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大题优练15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教师版.docx
-
资源ID:5132687
资源大小:55.03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届高三大题优练15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教师版.docx
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列宁十分重视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早在1914年,初步提出了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思想。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危机,列宁指出:“同其他先进国家的国家托拉斯实行这种联合,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我们的经济危机是这样深重,没有外国的装备和技术帮劝,我们单靠自己的力量就无法恢复破坏了的经济。”为了发展国民经济,苏俄政府兴办了一批由国家资金和外国资本合资经营的企业和公司,通过这种形式吸收外资和学习外国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苏俄开始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最初实践。摘编自张彩琴关于苏维埃俄国的对外开放材料二 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经过认真讨论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的重大决策,由此确定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揭开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序幕。摘编自刘新民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及开放过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对外开放政策实施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俄与中国对外开放采取的相似举措及意义。【答案】(1)背景:新生的苏俄政权面临危机;国内经济落后;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与苏俄进行“贸易接触”;列宁的倡导和要求。(言之成理即可)(2)相似举措:兴办合资企业;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言之成理即可)意义:引进了世界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一“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危机”,这说明新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危机促进了苏俄的对外开放;根据材料一“因为我们的经济危机是这样深重,没有外国的装备和技术帮劝,我们”这说明当时苏俄国内经济落后,单靠自己无法走出危机;根据材料一“列宁十分重视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早在1914年,初步提出了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思想”,这反映出列宁的重视和倡导推动了苏俄对外开放;而此时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与苏俄进行“贸易接触”进一步促进了苏俄的对外开放。(2)第一小问相似举措,根据材料一“苏俄政府兴办了一批由国家资金和外国资本合资经营的企业和公司,通过这种形式吸收外资和学习外国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而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施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创办合资企业;对于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第二小问意义,苏俄和中国的对外开放都引进了外资,学习了世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了与世界联系,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在经济上仍然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发展落后。在列宁看来,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电气化(工业化)。列宁把实现工业化形象地比喻为:从农民的、庄稼汉的、穷苦的马上,跨到大机器的、工业的、电气化的马上。但这一战略的推行很快就因为农业生产的迅速萎缩和农民的激烈对抗而宣告失败。列宁意识到,发展整个经济,首先是发展农业,只有这样才能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资金积累。但作为列宁后继者的斯大林则强调苏联的工业化必须从重工业开始,斯大林式工业化道路最终成为苏联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指导思想。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在二战以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这是因为计划指令性的经济无论在所有制形式上,还是在经济组织和刺激机制上,都表现出较高的效率。摘编自詹晓良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的陈痛前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探析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总产值占 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随着“一五”计划的完成,1957年,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列567%。1978年以后,针对企业活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方针,并积极进行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新时期,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到1998年,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比重为493%,重工业比重为507%。摘编自高晓春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联)的工业化历程,并分析苏联模式在二战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工业化的特点,并谈谈你对我国工业化的认识。【答案】(1)历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原因:该模式可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改变国家落后面貌;工业化效率高;苏联的政治影响;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缺少建设经验。(任答3点即可)(2)特点:起点低、基础薄;速度快;由优先发展重工业到注重农轻重比例的协调发展;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不断改革。(答出4点即可)认识:工业化应及时进行改革;工业化要符合客观规律;工业化道路要符合国情。(其他言之有理亦可得分)【解析】(1)第一小问工业化历程,根据所学知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历程经历了列宁时代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的斯大林模式,到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基本实现工业化。第二小问原因,斯大林模式通过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模式,能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化的效率高;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受苏联的影响比较大;新兴社会主义国家一般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2)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总产值占 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化起点低、基础薄弱;而“随着一五计划的完成,1957年,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列567%”说明工业化的速度快;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实施的政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改革开放后注重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中国的工业化是在不断改革中发展完善。第二小问认识,我国工业化的建设必须依据本国国情、符合工业化的客观规律、并要在推行中依据时代发展适时变革。2.危机也是机遇,对危机不同的应对方式对一个国家民族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即便新政刚刚开始,全国工业复兴管理局反映出新政已经改变了自由的内容在退休将军、同时也是商人的休?约翰逊的领导下,全国工业复兴管理局很快制定了规则,在纺织、钢铁、采矿和汽车等产业内建立了生产、价格和工资的标准。约翰逊发起了一场公关活动,来宣传工业复兴管理局和它的蓝色秃头鹰的标志但经历了最初的公众拥戴之后,工业复兴管理局陷入了备受争议的困境之中全国工业复兴管理局既没有带来经济的复苏,也没有带来雇主与工人之间的和平。【美】埃里克·方纳美国历史理想与现实材料二 1931年苏联接收技术引进的项目达到124个,总值为8300万卢布。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多是利用西方先进设备技术1931年苏联进口的机器设备占美国出口设备总额的50%,1932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90%是销往苏联,苏联成为世界上机器设备的最大买主与大规模的如火如荼的经济建设相比,苏联人才仍然相当匮乏,苏联利用经济危机中西方专家和技术人员过剩的有利时机,大量招聘人才到苏联工作为恢复国民经济,筹集资金,苏联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扩大出口,还积极吸引国外贷款。1933年底,苏联获得的贷款总计已达14亿卢布。摘编自苏栋苏联利用19291933年经济危机问题研究材料三 德国在经济危机中遭受了沉重打击。工人失业与农民破产交织在一起,造成德国国内矛盾空前尖锐。而当时的德国政府对消除危机束手无策。垄断资产阶级对此极为不满,越来越倾向于建立独裁政府。德国极右翼势力趁机抬头。亚洲的日本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十分沉重。工人失业、农民破产、职员减薪,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日本的法西斯势力乘机而起。人教版历史选修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国工业复兴管理局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指出罗斯福新政最深远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归纳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发展本国经济的具体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国民经济结构发生的根本变化。(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德日法西斯统治建立的标志事件。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应对经济危机的认知。【答案】(1)积极作用:加强国家干预,以减少盲目生产;为企业复兴创造良好的条件。局限性:没有带来经济的复苏和雇主与工人间的和平。影响: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措施:引进技术;进口机器;引进专家和技术人才;积极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变化:从依赖西方的农业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3)标志:希特勒就任政府总理;广田弘毅上台组阁。认知:改革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不同社会制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防止专制独裁,防止法西斯死灰复燃。(任意2点即可)【解析】(1)第一小问积极作用,据材料一“全国工业复兴管理局很快制定了规则,在纺织、钢铁、采矿和汽车等产业内建立了生产、价格和工资的标准”得出加强国家干预,以减少盲目生产;为企业复兴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二小问局限性,据材料一“全国工业复兴管理局既没有带来经济的复苏,也没有带来雇主与工人之间的和平”得出没有带来经济的复苏和雇主与工人间的和平。第三小问影响,据材料一“即便新政刚刚开始,全国工业复兴管理局反映出新政已经改变了自由的内容”结合所学得出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二“1931年苏联接收技术引进的项目达到124个,总值为8300万卢布”得出引进技术;据材料二“1931年苏联进口的机器设备占美国出口设备总额的50%,1932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90%是销往苏联,苏联成为世界上机器设备的最大买主”得出进口机器;据材料二“苏联利用经济危机中西方专家和技术人员过剩的有利时机,大量招聘人才到苏联工作”得出引进专家和技术人才;据材料二“为恢复国民经济,筹集资金,苏联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扩大出口,还积极吸引国外贷款。1933年底,苏联获得的贷款总计已达14亿卢布”得出积极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第二小问变化,结合所学可知,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从依赖西方的农业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3)第一小问标志,结合所学可知,德日法西斯统治建立的标志事件是希特勒就任政府总理;广田弘毅上台组阁。第二小问认知,据以上三则材料结合所学可从改革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不同社会制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防止专制独裁,防止法西斯死灰复燃等角度入手。3.表2是三位苏联学者关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观点的介绍(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观点一莱赛克·科拉科夫斯基极力论证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不可逾越”的结论。他认为新经济政策证实了列宁极其擅长利用为保持政权而牺牲原则观点二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等分析指出,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证明了列宁能够摆脱教条的束缚,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妥协,是俄国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暂时的退却,为的是给国家一个喘息和恢复的机会观点三埃·鲍·根基娜指出,在19211923年,列宁的每次论述都是针对新经济政策中的某个方面,这些论述合在一起创造了关于无产阶级国家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政策的完整而统一的学说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一点或整体)并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须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观点:莱赛克·科拉科夫斯基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不完全符合实际。评析:莱赛克·科拉科夫斯基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为了“保持政权”,有其合理的地方。苏俄在取得反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斗争胜利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进而引起政治危机。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要恢复和发展经济,并巩固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莱赛克·科拉科夫斯基的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这一观点是不成立的。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和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借助市场和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允许少量非公有制经济存在,最终使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这一政策在当时是符合苏俄国情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次成功探索。结论:莱赛克·科拉科夫斯基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并不是很合理。新经济政策有巩固政权的初衷,也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益探索。(“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解析】按照答题要求首先要有观点,其次结合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措施和意义去证明前面的观点,注意结合史实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