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考点02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doc
-
资源ID:5132066
资源大小:797.99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考点02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doc
考点02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备考策略】本讲内容多属高频考点,常考不衰。就题型上,选择题与材料题并重;在考查的内容上,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均反复考查。今后高考对本考点内容的考查仍将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选官制度为主;复习备考时重点关注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从君权和相权矛盾的角度理解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过程;二是从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角度综合归纳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理解其对中国古代文明的重大意义。在复习中,要善于联系现实中的民主、法制、改革等时代热点,重视从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等视角,多角度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及成就。【重要考向】一古代中国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二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三古代中国的选官与监察制度 古代中国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1先秦(萌芽)王位世袭制使最高政治权力由“禅让”变成“世袭”;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继承。2秦朝(创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3西汉(发展)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建立“中朝”制度,加强皇权。4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1)内容:中书省掌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部。(2) 评价: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5宋元(加强)宋代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掌管中央财政,削弱了相权。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要点突破】1.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2.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落、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典例】1(2021·江苏盐城市·高三三模)北宋时期,可考的87位参知政事的平均任期只有30个月,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为9年5个月,任职时间最短的只有1个月。这一现象表明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B官僚机构行政效率显著提升C中枢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D通过人事任免皇权得到加强【答案】D【解析】北宋时期,参知政事是为了限制宰相行政权而设,但是参知政事任职时间普遍较短,这种状况说明当时参知政事更多的是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而设,D正确;参知政事任期较短不能证明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因为宋代二府三司制度之后,宰相权力就大大削弱,排除A;宋代通过增加官职来分化事权,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参知政事任期短不能证明当时中枢运行机制存在缺陷,排除C。2(2021·广东佛山高三模拟)唐初,尚书省行使最高行政权,对中央诸司和地方府州发出政令,指挥其具体执行。安史之乱后,本掌握监察尚书省及其下属部门事务的御史台将上述部分事务转由自身负责。这体现了A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B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C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D御史台成为行政机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本掌握监察尚书省及其下属部门事务的御史台将上述部分事务转由自身负责”等信息可知,唐初,尚书省行使最高行政权,而安史之乱后,属于下属部门的御史台掌握部分事务,实际上是对尚书省权力的削弱,对君主权力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尚书省权力的削弱,没有体现对三省六部制的破坏,并且也不能形成破坏,A项错误;监察体系不断完善的实质也是君主专制的加强,并且材料主体不是监察体系,而是尚书省权力的削弱,C项错误;根据材料“本掌握监察尚书省及其下属部门事务的御史台”可知,御史台是监察机构,没有强调御史台成为行政机构的信息,D项错误。3(2021·山东泰安市高三模拟)北宋初期,枢密院成为最高军务机构,是“二府”之一。长官枢密使一般由文人担任,宰相可兼任,其可以掌握虎符,秉皇帝旨意调动军队。下设“都承旨”和“副都承旨”,也基本都是文人,主要负责召宣旨意,传递院务信息。由此可见,北宋初期的枢密院A体现了“崇文抑武”的制度设计B行政效率提高分工比较明确C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主的专权D与中书门下形成了制衡机制【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北宋初年,枢密院最高长官及下设官职基本上都由文官担任,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权,体现了“崇文抑武”的制度设计,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枢密院的官员基本全是文官,没有反映出他们的分工情况,故排除B;材料“秉皇帝旨意”说明北宋这些措施加强了君权,故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枢密院与中书门下的关系情况,无法得知二者相互制衡,故排除D。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1)秦朝:郡县制: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直接由皇帝任命。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2)汉朝:郡国并行制:刘邦建汉之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王国问题的解决:由于诸侯王势力的膨胀威胁了皇权,汉景帝采取削藩政策,还用武力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进一步削弱王侯权势,通过实行“推恩令”等措施,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为监察地方,全国分13州,设置刺史。(3)唐朝:地方体制:实行道、州、县三级制。藩镇割据:唐玄宗时设置军镇,长官为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新教材 新视角】唐代的藩镇割据唐玄宗在位期间,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其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这造成了一些军镇(藩镇)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等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史称“藩镇割据”。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4)宋朝: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5)元朝:目的: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内容: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的最高长官由朝廷任命;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宣政院辖区(今天西藏地区);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要点突破】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趋势及特点(1)趋势: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2)特点: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文官知州通判制。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典例】1(2021·江苏南京市·高三三模)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相当于今天两到三个省的范围,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源于元朝A中央放弃郡县制度B地方拥有适度权力C蒙古贵族掌控政权D行省权力集中专断【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朝之所以实行行省制度,主要是因为蒙古贵族掌控政权,这种方式能够将地方大权收归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实行行省制度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是放弃郡县制和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排除AB;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不可能实现权力的集中专断,排除D。2(2021·山东泰安市高三模拟)某学者认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并非是对分封制的全盘否定,“推恩”与否由诸侯王自行决定。此外,汉武帝还将自己的儿子大肆分封。该学者意在说明,汉武帝通过此举A强化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缓和朝廷与诸侯王之间的矛盾D使王国彼此分立并互相牵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并非是对分封制的全盘否定”“推恩与否由诸侯王自行决定”“汉武帝还将自己的儿子大肆分封”等信息可知,汉武帝通过材料所述措施可以笼络诸侯王,也可以分封自己的儿子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从而达到自己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目的,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以后,血缘政治已经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了,因此材料所述汉武帝举措不是强化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A项错误;材料所述汉武帝分封自己儿子的主要目的是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缓和朝廷与诸侯王之间的矛盾”不能全面概括材料,C项错误;材料所述“推恩”与否由诸侯王自行决定,这样就无法实现使王国彼此分立并相互牵制的目的,D项错误。3(2021·北京高三二模)下表是元代设置的地方监察机构,反映出元代至元六年(1269年)初设四道提刑按察司(继承金朝制度)分轮巡按,半年一次;提纲刑狱,监察官吏。至元十九年(1282年)形成二十二道提刑按察司(陆续增加、调整、拆分)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提刑按察司改制)分道监察,常驻治所;监察民事、钱谷、官吏。A政局动荡导致政策波动B中央与地方矛盾不可调和C地方行政体系日渐混乱D中央加强对地方有效监管【答案】D【解析】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从1269年到1291年,元代的地方监察机构逐渐完善,说明中央对地方的监管行之有效,故选D;根据监察机构的发展完善不能说明政局动荡,排除A;“不可调和”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B;表格中仅涉及监察体系,不能说明混乱,排除C。古代中国的选官与监察制度1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其趋势(1)演变夏商周:实行世官制,贵族子弟依靠血缘等级继承族权。主要依据:血缘。汉代:实行察举制,官吏察访举荐。主要依据:德行。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由品评官评定授官。主要依据:门第。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由考试选官;明清实行八股取士。(2)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地方官品评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官原则: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开、公平、客观的原则。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2监察制度(1)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并未确立。(2)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的监察制度。(3)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唐时期,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出现谏议制度,形成较严密的监察网。(4)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代设独立机构谏院,元代制定一整套监察法规。(5)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按察使司。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高度的统一和严密。【图示巧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要点突破】1.科举制的特点(1)贤能治国,为我所用: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儒家经义为主,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都秉承着儒家传统教义,兼备治理国家、建设国家的能力。(2)标准客观,竞争公平: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方式获得官位,考试内容是固定的儒家经义,统一根据考试成绩去录取优秀人才,科举考试时间固定,这些体现了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3)立法保护,稳定延续:科举制是国家自上而下进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国家推动运行的,因此它有立法保障,受到政府保护。2.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1)组织独立,自成系统。自两汉后,监察机构基本上从行政系统中独立出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的机构和职官,自成体系。(2)历代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并实行重奖重罚。(3)以轻制重,对监察官采用秩卑、权重、厚赏、重罚的政策,给级别低的监察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4)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权的膨胀,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增大,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典例】1(2021·山东滨州市·高三二模)有学者指出,汉代地方豪强势力不断发展,他们没有像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欧洲那样推行封建制,而是“由潜在的分裂势力转化为大一统体制的维护者”。下列能支撑该观点的是A察举制度拓宽了仕途通道B重农抑商维护了小农经济C中外朝制调整了中枢权力D边疆治理确保了国家安定【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察举制度拓宽了仕途通道,使地方豪强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成为了拥护中央政权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统治基础,将地方豪强这一潜在的分裂势力,转化成了大一统体制维护者,A项正确;重农抑商打击、限制豪强地主利益,不是地方豪强维护大一统体制的原因,B项错误;中外朝制调整中枢权力,限制的是相权,与地方豪强维护大一统体制无关,C项错误;地方豪强地主不仅分布在边疆地区,D项错误。 2(2021·山东潍坊市·高三三模)1466年,明朝政府规定"举人不许怀挟并越舍互录及况托军匠人等夹带文字;其军匠人等亦不许替带及纵容怀挟互录文字;违者各治以罪"。这一规定A避免了科考舞弊的发生B完善了考试录取的程序C提高了人才选拔的标准D有利于科举考试的公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明朝政府的规定是不允许夹带文字,这可以减少抄袭的可能性,有利于考生公平,故D正确;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避免,并不能保证没有作弊现象出现,故A错误;材料内容与考试录取程序无关,故B排除;材料与人才选拔标准无关,故C排除。3(2021·北京高三二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长官任命下属的制度流行。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并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命。对此解释准确的是A选拔人才方式与加强中央集权相适应B选拔人才的标准从重才学转向重门第C选官制度的变革提高了地方官吏职权D制度不断创新保证了隋朝的长治久安【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隋朝时期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说明的是选拔人才方式与加强中央集权相适应,A正确;分科考试注重成绩,并非是门第,B排除;材料与地方官吏职权提高无关,C排除;隋朝二世而亡,D排除。故选A。1(2021·江苏扬州市·高三二模)以下对如图所示政治结构的看法,比较符合史实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B健全监察机制,确保吏治清明C依靠权力制衡,实现富国强兵D借助分化事权,加强君主专制2(2021·山东淄博市·高三三模)汉武帝在位53年,共任命丞相、御史大夫正副枢臣29人,其中真正称得上儒家的只有公孙弘、倪宽两人,其他为外戚、功臣、郡守、商人和诸子学者等。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A选官制度发生变化B不断调整中枢权力机构C独尊儒术流于形式D采取博采众长的人才观3(2021·山东济南市·高三二模)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代,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的现象。这一变化是因为A士人价值观念的转变B科举制度的发展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中央集权的强化4(2021·山东日照市·高三其他模拟)汉武帝时,在西南地区设郡,封夜郎侯为夜郎王,领诸部,"使其子为令"。后在西夷置十余县,除都尉外,其县令也按"从其俗以长之"的惯例,由本地区王之子或王的嫡亲充任。这些措施A缓和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B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旨在缓解郡国制度的问题D体现了边疆治理的灵活性5(2021·广东汕头市·高三二模)宋代君主御用的信息渠道及侦查手段愈益广泛,许多机构也具有了超出本职的职能。宋代具有信息与侦查职能的机构、职位机构/职位通进司与閤门司皇城司御药院走马承受军校、密探职能扼守信息沟通要路在京师刺探监察传递内廷信息按刺地方物情博访外事由上表可知,宋代A君主强化对政事民情的掌控B君主比较体恤百姓C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尖锐D官僚机构不断膨胀6(2021·安徽合肥市·高三三模)邓晓南认为“北宋中期“精英”阶层的领军人物如范仲淹、欧阳修等,其政治态度、理念追求、文化品格与一般思想倾向,与六朝隋唐的士族知识分子具有明显的不同。他们意气风发,以天下为己任,是一批具有综合型特征,兼擅文章、经术与吏干,且活跃于政治舞台之上的新型士人”。这批新型士人的出现A促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气B使儒学成为了官方哲学C加速了门阀世族的衰落D得益于科举制度的发展7(2021·浙江宁波市·镇海中学高三二模)清人赵冀曾评价古代某官职说过:“官轻则爱惜身家之念轻,而权重则整饬吏治之威重”,下面关于该官职说法正确的是A使皇权达到顶峰B是帮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C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D参与国家政治中枢决策8(2021·浙江金华市·高三二模)元朝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疆域面积超越历代。元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控制。为治理西部边疆地区(新疆、西藏、云南等地),元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包括设立宣政院管理宗教和少数民族事务 充分发挥宗教僧侣的作用,团结少数民族建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实行改土归流,强化中央政府的统治ABCD9(2021·河北石家庄市·高三二模)晋武帝始设员外散骑侍郎,隶属于中央散骑省。该职具有位高职闲的特点,且无人员限制,受到高门士族与皇室子弟的青睐。南朝将该职位大量授予军功起家的庶族,员外散骑侍郎数量扩大,品级和社会地位不断降低。这一变化A助推军功授爵趋向常态化B使皇权呈现弱化态势C弥补了九品中正制的不足D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10(2021·湖南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其他模拟)如表为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至太初年间(公元前104年一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分封的部分侯国(据史记·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编制),据此可知侯国名获封侯身份安成、宜春、句容、句陵长沙定王子丹杨、盱台、湖孰、秩阳、睢陵、龙丘、张梁江都易王子剧、壤、平望、临原、葛魁、益都、平酌剧魁、寿梁、平度、宜成、临朐淄川懿王子广望、将梁、蕲馆、薪处、陆城中山靖王子A分封宗法制得到局部恢复B儒家纲常伦理影响政治决策C大一统政治格局渐趋巩固D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加剧1(2021·全国高考)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2(2021·全国高考)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3(2021·湖南高考)据研究,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势力膨胀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4(2020·全国卷高考)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5(2020·山东高考)如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6(2020·浙江高考)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 )。设丞相设内朝设御史大夫设司隶校尉ABCD7(2020·浙江高考)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8(2021·浙江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法者,宽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成势也。”“以道为常,以法为本。”引自韩非子材料二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说必须“礼崩乐坏”,然后才有“天下定于一”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以”封建”与“郡县”为历文性标志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选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举例若干战国法家代表人物,简要指出法家学派在汉代以来的命运。(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礼崩乐坏”对周朝的直接影响,分析说明“郡县”和“封建”之间的“重大区别”以及郡县制建立的作用。9(2020·江苏高考·21)(13分)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5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4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4分)1(2021·山东青岛市·高三三模)下表是两汉西北地区关市史料统计表,这说明关市的设置时间文献记载备注景帝前元元年(前156年)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史记·匈奴列传安帝永初中(110年)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后汉书·乌桓鲜卑传初平元年(190年)刘虞“劝督农植,开上古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后汉书·刘虞传A是管辖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B充分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C是促进民族交融的重要方式D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2(2021·山东高三二模)唐太宗把三省长官合署办公,其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中枢机构。开元十一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标志着唐代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变。下图是严耕望先生所绘玄宗开元时代中书门下体制,据此图可推知A提升了中书省门下省法定地位B尚书省权力逐渐扩大C存在相权集中和分散两种趋势D破坏原有的决策程序3(2021·山东日照市·高三三模)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北宋)金兵内侵,只中央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唐代安史之乱,其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俱失,州郡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作者意在论证A唐代藩镇制度的进步作用B都城的区位选择意义重大C唐宋的地方治理互有得失D宋朝强干弱枝的消极影响4(2021·广东广州市·高三二模)北宋时期,山西人司马光主张按照行政区划分配科举录取名额,江西人欧阳修主张按照才学录取。后来,参加争论的人非常多,上至皇帝,下至一般官员都参与其中。这反映宋代A科举选才标准变化B社会发展存在区域差距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地方行政权力逐步扩大5(2021·广东汕头市·高三二模)春秋时期,一些士、鄙人、工商业者进入上层政治舞台,如齐桓公任用鄙人和商人出身的管仲、鲍叔牙;晋文公任用“士”出身的狐偃、赵衰等人;楚庄王任用“鄙人”孙叔敖等。这种人才选拔方式的出现A有利于制度变革与社会转型B标志着军功爵制度的确立C宣告了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D削弱了周王天下共主地位6(2021·安徽宣城市·高三二模)有学者指出,刘邦最后采取郡国并行制,是因为他“没有办法,只能照旧统治下去,这样才能维持大一统局面,才能使他这个皇帝得到更多人的拥护。”材料表明汉初A君主专制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B制度实践立足于传统文化精神C继承秦制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D面临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难题7(2021·安徽高三二模)下列两个朝代的疆域图反映了我国 A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很大发展B地方分裂割据因素的基本消除C单一民族国家成为多民族国家D政治中心由南方转移到了北方8(2021·浙江绍兴市·高三二模)某朝初年,遵循“山川形便”的原则将天下划分成10大区域,其专名就以“自然山川+方位词”组成,每个区域下辖数十个州级政区,北至幽云,南至交广,无不辖之。起初是临时性的,后来逐渐就具有经常性或固定性的功能特征;起初只是监察区,后来逐渐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该区划的名称是A郡B道C路D行省9(2021·河北保定市·高三二模)唐代谏官工作形式多样,负责谏正皇帝及中央政策。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白居易就做过左拾遗,当时讽喻诗也具有谏言性质。上述现象反映了A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开明B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C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D文人的社会地位较高10(2021·湖南永州市·高三三模)西汉初年,全国有54个郡,归中央政府管粬的只有15个郡;在全国277万户、1300万人口中,由中央政府统糟的只有97万户、450万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户籍管理制度混乱B异姓诸侯势力膨胀C郡国并行制的推行D君主专制相对削弱11(2021·广东潮州市·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宋太祖决定在殿上举行复试,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级升考拔录,比较严格。逐渐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宋太宗定制,举人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王安石任宰相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内。摘编自贾志扬宋代科举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任用方式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而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惟才是举。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科举考试制度标榜和体现的“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特性。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奎奈还曾直接主张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同时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因此引起西方人的兴趣并受到赞誉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制的原因。参考答案跟踪训练1【答案】D【解析】据图示政治结构的设置,可知反映的是宋代的中枢机构。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宋代在皇帝之下设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增设三司、御史台和谏院成为与二者平级的机构,这样的设置使得中枢机构无法专权,由此便通过分散中枢机构的权力加强了君主专制,故D选项正确;图示政治结构反映的是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集权,A选项错误;健全监察机制只是图示政治结构的一部分,整体来看,该政治结构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且“确保吏治清明”的表述过于绝对,B选项错误;图示权力制衡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而非富国强兵。且结合所学,宋代官僚体系中多部门相互制衡导致官僚体系变得非常庞大,同时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情况时有发生,大大降低了行政效率,对“富国强兵”并无有利影响,C选项错误。2【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的高官出身呈现多样化特征,说明的是其采取博采众长的人才观,D正确;当时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并未发生变化,A排除;材料未涉及中枢机构的调整,B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故选D。3【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的科举制考试放宽了对考生报考条件的限制,考试程序更加规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的现象,B正确;士人价值观念的转变是科举制发展的结果,A排除;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与材料无关,C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D排除。故选B。4【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汉武帝时期,虽然在西南地区设置了郡县,但郡县长官一早西南地区的风俗实行世袭,这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灵活性,故选D;材料仅反映了西南地区的行政设置和管理,没有涉及民族间的关系,更不是实现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排除AB;这些措施旨在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不是在缓解郡国制度的问题,排除C。5【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了宋代君主御用的信息渠道和侦察手段越来越广泛,机构职能越来越详细具体,这体现了君主强化了对信息的掌控,进一步推断宋代君主强化对政事民情的掌握,故选A;材料中涉及了政事民情的信息,B项不全面,排除;材料中并未涉及君权、相权的矛盾,排除C;材料中没有纵向比对官僚机构,并不能体现官僚机构的膨胀,排除D。6【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与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下的选官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北宋出现“一批具有综合型特征,兼擅文章、经术与吏干,且活跃于政治舞台之上的新型士人”,D正确;重文轻武风气是政府政策导致的,A排除;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官方哲学,B排除;加速门阀士族的衰落是科举制的结果,C排除。故选D。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官轻则爱惜身家之念轻,而权重则整饬吏治之威重”可知,该官职官位低则顾忌少,可以大胆工作,同时也听从命令,便于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监察官符合材料要求。一般监察官(负责具体工作的监察官)的职级不高,但却可以监督、弹劾高级干部,即所谓以小监大,它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所以C正确;军机处的设立,使皇权达到顶峰。而军机处不符合材料内容,所以A错误;内阁是帮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而内阁不符合材料内容,所以B错误;宰相参与国家政治中枢决策,而宰相不符合材料内容,所以D错误。8【答案】D【解析】元朝时期,元朝统治者通过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地方事物,重视发挥宗教的僧侣作用,来团结少数民族,在地方设立行省制度,故正确;明朝时开始改土归流,元代没有改土归流,故错误,综上,D正确,ABC错误。9【答案】D【解析】材料“南朝将员外散骑侍郎职位大量授予军功起家的庶族”体现的是南朝时期的庶族地主崛起,政府给予政策支持,这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D正确;军功授爵并非常态化,A排除;庶族地主的兴起冲击了门阀政治,加强了皇权,B排除;材料与九品中正制无关,C排除。故选D。10【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之后,地方王国越分越小,无力抗衡中央,大一统政治格局渐趋巩固,故答案为C项;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制得到局部恢复,没有涉及宗法制的变化,且材料主旨是反映王国越分越小的趋势,排除A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加强统治的需要,不是出于儒家伦理纲常的考虑,排除B项;这种现象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结果,不能说明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加剧,排除D项。真题在线1【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是,明代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地方官员“不胜谄事”,对出身举人的地方官员则随意提出要求。这实质上反映出进士的功名比举人的功名更具威望,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官员士绅之间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