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物:概念、起源和早期发展(中).doc
-
资源ID:50936250
资源大小:76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物:概念、起源和早期发展(中).doc
2022年-2023年建筑工程管理行业文档 齐鲁斌创作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物:概念、起源和早期发展(中)林穗芳4世界最早的电子出版物化学题录和早期的电子期刊 化学文摘在1907 年创刊时一年刊发文章7994篇,1960年一年刊发的文章已达 104484篇。在50年代末发表的大量化学论文往往要超过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以摘要的形式出现在化学文摘的主题索引中,这种迟后状态是化学家难以接受的。据化学文摘社社长戴尔·贝克(Dale B. Baker)在世界上第一种以电子技术(计算机)出版的科学期刊18一文中回忆,1959年4月,时任IBM公司系统开发部主任的汉斯·彼得·卢恩在新泽西州大西洋城美国化学学会文献部的一次会议上作了关于题内关键词软件开发和机编索引技术的报告后,应邀访问化学文摘社(社址在俄亥俄州哥伦布市)同贝克和应聘来社担任领导职务的英国化学家乔治·戴森会晤。考虑到化学文摘的用户一直在呼吁提供迅速的有关世界最重要的化学研究成果的信息服务,他们商定立即进行题内关键词技术试验,出版一种以提供近期发表的化学文献篇名和检索途径为主的新型期刊化学题录(Chemical Titles),贝克称之为“新概念期刊”(new concept periodi cal)。该社建立小规模实验性工厂、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和出版试刊所需资助11. 2万美元的申请,立即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批准。据他说,化学题录在 19591960年用电子计算机出了几期试刊(test issues)征求意见,全都受到读者欢迎。化学题录从1961年1月起正式出版,为双周刊,1年24期,订阅费1年 30美元。化学题录同时出磁带版和印刷版,单位和科学家个人均可订阅。当年提供68400篇文章的题录,平均每期约载3000篇,选自世界各国550种理论化学、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方面的期刊(20世纪末21世纪初化学题录选录的期刊增至近千种)。它是在化学文摘出版之前使读者及时了解化学各领域科研最新进展情况的快报型检索工具。自收到现刊从中选择文章到化学题录出版不超过 21天。 化学题录几期试刊出版时间在19591960年是据贝克本人的回忆:头两期是在1959年出版的,但有关资料大都说,几期试刊均在1960年出版,美国和世界各大图书馆入藏的化学题录编号多是从1960年或1961年起,没有查到从1959年起的。例如南卡罗来纳州大学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学院罗伯特·威廉斯教授编的信息科学技术大事年表(2002年修订)19说,1960年化学文摘社出了化学题录最初5期样刊为月刊,于1961年开始出双周刊。美国化学学会出版部洛林 ·加森(Lorrin R. Garson)在2004年3月发表的传播化学及相关科学领域原创性研究成果一文中确认:“早在1960年,化学文摘社就出版了化学题录几期样刊,随后在1961年以磁带的形式出版双周刊”20。芬兰联合版权组织( Kopiosto)网站2002年8月登载的电子出版简史(Brief History of Elect ronic Publishing)曾报道:“电子出版的发展,始于计算机开始用来生产出版物。起初是借助计算机生产科学出版物的摘要和索引。这些出版物印刷版和磁带版同时供应。第一种是1961年出版的化学题录”21。 智能分析不可能完全实现机械化。准备选入化学题录的每一篇文献的标题及有关材料事先须经一定的人工编辑(例如为了保持用语的一致,事先把自然语言的化学名称改成化学文摘索引中的表现形式),使适合于键控穿孔机操作员在卡片上给文件穿孔,把它转换成机读形式,然后把记录在每张穿孔卡片上的信息依次读入主磁带,由一台IBM 704型计算机按照预定的程序进行自动化的编辑加工,在约12分钟内即可完成。处理的结果依顺序转录到另一卷磁带上,由操作员取下,送入辅助设备一一打印出来。主磁带可以长期保存,复制新磁带,也可以根据需要再加工,对内容增删或修改。化学题录的内容分为三部分。 (1)题内关键词索引(KWIC Index):题内关键词也称上下文关键词,依靠上下文来确定词义。关键词指文献标题内有实质性意义、用来检索主题内容的词,不包括预设的“非用词表”(stoplist)中的词,如冠词、介词、连词、助动词等虚词以及“研究”“分析”“效果”“报告”“理论”“问题”等无检索价值的实词。非用词表置于主存储器内,题内有非用词计算机编制索引时会自动排除。每条索引占一行,按关键词的字顺排列。文献标题中的关键词和非关键词都保留,关键词排在索引行的中部位置中栏各行的开头,关键词前后的标题其余部分则排在关键词两侧。关键词与上文之间的隔空稍大于词与词之间的正常隔空(一般占1个字符的位置),在每一索引行中都固定地处于中栏各行的开头,排列整齐,一目了然,便于检索。一篇文章的标题可能包含几个关键词(平均每篇5.3个),每一个关键词都有一次机会轮排到这个作为检索词的固定位置。标题起初最多排60个字符,后来最多可排68个字符(一个间空也算一个字符,1962年以后IB M计算机可处理的印刷字符增至120个,包括大小写字母,在这以前数据库记录只能用大写字母),排不下的部分截去。如果标题尾部在关键词右侧排不下,而左侧尚有空位,即将尾部排到左侧(行首),反之亦然。索引行的末尾排文献出处,由16个字符组成,包括期刊代号、卷期号和文献所在期刊的起始页码。(2)文献题录(Bibliography),按期刊代号顺序排列,包含:1)期刊代号、缩写刊名、卷期号、出版年份;2)作者姓名;3)文献标题全名;4)文献所在期刊的起止页码。 (3)作者索引(Author Index),按作者姓名字母顺序排列,作者姓名后为期刊代码、卷期号和文献所在期刊的起止页码。 关键词索引的著录内容和编排方法现以中教育星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化学文献及查阅方法2001年第2版第3章题录索引提供的1980年代初的1期化学题录关键词索引版面样式加以说明。 标示关键词及上下文。位于中栏以“iso”和 “Iso”(词根iso意为“等 ”“同”)开头的词为关键词,首字母小写的“iso”是题内关键词,首字母大写的“Iso”是题首关键词。第1行的“isochonic”(等时的)是题内关键词,因被著录的文献标题较短,从“Effect”到“oils”全部排下,末尾用“”号表示标题完了。第3行的“Isocratic”是题首关键词,排到“chrom”时右侧已无空位,其后续部分“atography of”转到左侧排,排到 pigments也没有空位了,用“+”号表示后面的字符,即标题末尾部分被截去。第5行的“Isoeletric” 是题首关键词,排到“invertebr”时把标题余下部分“ ate actins”移到左侧,加“”号表示标题完了。末行文献标题全文本为“High-moclecular-weig ht carrier ampholytes for isoelectric focusing of peptides”,关键词“ isoelectric”的左侧排了“weight carrier ampholytes for”,右侧排到“pe ptides.”标题结束,用“”号表示。“”号的后面尚有空位,再把“weigh t”前面的字符“ar-”排在这里,“ar-”前添“+”号,表示前面的字符被截去。其余各行的关键词及上下文的编排法可类推。“KTPMAG”等是期刊代号, “82-02”等是卷期号,“040”等是文献所在期刊的起始页码。以期刊代号“ KTPMAG”为线索查Bibliography,便可了解刊名、卷期号、出版年份、作者姓名、文献标题全名、文献所在期刊的起止页码等。 编制文摘要从文章的正文中取词组句,编制题录是从文章的标题中取词截句,自然比编制文摘速度快、成本低。1961年化学文摘社在利用化学题录磁带出印刷版的同时,还把题录磁带作为数据库按照卢恩的思路进行以文献标题关键词为基础的“定题信息服务”试验 22。 “定题信息服务”(selectiv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简称SDI)的设想,最初是卢恩在1958年5月发表的商务智能系统(Business Intelligence System)23一文中提出来的,旨在用自动化的方法为科技人员传送所需要的最新科技信息。基本模式是:先把用户提出的需求加以分析整理,建立用户档存储在计算机内,然后每隔一两周由计算机依照检索特征标志及其逻辑组配关系对数据库中新增的文献进行自动的比较,找到与用户的需求匹配的文献信息,即通知每一位用户,或打印出来提供给需要的订户。1962年奥林(Olin)公司和依利 ·利利 (Eli Lilly) 公司开始利用化学文摘社的磁带数据库在公司内部提供信息快报服务。美国信息科学学会学刊(JASIS)1971年6月30日出版的第22卷第 5期曾发表希利克(B. Hilliker)撰写的专文利用化学题录磁带进行定题信息服务(Selectiv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Using Chemical Titl es Tape Service)对有关情况作了具体介绍。 电子出版物最初使用磁带为载体,后来陆续使用软盘、光盘等为载体或通过计算机网络发行。最初以磁带为载体出版、后来通过多种方式出版发行的化学题录电子版是第一种用计算机编辑出版的电子期刊,既是世界最早的电子出版物,也是持续出版时间最长的电子出版物之一。美国化学文摘社的编辑出版业务和信息服务电子化是从这时起步的。化学题录是化学文摘的副产品,所利用的资料全部来自化学文摘数据库,成本节省,时效性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被认为是电子出版史上的一个重大的创举。 1965年化学文摘社依照当时任研究部主任的乔治·戴森的策划,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资助下同时发行化学-生物学动态(Chemical-Biological Activit ies ,CBAC)磁带版和小册子形式的印刷版。磁带版的显著特点是除提供文摘的全文外还有大量可检索的信息,包括作者、题名、著作出处、期刊代码、分子式和化学文摘社化学物质登记号(化学物质包括元素、化合物、衍生物,一个登记号由3组数字组成作为统一的永久的识别标志,目前已登记的化学物质超过600万种)。这是世界第一种用计算机编制、提供文摘全文的快报型电子期刊。几年后印刷版停止出版,磁带版则继续发行。 化学文摘社在1965年利用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提供化学题录磁带数据库检索服务,接受用户的提问单分批处理,是委托式检索,用户不能直接与主机对话。60年代下半期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的问世、海量存储器硬磁盘研制成功和分组交换公共数据网的普及,使计算机信息存取由离线批处理进入联机检索阶段。用户通过终端设备(包括微机、调制解调器和打印机)、通信线路直接与远程中央计算机连接,实现“人机对话”,直接检索和浏览远程系统数据库的文献资料,随时修改检索策略,及时取得检索结果。化学文摘社在1967年为自己的数据库建立了联机检索系统和人机界面,称为“STN”(科技信息网)。该社的主要刊物化学文摘是化学、化工及相关领域最权威、信息量最大的检索工具。化学文摘在1967年由双周刊改为周刊,在出印刷版的同时出电子版,每期刊载文摘约9500篇。这时,19071966年印刷版的全部文摘、作者和专利文献索引也已数字化,可供检索。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图书馆在1967年最先提供全校园联机检索化学文摘电子版服务。 1974年和1976年洛克希德Dialog(对话)公司和BRS(文献检索服务公司)两大商业性在线信息服务公司先后租用化学文摘社的出版物电子文档在线发行。70年代中期化学文摘社实现全部出版业务由计算机处理。化学结构检索和展示系统“化学文摘社在线”(CAS Online)在1980年开通,1983年12月与同德国卡尔斯鲁厄市能源、物理、数学专业信息中心(FIZ)签订协议共建“国际科技信息网”(STN International),1984年5月投入运营。两台主机,一台在美国,一台在德国,用同一搜索引擎和同一命令语言便可检索双方数据库的文档。日本科技信息中心(JICST)于1987年11月加盟。目前这三个单位共同运营的“国际科技信息网”提供的商业性科技数据库有200多个。1996年美国化学学会在万维网上创建“化学中心网”(ChemCenter),从这个服务器可存取该学会出版的各种期刊的全文。继化学文摘社之后实现编辑出版电子化的单位越来越多。产业信息公司(Inform ation for Industry,IFI)从1962年开始定期发行美国化学专利文献单元词索引(Uniterm Index to U.S. Chemical Patents)及其他文献著录数据磁带版。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LM)在1960年以计算机编辑出版医学索引(Index M edicus)月刊印刷版,1961年8月至1963年12月与通用电气公司合作开发的“医学文献分析与检索系统”(MEDLARS),是世界最早计算机化信息服务系统之一,1 964年1月正式投入运营。公众可以通过批处理的方式获得系统数据库中某个专题的文档资料,个人打电话、写信或亲自到该馆提交需求单,系统工作人员把收到的用户需求单分批处理,大约需过3至6周才能提供检索结果;因为这种批处理控制程序要独占CPU,不像分时系统可使多个用户同时共享一个计算机系统数据库。该馆从1965年起向美国各医学图书馆发行生物与化学领域的文献磁带。196419 75年该馆的全部出版物都是由MEDLARS生产的。以MEDLARS为基础的“联机医学文献分析与检索系统”(MEDLARS Online,MEDLINE)在1971年10月建成,是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公共医学数据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馆内外用户服务,当时从系统数据库可检索当年及前3年的10001200种刊物的文摘资料。互联网(Internet)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ARPA)于1969年建立的阿帕网(ARPAnet)发展而成。互联网早期的电子期刊大都是以电子邮件发送的,以各种机构和单位的业务通讯、工作简报为主;也有一些实行同行专家审稿制的正规学术刊物,有的被分配了国际标准刊号。1987年秋季创刊的成人教育新天地(New Horizons in Adult Education),是互联网最早的持续出版至今的原生数字化正规学术期刊,由接入互联网的“成人教育网”(AEDNET)通过比特网(Bi tnet)邮件列表服务器向全球免费发行。该刊由纽约锡拉丘兹大学创办,是研究生、教师、成人教育工作者就成人教育及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发表研究成果、讨论问题、进行学术交流的园地,目前每年发行两三期。据该刊第二任主编简·雨果(Jane Hugo)和第三任主编琳达·纽厄尔(Linda Newell)合写的一篇文章成人教育新天地头五年(19871991)24及有关资料介绍,刊物由在校研究生编辑和管理,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稿件可用电子邮件发去,编辑部也接受传真稿、软盘稿或打印稿,采用率为32。主编多由本校成人教育专业在校研究生担任,编辑部起初有7人,后来超过10人,有不少是外校相关专业的在校研究生,研究生毕业离校,即换人。编辑部内部工作联系、讨论问题、决策、审稿、交流情况、收集反馈信息、举行讨论会等主要通过电子邮件进行。办刊的目的是:1)提供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成人教育领域新思想的一种手段,2)开辟世界成人教育工作者联系的新途径,3)为理论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创造对话和交流的机会。最初该刊把刊物免费发送给美、加、英、爱尔兰、澳、芬兰、挪威、瑞典、瑞士、土耳其等十个国家400多个成人教育工作者。各国计算机用户通过本地的专业网络也可以读取。例如在澳大利亚,有另外95人通过AOLIN(澳大利亚开放学习信息网)读取到该刊的内容。成人教育新天地最初用 ASCII文本格式出版,从1999年起出PDF版。为便于编入各国期刊目录供检索使用,该刊申请了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62-3813),其出版发行网站(http:/www.nova.edu/a ed/newhorizons.html)数据库现在备有第1卷(1987年)第1期19卷(2005年)第1期积累索引可供查阅和下载已发表的文章,不能直接从网上读取电子文本的用户如有需要,该刊编辑部可以免费邮寄复印件。 5电子书籍的源流 5.1电子书籍的概念 20世纪60年代初在第一批电子期刊出版后,美国科技界和出版界把电子书籍的编辑出版提上了日程。有许多专家学者对电子书籍的理论和生产技术问题进行了探索,实际上在60年代已有电子书籍编辑出版的实践,但表示电子书籍的规范用语尚未产生。英语“electronic book”(电子书籍)这个术语是美国布朗大学计算机学教授、软件工程师安德里斯·范·达姆(Andries van Dam)在70年代晚期创造的。 e-book作为electronic book的缩写形式1988年在英语中首次出现,后来也可写成 ebook。词组electronic book演变成为一个词,表明“电子书”已被赋予特定的含义。同样,汉语“电子书籍”是词组,汉语拼音分写为dianzi shuji;“电子书”是一个词,汉语拼音可以连写为“dianzishu”。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大学词典1993年第10版尚未收e-book,大概是由于当时尚未十分流行。至2003年第 11版才收这个词,所下的定义是:“以数字化的格式构成的或者转换成数字化格式以供计算机屏幕上或手持装置上显示的书籍。”开放性电子书论坛在电子出版生态学的基准体系2000年9月25日0.78版中给ebook(电子书)下的定义是: “意在向公众传播、以电子方式存取、具有数字化物体形式的作品,其中包含一种或多种标准的惟一标识符、元数据和一种专题内容”25。“标识符”指给数据或文档的某个单元赋予独特的名称以便识别的符号。电子书籍同传统书籍一样具有一种专题内容,同连续出版、内容复杂而且不断变化的期刊相区别。“元数据”指识别和描写电子文件的数据,相当于图书在版编目数据或图书馆书目卡上所载的数据,例如数字化物体标识符(DOI)、版权说明、电子文本的格式及读取需用的设备、内容介绍等。所谓“数字化物体”(Digital Object)指包含标识符、元数据和内容的一组字节。一个数字化物体是数字化出版环境中的最低限度的传输单位。每一种电子书可以描述为一个数字化物体或多个数字化物体的集合。 5.2对电子书籍和超文本的预见 主持曼哈顿计划并协调约6000名科学家研究工作的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局局长、罗斯福总统科学顾问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在大西洋月刊1945年 7月号发表信息时代经典之作我们所想像的会如愿以偿26提出一种台式信息存取系统的设想,其中包含对电子书、数字图书馆、个人计算机和超文本链接的预见。布什把这种装置命名为“memex”(memory extender的缩写,意为“记忆扩展器”或“存储扩展器”),他说:“这种装置可以把个人的全部书籍、文档和通信存储其中,因已被机械化,所以可以用非凡的速度和灵活性查阅。它是一种扩大了的私下对个人记忆的补充。”文献资料按照字母、数码顺序等传统方式存档,检索信息得掌握路径和繁琐的规则,逐层往下查找;但是,他指出:“ 人的思维不是那样工作的。它是用联想(association of thoughts)的方式工作的。它抓住一项目时,会依照脑细胞负载的错综复杂的网络路径,立即奔向联想到的另一个项目人不可能完全用人工复制这种思维过程,但是他确实应当能够从中学习。”布什相信用联想的方式选取资料迟早可以实现机械化。他进一步解释:“把两个项目联结在一起是重要的事情当用户建立一条路径,给它起名,把名字输入编码本,在键盘上将其打出来。在他面前是两个被联结在一起的项目,投放到相邻的观看位置今后,在任何时候,其中一个项目出现在眼前,只要摁一下有关的编码区的一个按钮,便可立即把其他一个项目调出。”鉴于缩微胶卷能够存储大量文献资料、压缩技术将不断改进,他声称:“不列颠百科全书可以缩成火柴盒那样大小的一卷,一个藏书百万卷的图书馆可以压缩到桌子的一角。要是人类自活字印刷术发明以来以杂志、报纸、图书、文章、传单、通讯的形式生产的全部记录,一一加以收集压缩,一卷缩微制品相当于10 亿册书,统统装进一辆运货车便可拉走。”接着强调:“仅仅压缩自然是不够的,人们不仅需要作出一项记录并加以存储,而且还需要能够查到它,问题的这一方面随后到来。即便是现代的大图书馆也没有普遍被利用,只有少数人问津。” 布什预言:“各种全新形式的百科全书将出现,带有一种预先制成的网络,联想的路径(associative trails)穿透其间,随时可投进memex,在那里扩展。” 概括地说,布什描述的“存储扩展器”犹如一台把存储亿万册图书的缩微胶卷用超文本链接起来的计算机。后来的软件开发工程师和电子书、超文本、万维网的设计人在不同的场合都确认他们的发明创造曾受到布什设想的启发,称赞他是“ 信息时代的第一人”“计算机网络文化的预言家”“电子书之父”,说他的我们所想像的会如愿以偿一文“为万维网播下了思想种子”27。 5.3 超文本概念和早期超文本系统的开发 “超文本”(hypertext)指“一种数据库格式,其中与显示器上的信息相关的信息能直接从该显示器存取;亦指这种格式的材料(如文本)”(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大学词典2003年第11版)。超文本和常规文本的主要区别在于链接的方式不同:后者是线性的,只能按照文章的结构顺序阅读,不能从一个条目直接跳到与此相关的其他条目,而前者则可以。超文本不是由单一序列组成,除线性链接外还有非线性链接,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阅读。“超媒体”(hypermedia)是类似超文本的一种数据库格式,它把文本、影像、图片、动画、声音等媒体集成为一个相关的信息系统,从显示器上显示的一种媒体可以直接跳转到与此相关的其他媒体。实际上,超文本文件往往包含一些图形/图像(如图表、图画、照片等),超文本和超媒体的界限有时不十分清楚,有些作者用“超文本”兼指“超媒体 ”,特别是在不需要强调两者的区别的时候。这两个用语都是西奥多(俗称“特德 ”)·霍尔姆·纳尔逊(Theodore“Ted”Holm Nelson)创造的,1965年首次见于出版物。 纳尔逊的母亲是职业演员,父亲是电影导演。1950年代后期毕业于宾州斯沃思莫尔学院哲学系。1960年进哈佛大学攻读社会学硕士学位,进修过为人文科学课程开设的计算机编程,所利用的是IBM 7090大型主机。他曾试图编写一种文件管理系统,把不同的文件以非线性的方式联结在一起。大学毕业后当过摄影师和电影编辑。拍摄电影要随时变换镜头,瞬间从一个场景转到另一场景以产生电影的特殊效果,他的超文本概念的形成与他从事制片的经历不无关系。据他自称,“超文本”一词他首创于1963年。但首次见于印刷出版物是纽约市瓦萨学院办的报纸瓦萨综合新闻(Vassar Miscellany News)1965年2月3日刊载的一篇报道。当时他在该校社会学系教计算机课,该报对他在1月底作的一次题为计算机、创造性和书面语的性质的讲演作了报道,其中写道:“纳尔逊先生指出我们通常不是以线性的顺序而是以旋转和脚注的方式进行思考的。他介绍了超文本( hyper-text)的概念,超文本可以用一种更灵活、更一般化、非线性的方式显示特定主题的材料。”报道使用“hyper-text”一词中间是加连字符的,与这是个新创造的合成词有关。同年8月2426日美国计算机协会(ACM)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举行第20届年会,纳尔逊提交会议题为复合的信息处理:为复合的、变化的、不定的信息设计的一种文件结构28的论文,他使用“超文本”一词向同行专家介绍了自己的构想。文章在开头部分指出:各种纸质文献组织或表现思想具有严重局限性,从来没有一本书完全适合读者的需要;但利用计算机驱动的显示装置和大量存储功能,已有可能创造一种新式阅读媒介。纳尔逊接着写道:“让我用hypertext一词来指一种以复合方式把大量书面材料或图像材料互相联结起来的系统,在纸面上不可能便便当当地将其显示或表现出来。”他设想的超文本系统初次提出时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后来慢慢地为计算机行业接受。早期的超文本系统只能在局部范围内使用。纳尔逊在1967年把他不断开发的包罗万象的超文本数据库定名为“Xanadu”(仙都),说这是“文献存储器有魅力的地方”。他的目标是将Xanadu发展成为一种全球化开放性超文本出版网络,其中存储的文件不是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种文件用户都可以无限期地存取和虚拟复制,有版权的文件被虚拟复制,版权持有人会通过电子手段自动获得报酬。这个宏伟的理想不是首先由纳尔逊本人,而是由或多或少受他的构想启发的欧洲核研究中心(CERN)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等科学家在90年代初步实现,这就是他们成功地开发的万维网。 电子书籍有多种类型。布朗大学安德里斯·范·达姆教授在60年代后半期开始从事计算机三维动画和超文本系统的研究,这种系统可以编创和阅读带交互式插图的电子书。1967年他请50年代斯沃思莫尔学院的老同学T.H.纳尔逊担任顾问,在布朗大学带领几个研究生利用的IBM360/50型主机内存只有128K的一个分区开发出一种原始的“超文本编辑系统”(Hypertext Editing System,HES)。纳尔逊说后来开发的各种字处理系统都得益于这个HES系统。范·达姆于1968年12月9日在加州斯坦福研究所扩展研究中心(SRI-ARC)观看了鼠标发明人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glas C.Engelbart)及其研究组向上千名计算机专业人士演示他们新开发的“扩展型联机系统”(NLS/Augment),在1969年借鉴其长处,把 HES升级到第二代,称为FRESS(文档检索和编辑系统)。第二代系统的重要特点是:1)用图形终端取代字符终端通过通信线路与主机连接,键入一定的符号可以产生相应的图像、非西文字符和数学符号等。2)具有虚拟的输入和输出装置。3)具有“往”和“ 来”或“往”和“返”双向链接功能,第一代系统只有“往”这一单向链接功能。4)使计算机应用程序第一次具有“撤销”( undo)功能,即可以把刚刚完成的操作撤销然后“重做”(redo)。在这以后,“文档检索和编辑系统”又不断更新换代。最后在80年代开发第四代超文本编辑系统,称为“Intermedia”,这是一种功能更强大的超媒体编辑系统。 范·达姆在2001年2月向兰登书屋提供一份有关著作权的声明,回顾他三十多年来从事电子书创作和阅读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的成就时写道:“1976年在布朗大学上一节诗歌课时,学生用文档检索和编辑系统在计算机上而不是在纸上阅读诗歌和其他评论材料。在这次课后,我在1970年代晚期创造了electronic book 这个术语,缩写词ebook是从它派生出来的”29。 便携式电子书的原型最初是犹他大学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博士研究生艾伦· 凯(Alan Kay)在1968年设计的。他用薄纸板试做了一幅屏幕含百万像素的计算机模型,称之为“Dynabook”(动态书)。艾伦·凯是犹他大学高级研究项目局(ARPA)三维图像开发研究组的成员,在学校时曾参加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的早期设计。获得博士学位后在1970年到硅谷施乐公司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工作了10 年,领导该中心学习研究小组研制普通笔记本大小的多媒体个人计算机(在70年代初期最小的计算机有一张桌子那么大)和图形用户界面,后来又转到苹果计算机公司继续研发。他在1977年发表的个人动态媒介30一文中进一步解说,“动态书”是“一种便携型交互式个人计算机,可以像一本书那样读取”。他的主要意图不是提高办公效率,而是让少年儿童和成年人通过计算机创造性地制作动态书来发展智力。真正符合他设想的这种包含图文声像和动画的动态书,即具有制作和浏览电子书功能的PDA(个人数字助理,或译电子记事本)和笔记本型计算机,到90年代才开发出来,陆续上市。 5.4电子书的产生和发展 据南卡罗来纳州大学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学院罗伯特·威廉斯教授等编化学信息科学大事年表,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1965年利用化学文摘社的化学物质登记技术在自己的数据库中开发一部在线化学词典(Chemical Dictionary Online,CH EMLINE)31,至1974年5月收录化学物质名称约100万个。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网站报道,该词典至1996年7月已著录资料140多万条,每条包含化学物质的学名、俗名、同义词、分子式、化学文摘社登记号等,用以辅助检索MEDLARS(医学文献分析与检索系统)数据库的资料。内容每月更新两次,每次增加新记录约1. 1万条。上述在线化学词典作为检索工具存在于数据库,并不单独发行,在计算机网络上连续出版发行的电子书籍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迈克尔·哈特从1971年起推出的,通常认为这是电子书籍系统地出版发行的真正开端,详见谷登堡计划:电子书籍编辑出版发行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新模式一节。 六七十年代的磁带出版物多为录音带、录像带等音像制品,软磁盘的主要用途是取代磁带作为微机存储和传输数据和软件的工具。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出现商用的软磁盘和光盘可用来制作书刊。世界第一种以CD 光盘为载体的电子书是1981年出版发行的兰登书屋电子分类词典(The Random House Electronic Thesau rus)。纽约每日新闻(Daily News)编辑迪克·布拉斯(Dick Brass)有感于报社不惜耗资几百万美元为编辑人员添置计算机设备,却没有一种计算机化的检查拼写差错的工具书可以利用,在1979年灵机一动,产生将现成的词典数字化改制为电子词典的念头。于是离开报社,自己在1980年成立“电子词典出版公司 ”(Dictronics Publishing Inc.),以区区的1万美元购买了兰登书屋词典(Random House Dictionary)的专用电子版权,随后又陆续购买了世界许多重要的工具书的电子版权,其中包括罗热国际分类词典、布拉克法律词典及芝加哥文字规范手册等。1981年布拉斯开发出第一种以词典为基础的拼写检查软件和第一种供个人计算机使用的兰登书屋电子分类词典光盘。密苏里教育网2004年秋季课程信息技术概论在电子书简史一节中说:“在1981年,兰登书屋电子分类词典成为世界第一种可通过商业渠道供应的电子书” 32。1982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始启动“光盘试验计划”(Optical Disk Pilot Project),把大批藏书的文本和图像存储于光盘。 软磁盘书籍在80年代初期开始出版,其中有圣经等。80年代下半期兴起了超文本作品出版热。第一本超文本小说下午的故事是纽约市瓦萨学院电子教学中心主任迈克尔·乔伊斯(Michael Joyce)撰写的,1987年由制作电子游戏的东门系统公司以软盘出版33。创作使用该公司新开发的名为“Storyspace”(故事空间)的编辑软件,与用“向北”“用斧头砍山精”之类指令调动人物的电子游戏不同,这本超文本小说是在词语之间建立超链接关系,现已成为小说电子版的经典之作。该公司后来陆续推出一系列主要基于词语的超文本读物,它创办的东门超文本评论季刊( Eastgate Quarterly Review of Hypertext)是第一种超文本读物评论杂志。1987年苹果公司给它的每一台Macintosh计算机配备H yperCard(超卡)软件,这是一种多媒体编辑系统,具有某些超文本的功能,如跳转、链接等,对超文本知识走出专家实验室和大学讲堂、推广到普通计算机用户起了一定的作用。1989年航行家公司(Voyager Company)开始出版一套超文本丛书,名为扩展书系(Expanded Book Series),其中包括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红与黑等文学名著。这套书以软盘为载体,使用苹果计算机公司开发的“超卡”编辑软件,能检索词语、显示图像、标出书签、建立简单的超文本链接。 最适宜用作大型图书存储介质的是只读光盘(CD-ROM),它由激光唱盘改进而成,最初的数据格式标准由菲利普公司和索尼公司在1983年的黄皮书中规定,后来作过多次修正。只读光盘的优点是体积小、容量大(在一般情况下,音频信息为 74.5分钟,数据为680Mb,而软磁盘容量则为1.4 Mb ),保真度高,经久耐用,可录入文字、图形、声音、影像等多种媒体,检索方便,但只能读出,不能写入。由菲利普公司和索尼公司合作研制的只读光盘驱动器在1985年被装配到个人计算机,进入法兰克福书市。当年率先出版的只读光盘版工具书有日本三修社的科技词典和格罗利耶电子出版公司的美国学术百科全书等。美国学术百科全书(Academic American Encyclopedia)于1980年印行,收近28900个条目,以小条目为主,平均每条300多个单词。机读本从1983年起先后通过CompuServ e(电脑服务)、Dialog(对话)和Prodigy(神奇)等信息服务公司在线发行。计算机用户通过调制解调器和电话线路便可连接到美国学术百科全书数据库,读取其中的文本;如果与普通电视机相连,能在屏幕上显示文字,还有某些音响效果。1985年起推出的只读光盘版,因为是纯文本,全书20卷900万个词只占了 4.7英寸光盘的1/5,读者只要键入一个主题词,瞬间可查到20卷中有关的内容。美国学术百科全书全文多媒体版称为格罗利耶多媒体百科全书(Grolier Multimedia Encyclopedia),于1988年出版,在90年代中期上万维网。格罗利耶多媒体百科全书网络版条目增加到3.6万条,有6000多条是印刷版所没有的,内容每月更新一次。美国学术百科全书的历史颇有代表性,大体反映了百科全书出版的发展趋势:印刷版在线版纯文本光盘版多媒体光盘版万维网版。 1986年美国新泽西州富兰克林电子出版公司(Franklin Electronic Publishers )在一种手持装置中搭载一部电子词典,从而制成世界第一种便携式电子书。该书名为富兰克林拼写词典((Franklin Speller,又名Spelling ),初版为SA-88型,不久又出设计经过改进的SA-98型,售价为89美元。词典包含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公司编选的8万个英语词,最初一次只能显示一行文字(后来可以显示多行),具有改正拼写和读音差错的功能。词的某个字母写法不清楚,用户可键入“?”来查找。要是拼法正确的词仍然不能显示,可按“再猜”(second -guess)键,词典便会显示字母不在用户提问位置的其他词供参考;如此连续进行下去,直至查到所需要的词为止。词典和软件存储在一块芯片内,其中包含几种电子游戏。这种手持电子拼写词典十分畅销,成为富兰克林公司的旗舰产品,在1988年10月6日举行宴会庆祝发行100万部。 1990年7月索尼公司在日本推出名叫Data Discman(数据光盘人)的手持电子书阅读器,可驱动激光唱盘和只读光盘。重1.5磅(连电池),液晶显示屏幕宽3.5英寸,可显示10行,每行30个字符。只读光盘原先内存电子书17种,后增加到30多种。经改进后次年11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