高于设计强度,混凝土的配制强度可按下式计算: (1)式中:RP混凝土的配制强度,MPa;R0混凝土的设计强度,MPa;t保证率系数,可按表4取值;Cv离差系数,可按表5取值。表 4 保证率和保证率系数的关系保证率P(%)80859095保证率系数t0.841.041.281.63表 5 离差系数Cv值R0<C15C20C25>C30Cv0.200.180.15 水胶比的确定混凝土的水胶比,系指砂石料在饱和面干状态下的单位用水量与胶凝材料用量的比值,单位胶凝材料为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与混合材重量的总和。应根据配制强度和耐久性选定。宜通过试验建立相应的试验成果关系式或图表来选择,最后选定的水胶比应满足配制强度、设计抗渗和抗冻标号的要求,且不超过表6中最大允许值。表 6 水胶比最大允许值运行情况严寒地区寒冷地区温暖地区一般情况0.500.550.60受水流冲刷部位0.450.500.50 砂率和用水量的确定混凝土的砂率和用水量应满足和易性和坍落度要求,宜根据石子最大粒径、坍落度和外加剂以及适宜的砂率通过试拌确定。混凝土的坍落度,可参照表7确定,并尽可能采用小的坍落度。表 7 不同浇筑部位混凝土的坍落度(cm)混凝土类别部位机械捣固人工捣固素混凝土渠底1335渠坡有外模板1335无外模板12钢筋混凝土渠底2435渠坡有外模板2457无外模板13 水泥用量的确定水泥用量应根据最后确定的水胶比和用水量确定,对于要求较高的渠道的衬砌混凝土,其胶凝材料的最小用量不宜少于225kg/m3,严寒地区不宜少于275kg/m3。人工捣固时,上述数值还应增加25kg/m3;当掺用外加剂时,可减少25kg/m3。强度低于10MPa的混凝土,可不受此限制。当混凝土有抗冻要求时,优先选择普通硅酸盐水泥;当环境水对混凝土有硫酸盐侵蚀时,优先选择抗硫酸盐水泥。 水、砂、石用量的确定混凝土用水量一般可参照表8确定。表中值适用于卵石、中砂和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当用火山灰水泥时,用水量宜增加1520kg/m3;当用细砂时,用水量宜增加510kg/m3;当用碎石时,用水量宜增加1020kg/m3;当用减水剂时,用水量宜增加1020kg/m3。表 8 混凝土的用水量 (kg/m3)坍落度(cm)石料最大粒径(mm)204080131551651351451101203516017014015011512557165175145155120130混凝土的砂率一般可参照表9确定。石料常用两级配,即粒径5mm-20mm的占40%-45%,20mm-40mm的占55%-60%。表 9 混凝土的砂率用水量石料最大粒径(mm)水胶比砂率(%)碎石卵石400.426322430400.530352833400.633383136用已确定的用水量、水泥用量和砂率,根据“绝对体积法”计算lm3混凝土中的砂、石用量。绝对体积法就是假定混凝土拌和物的体积等于各组成材料的绝对体积(实体积)与空气体积的总和。 试配调整配合比混凝土的配合比初步计算出来以后,还需通过试配进行调整,即用施工时所用的原材料拌以少量混凝土进行试验,以验证其和易性、坍落度、密度和强度是否符合要求。经过调整,适当增减用水量、水泥用量、砂率和水胶比,以确定施工配合比。2)掺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以基准混凝土(未掺粉煤灰的混凝土)配合比为基础,按等稠度、等强度等级原则,用超量取代法(即指粉煤灰掺量大于所取代的水泥量)进行调整。有条件时,渠道混凝土的粉煤灰掺量应按水工混凝土掺用粉煤灰技术规范DL/T505-1996通过试验确定,无试验条件时,渠道混凝土的粉煤灰掺量,可按表10选定。表 10 粉煤灰掺量水泥等级混凝土性能指标粉煤灰掺量(%)强度抗冻32.5C10F50204032.5C15F503032.5C20F50253)细砂、特细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细砂、特细砂混凝土应具有低砂率、低流动性等特点,并且测定其和易性和工作度(坍落度已不能准确反映其真实情况),因此,设计时,要求水泥用量较中、粗砂混凝土适当增加20 kg/m330 kg/m3,并严格控制水胶比,必要时适量掺加塑化剂;砂率较中砂混凝土减少15%30%;采用低流态或半干硬性混凝土时,坍落度不大于3cm,工作度不大于30s。4)喷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喷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除应满足混凝土设计标号外,尚应满足粘附性好、回弹量少、粉尘少、不发生管道堵塞等要求。因此,其水泥浆、外加剂及细骨料的含量要多一些。喷射混凝土的最佳配合比可参照: 水泥、砂和石料的重量比,宜为水泥:砂:石子=1:(22.5):(22.5); 宜采用中、粗砂,砂率宜为45%55%,砂的含水率宜为5%7%; 石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15mm; 水胶比宜为0.40.5; 宜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其用量为375kg/m3400kg/m3; 速凝剂的掺量宜为水泥用量的2%4%等要求,经试拌、试喷来确定。(2)防渗结构设计混凝土防渗采用的结构形式有板型、槽型和管型等,其中板型和槽型结构最为常用,按截面形状不同可分为等厚板、楔形板、肋梁板、冂形板、空心板、弧型渠槽和U型渠槽等。末级渠系渠道混凝土防渗结构型式宜采用等厚板。当渠基有较大膨胀、沉陷等变形时,除采取必要的地基处理措施外,应采用整体式U形或矩形渠槽,槽长不宜小于1.0m。特种土基宜采用板膜复合式结构。1)等厚板等厚板因施工简便,质量容易控制,造价较低,所以得到了普遍应用。等厚板的厚度,与工程环境及施工条件、渠道大小及重要性等有关,目前尚无适当的计算方法,一般根据经验选用。渠道流速小于3m/s时,梯形渠道混凝土等厚板的最小厚度可参照11选取;流速为34m/s时,最小厚度宜为10cm;流速为45m/s时,最小厚度宜为12cm;水流中含有砾石类推移质时,渠底板的最小厚度宜为12cm;超高部分的厚度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4cm。当地基吸浆严重时,浇筑混凝土前应铺一层很薄的塑膜以防漏浆,否则,应将表11中的数值加大2cm左右。混凝土板的尺寸应根据地基稳定性和施工条件选定,现场浇筑的混凝土板单块尺寸以35m为宜;预制混凝土板的尺寸,根据安装、搬运条件确定,人工施工时,一般不宜超过lm。表 11 混凝土防渗层的最小厚度渠道设计流量(m3/s)温和地区(cm)寒冷地区(cm)素混凝土喷射混凝土素混凝土喷射混凝土244652)弧形、U形或矩形渠槽弧形和U形渠槽具有良好的力学、水力学性能,抗外力性能佳、占地少、防渗效果显著。当渠基土稳定且无外压力时,U形渠和矩形渠防渗层的最小厚度,应按表11选用;渠基土不稳定或存在较大外压力时,U形渠和矩形渠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并根据外荷载进行结构强度、稳定性及裂缝宽度验算。3)暗渠钢筋混凝土无压暗渠的设计荷载,应包括自重、内外水压力、垂直和水平土压力、地面活荷载和地基反力等。(3)防渗结构施工1)制作模板应根据设计图和选定的施工方法制作稳定坚固、经济合理的模板。模板制作的允许偏差值,应符合表12规定。现浇混凝土模板安装净距,沿渠道纵向的允许偏差值为±10mm,沿宽度方向的允许偏差值为±30mm。预制混凝土板框架模板两对角线长度差的允许偏差值为7mm。表 12 模板制作的允许偏差值(mm)偏差名称木模钢模与现浇边坡混凝土板设计斜长和表面模板设计长度相应尺寸的偏差+20+10与混凝土板设计厚度和伸缩缝设计深度、宽度相应尺寸的偏差±3±2模板面局部不平整度(用2m直尺检查)±3±2拼接的相邻两板面高度差±1拼接板的缝隙±1连接配件的孔眼位置±12)加工钢筋当需要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时,钢筋的加工、接头、安装要求和模板的其它要求,应符合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 51442001的规定。3)按确定的配合比配料严格按试验确定的混凝土配合比进行配料,不应擅自更改。水泥、砂、石、掺和料均应以重量计,水及外加剂可折算成体积加入。小型渠道可将砂、石用量折算成体积配料。4)浇筑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前,土渠基应先洒水浸润,在岩石渠基上浇筑混凝土,或需要与早期混凝土结合时,应将基岩或早期混凝土凿毛并刷洗干净,铺一层厚度为1cm2cm的水泥砂浆,水泥砂浆的水胶比,应较混凝土小0.030.05。混凝土应采用机械拌和,拌和时间不应少于2min。掺用掺和料、减水剂、引气剂的混凝土及细砂、特细砂混凝土用机械拌和的时间,应较中、粗砂混凝土延长1min2min。混凝土应随拌、随运、随用,因故发生分离、漏浆、严重泌水和坍落度降低等问题时,应在浇筑地点重新拌和,若混凝土初凝,应按废料处理。现场浇筑混凝土,宜采用分块跳仓法施工,同一浇筑块应连续浇筑,因故间歇时间超过60min-90min时,应按浇筑前的规定处理。用衬砌机浇筑时,宜连续施工。采用喷射法施工时,先送风、水,后送干料,掺有速凝剂的干拌和料的存放时间,不得超过20min。喷头处的压力应控制在0.1MPa左右,水压不应小于0.2MPa。一次喷射的厚度,掺有速凝剂时,宜为7cm10cm;不掺速凝剂时,宜为5cm7cm。分层喷射时,表面一层的水胶比宜稍大。喷射每层混凝土的间隔时间,掺有速凝剂时,宜为15 min20min;不掺速凝剂时,应根据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确定。喷射作业完毕,应先将喷射机和管道中的干料清除干净,再停水、风。因故不能继续作业时,应及时将喷射机和管道中的积料清除干净。采用预制板(槽)砌筑时,混凝土预制板(槽)初凝后即可拆模。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上时方可运输,并按设计要求和砌筑缝施工的有关规定砌筑。安砌应平整、稳固,砌筑缝的砂浆应填满、捣实、压平和抹光。低温季节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应参照水工混凝土施工规程DL/T51442001的规定进行。5)振捣混凝土混凝土应采用机械振捣。使用表面式振动器时,振板行距宜重叠5 cm 10cm,振捣边坡时,应上行振动,下行不振动。使用小型插入式振捣器,或人工捣固边坡混凝土时,入仓厚度每层不应大于25cm,并插入下层混凝土5cm左右,振捣器不要直接碰撞模板、钢筋及预埋件。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捣固时,边角部位及钢筋预埋件周围应辅以人工捣固。机械和人工捣固的时间,应以混凝土开始泛浆时为准。衬砌机振动时间和行进速度,宜经过试验确定。6)表面处理及养护现场浇筑混凝土完毕,应及时收面。细砂和特细砂混凝土还应进行二次收面。收面后,混凝土表面应密实、平整、光滑,且无石子外露。混凝土伸缩缝应按设计要求施工。采用衬砌机浇筑混凝土时,可用切缝机或人工切制半缝形的伸缩缝,并按有关充填伸缩缝的规定填充。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养护。3、膜料防渗(1)防渗结构设计1)防渗层结构类型埋铺式膜料防渗层结构一般包括:膜料防渗层、过渡层、保护层等(见图2)。无过渡层的防渗结构(见图2-a)宜用于土渠基和用粘性土、水泥土作保护层的防渗工程;有过渡层的防渗结构(见图2-b),宜用于岩石、砂砾石、土渠基和用石料、砂砾石、现浇碎石混凝土或预制混凝土作保护层的防渗工程。图2 埋铺式膜料防渗层结构2)土保护层膜料防渗 铺膜范围与基槽断面形式膜料防渗层按铺设范围分,有全铺式、半铺式和底铺式三种。一般多采用全铺式,半铺式和底铺式可用于宽浅渠道,或渠坡有树木的改建渠道。土渠基膜料防渗层铺膜基槽断面形式,应根据土基稳定性、防渗、防冻要求与施工条件合理选定,可采用梯形、弧底梯形、弧形坡脚梯形等断面形式。膜层顶部,宜按图3铺设。图3 膜层顶部铺设形式 膜料选择 膜料包括土工膜、复合土工膜等。在寒冷和严寒地区,可优先采用聚乙烯膜;在芦苇等穿透性植物丛生地区,可优先采用聚氯乙烯膜。末级渠系的渠道宜用厚度为0.18mm0.22mm的深色塑膜,或厚度为 0.60mm0.65mm用无碱或中碱玻璃纤维布机制的油毡。特种土基,应结合基土处理情况采用厚度0.2mm0.6mm的深色塑膜。有特殊要求的渠基,宜采用复合土工膜。 过渡层确定过渡层的材料在温和地区可采用灰土或水泥土;在严寒和寒冷地区宜采用水泥砂浆。采用土及砂料作过渡层时,应采取防止淘刷的措施。过渡层的厚度宜按表13 选用。表13 过渡层的厚度(cm)过渡层材料厚度灰土、塑性水泥土、砂浆土、砂2335 土保护层土保护层的厚度,根据渠道流量和保护层土质情况,可按表14采用。土保护层的设计干密度,应经过试验确定。无试验条件时,采用压实法施工,砂壤土和壤土的干密度不应小于1.50g/cm3;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采用浸水泡实法施工时,其干密度宜为1.40 g/cm31.45 g/cm3。为保证土保护层的稳定性,土保护层防渗膜料的边坡设计应符合表15的要求。表14 土保护层的厚度(cm)保护层土质类别渠道设计流量(m3/s)2砂壤土、轻壤土4550中壤土4045重壤土、粘土3540表15 土保护层膜料防渗的最小边坡系数保护层土质类别渠道设计流量(m3/s)2粘土、重壤土、中壤土1.50轻壤土1.50砂壤土1.753)砂砾料保护层膜料防渗砂砾料保护层膜料防渗的结构设计与土保护层膜料防渗基本相同,但砂砾料的保护层厚度较小为2540cm,温暖地区选小值,严寒地区取大值,且必须设置过渡层。过渡层一般设在膜面,对岩石或砂砾石渠基,则膜面和膜下均应设置过渡层。当选用灰土、塑性水泥土、砂料为过渡层时,厚度为23cm,当选用素土、砂时为35cm。4)刚性材料保护层膜料防渗水泥土、石料和混凝土保护层统称刚性材料保护层,主要作用是保护膜料,不考虑其防渗作用,故其厚度小,但需设置过渡层。其厚度可按表16选用。在渠底、渠坡或不同渠段,可采用具有不同抗冲能力、不同材料的组合式保护层。表16 不同材料保护层的厚度(cm)保护层材料水泥土块石、卵石石板混凝土现浇预制保护层厚度4620303410485)防渗结构与建筑物的连接膜料防渗层应按图4用粘结剂与建筑物粘结牢固。土保护层与跌水、闸、桥连接时,应在建筑物上、下游改用石料、水泥土、混凝土保护层。水泥土、石料和混凝土保护层与建筑物连接应按要求设置伸缩缝。图 4 膜料防渗层与建筑物的连接(2)防渗结构施工1)基槽开挖首先清理渠床杂物和淤积物,然后开挖铺膜基槽断面。渠槽土基要夯实、整平、顺直,并严格控制基槽的高程和断面尺寸。岩石或砂砾石基槽,宜用适宜的材料(砂浆、水泥土和砂等)整平,并铺设过渡层。2)膜料加工 搭接法:可用于大块膜料施工中的现场连接,或小型的膜料防渗渠道。搭接宽度20cm。应膜层平整,层间洁净,上游一幅压下游一幅,缝口吻合紧密。 焊接法:聚氯乙烯、氯化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等土工膜宜用电热楔焊接、电烙铁焊接等热元件焊接法。 粘接法:聚氯乙烯膜可用聚氯乙烯胶或聚胺酯类胶(铁锚101 胶或902 胶)进行粘接。复合式土工膜中的聚氯乙烯膜可用上述方法粘接,两面的丙纶土工布可用LDJ246 氯丁橡胶粘接。聚乙烯膜可用KS 热溶胶粘接。油毡宜用热沥青或沥青玛碲脂粘接。其粘接工艺与塑膜类同。沥青玛碲脂的配合比为沥青:矿粉=1:1-1:1.4。3)膜料铺设 根据渠道大小将膜料加工成大幅备用,也可在现场边铺边连接。按先下游后上游的顺序,上游幅压下游幅,接缝垂直于水流方向铺设膜层。先将膜料下游端与已铺膜料或原建筑物焊接(或粘接)牢固,再向上游拉展铺开。膜层不要拉的太紧,并平贴渠基,膜下空气应完全排出。按要求铺埋膜层顶部,并焊接好大、小膜幅间的连接缝。 检查并粘补已铺膜层的破孔,粘补膜应超出破孔周边10cm20cm。填筑过渡层或保护层的施工速度应与铺膜速度相配合,避免膜层裸露时间过长。4)保护层的填筑对土保护层施工除应符合土料防渗的要求外,还应做到填筑保护层的土料,不得含石块、树根、草根等杂物。采用压实法填筑保护层时,禁止使用羊脚碾。中、小型渠道采用浸水泡实法填筑砂壤土、轻壤土和中壤土保护层时,应一次性填好保护层,填筑断面尺寸宜留10%15%的沉陷量。待反复浸水沉陷稳定后,缓慢泄水,填筑裂缝,并拍实、整修成设计断面。对砂砾料保护层的施工,应先铺膜面过渡层,再铺符合级配要求的砂砾料保护层,并逐层振压密实。压实度不应小于0.93;渠道断面应符合设计要求。对刚性材料保护层的施工,应符合水泥土防渗、砌石防渗和混凝土防渗的有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