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实验高中2019_2020学年高一化学10月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
资源ID:51403318
资源大小:255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实验高中2019_2020学年高一化学10月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实验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一化学10月月考试试题(含解析)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S 32 Na 23 Cl 35.5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A. 为减少白色污染,少使用塑料袋B. 倡导低碳生活,多步行,少开车C. 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灭火D. 用氢氧化钠改良酸性土壤【答案】D【解析】【详解】A.废弃塑料造成白色污染,为减少白色污染,少使用塑料袋,故A正确;B.低碳生活就是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步行,少开车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B正确;C.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灭火能隔绝氧气,故C正确;D.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腐蚀性,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D错误;答案选D。2.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点燃氢气前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免发生爆炸B. 不慎将浓盐酸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浓碱溶液冲洗C. CO气体有毒,处理CO尾气时可将其点燃,转化为无毒的CO2D. 如果少量酒精失火燃烧,可用湿抹布盖灭火焰【答案】B【解析】【分析】A.不纯的气体点燃可能发生爆炸; B.根据浓碱有腐蚀性分析;C.CO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D.灭火原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详解】A.不纯的气体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可燃气体燃烧性质实验时,必须先验纯后点燃,故A正确;B.浓碱具有强腐蚀性,不慎将浓盐酸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碳酸氢钠溶液,故B错误; C.用点燃的方法可除去尾气一氧化碳,使一氧化碳转化为无毒的CO2,故C正确;D.用湿抹布覆盖在燃烧的酒精上,能使酒精与氧气隔绝,又能起到降温的作用,故D正确;故答案选B。3.下列叙述错误的个数是 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约6.02×1023个分子 6.02×1023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氢原子的摩尔质量是1 g HCl的摩尔质量等于1 mol HCl分子的质量 1 mol H2O中含有1 mol氢分子和1mol氧原子A. 3B. 4C. 5D. 6【答案】D【解析】【详解】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而摩尔是物质的量单位,故错误;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不含有分子,如金刚石是由碳原子组成,应说成是1mol任何微粒的集合体含有约6.02×1023个粒子,故错误;6.02×1023是实验值,阿伏加德罗常数是NA,故错误;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1,故错误;摩尔质量单位是g·mol1,质量的单位是g。故错误;H2O中不含有氢分子,应是1molH2O中含有2mol氢原子和1mol氧原子,故错误;综上所述,选项D符合题意。4.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22.4 L 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一定是NAB. 标准状况下,22.4 L氖气含有原子数为NaC. 物质量浓度为2mol/L的BaCl2溶液中,含有Cl个数为4NAD. 标准状况下,11.2L H2O含有0.5NA分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未标明气体所处的状态,无法计算,错误;B、标准状况下,22.4 L氖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氖气是单原子分子,含有原子数为Na,正确;C、不知BaCl2溶液体积,无法求得含有Cl个数,错误;D、标准状况下,水呈液态,无法由体积求得分子数,错误。【考点定位】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名师点睛】阿伏加德罗常数是高考的“热点”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广,灵活性强,高考试题重现率为100%。这类题其实就是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题。其基本特征为:1知识点较多:每个选项都包含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其中微粒数、物质的质量、气体的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关系考得最多;同时还经常渗透物质反应时电子转移数,化学键数,共用电子对数,分子或离子中所含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溶液中离子数等计算。2综合性不强:这类题尽管渗透的知识多,但知识间的综合较少,只需要较强的计算能力,不需要太强的综合推理能力,只要进行简单的计算就可以解答。3条理性较强:所考查的知识的条理性较强,不管出现什么选项,万变不离其宗,一离不开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二要准确弄清分子、原子、原子核内质子中子及核外电子的构成关系。5.以下实验装置一般不用于分离物质的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A为蒸发装置,可用来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水,A不选;B为蒸馏操作,可用来分离沸点不同的物质,B不选;C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操作,不用于分离物质,C可选;D为洗气装置,可用来除去气体杂质,D不选;故答案选C。6.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Cl2、MgCl2、Na2SO4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通过如下几个实验步骤,可制得纯净的食盐水: 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 加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 加入稍过量的BaCl2 溶液;滴入稀盐酸至无气泡产生; 过滤,不正确的操作顺序是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粗盐的提纯中,为了保证杂质离子完全除去,每一次所加试剂都过量,加碳酸钠可以除去钙离子,加氯化钡可以除去硫酸根离子,加入氢氧化钠可以除去镁离子,每一次所加的试剂都是过量的,引入的杂质离子也要除掉,所以碳酸钠加在氯化钡后面,以除去多余的钡离子,盐酸必须加在最后边,除去多余的碳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即顺序不能改变,故选D。【点睛】粗盐的提纯中,为了保证杂质离子完全除去,每一次所加试剂都过量,除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除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除硫酸根用钡离子,每一次所加的试剂都是过量的,引入的杂质离子也要除掉,要注意除杂质的顺序,后加的试剂最好能把前面先加的过量试剂除掉。7.下列关于物质的量浓度表述正确的是A. 0.3mol·L1Na2SO4溶液中含有Na和SO42总物质的量为0.9molB. 10时0.35mol·L1的KCl饱和溶液100mL,蒸发掉5 g水,再冷却到10时,它的物质的量浓度仍为0.35mol·L1C. 用1L水吸收标准状况下22.4 L氨气所得氨水的浓度是1mol·L1D. 50mL 1mol·L1的KCl溶液和100mL 0.25 mol·L1MgCl2溶液中,Cl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答案】B【解析】【详解】A.没有注明溶液的体积,只有在1L0.3 mol/L Na2SO4溶液中含有Na+ 和SO42总物质的量为0.9mol,故A错误;B.10时0.35mol·L1的KCl饱和溶液100mL,蒸发掉5 g水,再冷却到10时,得到的溶液还是原温度下的KCl饱和溶液,故其浓度仍为0.35mol·L1,B正确;C.用1L水吸收标准状况下22.4 L氨气所得氨水的体积并不是1L,则所得氨水的浓度不是1mol·L1,故C错误;D. 50mL 1mol·L1的KCl溶液中Cl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1,而100mL 0.25 mol·L1MgCl2溶液中,Cl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L,故D错误;答案选B。8.下列各组混合物中,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的是A. 乙醇和水B. 汽油和煤油C. 植物油和水D. 碘和四氯化碳【答案】C【解析】【分析】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不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要求两种溶液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可根据两种溶液的溶解性和密度进行判断。【详解】A. 乙醇和水互溶,分液不能使两者分离,A错误;B. 汽油和煤油互溶,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B错误;C. 植物油和水,互不相溶,且植物油密度小于水的密度,C正确;D. 碘和四氯化碳,碘可溶于四氯化碳,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D错误。9.下列检验离子的方法及结论正确的是( )。A. 向某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含有Cl-B. 向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含有SO42-C. 向某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生成蓝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含有Cu2+D. 向某溶液中滴加稀硫酸后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说明原溶液中含有CO32-【答案】C【解析】【详解】A能使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的离子有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等,所以某溶液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不一定有Cl-,如硫酸银为微溶于水的白色的沉淀,故A错误;B能使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的离子有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等,所以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如生成的碳酸钡为白色不溶于水的沉淀,故B错误;C能使氢氧化钠产生蓝色沉淀的阳离子只有铜离子,所以某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Cu2+,故C正确;D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无色气体的离子有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等,所以某溶液加入稀硫酸生成无色气体,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如碳酸氢根离子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无色的二氧化碳,故D错误。答案选C。10. 在标准状况下,m g气体A与n g气体B的分子数相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气体A与气体B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mnB. 同质量的气体A与B的分子个数比为nmC. 同温同压下,A气体与B气体的密度比为nmD. 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A气体与B气体的质量比为mn【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二者分子数相同,说明物质量相同,则二者的摩尔质量比为m:n,正确,不选A;B、同质量的物质其物质的量等于摩尔质量的反比,即n:m,正确,不选B;C、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即m:n,错误,选C;D、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两种气体物质的量相同,质量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正确,不选D。考点:阿伏伽德罗定律的应用1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过滤操作时,漏斗下部的尖嘴要紧靠烧杯的内壁B. 用蒸发皿蒸发溶液时,边加热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到液体全部蒸干C. 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D. 使用容量瓶时,要先干燥【答案】A【解析】【详解】A.过滤操作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其中的“一靠”就是漏斗下部的尖嘴要紧靠烧杯的内壁,故A正确;B.蒸发时,不能将溶液蒸干,应出现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故B错误; C.萃取不需要考虑萃取剂的密度,需考虑溶剂与水不互溶,不反应等,故C错误;D.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需要向容量瓶内加入一定量的水,因此不需要先干燥容量瓶,故D错误;故答案选A。【点睛】过滤操作要点: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体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斜靠在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关系:溶液胶体浊液B. 胶体粒子很小,可以通过半透膜C. 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D. 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属于电解质溶液【答案】C【解析】【分析】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1-100nm,根据胶体有丁达尔现象和电泳现象的性质来解答,其中电泳现象证明的是胶体中的胶粒带电。【详解】A.胶体、溶液、浊液的微粒直径大小,胶体为1-100nm,小于1nm的为溶液,大于100nm的为浊液,故分散质直径大小为关系:溶液<胶体<浊液,故A错误; B.胶体微粒直径为1-100nm,不能透过半透膜,故B错误; C.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的性质,胶体有丁达尔现象,溶液没有,故可以区分,故C正确; D.电泳现象说明胶体中的胶粒带电,故D错误;故答案选C。【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胶体的性质,难度不大,胶体的性质有:丁达尔效应、电泳、聚沉;利用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注意:电泳现象说明胶体粒子带电,而胶体本身为电中性。13.下列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A. 200mL 0.2mol/L MgCl2溶液B. 500mL 0.5mol/L NaCl溶液和500mL0.5mol/L KCl的混合液C. 250mL 0.2mol/L AlCl3溶液D. 300mL 1.0mol/L KClO3溶液【答案】C【解析】A、200mL0.2mol/LMgCl2溶液中氯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0.2mol·L1×2=0.4mol·L1;B、 500mL0.5mol/LNaCl溶液和500mL0.5mol/LKCl的混合液中氯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0.5mol·L1×0.5L0.5mol·L1×0.5L)/(0.5L0.5L)=0.5mol·L1;C、250mL0.2mol/L AlC13溶液中氯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0.2mol·L1×3=0.6mol·L1;D、 300mL1.0mol/LKC1O3溶液中无氯离子,氯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0mol·L1;故选C。14.把500mL有BaCl2和KCl的混合溶液分成5等份,取一份加入含a mol硫酸钠的溶液,恰好使钡离子完全沉淀;另取一份加入含b mol硝酸银的溶液,恰好使氯离子完全沉淀则该混合溶液中钾离子浓度为( )A. 10(b-2a)mol·L-1B. 10(2a-b)mol·L-1C. 10(b-a)mol·L-1D. 0.1(b-2a)mol·L-1【答案】A【解析】把500mL有BaCl2和KCl的混合溶液分成5等份,每份100mL;取一份加入含a mol硫酸钠的溶液,恰好使钡离子完全沉淀,说明每份溶液含Ba2+ a mol;另取一份加入含b mol硝酸银的溶液,恰好使氯离子完全沉淀,说明每份溶液含Cl- b mol;根据电荷守恒,每份溶液含钾离子( b2a) mol;所以钾离子浓度为( b2a) mol÷0.1L=10(b-2a)mol·L-1,故A正确。点睛:根据电荷守恒,溶液中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总数一定等于阴离子带的负电荷总数。15.表中除去物质中杂质选用的试剂或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物质杂质除去杂质选用的试剂或操作方法AKNO3溶液KOH加入适量FeCl3溶液,并过滤BFeSO4溶液CuSO4加入过量铁粉,并过滤CH2CO2先后通过盛有氢氧化钙溶液和浓硫酸的洗气瓶D铁粉铜粉加入足量稀硫酸过滤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详解】A. KOH能够与FeCl3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钾,能够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杂质氯化钾,不符合除杂原则,故A错误;B.过量铁粉能够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再过滤,能够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B正确;C. 氢氧化钙溶液浓度较小,对二氧化碳气体吸收能力小,不易吸收完全,二氧化碳不易除干净,一般都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碳,不符合除杂原则,故C错误;D.铁粉可与稀硫酸反应,而铜与稀硫酸不反应,不满足除杂原则,故D错误;故答案选B。【点睛】根据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至少满足两个条件: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杂质。16.某溶液中含有大量的Cl、CO32、OH等三种阴离子,如果只取一次该溶液就能够分别将三种阴离子依次检验出来,下列实验操作中,顺序正确的是滴加Mg(NO3)2溶液;过滤;滴加AgNO3溶液;滴加Ba(NO3)2溶液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银离子能与氯离子、碳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结合,镁离子能与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钡离子只能与碳酸根离子结合,故先加入硝酸钡溶液,检验出碳酸根离子,过滤除去生成的沉淀;然后加入硝酸镁溶液,检验出氢氧根离子,过滤除去生成的沉淀;最后加入硝酸银溶液,检验出氯离子,故正确的顺序是,故答案选B。【点睛】明确离子的检验方法和离子间发生的反应,防止干扰离子的影响是解题关键,根据已有的离子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解答,检验氯离子需要的是银离子,检验碳酸根离子需要的是钡离子,检验氢氧根离子需要的是镁离子,每加一种物质只能鉴别一种离子,据此解答。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52分)17.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是化学的重点,根据下列实验目的,分别选择相应的实验装置。(1)除去氯化钠晶体中的碳酸钠_。 (2)除去碳酸钙中的氯化钠_。(3)分离乙酸(沸点118)和乙酸乙酯(沸点77.1)的混合液(两者互溶):_。(4)从溴水中提取溴_。 (5)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_。(6)分离固体食盐和碘的方法_。【答案】 (1). (2). (3). (4). (5). (6). 【解析】【详解】(1)碳酸钠能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再进行蒸发,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答案选;(2)氯化钠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答案选;(3)乙酸(沸点118)和乙酸乙酯(沸点77.1)的沸点不同,故可以用蒸馏的方法来分离,答案选;(4)利用溴易溶于有机溶剂的性质,选择苯或CCl4等萃取海水中的溴,通过分液得到溴的有机溶剂的溶液,然后再蒸馏,得到纯溴。答案选;(5)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答案选;(6)碘易升华,可用加热的方法分离固体NaCl和碘单质,升华后的碘在盛有水的烧瓶底部凝华,答案选。18.(1)在_molAl2(SO4)3中含0.3molSO42-,含Al3+约_个。(2)同温同压下,相同质量的SO2气体和SO3气体,其分子数之比为_,密度之比为_。(3)质量同为46g的两种气体,NO2和N2O4,物质的量之比为_,二者所含O原子个数之比为_。【答案】 (1). 0.1 (2). 1.204×1023 (3). 54 (4). 45 (5). 21 (6). 11【解析】【分析】(1)根据N=nNA及Al2(SO4)3的组成进行分析;(2)相同质量的两种气体,其分子数之比和摩尔质量成反比;其它条件下不变,气体的密度之比与气体的摩尔质量成正比;(3)根据n=m/M及分子结构进行分析。【详解】(1)1molAl2(SO4)3中含有3mol SO42-,现含0.3molSO42-的Al2(SO4)3的物质的量为0.1mol,所以0.1molAl2(SO4)3中含Al3+的物质的量为0.1mol×2=0.2mol,个数为0.2mol×6.02×1023=1.204×1023;故答案是:0.1;1.204×1023;(2)SO2和SO3的摩尔质量分别为:64g/mol和80g/mol,相同质量的SO2气体和SO3气体,其分子数之比为m/64:m/805:4;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相同条件下(同温同压)的体积之比为5:4;相同条件下气体的密度之比是相应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则二者的密度之比为4:5;故答案是:54 ;45; (3)NO2和N2O4的摩尔质量分别为:46g/mol和92g/mol,质量同为46g的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mol和0.5mol,所以物质的量之比为1mol:0.5mol=21;二者所含O原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和2mol,根据N=nNA可知,二者所含O原子个数之比为11;故答案是:21;11。19.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有大量的碘元素,碘元素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实验室里从海藻中提取碘的流程如下图:(1)实验室灼烧海藻,需要下列仪器中的_(填字母)。a试管 b烧杯 c坩埚 d泥三角 e铁三脚架 f酒精灯(2)提取碘的过程中,可选择的有机试剂是_(填字母)。A甲苯、酒精 B四氯化碳、苯 C汽油、乙酸(3)为使海藻灰中碘离子转化为碘的有机溶液,实验室有烧杯、玻璃棒、集气瓶、酒精灯、导管、圆底烧瓶、石棉网以及必要的夹持仪器、物品,尚缺少的玻璃仪器有_、_。(4)小组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在下图的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呈_色;他们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却未见液体流下,原因可能是_。【答案】 (1). cdef (2). B (3). 分液漏斗 (4). 普通漏斗 (5). 紫红 (6). 分液漏斗上口活塞小孔未与空气相通【解析】【详解】(1)灼烧海带需要的仪器有:酒精灯、三脚架、泥三角及坩埚,故选cdef;(2)A酒精和水互溶,所以不能作萃取剂,故A错误;B四氯化碳、苯符合萃取剂条件,所以能作萃取剂,故B正确;C乙酸和水互溶,所乙酸不能作萃取剂,故C错误;答案选B;(3)根据流程图可知使海藻灰中碘离子转化为碘的有机溶液,需要的操作有过滤、萃取,因此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有分液漏斗和普通漏斗;(4)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且和水不互溶,四氯化碳能萃取碘,所以有机层在下方、水在上方,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呈紫红色;如果分液漏斗上口玻璃塞未打开或分液漏斗上口活塞小孔未与空气相通,则液体不会流出。20.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以分离NaCl和BaCl2两种固体混合物,回答下列问题:供选试剂:Na 2CO3溶液、Na2SO4溶液、K2CO3溶液、K2SO4溶液、盐酸(1)操作的名称是_。(2)试剂a是_(填化学式,下同),试剂b是_,固体B是_。(3)加入试剂a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 (4)简述洗涤的操作步骤_。(5)该方案能否达到实验目的?_。若不能,应如何改进(若能,此问不用回答)_。【答案】 (1). 过滤 (2). Na 2CO3 (3). HCl (4). BaCl2 (5). BaCl2+ Na2CO3=BaCO3+ 2NaCl (6). 待滤液流尽后,向过滤器中加入少量蒸馏水至刚好浸没沉淀,静置,使洗涤液自然流下。重复上述操作23次 (7). 不能 (8). 向过滤后的滤液中加入适量盐酸至不再有气泡冒出【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分离NaCl和BaCl2的固体混合物为载体,考查除杂试剂的选择,基本实验操作,实验方案的评价和改进。根据实验方案和题目提供的试剂,试剂a为Na2CO3溶液,将BaCl2转化为BaCO3沉淀,操作为过滤,过滤后得到的滤液中含有NaCl和过量的Na2CO3。沉淀A经洗涤除去可溶性杂质后获得的沉淀A1为BaCO3,BaCO3溶于盐酸又生成BaCl2,试剂b为盐酸,将BaCl2溶液蒸发结晶、干燥得到的固体B为BaCl2。(1)操作是将沉淀和滤液分离,操作为过滤。(2)根据上述分析,试剂a是Na2CO3溶液,试剂b是HCl,固体B是BaCl2。(3)加入试剂a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4)洗涤操作步骤:待滤液流尽后,向过滤器中加入少量蒸馏水至刚好浸没沉淀,静置,使洗涤液自然流下,重复上述操作23次直至洗净。(5)由于操作过滤得到的滤液中含NaCl和过量的Na2CO3,若直接蒸发结晶、干燥,得到的固体C是仍含杂质Na2CO3的NaCl,上述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改进的方法是:向过滤后的滤液中加入适量盐酸至不再有气泡冒出,然后蒸发结晶、干燥。点睛:在除杂题中为了确保杂质完全除去,除杂试剂要过量,过量的除杂试剂也要除去。21.实验室用NaOH固体配制240mL 1.00mol/L的NaOH溶液,填空并请回答下列问题:(1)配制1.00mol/L的NaOH溶液,应称取NaOH的质量_g,需要的仪器为_、_量筒、烧杯,玻棒、托盘天平、砝码。(2)容量瓶上需标有以下五项中的_;温度 浓度 容量 压强 刻度线(3)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字母表示,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_;A用30mL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B用天平准确称取所需的NaOH的质量,加入少量水(约30mL),用玻璃棒慢慢搅动,使其充分溶解C将已冷却的NaOH溶液沿玻璃棒注入250mL的容量瓶中D将容量瓶盖紧,颠倒摇匀E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12cm处F用胶头滴管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4)下列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的是_A称量NaOH时,将NaOH放在纸上称重B配制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C配制时,NaOH未冷却直接定容D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不慎有液滴洒在容量瓶外面【答案】 (1). 10.0 (2). 250mL容量瓶 (3). 胶头滴管 (4). (5). B C A E F D (6). A D【解析】【分析】(1)根据m=cVM进行计算,注意溶液的体积;根据配制溶液所需要的仪器进行分析;(2)根据容量瓶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3)配制时,其操作顺序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均,装瓶;据此规律进行排序;(4)根据c=n/V进行实验误差分析。【详解】(1)实验室用NaOH固体配制240mL 1.00mol/L的NaOH溶液,由于容量瓶无有240mL,只能选用250 mL容量瓶,应称取NaOH的质量0.25L×1.00mol/L×40g/mol=10.0g;根据配制溶液所需要的仪器可知,除了量筒、烧杯,玻棒、托盘天平、砝码外,还需要250mL容量瓶和胶头滴管; 故答案是:10.0;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2)根据容量瓶的结构特点可知:容量瓶上标有温度、容量和刻度线;故答案选:;(3)配制时,其操作顺序是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均,装瓶;所以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B、C、A、E、F、D; 故答案是:B C A E F D;(4)A称量NaOH时,将NaOH放在纸上称重,因为氢氧化钠具有吸湿性,易潮解而导致所称量溶质的质量减小,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故A正确;B配制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但最终不影响溶液的总体积,所配溶液的浓度不变;故B错误;C配制时,NaOH未冷却直接定容,待冷却到室温后,溶液的体积偏小,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故C错误;D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不慎有液滴洒在容量瓶外面,会造成溶质的量减小,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故D正确;故答案选AD。22.在标准状况下,将224LHCl气体溶于635mL水中,所得盐酸的密度为1.18g·cm3。试计算:(1)所得盐酸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_、_。(2)取出这种盐酸100mL,稀释至1.18L,所得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3)将不纯的NaOH样品1g(样品含少量Na2CO3和水),放入50mL2mol·L1的盐酸中,充分反应后,溶液呈酸性,中和多余的酸又用去40mL1mol·L1的NaOH溶液蒸发中和后的溶液,最终得到_克固体。【答案】 (1). 36.5% (2). 11.8mol/L (3). 1mol·L1 (4). 5.85【解析】【分析】(1)根据=m(溶质)/m(溶液)×100% 和c=1000/M进行计算;(2)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量保持不变:即c(浓)·V(浓)=c(稀)·V(稀)进行计算;(3)反应发生完成后,蒸发中和后的溶液,最后所得固体为NaCl,根据Cl元素守恒:n(NaCl)=n(HCl),最后根据m=nM进行计算。【详解】(1)n(HCl)=224L/22.4L/mol=10mol,m(HCl)=10mol×36.5g·mol-1=365g,盐酸的质量分数w=365g/(365g+635mL×1g/mL)×100%=36.5%;c(HCl)=1000/M=1000×1.18g·cm3×36.5%/36.5g/mol=11.8mol/L;故答案为:36.5%、11.8mol/L;(2)根据c(浓)·V(浓)=c(稀)·V(稀),可知:c(稀)=11.8mol·L-1×0.1L÷1.18L=1mol·L-1;故答案为:1mol·L-1;(3)反应发生完成后,蒸发中和后的溶液,最后所得固体为NaCl,根据Cl元素守恒:n(NaCl)=n(HCl)=0.050L×2mol·L-1=0.1mol,故m(NaCl)=0.1mol×58.5g·mol-1=5.85g;故答案为:5.85。-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