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

    • 资源ID:50909034       资源大小:234KB        全文页数:5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

    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篇形势和目标第一章 “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十五”以来,我市按照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实施科教兴市、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经营城市战略,加强工业,提高农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向建立新型工业城和生态农业市的目标迈进,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了“两个略高、两个确保”的奋斗目标。“十五”计划顺利实现。(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高于10%的计划目标。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0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70.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33.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411元,与“九五”末相比,增加6771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96亿元。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翻了一番,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二)产业素质明显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粮食、棉花、烟叶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得到巩固,花卉、蔬菜、中药材三大特色产业迅速发展,畜牧业持续增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农业产业化走在了全省前列。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重点培育形成的电力装备、烟草、金刚石制品、发制品、食品、轻纺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一城三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国家(许昌)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落户许昌,先进制造业的实力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明显加快。以曹魏文化、钧瓷文化、生态休闲度假游为主线的旅游产业发展迅速,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社区服务、农村服务、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得到发展。(三)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通过实施经营城市战略,实现了城市资源合理配置、高效使用,促进了区域中心城市、县级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以及市区环境的明显改善。市东城区建设初具规模,新区近2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许昌市城区面积达到50.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51.4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2%。创“三城”、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取得显著成效,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四)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高速公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许平南高速、许尉高速相继建成通车,许登高速、许亳高速、郑石高速已开工建设,“米”字型高速公路构架正在形成。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4.6倍。电力电网建设成效显著。禹州电厂一期工程2×35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实现并网发电,全市装机总量超过100万千瓦;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实现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煤炭资源整合和开发建设取得突破,平煤十三矿、梁北煤矿建成投产,首山一矿、泉店煤矿等大型矿井开工建设。建成市区、禹州、长葛天然气利用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了白沙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重点防洪工程和具有综合效益的骨干水利工程,进一步提高了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十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2亿元,年均增长20%,高于12%的计划目标。(五)改革开放成果丰硕。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了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已初步建立,企业经营活力进一步增强。加快了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粮食流通体制、行政审批制度等改革步伐,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活跃,形成了竞相发展的强劲势头。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占GDP比重不断提高,2005年达到57.6%。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利用外资领域不断拓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五年累计出口12.8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2.6倍,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5亿美元。(六)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769元,年均增长 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43元,年均增长7.6%。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五年低于5%的计划目标。实施了农村道路村村通和乡镇卫生院改建工程,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失业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普九”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市区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2.4%;高等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许昌师专升格为许昌学院,组建了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农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完成349所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人口保持了较低的增长速度。全市林木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省定标准,“碧水蓝天”工程基本实现。文化、体育、民政、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专栏1 “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指标名称2000年实际“十五”计划目标“十五”实际完成2005年年均增速%2005年实际年均增速生产总值(亿元)291.34601060312.4其中:一产增加值(亿元)61.677599.66.1二产增加值(亿元)153.825411370.315.3三产增加值(亿元)75.912911.5133.110.4三次产业结构26.2:46.8:2716.7:55.2:28.116.3:61.3:22.4人均生产总值(元)6640100659134111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74.1(295.2)(500)12239.4(662)20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3032年末总人口(万人)440460450人口自然增长率()5.7274.26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520321053643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511068406776912花卉种植面积(万亩)10405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2020公路通车里程(公里)275030003500总体上看,五年来我市综合实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人民群众得到了较多实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站在了新的战略起点上,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第二章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指标名称2000年实际“十五”计划目标“十五”实际完成2005年年均增速%2005年实际年均增速公路网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7087发电机装机总容量(万千瓦)19.2594.25100外贸出口总额(万美元)139172000083557920.6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万美元)1785287010426019研究开发费用占GDP比重()1.21.50.9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万人)12.5城镇登记失业率()2.353森林覆盖率()16.72221城市绿化覆盖率()35.93742.68注:1、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计划目标为2000年价格,2005年实际数为当年价,年均增速按可比价计算。2、人口自然增长率,“十五”前四年分别为5.2、5、4.3、4.15。3、城镇登记失业率,“十五”前四年分别为:2.1、1.6、2.8、3.0。“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一、国家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把中部地区列为重点开发区域,在资金、政策和重大建设布局上,支持中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大型煤炭基地、精品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中心、市场体系等领域内的项目建设,有利于我市发挥区位、市场、资源和产业优势,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加快发展步伐。二、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有利于我市立足农业特色,发挥传统农区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繁荣农村经济。三、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沿海地区产业受土地、能源和劳动力趋紧的约束,加紧向中西部转移,有利于我市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引外部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拓宽发展空间,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四、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中原城市群建设,将许昌列入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城市,率先建成核心区内完善的高速公路网和城际快速通道,有利于我市加快产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五、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全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加速升级,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进一步形成,有利于支撑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稳步提高。特别是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已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全市上下形成了团结奋进、干事创业、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更为我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可靠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偏弱,城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大产业之间的联动性较弱,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外向型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开放度较低;“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因此,“十一五”期间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难度将会加大,任务将会更加艰巨。第三章“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十一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优先发展工业,优先发展市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服务业水平,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打造中原城市群中个性突出的产业许昌;创新体制,创优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总体原则是:坚持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关系,注重在加快发展中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坚持正确处理结构、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注重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坚持正确处理中心城市带动、县域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注重加快市区经济发展和城乡互动;坚持正确处理启动内在活力和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关系,注重把体制创新与对外开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坚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统一的关系,注重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坚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关系,注重以人为本,改善群众生活,构建和谐社会。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0元。建设工业集约、农业先进、服务业充分发展的产业许昌;文化发达、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宜居许昌。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在201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今后五年,是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为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居河南省前列;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二、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有较大提高,“136”现代工业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新农村示范区初具规模;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降低20%,生态环境有效改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和谐许昌建设专栏2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类别指标名称2005年实际“十一五”规划指标属性2010年年均增速经济增长生产总值(亿元)603106312预期性人均生产总值(元)1341122600预期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元)239.4(662)482(1857)16预期性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万美元)360007150015预期性外商直接投资(万美元)42601060020预期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19.9645.718预期性经济结构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83.788预期性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57.670预期性研究开发费用占GDP比重()0.91.5预期性城镇化率()3240以上预期性人口资源环境年末总人口(万人)4504706.46约束性市区面积(平方公里)50.880预期性市区人口(万人)51.480预期性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五年降低20%约束性耕地保有量(万公顷)34.3934.39约束性林木覆盖率(%)2126约束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317320约束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385约束性取得显著成效。类别指标名称2005年实际“十一五”规划指标属性2010年年均增速公共服务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7769119709预期性农民人均纯收入(元)364348706预期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15.3100约束性城镇登记失业率()34预期性城镇人口基本养老覆盖人数(万人)2529约束性劳务经济收入(亿元)70100预期性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2.482预期性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万人)2.53预期性规划指标的属性 预期性指标,体现政府战略意图,主要通过改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努力实现;约束性指标,主要通过政府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完成。第二篇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发展实现“两个突出”、“三个转变”,即:突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出提升培育企业品牌成长能力;产业发展模式由基地向集群转变,产业空间布局由分散向集中转变,企业增长方式由依靠传统资源向依托技术创新转变。建立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发展先进制造产业为带动力量、以实现产业集约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工业体系,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第四章做强国家(许昌)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以许继高科技电气城为依托,强化国家(许昌)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建设,实施“以城促园,以园引资,形成高端产业集群优势”的发展战略。依托许继集团、阳光集团、森源电气公司等骨干企业的发展优势,以电力装备制造为基础,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力装备、成套工程设备、环保产品、民用机电产品为主体的信息产品制造业。积极引进电子信息技术企业,发展与信息产业链条配套的新兴产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公司及企业集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聚集。推动以电力电子系统为核心,以工业电子为主体的应用导向型产业格局的纵向延伸;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强化高新技术的辐射效应,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应用软件、工业控制装备和系统、轻工电子、机床电子、汽车电子等新型电子产品的横向发展,形成“一纵一横”的信息产业集群。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一批产业关联度强、技术含量高的项目落户产业园,提升园区产业聚集能力。把国家(许昌)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打造成为中国电力电子系统产品的研发、制造、检测、销售、服务和培训的基地。第五章巩固三大工业基地烟草工业基地。以许昌卷烟总厂为发展核心,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一名一大”,即:培育“帝豪”为全国名牌,“金许昌”成为百万箱大牌,提高市场占有率;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推动企业积极整合烟草工业资源,运用资本运作方式,实施跨省区资产重组,建成全国较大的烟草集团;依托许昌卷烟总厂,建成烟草薄片生产线;进一步提高我市烟叶生产、复烤、烟机制造、卷烟、科研教育为一体的全国性烟草工业基地地位。到2010年卷烟生产能力力争达到150万箱。金刚石及其制品生产基地。鼓励黄河集团进行战略创新,加大技术开发力度,以人造金刚石为主业,延长产品加工链条,发展上游和下游产品,研制开发大规格金刚石及民用金刚石制品,锻造金刚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建成世界最强的金刚石及其制品生产基地,实现金刚石单晶及制品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居同行业首位。到2010年实现金刚石单晶产量30亿克拉,各类金刚石制品产量20亿件(套)。发制品生产基地。以瑞贝卡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加速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争创名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产业规模;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体制创新,提升管理水平;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引导发制品聚集生产;充分发挥发制品行业协会的作用,规范企业发展行为,促进企业联盟发展,建设有序、公平竞争的良性体系;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研发能力,锻造产业核心竞争力。第六章培育六大优势产业食品工业。抓住河南省建设京广食品工业产业带和许昌等五大产业密集区的机遇,推动战略创新,促进高新技术在食品行业的应用,增强食品工业竞争力。拉长大豆精深加工、小麦精深加工、肉蔬精深加工三大产业链条;加快许昌县腐竹生产、长葛蜂产品加工、禹州红薯“三粉”加工、开发区生物保健食品生产、许昌县食用菌生产加工五大特色食品产业聚集区建设。重点支持众品公司、山花公司、湖雪公司等一批食品企业快速发展,推进食品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化、食品质量优质化。推动食品工业由产量优势向“品牌加规模”优势转化,由传统加工向高新技术加工转化,由粗放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化,形成高附加值基础上的规模效益。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充分发掘我市汽车及零部件领域的优势,积极进行产业整合与资本运营,培育行业龙头,形成产业集中优势,紧紧围绕卡车、传动轴、万向节、汽车玻璃、车轮五大产品规模和质量的提升,实现卡车上目录,传动轴、万向节出国门,车轮、汽车玻璃进整车厂。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五大产品集群建设:加快轻卡、中卡汽车、低速汽车、三轮汽车、专用汽车等系列产品集群建设;加快传动轴产品集群建设;加快万向节总成系列产品集群建设;加快汽车玻璃产品集群建设;加快汽车车轮产品集群建设。从而推动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整体上规模,努力把我市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生产基地。造纸业。依托一林纸业、宏腾纸业、宏伟纸业、飞达集团四家造纸企业,做好三个强化、三个提升:强化项目带动,提升骨干企业实力;强化结构调整,提升产品档次;强化环境意识和循环经济建设,提升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实现清洁生产。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努力打造河南省最大造纸集团;通过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力争成为河南省造纸工业排头兵。到2010年造纸企业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以上。纺织服饰业。做好四个强化:强化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档次;强化结构调整,拉长产业链条;强化扶优扶强,培植企业集团;强化产业聚集,打造纺织强市。立足我市纺织企业现有基础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加快更新淘汰现有落后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大力发展棉纺织业,突出发展儿童服饰业,适度发展印染业,逐步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塑造行业品牌和市场品牌。重点支持骆驼鞋业、豫中纺织、裕丰纺织、花都纺织等一批骨干纺织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实施强强联合,形成规模优势,强化竞争能力,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纺织产业基地。能源工业。以循环经济效应为基础,重点支持禹州、襄城两地的煤炭资源整合;以建设全省重要能源工业基地为发展目标,以重大能源项目建设为主攻方向,建成东城区热电厂、禹州电厂二期两大电源工程,推进首山一矿、泉店煤矿等六大百万吨级煤炭矿井建设,加快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争取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到“十一五”末,煤炭生产能力达到2500万吨以上,总装机容量达到250万千瓦。建材业。依托我市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卫生陶瓷、铝型材、水泥等优势建材业。以长葛、禹州卫生陶瓷生产基地为依托,鼓励技术创新,加大科技投入,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发展高档卫生洁具和高档建筑陶瓷。加大新型建材的研发投入,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鼓励长葛大周有色金属加工产业聚集区发展新型铝型材;整合水泥生产资源,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关停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小水泥企业,重点支持中锦水泥、老牌水泥等企业加快发展。专栏3 “136”工业体系名称销售收入(亿元)平均增长2005年实际2010年目标电力电子产业6315020烟草工业54.413320金刚石及制品生产30.2510228发制品生产23.76018食品工业10740025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4521036造纸业15.214356纺织服饰业42.118034能源工业6013718建材业42.410520合计483.05162027.3“136”工业体系。是指通过发展壮大“一园”(国家(许昌)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三基地”(烟草工业基地、金刚石生产基地、发制品生产基地),“六大优势产业”(食品工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造纸工业、纺织服饰业、能源工业、建材业),形成高新技术纵向辐射,先进制造业横向拓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约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136”工业体系重大项目:“十一五”期间,“136”工业体系计划安排3000万以上的重大项目213个,计划总投资595亿元。第七章壮大强势产业集群注重核心能力培育,发挥重点企业的骨干带动作用,培育壮大一批带动能力强、技术辐射功能强、综合效益好、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实行动态管理,筛选一批重点企业,按照关于加快重点企业发展的意见,集中加以扶持,努力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十亿、超五十亿、超百亿,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核心竞争力强、在省内外处于领先地位、行业内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优化工业区域布局,促进重点产业集聚,壮大工业园区规模,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以形成规模效益、建立产业共生机制、实现产业集约发展为目标,重点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构建现代工业架构。壮大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南省(魏都)民营科技园区、许昌县尚集民营工业园、许昌县邓庄食品工业区、禹州钧(陶)瓷工业区、长葛大周有色金属加工区、鄢陵马栏棉短绒加工区、襄城焦化工业区等聚集区规模。按照带状城市发展总体要求,充分发挥107国道、清潩河的贯穿连接作用,促进主要工业区向产业集群发展。对各地已经形成的相对集中的纺织、造纸、建材、有色金属加工、发制品、精细化工、陶瓷等特色经济集聚带,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不断完善产业结构,发展配套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发挥块状经济的资源、区位、技术、人才等优势,使其地域性和规模性更加突出,实现特色产业因势而立、因势而强的新跨越,进一步提高优势产业和块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发掘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我市劳动力相对富余、成本较低的优势,大力发展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创造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人员,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强化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品牌战略,积极开展“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活动,提高我市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强质量认证认可,强化计量技术基础,努力提高我市电力装备、烟草、食品等支柱产业的产品质量水平,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知名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到2010年,新创中国名牌产品6个,河南名牌产品40个,10种(类)农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认证,全市70规模以上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第三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突出“四化”建设,即:发展农业信息化,深化农业特色化,推进农业科技化,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以信息技术为向导,以粮烟生产、猪鸡养殖为基础,以生态农业为支撑,以结构升级为目标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八章发展农业信息化建立和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互联网、电视、电话、广播、报刊等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扩大农业信息网络覆盖面,提高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水平。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价格供求与市场监测预警、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智能农业专家等信息系统,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以发展数字农业为目标,实现信息技术在小麦、花木、烟草、畜牧业、节水灌溉五个重点应用领域的突破。基本实现农业信息传播的数字化,农业信息采集、分析、决策和发布的网络化,推动农产品的网上交易。利用农村干部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农民工培训力度,增强农民致富本领。积极探索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建设国家农业信息化示范市。第九章深化农业特色化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重点发展花卉苗木生产,“十一五”末,花卉苗木面积发展到80万亩,力争达到100万亩。继续支持311国道许昌至鄢陵段和107国道许昌至长葛段花卉长廊、禹州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襄城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三大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构建以无公害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为载体的现代农业框架,努力打造生态许昌。加快发展畜牧业,以许昌城郊和长葛南北连线为中轴线,从长葛向西、东方向延伸,西连禹州北西部浅山区、东接鄢陵东南部,形成平面伞状畜牧业发展绿色产业带,重点发展猪、鸡两大产业,推动养殖小区和加工企业向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和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第十章推进农业科技化发挥许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功能作用,加快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和推广,完善农业园区规划的“一园九区”项目建设,采用现代工业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加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高技术企业孵化基地、新型农业人才培训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到2010年,基本建成符合二十一世纪农业发展方向的农业科技园区。第十一章加快农业产业化鼓励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将特色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循环经济建设、旅游休闲服务相结合,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形成中原城市群农业产业化基地示范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贮藏、运销业,继续提高农村二、三产业比重。加大对众品食业、山花实业、湖雪面粉、华龙公司、北方花卉、群发蔬菜等20家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长远战略规划、技术创新、经营创新以及内部管理水平提升,尽快形成一大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快发展优质小麦、大豆、红薯、生猪、蔬菜、中药材、棉花、烟叶、食用菌、蜂产品、林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形成一批辐射面广、吞吐量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村商品流通,拓展农产品订单交易和网上交易。第十二章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效潜力,引导农民从事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打破城乡界限,积极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以提高农民技能为突破口,坚持就地转移和向外输出双管齐下,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构建发展劳务经济的长效机制。增加农民工培训投入,不断完善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承担的输出转移培训经费投入机制;坚持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逐步推行就业准入持证上岗制度;积极探索在输入地建立党、团、工会组织,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管理;不断完善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户籍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社会保障、权益维护、跟踪服务、回归创业等方面的政策,为进城务工人员创造良好的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第十三章 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利用水资源,积极推进节水灌溉技术,2010年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60万亩。提高农村供水保证率和饮用水质的安全,解决好农村50万人安全饮水和重点小城镇的供水问题。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加大农村县乡道路和乡村道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实现所有行政村和人口较多的自然村通水泥路(油路),乡道村道达到四级以上标准,所有行政村通客车。加强村庄建设规划,优化村庄布局,重点发展中心村,合理归并自然村,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集中,积极推进农村节能省地抗震型住宅建设。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各级财政逐年增加老区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的扶持力度,基本解决老区8.4万贫困农民的温饱问题。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逐步发展规模经营。深化农村税费体制、农产品购销体制、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不断深化农村党建“十百千”工程建设,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努力营造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第十四章 搞好新农村示范区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遵循“统一规划、党政主导、产业支撑、市场运作、突出特色、农民拥护”的原则,以新农村示范区和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为重点,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施“五型”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建设新路子。突出抓好新农村示范区建设。在许昌至长葛87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按照“双城一体、组团发展、带状布局、生态支撑”的总体规划要求,以“一轴、二区、两带、三园”建设为重点,强化生态建设;以三个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强化产业支撑;以道路建设为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为重点,强化村庄改造。逐步形成城在村中,村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新型城乡一体化新农村示范区。在新农村示范区以外的区域,以国道、省道沿线和水源地河道沿线及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乡镇所在地为重点,把扎实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党建 “十百千”示范工程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着力规划建设一批具有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以点带面,典型引路,通过示范带动,走具有地方特色的强乡、强村、富民之路。专栏4 “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指标单位2005年实际2010年目标花木面积万亩5180-100中药材面积万亩3550无公害蔬菜面积万亩8.750畜牧业增加值亿元35.662转移农村人口万人32100旱涝保收面积万亩293313新农村示范点个027新农村示范区新农村示范区范围。京广铁路以东、京珠高速公路以西、许昌北环路以北、长葛南外环以南的区域,面积87平方公里,涉及长葛市、许昌县、魏都区的7个乡(镇、办)、61个行政村、11万人、13万亩土地。一轴。许昌至长葛城际通道。二区。8.4平方公里许昌县新城区、长葛市新城区。三园。长葛市机场5000亩生态园,融进音乐始祖葛天氏文化内容;许昌县尚集镇周庄附近5000亩生态园,融进三国曹魏和华佗中医药疗养旅游文化内容;魏都区高桥营王庄附近1000亩生态园,融进四季采摘生态游乐内容。两带。清潩河14公里林水一体景观带;曹操饮马河17公里林水一体景观带。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农村安全饮水。解决50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水利建设。主要防洪河道的防洪标准建设达到20年一遇,平原河道除涝标准达到5年一遇。沼气建设。解决20万户农民家用燃气。农村公路建设。新改建和建设农村公路3000公里。农业扶贫开发。完成5万亩土地开发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8.4万贫困农民的脱贫问题。退耕还林和平原绿化工程。完成退耕还林5124公顷,高标准农田林网133333公顷,林网控制率达到95以上。三个工业园区。5平方公里河南(魏都)民营科技园、7平方公里许昌县尚集民营工业园和2.7平方公里长葛市民营工业物流园。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以打造人文许昌为目标,加快“五个发展”:即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房地产业,快速发展金融业,努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扩大服务业规模,提升服务业水平,促进服务业的充分发展。把许昌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最适宜人们工作、生活、旅游、休闲的人文城市。第十五章大力发展旅游业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创新产业运行机制,加快景区景点建设步伐,强化宣传促销力度,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建立旅游资源保护机制。建设以三国曹魏文化和钧瓷文化为核心,以生态花卉文化为基础,以人文关怀为导向,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协调发展的人文许昌。加快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步伐。以曹魏文化、钧瓷文化和自然生态休闲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为重点,加快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步伐。结合新农村建设、带状城市建设和旅游名城建设、旅游目的地建设,开发建设魏都风情区、曹魏三国园、灞陵桥等景区景点,打造三国曹魏文化龙头品牌;开发建设“一城”(钧瓷陶艺博览城)、“一镇”(钧都神垕古镇)等重点项目,打造钧瓷文化旅游品牌;开发建设鄢陵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葛天音乐生态园,打造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品牌;进一步完善许继集团、黄河集团、瑞贝卡公司、许昌卷烟总厂工业旅游示范点,提升规范许昌特色工业旅游。强化旅游品牌宣传促销力度。整合各方资源,增加宣传投入。强化城市旅游形象和理念,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旅游推介。搞好曹魏文化研讨会暨曹魏文化节、中国钧瓷文化节、中原花卉苗木博览会暨鄢陵生态旅游节等活动的策划,开拓观光、休闲、商务三大市场。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开办许昌旅游咨询网和旅游政务网,提升许昌形象,扩大许昌影响。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加快

    注意事项

    本文(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为本站会员(赵**)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