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1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上课讲义.doc
-
资源ID:51416453
资源大小:231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GB1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上课讲义.doc
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GB1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1范围1.1总则本标准为同时有下列需求的组织规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a)需要证实其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b)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以及保证符合顾客与适用的法规要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注:在本标准中术语“产品”仅适用于预期提供给顾客或顾客所要求的产品。12应用本标准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意在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当本标准的任何要求由于组织及其产品的特点而不适用时,可以考虑进行删减。除非仅删减第7章中那些不影响组织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或责任的要求,否则不能声称符合本标准。2引用标准通过在本标准中的引用,下列标准包含了构成本标准规定的内容。对版本明确的引用标准,该标准的增补或修订不适用。但时,鼓励使用本标准的各方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3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采用ISO9000:2000给出的术语和定义。本标准描述供应链所使用的以下术语经过了更改,以反映当前的使用情况:供方-组织-顾客本标准的术语“组织”用以取代ISO9000:1994所使用的术语“供方”,术语“供方”用以取代术语“分承包方”。本标准中所出现的“产品”,也可指“服务”。2000-12-28发布2001-06-01实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4质量管理体系4.1总要求组织应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组织应:a)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见1.2);b)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c)确定为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作和控制所需的准则和方法;d)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作和监视;e)监视、测量和分析这些过程f)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所策划的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管理这些过程。注:上述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应包括与管理活动、资源提供、产品实现和测量有关的过程。针对组织所外包的任何影响产品符合性的过程,组织应确保对其实施控制。对此类外包过程的控制应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加以识别.4.2文件要求4.2.1总则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a)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声明;b)质量手册;c)本标准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d)组织为确保其过程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要的文件;e)本标准所要求的质量记录。(见4.2.4)注:1本标准出现“形成文件的程序”之处,即要求建立该程序,形成文件,并加以实施和保持。2不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详略程度应取决于:a)组织的规模和活动的类型;b)过程及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c)人员的能力。3文件可采用任何形式或类型的媒体.4.2.2质量手册组织应编制和保持质量手册,质量手册包括:a) 管理体系的范围,包括任何删减的细节与合理性(见1.2)b) 为质量管理体系编制的形成文件的程序或对其引用;c) 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相互作用的表述。4.2.3文件控制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应予以控制。质量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应依据条款4.2.4的要求进行控制。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所需的控制:a) 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的;b) 必要时对文件得进行评审、更新并再次批准;c) 确保对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标识;d) 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有关版本的适用文件;e) 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f) 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g) 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若因任何原因而保留作废文件时,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4.2.4质量记录的控制应建立并保持质量记录,以提供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质量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应制定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质量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所需的控制。5管理职责5.1管理承诺最高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活动,对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所作出的承诺提供证据:a)向组织传达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b)制定质量方针c)确保质量目标的制定;d)进行管理评审;e)确保资源的获得。5.2以顾客为中心最高管理层应以增强顾客满意为目标,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见7.2.1和8.2.1)5.3质量方针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质量方针:a)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b)包括对满足要求和持续改进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c)提供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d)在组织内得到沟通和理解;e)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5.4策划5.4.1质量目标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包括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见7.1.a)。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并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5.4.2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最高管理者应确保:a) 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以满足质量目标以及条款4.1的要求。b) 在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更改进行策划和实施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5.5职责、权限和沟通5.5.1职责和权限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组织内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得到规定和沟通。5.5.2管理者代表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一名管理人员,无论该成员在其他方面的职责如何,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a)确保质量管理体系中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和任何改进的需求;c)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对顾客要求的意识。注: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可包括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事宜的外部联络。5.5.3内部沟通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并确保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5.6管理评审5.6.1总则最高管理者应按计划的时间间隔评审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要,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应保持管理评审的记录(见4.2.4)5.6.2评审输入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以下方面的信息:a)审核结果;b)顾客反馈;c)过程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d)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e)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f)经策划的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g)对改进的建议。5.6.3评审输出管理评审输出应包括与以下方面有关的任何决定和措施:a)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b)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c)资源需求;6资源管理6.1资源的提供组织应确定并提供所需的资源,以a) 实施、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b) 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6.2人力资源6.2.1总则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历,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应是能够胜任的。6.2.2培训、意识和能力组织应:a)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人员所必要能力;b)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满足这些需求;c)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d)确保员工意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质量目标做出贡献;e)保持教育、培训和经历的适当记录(见4.2.4)。6.3基础设施组织应确定、提供并维护为实现产品的符合性所需要的基本设施,基本设施应包括,如:a)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设施;b)过程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c)支持性服务(如运输或通讯)。6.4工作环境组织应确定和管理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工作环境.7.产品实现7.1产品实现的策划组织应策划和开发产品实现所需的过程。产品实现的策划应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其他过程要求一致(见4.1)。在对产品实现进行策划时,组织应在适当时确定以下方面的内容:a)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b)针对产品确定过程、文件和资源的需求;c)产品所要求的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试验活动,以及产品接收准则;d)对实现过程及其产品满足要求提供证据所需的质量记录。(见4.2.4)策划的输出方式应适于组织的运作方式注1:对应用于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包括产品实现过程)和资源作出规定的文件可称之为质量计划.2:组织也可将条款7.3的要求应用于对产品实现过程的开发。7.2与顾客有关的过程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组织应确定:a)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对交付及交付后活动的要求;b)顾客虽没有明示,但规定用途或已知的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c)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d)组织确定的任何附加要求。7.2.2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组织应评审与产品有关的要求。评审应在组织向顾客做出提供产品的承诺之前进行(如:在提交标书、接受合同或订单及接收合同或订单的更改),并应确保:a)产品要求得到规定;b)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的要求已予以解决;c)组织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评审结果及评审所引发的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若顾客提供的要求没有形成文件,组织在接受顾客要求前应对顾客要求进行确认。若产品要求发生变更,组织应确保相关文件得到修改,并确保相关人员知道已变更的要求。注:在某些情况下,如网上销售,对每一个订单进行正式的评审可能是不实际的。而实际的评审对象可以是有关的产品信息,如产品目录、产品广告内容等。7.2.3顾客沟通组织应对以下有关方面确定并实施与顾客的有效沟通:a)产品信息;b)问询、合同或订单的处理,包括对其的修订;c)顾客反馈,包括顾客投诉。7.3设计和开发7.3.1设计和开发策划组织应对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进行策划和控制。在进行设计和开发策划时,组织应确定:a)设计和开发阶段;b)适合每个设计和开发阶段的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c)设计和开发的职责和权限。组织应对参与设计和开发不同小组之间的接口实施管理,以确保有效的沟通,并明确职责分工。适当时,随设计和开发的进展,策划的输出应予以更新。7.3.2设计和开发输入应确定与产品要求有关的输入,并保持记录(见4.2.4)。这些输入应包括:a)功能和性能要求;b)适用的法律和法规要求;c)适用时,以前类似设计提供的信息;d)设计和开发所必需的其他要求。对这些输入的充分性应进行评审。要求应完整、清楚,并且不能自相矛盾。7.3.3设计和开发输出设计和开发输出应以能够针对设计和开发输入进行验证的方式提出,并应在放行前得到批准。设计和开发输出应:a)满足设计和开发输入的要求;b)为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适当的信息;c)包含或引用产品接收准则;d)规定对产品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所必需的产品特性。7.3.4设计和开发评审在适宜的阶段,应对设计和/或开发进行系统的评审,以便:a)评价设计和开发结果满足要求的能力;b)识别任何问题并提出必要的措施。评审的参加者应包括与所评审的设计和开发阶段有关职能的代表。评审的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以保持(见4.2.4)。7.3.5设计和开发验证为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满足输入的要求。应对设计和开发进行验证,验证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以保持。(见4.2.4)7.3.6设计和开发确认为确保产品能够满足规定的或已知预期使用或应用的要求,应按所策划的安排(见.3.1)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确认。只要可行,确认应在产品交付或实施之前完成。确认的结果及必要的措施的记录应予以保持。(见4.2.4)7.3.7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应识别设计和开发的更改,并保持记录。适当时,应对设计和开发的更改进行评审、验证和确认,并在实施前得到批准。设计和开发更改的评审应包括评价更改产品组成部分对已交付产品的影响。更改的评审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以保持(见4.2.4)7.4采购7.4.1采购过程组织应确保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的采购要求。对供方及采购的产品控制的类型和程度应取决于采购的产品对随后的产品实现或最终产品的影响。组织应根据供方按组织的要求提供产品的能力来评价和选择供方。应制定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准则。评价的结果和评价所引发的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以保持。(见4.2.4)7.4.2采购信息采购信息应表述拟采购的产品,适当时包括:a) 产品、程序、过程和设备的批准要求b) 人员资格的要求c)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在与供方沟通前,组织应确保规定的采购要求是充分的.7.4.3采购产品的验证组织应建立并实施检验或其他必要的活动,以确保所采购的产品满足规定的采购要求。当组织或其顾客拟在供方的现场实施验证时,组织应在采购信息中对拟验证的安排和产品放行的方法作出规定。7.5生产和服务提供7.5.1生产和服务提供控制组织应策划并在受控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服务提供。适用时,受控条件应包括:a)获得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b)获得作业指导书;c)使用适宜的设备;d)获得和使用测量与监视装置;e)实施监视和测量;f)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的实施。7.5.2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当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测量或监视加以验证时,组织应对任何这样的过程实施确认。这包括仅在产品使用或服务已交付之后问题才显现出来的过程。确认应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组织应对这些过程作出安排,适用时包括:a)过程的评审和批准所规定的准则;b)设备的认可和人员资格的鉴定;c)使用特定的程序和方法d)记录的要求(见4.2.4);e)再确认。7.5.3标识和可追溯性适当时,组织应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使用适宜的方法标识产品。组织应针对测量和监视要求,识别产品的状态。在有可追溯性要求的场合,组织应控制并记录产品的唯一性标识。(见4.2.4)注:在某些行业,技术状态管理是保持标识和可追溯性的一种方法。7.5.4顾客财产组织应爱护组织控制下或组织使用的顾客财产。组织应识别、验证、保护其使用或构成产品一部分的顾客财产。当顾客财产发生丢失、损坏或发现不适用的情况时,应报告顾客,并保持记录。(见4.2.4)注:顾客财产可包括知识产权7.5.5产品防护在内部处理和交付到预期的地点期间,组织应针对产品的符合性提供防护。这种防护应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防护也应适用于产品的组成部分。7.6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组织应确定需实施的监视和测量,以及所需的测量和监视装置,以提供产品符合规定要求(7.2.1)的证据。组织应建立过程,以确保测量和监视活动可行并以与监视和测量要求相一致的方式实施。在有确保有效结果的场合,测量设备应:a)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者国家基准的测量标准,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或验证。当不存在上述标准时,应记录校准或验证的依据;b)必要时,进行调整或再调整;c)进行标识,以确定其校准状态;d)防止可能使测量结果失效的调整;e)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防止损坏或失准;此外,当发现设备不符合要求时,组织应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组织对该设备和任何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校准和验证结果的记录应予以保持。(4.2.4)当计算机软件用于测量和监视时,应确认其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确认应在初次使用前进行,并在必要时予以重新确认。注:作为指南,参见ISO100128测量、分析和改进8.1总则组织应策划并实施所需的监视、测量、分析和持续改进过程。以便:a) 证实产品符合要求;b)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c) 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这应包括统计技术在内的适用方法及应用程度的确定。8.2测量和监视8.2.1顾客满意作为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组织应监视顾客对组织是否满足其要求的感知的有关信息。获取和利用这种信息的方法应予以确定。8.2.2内部审核组织应按计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内部审核,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a)符合策划的安排(7.1)、本标准要求以及组织所确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b)得到有效的实施和保持。考虑拟审核的过程和区域的状况的重要程度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组织应对审核方案进行策划。应规定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审核员不应审核自己的工作。策划和实施审核以及报告结果和保持记录(见4.2.4)的职责和要求应在形成文件的程序中作出规定。负责受审区域的管理者应确保及时采取措施,以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及其产生的原因。跟踪措施应包括对所采取措施的验证和验证结果的报告。(见8.5.2)注:作为指南,参见ISO100118.2.3过程的测量和监视组织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进行监视并在适宜时进行测量。这些方法应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未能达到所策划的结果时,应在适当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以确保产品的符合性。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组织应对产品的特性进行测量和监视,以验证产品要求得到满足。这种测量和监视应依据策划安排(见7.1),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进行。应保持符合接收准则的证据。记录应指明有权放行产品的人员。(见4.2.4)除非得到有关授权人员的批准,适用时得到顾客的批准,否则在所有策划的安排(见7.1)均已圆满完成之前,不得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8.3不合格品的控制组织应确保不符合产品要求的产品得到识别和控制,以防止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不合格品控制以及不合格品处置的有关职责和权限应在形成文件的程序中作出规定。组织应采取下列的一种或几种方法,处置不合格品:a)采取措施,消除发现的不合格;b)经有关授权人员批准,适用时经顾客批准,让步使用、放行或接收不合格品;c)采取措施,防止其原预期的使用或应用。应保持不合格的性质和随后采取的任何措施的记录,包括所批准的让步使用的记录(见4.2.4)应对纠正后的产品再次进行验证,以证实其符合要求。当在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时,组织应采取与不合格品的影响或潜在影响的程度相适应的措施。8.4数据分析组织应确定、收集和分析适当数据,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评价在何处可以进行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这应包括来自测量和监视的结果以及其他来源的数据。数据分析,应提供以下方面的信息:a)顾客满意;b)与产品要求的符合性;c)过程和产品的特性及其趋势,包括采取预防措施的机会;d)供方。8.5改进8.5.1持续改进组织应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8.5.2纠正措施组织应采取纠正措施,以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防止其再发生。纠正措施应与所遇到不合格的影响程度相适应。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a)评审不合格(包括客户投诉);b)确定不合格的原因;c)评价确保不合格不再发生的措施的需求;d)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e)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f)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8.5.3预防措施组织应确定预防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应编制形成文件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a)确定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b)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的措施的需求;c)确定并实施所需的措施;d)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见4.2.4);e)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