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研究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doc
-
资源ID:50915227
资源大小:473KB
全文页数:4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研究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doc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发布2011-×-×实施2011-×-×发布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研究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Integrated Compilation and Study on Geological Data about Solid Mineral Exploration (征求意见稿)DZ/T ××××2011(代替DZ/T0079-9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40前 言本标准是根据多年来矿产勘查、开发实践及相关研究成果,在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试行)(地矿字1980290号)、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9-93)的基础上,参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 00332002)和铀矿地质勘查规范(DZ/T 01992002)等18个矿种(类)规范、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编制。本标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矿产资源储量司,国土资源标准化研究中心、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国黄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核工业地质局。本标准起草人: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目 次1 范围32 规范性引用文件33 总则33.1目的任务33.2基本要求34 原始资料系统整理44.1单项地质成果资料的检查44.2标本(样品)采集、鉴定结果的资料整理44.3 样品测试结果的资料整理44.4专项标本(样品)采集、鉴定及测试资料的整理54.5 测量资料整理54.6地质填图的资料整理64.7 探矿工程资料整理64.8物探、化探资料整理74.9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料整理75 勘查资料综合研究85.1各勘查阶段综合研究的内容85.2矿床(区)地质的综合研究95.3 矿体(层)的综合研究105.4矿石质量及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研究105.5 矿床(区)勘查工作程度的综合研究125.6 矿床(区)开采技术条件的综合研究135.7 矿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的综合研究145.8 矿床成因的综合研究145.9 区域成矿远景专题综合研究156 综合图表编制及勘查资料的处理156.1综合图表的编制156.2 综合整理研究资料和成果的处理166.3实物地质资料167 综合整理研究的质量监控16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研究参考附图17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研究附表28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研究附件34附录D (资料性附录)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研究附表36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研究技术要求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勘查工作中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工作的目的任务、基本要求,野外资料系统整理、勘查过程中的综合研究、野外地质工作质量验收、勘查报告编写前的最终综合整理等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固体矿产勘查各阶段的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并可作为固体矿产勘查项目质量验收、监督管理、报告编写、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工作的依据。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2010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GB/T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 12719-9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18341200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DZ/T01302006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T 00332002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3 总则3.1目的任务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是对矿产勘查过程中所取得各项原始地质资料进行完善、归整、梳理、研判,探求、认识有关地质规律、开采技术条件与矿石加工利用性能,使地质资料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一项工作。通过综合整理,编制必要的图表,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研究成果,及时指导矿产勘查工作,提高地质工作研究程度,保证勘查工作质量。3.2基本要求3.2.1综合整理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统一标准、全程管理、技术民主的原则。3.2.2所有综合整理研究的成果必须以实际勘查资料为依据。供综合整理的原始资料及图件,必须以地质设计为依据,经分级分阶段野外验收合格。未经验收合格的原始资料,不能作为编制综合图件的依据;未经审定的图件,不能作为正式资料利用。3.2.3按照有关规范、规程和规定的要求,结合各矿种的具体情况,按相应的标准及原则统一命名地层、岩石,统一制定图表格式及图例,必要时制定综合整理研究工作细则。综合图件的编制必须做到规范化、标准化。3.2.4地质资料综合整理和综合研究是地质勘查工作中一项经常性工作,贯穿于矿产勘查工作的始终。在整个地质工作过程中,根据矿产勘查工作的阶段性和继承性特点,及时按日、月、季、年度或阶段进行综合整理研究。坚持边勘查施工、边整理资料、边综合研究,及时提交相应阶段的地质成果资料。3.2.5综合研究需采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根据地质理论及综合整理资料,对客观地质体(事件)进行科学地描述、探索和认识。充分发扬技术民主,集思广益,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讨论或争论,允许保留不同意见。3.2.6遵循室内与室外结合、点(工程点、矿点、矿体、矿段等)与面(剖面、平面、矿区或矿床、区域)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原则,不断提高工作区的研究程度,为勘查工作部署及工程布置提供指导性意见。4 原始资料系统整理4.1单项地质成果资料的检查综合整理研究前,需对各类单项地质成果资料进行检查,核实地质资料质量检查卡片以及对有关问题的修改处理情况。经审定的成果资料需修改增补时,须经原审查人员或项目技术负责人同意;对有疑义的原始资料,需进行现场复查,经项目技术负责人审定后方能修改,并注明修改原因、修改人和修改日期。电子文档资料须有版本控制。4.2标本(样品)采集、鉴定结果的资料整理4.2.1所有标本(样品)都需在原始资料和实物资料上注明采集人、采集位置、采样编号和采集时间,对特殊标本应按相关要求进行处理。4.2.2对岩石、矿物、古生物、矿石、标志层等反映地层、构造、岩浆岩、含矿带或含矿岩系、岩相及蚀变特征的各种标本(样品)要及时进行系统的核对、登记、整理、分类、鉴定,并列表统计。对有重要意义的地质现象需有素描图,或有照相、录像资料。4.2.3根据标本(样品)测试、鉴定资料,建立地层、含矿层带柱状图、表,确定其时代、层序、含矿特征、蚀变类型及找矿标志等,并随着工作进展,不断充实完善。4.2.4新的工作区或典型矿床需有一套具代表性的岩石和矿石标本(样品),可建立12条系统采集标本、薄(光)片的代表性剖面,并结合野外特征系统观察、补充描述,对其中有重要地质意义的标本,需照相或录像保存。4.2.5系统整理后的标本(样品),需按项目内容选取成套标本陈列保存。其余标本待阶段工作结束后,按有关规定归档或处理。4.3 样品测试结果的资料整理4.3.1所有样品采集后,需仔细检查、整理采样原始资料。在送样前要确认采样是否符合设计和有关规定要求;样品是否具有代表性;采样原则、方法、规格和样品加工是否符合要求;各项编录资料是否齐全准确;确定测试项目是否合理;样品的包装、运送方法是否符合要求等。若不符合要求,需在野外工作结束前采取补救措施。4.3.2在光谱分析(见附录B.2光谱分析结果表)、常规多项分析(或单项分析)的基础上,经综合整理研究,确定基本分析项目(见附录B.3基本分析结果表)、组合方法、组合分析项目(见附录B.4组合分析结果表)和全分析项目。4.3.3收到样品测试结果后,需先进行校核,如发现缺号、漏项,及时通知测试单位补齐;对各类测试结果均应进行系统检查及分类整理,审查各类测试项目是否达到送样目的并符合有关规定要求, 若发现错、乱或与实际不符等情况,需到现场查明原因,及时补救或纠正。在确认无误时,才能录入样品登记台帐(或数据库)中,测试结果需分类列表及编图。4.3.4对样品测试内外检数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及时进行研判:基本分析内检样品总数一般不应小于采样总数的10%,外检样品的总数一般不应小于采样总数的5%;当样品数量较少时,内、外检总数应分别不少于30件(样品不足30件时需全测);样品超过2000件的可按相应矿种的勘查规范适当降低比例。样品测试要求按DZ/T 01302006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执行。煤炭勘查的内外检要求可按照相应规范执行。4.3.5按批(或时段)及时编制内、外检误差计算结果对照表(内检分析结果表见附录B.5、外检分析结果表见附录B.6、内、外检误差计算表见附录B.7),计算内、外检合格率,检查测试质量。基本分析内检合格率需大于95%,外检合格率需大于90%。检查内外检数量、合格率及样品测试方法是否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如发现问题需及时与测试单位联系,查明原因并采取补救措施。4.3.6根据岩矿鉴定结果校正原始编录资料中岩石及矿石名称或综合图件中的地层、矿体与围岩界线、矿石品级界线、矿石类型界线等。4.3.7煤勘查时需检查瓦斯采样的数量、密度及采样测试质量是否符合相应规范要求;瓦斯中烃类气体含量达到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要求的评价指标时,需按规范要求提出针对煤层气的相关勘查工作建议。4.4专项标本(样品)采集、鉴定及测试资料的整理4.4.1为解决某项专门地质问题所采集的标本、样品(岩石及矿石物理技术性能测试等技术样品、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样品、同位素样品、同位素绝对年龄测定样品、包体样品、古地磁样品、定向标本等),需在综合整理过程中对区域或矿床(区)地质特征有一定认识并综合研究后布点、采样,所有的标本(样品)需有足够的代表性。4.4.2对于参加资源储量估算的矿石体积质量(体重、视密度)、浅层卤水矿的孔隙度和给水度样品,需评判样品的代表性,并按不同矿体、矿石类型、品级进行统计。4.4.3矿石体积质量资料中需有湿度、孔隙度及主要组分品位等。湿度大于3%的,综合整理时需将湿度校正至3%;湿度小于3%的,后期可不再测定湿度;致密块状的原生矿可不测定孔隙度。(见B.16小体积质量测试结果表)4.4.4统计小体积质量值时,需按矿石类型或品级进行,不得将全矿区不同矿石类型混合平均计算。在综合整理过程中需检查小体积质量质量样品和大体积样品数量是否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小体积质量样品的数量每种矿石类型不得少于30个;裂隙较发育的块状矿石,除小体积质量样品外,还需有3-4个大体积质量样品,并在综合整理时对体积质量值进行校正后,再参与资源储量估算;对露天开采的矿床或疏松质矿石需有大体积质量样品,且不得少于3个;对于孔隙、裂隙度较高的矿石,视条件需采取大体积质量样品。资料整理时需检查大、小体积样品测试误差,当大、小体积质量值相差5%以上时,需采用大体积质量值校正小体积质量值,或直接采用大体积质量值。4.4.5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性能的矿产需有相应的特殊参数,如砂矿常用的松散系数、淘洗系数、砾石系数,石灰岩、白云岩矿床的岩溶率,汞矿的含矿系数,浅层卤水矿的孔隙度和给水度等。4.5 测量资料整理整理测量资料时,需检查地形测量和勘查工程测量成果是否采用全国通用、符合管理规定要求的坐标系统和国家高程基准。对于边远地区小矿,周围没有可供联测的全国坐标系统基准点时,可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建立独立坐标系统测图,但必须详细说明所采用定位仪器的型号、定位的时间、程序、精度。检查测量精度是否符合GB/T18341200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的要求:普查阶段可测制地形简图,详查、勘探阶段的矿床地形图需按相应比例尺进行精测。检查地形图的比例尺和测量范围是否满足地质填图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需要:一般普查阶段1:10000,详查勘探阶段1:50001000。所有测量成果均需整理成相应表格(如附录B.1工程测量成果表)。4.6地质填图的资料整理4.6.1日常性的资料整理:检查、录入、校对、完善野外记录和原始图件,整理分析路线剖面图、素描图、地质图等野外图件,对各种地质现象进行必要的分析、研究。4.6.2阶段性的资料整理:深入研究各种地质现象,编制各种图件、表格,检查填图的工作方法、手段使用的合理性及其效果,检查各项原始资料完备程度等。写出阶段填图工作小结,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制定下阶段工作计划。4.6.3根据已有资料及实测(或补测)剖面成果,编制地层柱状图(参照附录A附图说明8),在利用航空照片(卫星照片)、遥感资料填图时,需绘制影像柱状剖面图。通过不同地段的地层柱状剖面岩层层序、岩性、岩相的详细划分和对比,结合物探、化探和航空照片解释等资料,找出全区性或局部性的标志层。地层需划分到阶或组,矿区地质图一般需划分到段。标志层、蚀变带等需放大表示。4.6.4对已竣工工程需按测量坐标及时投绘到有关综合图件上,对工程中揭露出来的地质现象(地层界线、标志层、矿体界线、岩体界线、蚀变带、主要脉岩、断层等)进行合理连接、修正,或布置工程揭露验证,使地表与地下资料相吻合。4.6.5对卫星照片、航空照片、照片、录像、录音带等影音资料解释、编辑和分类登记。勘探阶段后期,当利用航片、卫片等遥感资料圈定矿带或预测控矿构造时,要整理和编制相应的解译图件及资料。对重要的专项录像资料(如与矿床成因有关的地质资料、找矿标志等)需进行专门的编辑、配音。录像资料及磁介质存储资料应备有副本。4.6.6按照规定图式、内容编制实际材料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7)、矿床(区)地形地质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6)。根据项目和矿种的需要,结合地面观测、航空照片解释资料,编制地貌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14)、第四纪地质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15),以及地貌剖面图、第四纪沉积综合剖面图等。4.7 探矿工程资料整理4.7.1系统检查原始编录资料,如地层及代号,矿体及断层编号,岩层界线、产状,采样位置及编号;根据测试资料,对岩石、矿石名称及描述内容进行补充或修正。4.7.2全面核对各类探矿工程和测量资料,将已竣工的探矿工程资料投绘到有关的综合图件上,有关图件的内容及要求见附录A的有关说明:实际材料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7)、地形地质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6)、工程分布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7)、采样平面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10)、中段地质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10)、矿体(层)垂直纵(水平)投影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12)、勘查线剖面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11)、矿体联合剖面图、各种等值线图等。4.7.3列表计算、汇总各探矿工程采样点的矿体厚度、品位、坐标及标高(见附录B.9槽、坑、钻探单工程平均品位、平均体积质量、视厚度计算表)。列表计算单工程矿体厚度(真厚度、水平厚度或垂直厚度)及平均品位(分矿体或矿层、矿石类型及品级)(见附录B.9槽、坑、钻探单工程平均品位、平均体积质量、视厚度计算表,附录B.10槽、坑探单工程、水平、垂直、真厚度计算表)。4.7.4对于槽、井、坑探工程,列表统计槽、井、坑口坐标,井、坑深度,坑道坡度角、方位角,并在相关图件中标注主要矿体(层)厚度、顶板、底板、标志层、主要构造线坐标及标高。4.7.5对于钻探工程,列表统计孔口坐标、孔深、钻孔倾斜角(天顶角)、方位角、钻孔倾斜方位和弯曲度的校正结果,并在相关图件中(如地质剖面图下方的小平面图等)表示钻孔投影线和轨迹线,计算主要矿体(层)厚度,顶板、底板、标志层、主要构造线、终孔孔位的坐标及标高。当孔深误差大于相关规范要求时,需合理平差,并对原测定的孔深结果进行分段校正。投绘钻孔偏斜资料、地质资料到勘查线剖面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11)、水平面投影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12)、纵投影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12)、底板等高线图(参照附录A附图说明13)等综合图件上,分析钻孔偏斜对矿体(层)厚度、品位及资源储量类别的影响,提出处理意见。4.7.6对探矿工程揭露的反映典型矿床或重要地质现象的素描、照相、系统录像等资料,需进行专门的编辑和分类登记。4.8物探、化探资料整理4.8.1物探资料的整理:根据地层、岩石物性测试成果或测井资料统计地层、岩石的地球物理性质数据,统计区内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等物探数据,确定各种物探方法的地球物理背景值、异常下限及矿体边界划分原则,编制物探综合平面图及剖面图,圈定异常范围,确定异常数量、规模、形态,统计异常极值、平均值,结合地质条件进行解释。依据地球物理性质检查测井定性、定厚解释及测井确定的地温、井径、钻孔偏斜等成果。4.8.2化探资料的整理:统计区内水系沉积物、重砂、土壤、岩石、生物、气体测量等地球化学测量数据,确定地球化学背景值及异常下限,编制化探综合平面图及剖面图,圈定异常范围,确定异常数量、规模、形态,统计异常极值、平均值,编制矿区重砂成果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23)、矿区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24)等综合图件,结合地质条件进行解释。4.8.3根据地质、物探、化探资料,计算确定矿体(层)厚度、埋藏深度、空间形态等,对各类异常进行系统编号,填入异常登记表或卡片;对异常进行分类评价,提出推断解释的意见。编制地质、物探、化探综合成果图等,指导下一步工程布置。4.9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料整理4.9.1系统检查原始的水文地质编录资料和分析试验成果,如水文地质测绘、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抽(放)水试验、矿井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编录、水样采集及水质分析等资料,校核编录中的有关地层代号、矿体(层)编号等。判别水文地质编录资料和分析试验成果是否符合相应规范要求及其完备程度。4.9.2系统整理原始的水文地质编录资料和分析试验成果,结合物探化探资料,编制区域水文地质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17)、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18)、水文地质剖面图、矿床岩溶分布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19)、钻孔水文地质柱状图、坑道水文地质图等主要图件及专门性图件。4.9.3对地表水及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气象资料,抽水、注水、涌水资料,水质资料进行整理,编制矿床地表水及地下水动态变化曲线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20)、抽水试验综合图表(见附录A附图说明21)等。4.9.4对于矿体(层)及顶底板岩石或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如体积质量、湿度、块度、硬度、抗压、抗拉和抗剪强度、软化性、松散系数、安息角等)的试验结果资料进行整理,并按照不同的矿石类型或品级、顶底板和夹层的岩性,在矿区(床)内沿走向及倾向上的变化,分别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其平均值并编制有关图表;对可能露天开采的矿山,物理力学性质测试资料需基本满足划分露天境界的要求。4.9.5系统整理工程地质资料,编制各种必要的工程地质图件,如坑道工程地质图、工程地质剖面图等。对露天开采的矿山,应在相关图件上初步标出上、下开采境界线,编制剥离量计算平面图、剥采比等值线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13)和(边坡)工程地质剖面图。4.9.6系统整理环境地质资料,编制必要的环境地质图件。当存在地热,瓦斯,地压异常及矿体(层)、围岩(顶底板)中发现含有放射性元素及其它有毒、有害气体(如硫化物、汞等)时,需检查相关样品的数量、代表性以及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并编制相关图表(如瓦斯采样分布图、瓦斯含量等值线图等),如发现问题,需及时采取补救措施。5 勘查资料综合研究5.1各勘查阶段综合研究的内容5.1.1预查阶段:在综合分析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查、三级异常查证和极少量的揭露工程资料的基础上,以研究区域矿产资源远景和成矿远景区为主,圈连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 预查阶段一般需提交下列基本图件:区域地质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1),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2),地质构造(纲要)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3),区域矿产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4),成矿远景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5),物探、化探异常平剖面图,踏勘路线剖面图等。5.1.2普查阶段:在研究成矿地质背景、控矿条件、找矿标志、矿床(区)规模、初步查明矿石质量、收集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大比例的物探和(或)化探工作及二一级异常查证,对有找矿意义的重砂异常、物探化探异常,圈定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地区。 普查阶段一般应提交下列基本图件:区域地质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1)、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2)、地质构造(纲要)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3)、区域矿产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4)、成矿远景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5)、矿区(床)综合地形地质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6)、物探、化探异常图、实测地质剖面图、勘探线剖面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11)、资源储量估算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12)等。预查、普查阶段可采用类比法与附近的已知矿床进行成矿条件和找矿方向的地质研究。资源量估算的工业指标,可以使用勘查规范推荐的一般工业指标,亦可类比已知矿床(山),但应当注意不同的矿石自然类型或工业类型、开采方式、加工选冶方法等应用条件,合理选取工业指标。5.1.3详查阶段:在普查工作的基础上,以研究矿体特征、控矿条件、赋存规律、矿石特征、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为重点。分析开采技术条件,开展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研究,确定矿床是否具有工业开采价值。详查阶段一般提交下列基本图件:区域地质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1)、地质构造(纲要)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3)、区域水文地质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17)、矿区(床)地形地质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6)、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18)、物探、化探异常图、勘探线剖面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11)、实际材料图、采样平面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10)、资源储量估算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12)等。详查阶段后期,需对矿床工业指标进行论证,按照多套不同方案的工业指标,圈定矿体和估算矿产资源储量。矿床工业指标的论证工作由矿业权人委托具有矿山建设设计资质的单位论证,比较每个方案矿体形态复杂程度、资源储量规模及利用率、预期经济效益,选择最佳方案,提出工业指标,按相关管理规定确定后执行。5.1.4勘探阶段:以先期开采(首采)地段为重点,研究矿体特征、控矿条件、赋存规律、矿石特征、共生伴生组分、矿床(区)控制程度、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和开采技术条件,全面评价矿床开发经济意义。勘探过程中,需根据最近35年矿产品平均市场价格和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的变化,适时论证并合理确定矿床工业指标。勘探阶段一般需提交下列基本图件:区域地质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1)、地质构造(纲要)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3)、区域水文地质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17)、矿区(床)地形地质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6)、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18)、水文地质剖面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18)、矿床地表水及地下水动态变化曲线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20)、矿坑涌水量预算平面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22)、物探、化探异常图、勘查线剖面图、实际材料图、采样平面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10)、资源储量估算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12)等。5.2矿床(区)地质的综合研究5.2.1矿床(区)地层5.2.1.1在区域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建立区内地层层序,含矿地段或含矿岩系的层序、接触关系,指出区内层序在地层格架中所处的部位(体系)。编制区内综合地层柱状图及岩相、岩性对比图等(见附录A附图说明8)。5.2.1.2研究含矿地层或含矿岩系与地层、岩相及化学地层间的关系,研究近矿蚀变作用、容矿岩层等,编制有关综合图件。如矿区重砂成果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23),矿区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24)和矿区地形、地质、物探、化探综合平面图等(见附录A附图说明26)。5.2.2矿床(区)岩石5.2.2.1对区内岩石统一划分、命名。岩浆岩区需在区域单元、序列划分的基础上,确定矿区单元、序列。勘探阶段后期需对侵入机制、火山期次、矿化富集特征等进行研究,必要时利用同位素年龄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5.2.2.2注重研究不同期次及不同性质的岩体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对侵入体的剖面资料研究,确定相带划分原则,详细划分侵入岩的期次和相带、生成时代、生成关系、生成次序和空间分布情况;通过研究火山岩系剖面及路线对比资料,对与火山作用有关的矿区(床),应确定火山岩系(火山-沉积岩系)层序、岩性和岩相,以及喷发-沉积旋回,圈出与成矿作用有关的火山机构以及各种控-储矿构造等。5.2.2.3通过对变质岩剖面资料的研究,确定变质带、变质岩系层序、岩性和变质相,并根据岩石变质特征,进一步细分其变质相带或岩性段,区分不同期次变质作用和构造,研究含矿岩层(或相带)及与矿化富集有密切关系的不同变质作用、叠加变质作用和构造作用;研究其变质类型、变质程度、变质范围以及与矿化的关系等。5.2.2.4配合实测主干剖面及采样,开展对区内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详查和勘探阶段需研究地层、蚀变与矿化的关系。5.2.3矿床(区)构造5.2.3.1研究矿床(区)在区域构造中的位置,控制矿床(区)构造的性质、序次、形态、产状。详查和勘探阶段需详细研究控矿构造、导矿构造和容矿构造。5.2.3.2研究节理、裂隙、面(线)理、层面构造,需系统测量统计并作图分析。详查和勘探阶段需指出与成矿有关或与构造配套有关的特征及方向。5.2.3.3研究破坏矿体的断层、破碎带及挤压带。详查和勘探阶段需研究确定其性质、规模、位置、产状。按相应勘查阶段的要求,研究评价工程控制程度。5.2.4研究影响矿体稳定程度的其它因素5.2.4.1详查和勘探阶段需研究矿体夹层、薄化带和破坏矿体的无矿天窗、侵入体、脉岩、陷落柱等与沉积构造、岩相或构造裂隙的关系,圈定其分布范围。5.2.4.2区内若褶曲构造发育时,详查和勘探阶段需研究褶皱形态、轴向及产状。可用矿体(层)底板等高线图表示其特征,对较大褶皱轴向及其拐点,研判工程控制程度是否达到要求。5.2.4.3当区内小褶曲、小断裂发育时,详查和勘探阶段可沿地表走向或倾向一定范围统计发育规律,即褶曲长及弧度,断层性质、断距、规模、产状及密集度等。5.2.5详查和勘探阶段须研究划分构造复杂类型(简单、中等、复杂)。5.2.6其它专项结合矿床特征,在需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开展区内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及古生物、古地磁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好区域矿产成矿预测,编制区域构造纲要图、区域矿产地质图、区域水文地质图、区域物理探矿异常图和区域化学探矿异常图。5.3 矿体(层)的综合研究5.3.1研究矿体稳定程度研究矿体(层)的空间位置、数量、规模、形态、产状,对厚度、品位沿倾向、走向的变化进行统计,分别计算厚度变化系数、品位变化系数,区分主矿体、次要矿体及小矿体,或矿体群。5.3.2研究矿体三度空间的变化详查和勘探阶段用地质平面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6)、中段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9)、剖面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11)、纵投影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12)、底板等高线图、矿体等厚线图(参考附录A附图说明13)、有用及有害组分分布等值线图、赋矿地层或矿层对比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8)等,反映矿体特征。对明显受一定层位、岩相和构造控制的矿体(层),应研究其控矿作用与厚度变化的关系。对多矿层的矿区,应确定标志,进行矿层的对比,编制矿层柱状对比图(见附录A附图说明8)。在先期开采(首采)地段主矿体上覆的小矿体,应注意研究其规模、形态、产状及赋存规律。5.4矿石质量及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研究5.4.1采样和配制代表性5.4.1.1评价矿样代表性,矿样需能代表矿床内各种类型和各种品级的矿石。5.4.1.2研究判别矿样种类、个数、采样点布置、粒度、重量、配样方案、采样施工的适宜性和合理性。勘探阶段试验矿样与今后矿床开采时加工选冶的矿石性质需基本一致。5.4.2矿体(层)矿石的物质组分研究5.4.2.1矿石组分的变化规律研究分矿种、分矿石类型系统研究矿体(层)矿石的主要组分、共生组分、伴生组分及有害组分的含量、变化。详查和勘探阶段需选择主干剖面编制品位变化曲线图或区内品位等值线图,计算品位变化系数等,以反映品位变化规律,确定或调整有关鉴定、测试项目。5.4.2.2矿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研究选择具代表性的剖面系统采样鉴定,研究矿物种类、含量、粒度、晶体形态、嵌布方式、结晶世代、矿物生成顺序和共生组合关系。5.4.2.3矿物成分与化学成分的关系研究通过物相分析、相关分析等,研究矿石中的矿物成分、物相及其分配率与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相关关系。5.4.2.4矿石组分之间的联系研究研究主要组分与共生组分、伴生组分及有害组分的相关关系;详查和勘探阶段需研究矿体(层)厚度与主要组分的相关关系;对有害组分超过规定的地段,应单独圈定其范围。5.4.2.5对某些非金属矿床除研究品位、品级外,尚需研究矿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变化,查明矿石质量,其研究项目可根据矿种和可能的用途等具体情况确定。5.4.3矿石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及品级的研究划分详查和勘探阶段需依据矿种的工业指标、矿物成分、品位及物相分析资料划分其类型、品级,将其界线(含推断界线)表示在综合图件上,研究并重点设计工程予以控制。5.4.4矿石的加工选冶工艺矿物学研究 通过矿石物质组成研究,分析原矿的粒度组成及有用组分分布、矿物嵌布粒度特征及矿石的理论加工选冶指标。5.4.5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的综合研究5.4.5.1根据勘查阶段和勘查成果的使用范围确定矿石加工选冶试验研究程度。随着勘查程度的提高,循序渐进地加深试验研究程度。试验研究的内容和深度能为制订工业指标和矿床开发经济意义评价提供依据。勘探阶段需结合建设设计要求,试验成果需能满足制订加工选冶工艺流程和产品方案的需要,试验程度需达到矿山建设设计的要求。5.4.5.2以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行、指标先进、经济合理为原则,研判矿石加工选冶试验工艺流程的适宜性。5.4.5.3根据试验研究成果,从矿石类型、化学成分、加工选冶技术经济指标(精矿品位、产率、回收率、尾矿品位及加工选冶成本等)、精矿多元素分析及尾矿查定结果等方面统计分析入手,判别加工选冶流程的合理性及加工选冶效果。着重研究各种类型和品级矿石的性质与加工选冶性能之间的关系,基本加工选冶方法与可能达到的加工选冶指标,有害杂质选除的难易等。5.4.5.4对部分矿种的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研究,如煤、铀、某些非金属矿等,按该矿种的勘查规范及相关规范执行。5.4.6矿石XX生、伴生组分(矿产)的综合研究5.4.6.1根据矿石光谱分析、基本分析、组合分析、全分析,以及加工选冶试验资料等,研究矿石XX生、伴生组分的种类、赋存方式、回收利用的可能性,并做出综合评价。勘探阶段对共生、伴生组分(矿产)回收利用的研究程度需满足建设设计的基本要求。5.4.6.2对以独立矿物形式存在的共生、伴生组分,需通过加工选冶试验研究资料,研究评价其分离、富集、制备得到合格产品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对呈分散状态存在的共生、伴生组分,需通过加工选冶试验研究资料,研究评价其富集规律和回收利用的途径。5.4.6.3根据精矿多元素分析结果,研究评价相关元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和回收利用状况。5.4.6.4根据尾矿查定和有关测试结果,研究评价进一步提高有用组分回收利用的可能性。 5.4.6.5根据围岩、矿层顶(底)板或夹石中有益、有害组分的取样测试资料,对其回收利用的可能性及其对采矿、选矿、冶炼的影响做出评价。5.4.6.6共生、伴生组分(矿产)综合研究的具体要求见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GB/T××××-2010)。5.4.7矿石加工选冶性能试验资料的综合研究5.4.7.1审核承担矿石加工选冶性能试验及测试的单位是否具备相应资质,所提交的成果资料是否验收合格。5.4.7.2审核矿石加工选冶性能试验程度是否达到矿产勘查各阶段及其对选冶试验程度的相关要求。预查阶段:收集的矿石加工选冶性能试验资料需满足类比研究的要求。普查阶段:对工业利用技术已经成熟的易加工选冶矿石,矿石加工选冶性能研究程度需满足从矿石物质组成、主要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结构构造、嵌布特征、粒度大小、有害组分及影响加工选冶条件等方面与邻区同类型生产矿山进行类比的要求,并就矿石加工选冶的性能做出评述,必要时需进行验证试验;对工业利用尚有难度的一般矿石需有可选性试验资料;对无可类比的、难加工选冶的或新类型矿石需有可选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资料;饰面石材需有“试采”检查资料。详查阶段:易选矿石需有可选性试验资料;一般矿石需有可选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资料;难选冶矿石需有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资料;饰面石材需有代表性的试采资料。直接提供开发利用时,试验程度需达到矿山建设设计的要求。勘探阶段:需有不同矿石类型具代表性样品的矿石加工选冶性能试验资料。易选矿石需有实验室流程试验资料;一般矿石需有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资料;大型矿山的难选冶矿石和新类型矿石需有半工业试验资料。5.4.7.3矿石加工选冶性能试验程度需满足以下要求:类比研究试验:根据矿石主要特性,与邻近已开发的同类矿山进行资料对比研究或简单的对比验证试验。可选(冶)性试验:在实验室采用当前具有工业意义的加工选冶方法和常规的流程,以获得目的产品的技术指标,为判别试验对象是否可作为工业原料提供依据。采样要求按矿石工业类型,浅部与深部取样相结合,均匀分布于整个矿区。采样重量一般为50200kg。实验室流程试验:用实验室小型设备,分批次对矿石加工选冶流程进行试验研究,对流程结构、流程条件及其方案进行比较试验,一般需有闭路试验结果。采样要求按矿石工业类型,浅部与深部取样相结合,均匀分布于整个矿区。采样重量一般为100500kg。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用实验室型连续加工选冶设备模拟工业模式进行试验,对实验室流程试验推荐的一个或数个流程,在串组为连续的、类似生产状态的操作条件下进行试验,能在动态平衡中反映试验因素和技术指标。采样要求按矿石工业类型,地表和坑道或钻孔取样相结合,均匀分布于整个矿区。采样重量一般为5005000kg。半工业试验:用规模小于设计规模的工业设备,按工业模式在专门的试验车间或试验工厂进行试验,以验证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结果。5.5 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