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doc
观沧海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观沧海。(2) 了解观沧海的相关知识和意思情感。(3) 品味诗句,感悟意境。(4) 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过程与方法(1) 反复诵读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 把握意境,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在反复诵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的美感。(2) 培养学深生热爱自然的审美情操。2重点难点:诗人的抱负如何含蓄地融合在写景的词句中?体会本诗慷慨激昂的情感和开阔的意境。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想象感悟诗歌内容。3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曹操的相关知识。二、诵读诗歌先请一位同学诵读诗歌,正音,学生点评.老师范读,增加学生的直接感受。学生齐读。学生自由读齐读至背。三、译读诗歌1、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观沧海也不例外。那么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明确:观沧海(从诗题中得知)启发提问;诗句中有没有体现呢(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进一步提问: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好吗?(这首诗叙述了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碣石山登山观沧海的事)(人、时、地、事)2、诗歌开篇第一句作者就向我们交代了诗歌的大概,那么,第一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统领全文)其实这统领全文可以浓缩在一个字上,它就是?(观)3、作者在碣石山上都看到了什么?(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等)(日月之行?是想象“若”)问:水是怎样的?“何”是什么意思?“澹澹”是什么意思?(“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何”,副词,多么,形容沧海的浩渺壮阔)问:能否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沧海的多么的壮阔浩渺啊,蔚蓝的海面上,水波荡漾)问:山岛又是怎样的?(耸峙:高高地挺立)问:山岛上有什么?(树木、百草)问: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哪位同学?(山岛上长满了繁盛浓密的树木和各种各样的茂密的花草。)问:哪些词体现了繁盛茂密?(丛生、百草、丰茂)问:诗人登临碣石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壮阔浩渺的沧海,然后又注目于海中或海边的高高挺立的山岛,山岛上繁茂的树木百草,描写条理清晰,秩序井然,极富逻辑。(齐读)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谁曾想一袭秋风引来风云变化:秋分萧瑟,洪波涌起!那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大家想象一下?(阵阵萧瑟凄凉的秋风迎面袭来,海面上波浪翻滚)(齐读)(板书:描写壮阔)4、问:在诗人曹操的笔下,这阵阵秋风不只是一池春水,而是吹翻了一水沧海;不仅是吹翻了一水沧海,更是吹开了诗人的心胸和想象的空间。诗人想到了什么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问:你能替曹操描述一下他想到的内容吗?(那日起日落的太阳和月亮,那灿烂耀眼的星辰,都是出自这波澜壮阔的大海吧)(板书:想象雄奇)4、常言道“诗言情”“诗言志”,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什么志向?在诗人眼中,“海”是单纯的海吗?(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水何澹澹)(诗人以海自比,向世人表明心迹:自己也有沧海一样博大胸襟,伟大抱负:观沧海使我们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博大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四、齐读诗歌,尝试背诵五、作业: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观沧海.六、小结板书:观     描写      壮阔                 博大的胸襟沧                            伟大的抱负海     想象      雄奇      积极乐观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