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古诗选录(7篇)_王昌龄诗词.docx
-
资源ID:51432034
资源大小:20.46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王昌龄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古诗选录(7篇)_王昌龄诗词.docx
王昌龄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古诗选录(7篇)_王昌龄诗词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hnylinjinngsngkchshng 平明送客楚山孤。 luyngqnyurxingwn 洛阳亲友如相问, ypinbngxnziyh 一片冰心在玉壶。 背景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激扬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殊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闻名的代表作。 解释 1.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 2.辛渐:诗人的伴侣。 3.吴:古国名。这里指镇江。 4.平明:早晨天亮时。 5.楚:古国名。吴、楚,泛指润州一带。因润州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 6.冰心在玉壶:形容心地纯净,表里如一。冰心,像冰一样澄明的心。玉壶,玉做的晶莹的壶。 古诗今译 满江寒雨绵绵连夜来到镇江,黎明送客时楚山也形单影孤。远在洛阳的亲友假如问起我,就说是心地纯净如冰心玉壶。 名句赏析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的伴侣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前两句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独,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伴侣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伴侣此番远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伴侣。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旧纯净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奇妙的相互衬托的比方,来形容一种纯净完善的品行,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王昌龄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古诗选录(篇二)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全文赏析 这两首诗所记送别的时间和情景是“倒叙”。第一首写的是其次天早晨在江边送别友人的情景;其次首写第一天晚上在芙蓉楼为友人饯行之事。 第一首写平明送客,临别托意。”寒雨连江夜入吴”,迷漫的烟雨覆盖着吴地江天(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加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充满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呈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早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原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行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耸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由于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犹如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吩咐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亮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净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方高洁清白的品行。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清澈的品行。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旧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亮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亮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净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此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呈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顽强的性格。矗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致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溶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自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其次首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先从“秋海阴”、“楚雪深”写起,以景起兴。第三句是点题:高楼送客,依依惜别,心情悲愁,酒不尽兴。末句以景结情:寒江寂寂,惆怅如不尽之江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样地纯真。全诗融情入景,以景结情,主要还是抒情,堪称一绝。 写作背景 这组诗大约作于天宝元年(742)王昌龄出为江宁(今南京市)丞时。王昌龄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开元二十七年(739)远谪岭南;次年北归,自岁末起任江宁丞,仍属谪宦。辛渐是王昌龄的伴侣,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两首诗当为此时所作。王昌龄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古诗选录(篇三)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唐诗鉴赏 【原文】 从军行七首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tao)河北,已报生擒吐谷(yu)浑。 【解释】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终流入黄河。 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白话译文】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非常紧急,接到战报后快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绽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赏析】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字,笔墨特别简练,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假如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斗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王昌龄从军行组诗第五首,应当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胜利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中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示意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削减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似乎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读者会悬想: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绽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进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由于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示意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成功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假如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斗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特长。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精彩。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会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会、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当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王昌龄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古诗选录(篇四) 王昌龄相和歌辞。采莲曲三首原文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湖上水渺漫,清江初可涉。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王昌龄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古诗选录(篇五) 相逢楚水寒,舟在洞庭驿。具陈江波事,不异沦弃迹。 杉上秋雨声,悲切蒹葭夕。弹琴收馀响,来送千里客。 平明孤帆心,岁晚济代策。时在身未充,潇湘不盈画。 湖小洲渚联,澹淡烟景碧。鱼鳖自有性,龟龙无能易。 谴黜同所安,风土任所适。闭门观玄化,携手遗损益。 王昌龄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古诗选录(篇六) 【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解释】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 新声:新歌曲。 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白话译文】 军中起舞,伴奏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悲伤之情。纷杂乐舞与思乡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赏析】 其二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一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变换,琵琶又翻出新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绽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经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简单唤起剧烈感受。既然是“换新声”,应当能给人以一些新情趣、新感受。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由于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这句“旧”对应上句“新”,成为诗意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音情,特殊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久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抑扬。“听不尽”三个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边愁”既是久戍思归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一面,未必非常全面。 这首诗前面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个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场面之后,突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莽莽苍苍景象:古老宏伟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可以有多种理解:无限乡愁,立功边塞雄心和对于现实忧怨,或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深沉爱,等等。 读者或许会感到,在前面三句中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进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由于情不行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思想感情,征戍者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这首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一笔也是不容轻忽。 王昌龄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古诗选录(篇七) 江城建业楼,山尽沧海头。副职守兹县,东南棹孤舟。 长安故人宅,秣马经前秋。便以风雪暮,还为纵饮留。 貂蝉七叶贵,鸿鹄万里游。何必念钟鼎,所在烹肥牛。 为君啸一曲,且莫弹箜篌。徒见枯者艳,谁言直如钩。 岑家双琼树,腾光难为俦。谁言青门悲,俯期吴山幽。 日西石门峤,月吐金陵洲。追随探灵怪,岂不骄王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