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历史(一)教师版.doc
-
资源ID:5132565
资源大小:178.57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历史(一)教师版.doc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2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历 史 (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选择题)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周代社神为禹,谷神为稷,不仅将周人的祖先神“后稷”定为国家神,而且让分封的无论是同姓还是异姓诸侯国,都将国家神作为共同的“神”进行祭祀。这一做法旨在( )A.确立周王共主地位 B.建立统一的宗教体系C.增强文化信仰认同 D.强化周政权的合法性【答案】C【解析】周代确定“国家神”并要求各诸侯共同祭祀是属于文化信仰问题,C项符合题意;确立周王共主地位的是分封制,A项错误;材料所述的“国家神”还称不上“宗教体系”,B项错误;材料与周政权合法性问题无关,D项错误。25.唐太宗时期,26位宰相中三人具有科举出身,高宗时41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已增至13人,玄宗开元年间27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多达18人,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这反映出唐朝( )A.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B.皇权专制体制迅速强化C.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 D.科举成为做官唯一途径【答案】C【解析】据材料“玄宗开元年间27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多达18人,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可知,体现的是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A错误;皇权专制体制迅速强化不是材料主旨,B错误;“唯一”说明过于绝对,故D错误。26.有学者指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是以宋元泉州港的海上繁荣为代表的。宋代“海舟以福建为上”的记载,揭示了这一历史辉煌呈现的重要原因。这一观点告诉世人( )A.航海事业中科学技术起到支撑作用 B.泉州成为宋元时海上丝绸之路中心C.宋代政府鼓励福建造船事业的发展 D.宋元时福建造船业已开始领先世界【答案】A【解析】材料中“海舟以福建为上”表明,宋元时福建先进的造船技术成就了此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A项正确。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并不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心,排除B项;题干表述的是造船业与航海事业的关系,未涉及政府的鼓励,故C项错误;题干未涉及中国与世界造船业的比较,故排除D项。27据明会典记载:针对京官、在外司府州县官、教官、杂职官、人流仓官,明统治者依照官员办事能力的强弱进行考核,达到标准的官员给予晋升,达不到标准的就留职或降或罢黜。这说明,明代( )A严格划分官员等级 B重视优化官僚队伍C强调官员的差异化 D官吏考核臻于完善【答案】B【解析】从材料“明统治者依照官员办事能力的强弱进行考核,达到标准的官员给予晋升,达不到标准的就留职或降或罢黜”,可知明朝统治者用考核的方式来规范管理官员以增强官僚队伍的执政能力,体现出明代注重优化官僚队伍,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明代统治者对官僚办事能力的强弱进行考核,并没有严格划分官员的等级,排除A项;从材料“达到标准的官员给予晋升,达不到标准的就留职或降或罢黜”,可知对官员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官员的办事能力,并不是强调官员具有差异性,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明朝统治者对官员要进行考核以及考核后对官员的处理政策,没有涉及具体的考核方式和程序,不能体现出官僚考核臻于完善,排除D项。28咸丰五年,清廷以胡林翼为湖北巡抚,打破了以往不以武官开例的旧制;同治年间,全国地方官吏几尽为军人所占据,且有随意编练军队之权:光绪年间,一兵一卒,一饷一粮,朝廷皆拱手待之督抚。这反映出,当时( )A地方政权全部为湘军将领把持 B洋务运动增强了满汉督抚力量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已异常尖锐 D政权结构转向近代非统一格局【答案】D【解析】据材料“咸丰五年,清廷以胡林翼为湖北巡抚,打破了以往不以武官开例的旧制;同治年间,全国地方官吏几尽为军人所占据,且有随意编练军队之权:光绪年间,一兵一卒,一饷一粮,朝廷皆拱手待之督抚”,可知近代中国地方官的身份和权力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故选D项;“全部”一词表述过于夸张,排除A项;咸丰五年还没有开始洋务运动,排除B项;近代地方势力兴起,但中央与地方矛盾并没有异常尖锐,排除C项。29湘报曾刊登18971898年湖湘地区的科举试题,如浏阳县试题为“伸民权可以尊君说”“罢谏官设议院”,宝庆府试题为“光武禁奴林肯禁黑奴论”,永州府试题为“君主民主君民共主说”等。材料信息反映出当时( )A士子的社会角色重新定位 B读书人知识结构的新变化C人才选拔制度发生了变化 D传统的知识环境开始改变【答案】B【解析】据材料“伸民权可以尊君说罢谏官设议院光武禁奴林肯禁黑奴论君主民主君民共主说”可知科举考试关注近代民主思潮,促使读书人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据材料“科举试题”可知士子角色定位仍旧是学而优则仕,排除A项;18971898年依旧是科举制选拔人才,1905年废除科举制,排除C项;1840年鸦片战争后,传统的知识环境开始改变,排除D项。30.近代南通关庄布(土布)的主要市场是东北三省。下图所示是19041931年南通关庄布销往东北的销量统计情况。该图折射出这一时期( )A列强侵略使东北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经济侵略加剧C土布质量粗劣已不适应百姓需求 D中国机器纺织业抢占了东北市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和数据可知,19041931年南通关庄布销往东北的销量呈现下滑的趋向,这主要和日本加快对中国经济侵略的脚步有关,B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A排除;C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312020年年初,新任武汉市委书记在“抗疫战争”取得一定成果时公开提出要对武汉人民进行“感恩教育”,感恩党中央和政府。消息一出,全国哗然,在一片抨击声中,最后他不得不暗自撤回这“感恩令”。这主要是因为“感恩令”现象( )A背离了“主权在民”原则 B破坏了中央集权原则C违背了“社会契约”精神 D践踏了自由平等权利【答案】A【解析】据材料“新任武汉市委书记在抗疫战争取得一定成果时公开提出要对武汉人民进行感恩教育,感恩党中央和政府。消息一出,全国哗然,在一片抨击声中,最后他不得不暗自撤回这感恩令”,武汉市委书记感谢党中央和政府,对武汉人民进行“感恩教育”,实际上违背了“主权在民”的原则,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来源,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故选A项;材料主要强调政府与人民的关系,与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排除B项;“社会契约”主要体现在宪法层面,排除C项;自由平等强调人民的权利,而材料强调的是权力来源,排除D项。32.柏拉图在国家篇中说那些被判了死罪的或要流放国外的,竟好像没事人一样,照旧在人民中间来来往往,也竟好像来去无踪的精灵似的没人注意他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 )A批评当时社会制度下人们自由过度 B肯定了人民所获得的民主权力C赞美人与人之间身份区别不复存在 D批评过于崇尚法律的社会状况【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那些被判了死罪的或要流放国外的,竟好像没事人一样,照旧在人民中间来来往往,也竟好像来去无踪的精灵似的没人注意他们”说明,雅典直接民主下没有强制力管理,人们过度自由,故A正确;柏拉图没有肯定人民所获得的民主权力,故B错误;这不是赞美,故C错误;这不是过于崇尚法律的社会状况,故D错误。33.15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经商致富、开办银行,并出资让艺术家为教堂画画而受封为贵族。美第奇家族几代人的资助行为直接影响了文艺复兴。有学者认为,没有美第奇家族就没有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这说明( )A欧洲封建贵族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主要作用 B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摇篮C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新思想的诞生奠定基础 D西方经济与艺术完美结合【答案】C【解析】材料认为,“没有美第奇家族就没有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实际上是强调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出现得益于美第奇家族为代表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C。34.1930年10月,胡佛任命一个总统紧急就业委员会,根据自愿原则,呼吁城市与私人机构加倍努力进行教济,但他拒绝由政府直接援助、救济失业者。这表明胡佛政府( )A社会救济政策缺乏配套措施 B率先出台国家干预经济政策C渗透自着由放任的经济理念 D福利政策是以社会出资为主【答案】C【解析】胡佛中呼吁社会力量参与,强调“自愿原则”“拒绝由政府直接援助、救济失业者”等,表明当时美国政府政策渗透着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C项正确;社会救济政策缺乏配套措施与“拒绝由政府直接援助、教济失业者”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胡佛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率先出台国家干预经济政策,B项错误;福利政策是以社会出资为主是材料部分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35.“贸总协定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缔约方的关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以政府补贴、双边数量限制、市场瓜分和各种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这表明( )A关贸总协定纵容贸易保护主义 B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C欧美各国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 D多边主义面临着挑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可推知多边贸易面临挑战,故D项正确;“关贸总协定在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关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表明并没有纵容贸易保护主义,故A项错误;B选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欧美各国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说法绝对化,故C项错误。第卷(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18世纪的英国政府依然推行重商主义。为保障毛纺织品出口,政府出台相关法律,禁止羊毛出口,又禁止工匠和技术工人移居国外,并长期禁止纺织机械及其他设备出口。为避免外来竞争,1700年政府颁布法令,禁止丝绸及印染棉布进口,这对于东印度公司的东方贸易造成重大打击,但却促进了国内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发展。与进口商品的高关税相对应,英国政府又实施出口补贴政策,以推动对外出口。18世纪末,重商主义受到挑战,英国政府开始尝试自由贸易政策,80年代英国与宿敌法国签订了一份自由主义的商业协定,赋予两国在欧洲商业和贸易中的完全自由。摘编自钱乘旦、刘金源英国通史(四)材料二 清朝满族当政,以少制多,更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坚守重本抑末政策,但康熙也提出“恤商”和“利商便民”口号,清廷长期对待工商业既不提倡,也不大禁。清朝废除明朝的匠籍制度,给官营手工业者自由,放弃明代官矿政策,允许商民开矿。政府财政税收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商帮为政府和皇室专卖物质,并兼营典当、汇兑等业务,势力经久不衰。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国家财税长期主要来源于田赋,海关收入比重在1753年四口通商时所占岁入税额仅四十分之一,乾隆后期进一步改为一口通商;另一方面进口商品除了铜、铅就是一些高档奢侈消费品,对外贸易没有建立在自身迫切需要之上。摘编自许涤新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8世纪中英工商业政策的异同。(11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朝前期的工商业政策。(14分)【答案】(1)同:(3分)对本国工商业实行政策调整;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一些商业势力和国家权力及政策关系密切。异(8分):英:重商主义;工业革命开始后逐渐转向自由贸易。(每点2分)中:抑制工商;闭关锁国,仅留一口通商。(每点2分)(2)积极:重本抑末符合清王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需要;重本抑末有利于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给予工商业一定发展空间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闭关锁国政策起到了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每点2分,共8分)消极:抑制工商、闭关锁国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主产力的进步;闭关锁国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抑制工商、闭关锁国是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的重要原因。(每点2分,共6分)【解析】(1)第一小问相同,从材料一“为保障毛纺织品出口,政府出台相关法律”“1700年政府颁布法令”“英国政府又实施出口补贴政策,以推动对外出口”“80年代英国与宿敌法国签订了一份自由主义的商业协定”、材料二“清朝废除明朝的匠籍制度,给官营手工业者自由,放弃明代官矿政策,允许商民开矿。政府财政税收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可得对本国工商业实行政策调整;从材料一“禁止丝绸及印染棉布进口”“与进口商品的高关税相对应”、材料二“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乾隆后期进一步改为一口通商;另一方面进口商品除了铜、铅就是一些高档奢侈消费品,对外贸易没有建立在自身迫切需要之上”,可得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从材料一“这对于东印度公司的东方贸易造成重大打击,但却促进了国内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材料二“商帮为政府和皇室专卖物质,并兼营典当、汇兑等业务,势力经久不衰”,可得一些商业势力和国家权力及政策关系密切。第二小问不同,从材料一“18世纪的英国政府依然推行重商主义”“18世纪末,重商主义受到挑战,英国政府开始尝试自由贸易政策”、从材料二“经济上坚守重本抑末政策,但康熙也提出恤商和利商便民口号,清廷长期对待工商业既不提倡,也不大禁”、“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关收入比重在1753年四口通商时所占岁入税额仅四十分之一,乾隆后期进一步改为一口通商”,可得英国推行重商主义;工业革命开始后逐渐转向自由贸易;中国抑制工商;闭关锁国,仅留一口通商。(2)总结材料二中清朝前期的工商业政策,分别有重农抑商、长期对待工商业既不提倡也不大禁和闭关锁国,结合清朝前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和国际形势,分别说明清朝前期三项工商业政策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评析清朝前期的工商业政策。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基于对战后欧亚大陆地缘和战略局势的判断,罗斯福认为只要美苏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稳定,并在欧陆大国间形成战略平衡,那么就能确保欧亚地缘格局不发生根本性改变,而地缘格局的稳定之于美国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提,又是保持对大陆战略性影响的基础,还是主导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必要条件。不过,罗斯福的构想得以实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苏联是美国的盟友并且格守“雅尔塔一波茨坦”体系所划定的势力范围;第二,欧洲大国具备维持战略平衡的能力,既不出现国力的大幅下降,也不具备恢复战前国际地位的实力。第三,欧亚大陆地缘版图不发生根本性改变,边缘地带不能被其他大国控制。摘编自汪滨美国欧亚地缘战略与北约的形成对历史事件研究往往需要从多角度进行把握,这样才能全面也能更深入地看待历史的发展。请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概括美国的战略平衡策略,并说明理由。(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概括:欧亚大陆地缘格局的稳定、苏联对国际协议的遵守等是美国实现战略平衡的重要条件。(2分)说明:美国地处欧亚大陆之外,欧亚大陆的相对均势和稳定,能使他们内部相互牵制,便于美国对欧亚局势的操纵,进而实现战略的相对平衡。苏联在二战后成为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唯一的国家,美苏在二战后期达成了一系列相关协议,苏联对协议的遵守能使美国在一定程度上免除后顾之忧,稳定地实施自己的战略。所以,欧亚大陆地缘格局的稳定、苏联对国际协议的遵守等是美国实现战略平衡的重要条件。(10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概括”须简洁,应从多角度考虑,这里既有美国因素,又有苏联因素,还有欧洲因素,等等。“说明”应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出发,阐释引发事物变化的多角度性,须从材料提供的信息说明。考生从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宋朝时期,由财富造成的贫富差距扩大,使得贫困问题日益凸显。基于此,政府根据居民财产状况界定乡村拥有土地不足20亩或产业不足20亩等值价值为“贫民”,以此为标准对乡村贫民的租赋、差役、欠债减免,对城市贫民的免役钱、房租减免;对乡村贫民提供无偿赈济、低息借贷,对城市贫民提供生活补贴、贫困救助;建立广惠仓、义仓、常平仓等济贫仓储,福田院、居养院、养济院等济贫机构,安济坊、太平惠民局、施药局等医疗救助和丧葬福利机构等。上述各项济贫措施,大都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形成系列性的济贫法规。政府也鼓励并劝导精英和富民参与救济贫民,颁布“安恤法”,对“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不能自存者”,令近亲、乡里养恤;出台“义仓法”,强制中上等税户交纳,用于粮食匮乏时期赈济贫民;完善“劝分法”,鼓励富民救济贫困,以此推动了宋朝民间慈善的兴起。摘编自张文、康文籍贫困认知与宋朝社会保障的逻辑转变等(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解决贫困问题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解决贫困问题的历史意义。(7分)【答案】(1)分类施策;确定贫困标准;范围广,内容多,形成体系;设立专门机构管理;以法规制度为保障;政府主导,民间参与。(8分)(2)改善贫困,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推动了民间慈善事业的兴起;为后世社会保障事业提供了借鉴;提升社会治理能力。(7分)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在远东同在欧洲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也出现了“冷战”。但是,在远东,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冷战”变成了热战。到1951年年中时,很明显,整个战线都已处于僵持状态。经过两年激烈的时常中断的谈判之后,1953年7月27日交战双方缔结了一个停战协定,协定的条款反映了军事上的僵持状态。朝韩之间的分界线大体上仍与战前相同。西方列强成功地遏制了朝鲜的共产主义,维护了联合国的权威。中国人则保卫了朝鲜,使它成为中国和西方势力范围之间的一个由共产党统治的缓冲国。当时,朝鲜的大部分农村都已遭到破坏,大约10%的朝鲜人被打死。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鲜战争中各方的参战目的。(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朝鲜战争的影响。(7分)【答案】(1)目的:朝鲜为了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统一;美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维护其在远东的战略利益;中国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援助社会主义国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追随美国的霸权政策。(8分)(2)影响:对战争各方都造成了巨大损失;中国抗美援朝维护了国家尊严,提高了国际地位;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加剧了共产主义、资本主义两大阵营间的对立和对抗;使更多的人更加呼唤和平与发展。(7分,任答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朝鲜战争。第(1)问,根据材料中“西方列强成功地遏制了朝鲜由共产党统治的缓冲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中方、美方、朝鲜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等方面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朝韩之间的分界线大体上仍与战前相同”“中国人则保卫了朝鲜”“大约10%的朝鲜人被打死”等信息,可以归纳出这场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对战争各方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再结合二战后的国际格局,可以分析出这场战争加剧了当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间的对立和对抗。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 李冲(450498),字思顺。显祖(北魏献文帝)末年入“中书学”,高祖(北魏孝文帝)初年因“修敕敏慧”,历任内秘书令、中书令、侍中、仆射等要职。孝文帝两次大规模修订律令,李冲是主要起草者。他将十六国以来实行的车裂、腰斩等酷刑,或废除,或降。史载“高祖北都(洛阳)之选也,李冲多所参预”“改置百司、开建五等,以冲参定典式”;“命李冲典武选”。为了彻底实现官僚机构的汉化,李冲与蒋少游等花了六年时间设计制成百官朝服。在为国选才方面,他反对“以贵袭贵,以贱袭贱”的用人方针,一向唯贤是举,唯才是拔,注重人品才学,不以门第和外貌取人。正式迁都前,孝文帝任命李冲为镇南大将军留镇洛阳,一面营建新都,一面联络、团结中原的汉族士大夫。迁都后,每当孝文帝南伐,都留李冲镇守洛阳。孝文帝称赞李冲“忠肃柔明,足敷睿范,仁恭信惠,有结民心。可谓国之贤也,朝之望也”。摘编自吴少珉北魏名臣李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冲成为北魏名臣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李冲的历史功绩。(6分)【答案】(1)原因:李冲博学多才,仁德宽厚,恪尽职守;孝文帝赏识信任,委以重任;北魏社会面临转型,为其提供机遇。(9分)(2)功绩:促进了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北魏政权;加快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1)据材料“修敕敏慧忠肃柔明,足敷睿范,仁恭信惠,有结民心”得出李冲博学多才,仁德宽厚,恪尽职守;据材料“高祖北都(洛阳)之选也,李冲多所参预改置百司、开建五等,以冲参定典式;命李冲典武选正式迁都前,孝文帝任命李冲为镇南大将军留镇洛阳迁都后,每当孝文帝南伐,都留李冲镇守洛阳”得出孝文帝赏识信任,委以重任;据材料“为了彻底实现官僚机构的汉化,李冲与蒋少游等花了六年时间设计制成百官朝服”得出北魏社会面临转型,为其提供机遇。(2)据材料“为了彻底实现官僚机构的汉化,李冲与蒋少游等花了六年时间设计制成百官朝服”得出促进了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据材料“反对以贵袭贵,以贱袭贱的用人方针,一向唯贤是举,唯才是拔,注重人品才学,不以门第和外貌取人”得出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北魏政权;据材料“联络、团结中原的汉族士大夫”得出加快了民族交融;结合所学知识,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