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班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docx
九班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 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九班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九班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照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是当时闻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躲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展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始终关怀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喜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亮.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苦痛,所以词风也布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厉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二.词文赏析: 1.“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疏”字应解为“疏狂”,侧重于“狂”字。 2.结合杜甫三绝句诗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说说女仆人公昨夜饮酒过量(睡醒了还有残酒),究竟是为什么? 昨夜酒醉是由于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3.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怀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现在怎么样了。 4.女仆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女仆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凄惨,一个“试”字,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委婉地传达出来。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5.原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肯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却道”有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说说看。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仆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怀疑不解。 6.“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应是”也包含着女主公复杂的心理,你能替她就出来吗? 你哪里懂得,娇嫩的海棠花怎么能经得起狂风骤雨呀。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想与推断,暗含着“必定是”和“不得不是”之意。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7.“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 “绿” 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分而茂密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有,是两种状态的对比。原来平平经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颜色鲜亮、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慢慢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8.词人为什么这么惜花? 惜花实际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三.板书设计: 雨疏风骤借酒消愁怕见落花绿肥红瘦 如梦令赏析 介绍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父李格非是当时闻名学者。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讨论。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特别深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安静的生活。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她是南宋出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喜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亮;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受反映时代和.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论词注意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忱极强,但流传不多。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解题: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如梦令,词牌(填词用的典调)名。 注评 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溪亭:溪边的亭子。日暮:黄昏时候。 沈(chén)醉不知归路。 沈醉;大醉。沈:同“沉”。这里说“沈醉”既有饮酒过量的意思,也示意溪亭景色宜人,令人沉醉,乐而忘返,并为下面“误入”句伏笔。 两句点明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大事(沈醉不知归路),并以“常记”总领,引起后面的描绘。 兴尽晚回舟, 兴尽:游兴得到满意。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藕花深处。 误入:不该入而入。藕花:荷花。因游兴沉酣,乐而忘返,所以错过了光线较好的时刻,才把船划到荷塘里。 两句承上“沈醉不知归路”,启下“争渡”。 争渡,争渡, 争渡:抢着把船划出去。争:争着,抢着。 酒意未消、游兴未减,全然不顾误入歧途,非要夺路前进不行,活画出少女天真烂漫的情态。“争渡,争渡”,按如梦令词牌规定要用短韵叠句,这里巧迭“争渡”,突出了沉醉之态和急追之情,妙造自然。 惊起一滩鸥鹭。 惊飞了栖息在沙滩上的水鸟。惊:惊动。起:飞起来。一滩:满滩。鸥鹭:鸥本指海鸥,鹭即鹭鸶,这里泛指水鸟。 鸥鹭惊骇,拍翅飞起,与仆人公的“争渡”融合一起,形成一个美丽欢畅的意境,极天真之能事。 译文 我时常记起有一次在溪边亭子里游赏,面对夕阳,开怀畅叙,游兴高,酒兴也高,沉醉得竟遗忘了回家的水路。我尽情的游赏够了,已错过光线光明的辰光。船一掉头,胡里胡涂地划进荷花的深处。于是大家抢着划呀,划呀,嘻笑声、摇橹声把满滩的水鸟也惊动得飞起来了。 简析 人们读李清照,一般对她后期的作品比较熟识,脑海里凄凉愁苦的印象比较深。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她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一次溪游醉归的欢快情景,似一帧无拘无束的生活照,使我们得以熟悉这位闻名词人的早年风采。 词意是:仲夏的一个午后,和亲人外出游玩,在溪边的一个亭子里饮酒,直到日落西山,还留连忘返。待兴尽踏上小舟,却迷失了归路。结果不知不觉闯入了藕花丛中。他们抓紧划啊抓紧划,扑楞楞,惊飞起一滩鸥鹭。 词一开头就点明白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大事(沈醉不知归路),并用“常记”二字总领,引起下面对回舟误入荷花深处情景的描绘。“误入”是由于日暮光线太暗,也是由于沈醉;正是由于“误入”,才产生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景象。“误”字不仅有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词意上奇妙地把读者带进一个朦胧的境地。也正是出了这样的“岔子”,才使仆人公正时不易显露的一些性格特点呈露出来,使读者通过不寻常的举动的描绘,窥见其精神世界。“争渡,争渡”的重叠,这本是词牌的要求,但在这里却显得妙合自然,形象地刻画了仆人公奋争之状,欢快之情,同时使词的音节变得顿挫有力。充分体现了构思和措词的精妙。(正像曹操观沧海中“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样,本是配乐时的套语,在笔下却与全诗浑然天成,融为一体。)至此,桨声、笑语声、惊起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相互交织,组成一个美丽欢畅的意境,展现了青年时代的性格和生活。鸥鹭在古人诗词中常被写到,它们被认为是“忘机”的飞鸟,独与不失赤子之心的人们亲狎作友。在这里以鸥鹭形象作为陪衬,就是对仆人公形象的潇洒天真的品行作一番加意地描摹,从而使全词洋溢地天真无邪、活泼烂漫的青春气息更加浓烈,更加感人。 李清照的词,遣词造句,多有所创新,看来一目了然,却又引人入胜,耐人咀嚼、思索。这首词写日暮,并没有渲染“落日镕金,暮云合璧”的景象,写藕花,也没有描绘“红稀香少”的情态,全篇虽无写景,却是到处有景,情由景发,情景交融。美丽、生动的文学语言,鲜亮、完善的艺术形象,集中表现了的剧烈感情。她不愧是抒情词的杰出的作家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在教学本课是,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作为文言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之最,因此在教学设计是个人认为本堂课的“煽情”或者“铺垫”应当做好。老师朗读一副对联,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通过品读词句把课文读活读美、提示同学体会33个字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涵,直到最终跟着音乐吟唱本词。并且老师通过范例来吟诵这首词,使同学的爱好立刻深厚。全部这些,都使同学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同学对祖国语文的喜爱。 2、指导同学理解语言文字。本课不仅采纳了让同学课前自学的方式理解每句词的意思,还引导同学在课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幅画面,关心同学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另外,我也做到了留意课堂细节关心同学理解词句意思。例如,当同学把“兴尽晚回舟”中的“兴”读成第一声时,我就立刻赐予订正,读准了“兴”的声调是第四声,同学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3、在教学时,我抓住一个“醉”字切入,从词中去逐层感受“美酒”、“美景”、“漂亮的意外”带给词人的深深的醉意。让同学依据词语联想画面,“日暮溪亭”“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在这些词语的引领下,让同学的脑海中出现一幅幅漂亮的画面,那画面有声有色、有人有景、有静有动,布满了无穷的生气与魅力。这一板块设计,试图唤醒同学全部的器官感受词: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诵、用脑想象、专心灵感受,打开身体全部通道接收词的信息,进入词境,使同学学词的过程成为愉悦身心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上我的美妙愿望并没有实现,由于好多同学并没有进入词的意境,没有充分绽开想象,这一环节只是成了少数优秀生的殿堂 九班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