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doc

    • 资源ID:51465727       资源大小:43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doc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特点及发展趋势 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这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近年来的增长速度也明显加快。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劳动力不足的有效补充,已经成为城市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不可或缺的就业主体。但是,过量的农民工进城,也给城市管理和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现已成为当前政府最为关注的难题之一。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进行论述。 正文: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从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20多年的实践看,呈现出如下重要特征: (一)转移的地域特征 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转移的地域角度分析,有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之分。所谓就地转移,其实质就是鼓励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部门从事经济活动,并由此促进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异地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这两种模式实际上是统一的,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 从流动的空间分布看,逐步由区域内就地转移向跨区域转移发展。 (二)产业特征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产业分布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90年代则逐渐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从19801989年,农 村劳动力增量中的第 一、 二、三产业的分布是45.1%、27.8%和27.0%。90年代开始农村劳动力的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而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以农村非农产业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产业选择特征,导致其相关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流动性。季节性转移的劳动力是农闲务工,经商跑运输,农忙务农,这就导致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流动性较大。 另外,农村劳动力的普遍兼业是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显著特点。兼业是指一种既从事农业又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双重就业方式。从各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看以兼业型转移为主,分离型转移较少。农村劳动力的普遍兼业式转移,其结果是农户的普遍兼业化。 (三)转移的效益特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对个人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从个人的收益看,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迅速增长;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实际上也是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过程,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会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四)进程上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从客观上讲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改革前的转移阶段,叫做模糊转移阶段;改革以后的转移阶段,这是真正的转移阶段。从改革以前同时期的情况看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 转移经历了19491957年转移的自发阶段,19581963年转移的大起大落阶段和19641978年转移的受控萎缩阶段。改革以后,经历了19781983年的转移准备阶段、19841988年转移的高速阶段、19881991年转移的趋缓阶段、19911996年快速转移和1997年至今的低潮期五个阶段。 从改革前后两个大阶段转移的抽象概括看,改革以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属于集中转移,主要表现是:在转移方向上,目标集中,“城门”打开;在转移速度上,时间短暂,转频强劲;在转移规模上,聚众量大,“一哄而转”,给国民经济发展留下了后遗症。改革以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是分散转移,走到是以乡镇企业为主要载体的劳动力分散道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展,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将逐步由分散变为相对集中转移。相对集中转移的特征是,以就业效益增长为目标,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重点,小城镇为主载体,积极发展第 二、三产业。分散转移、相对集中转移,这将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道路,也是劳动力转移的客观规律。 (五)外出方式特征 1.以亲缘、地缘为联系纽带的迁移链效应明显 2.自发迁移比重较大 3.组织化程度低 (六)速度和规模上的不平衡特征 由于我国经济是典型的非均衡经济,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经济是不平衡发展的,因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论上在时间上还 是在空间上都具有不平衡性,直接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表现出区域的差异性。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发展趋势 (一)未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新的供求状况分析 1.未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供给仍呈严重过剩状态 2.农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3.乡村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严重下降 4.城市吸纳农业劳动力的能力难以令人乐观 (二)未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1.乡镇企业仍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乡镇企业由于资本密集度较低,其就业生成能力比城市国有企业要高得多,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2.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思路 加快城镇化进程应成为今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而实施这样一个新的战略,关键是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要形成合理的城镇规模结构 3.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其次,要完善 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再次,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逐步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况。 参考文献 1。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柯兰君、李汉林编著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21年版。 2。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李嘉图编著。1817年伦敦出版社,1819年和1821年分别出了第2版和第3版。 3。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刘易斯发表于曼彻特学报1954年5月。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刘怀廉编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21年1月第1版 5。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唐洪潜主编,甘书龙、黄荣武副主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 第二篇: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策略 一、农村劳动力的特点及结构 1、特点: (1)发展速度迅猛,相对数量巨大。我国有9亿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数的3/4。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数量和发展速度成倍增加,每年以1300万人的速度递增。 (2)素质参差不齐。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急待于提高:一是思想观念落后,处于“外出找钱无技,在家致富无门”的状况;二是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以体力型为主,技能型较少,智能型更少。 (3)农村劳动力过剩,出现自主流动与转移。近年来随着农村机械工具的普及和推广,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这些剩余劳动力便从农村转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他们的转移没有固定的方向,具有充分的自主性。 2、结构: 农业剩余劳动力一般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季节性剩余。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与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可供给量之间在不同季节里出现不均衡状态; (2)常年性剩余。在全年中的任何季节里,劳动力的可供给量都大于需求量; (3)潜在性剩余。主要对劳动时间的利用率过低,隐藏着多余劳动力。 (4)结构性剩余。某一产业部门、某一技术类别的劳动力出现剩余,而其他类别和技术级别的劳动力相对不足。 我国目前主要是常年性剩余和结构性剩余。按照我国有5亿农村劳动力其中以70%的农业劳动力粗略估算,66%的利用率意味着我国目前存着近1.2亿的过剩农业劳动力。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策略 1、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各级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向农村农户。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升级,首要应大力加强对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培训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具备专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并对农村农民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就业指导,突出实用性有效性,为农村就业创造条件。 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积极引导农民种植产量高、经济效益乐观的优良品种作物,组织科技人员下村、下地进行亲自指导,使得让农民在种植过程中掌握科学技术,提高自身技能,不断累积经验。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多种就业机会。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既解决部分地区青壮年因过多转移而带来的遗留问题,同时也解决农业生产经营劳力不足的现象。由已经逐步融入人们生活的新兴社区服务业入手,如家政服务、农家乐休闲、家庭式保姆、利用当地优势搞庭院经济等等,安置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加强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引导,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做到农业生产经营与挣钱两不误。 3、实行农业多种经营,加大市场需求力度。一方面根据政府各部门有关农 村劳动力转移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应做好农村劳动力的技术培训、业务培训、岗前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加大 二、三产业发展,发挥本地优势,提高地方经济的吸纳能力,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推进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转移。 4、改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环境。有关部门应加大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机制,最大限度地争取省、地政策支持,有效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服务,消除城乡劳动力各种不平等的政策,尽可能使农村劳动力在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上与城市劳动力相对平等,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自由流动。 5、依靠政府参与并加大组织劳务输出的力度。日益扩大的打工队伍及激烈的竞争,对劳动力的要求和市场需求也逐步提高。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参与组织劳务输出的力度:一是实行外部转移,对外出民工进行较系统的技能培训,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培育中介机构,拓展境内外劳务输出渠道;二是更好的利用内部吸引,鼓励发展密集型产业,帮助农民在近处打工,实现离土不离乡。 第三篇: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特点及建议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特点及建议 内容提要据省农调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最新动态监测资料,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但转移的流向出现新变化,即:本乡、本县非农从业人数出现负增长;流向省内大中城市人数和到省外打工人数加速增长。同时,打工收入的地域特征也出现新变化:农村劳动力在县外省内打工月平收入连续两个季度高于到省外打工的月平收入,过去打工者离乡越远、收入越高的状况有所改变。另外,女打工者到外地就业机会明显高于本地,男劳力外流速度远远快于女劳力。如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本文从彻底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和旧的用工(人)制度;出台更优惠政策,拉动县域经济发展,扭转本乡、本县非农从业人数持续下降的局面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成为近几年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经过近几年新一轮也是最大的一轮“民工潮”之后,湖北当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什么新情况、新问题,社会各方都很关注,现根据湖北省农调队对33个国家调查县的3300户农户进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新动态监测结果作一简要分析,供参考。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特点 1、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势头进一步强劲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后,带来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也带来了新的一轮农村劳动力转移高潮。资料显示,到2021年的十年间,湖北共(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78万人,年均递增5.9%;其中,1997年至2021年的4年间平均每年净转移35万人,年均递增6.4%。据最新转移动态监测资料,今年前三季度转移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6.75%,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转移势头仍十分强劲。 2、转移的流向出现四个新变化 从劳力外出的流向看,主要表现为二减二增: (1)本乡非农从业人数出现负增长。由于多数地方乡镇企业不景气,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乏力,导致农村非农行业就业岗位减少,从业人数出现下降趋势。调查资料显示,今年三季度末“在本地企业就业”人数比二季度末减少了8.8%,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0.98%。在本乡企业就业人数本来就少(目前仅占转移总人数的11.2%),目前还在萎缩,表明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模式在湖北不少地方受到了严峻挑战。 (2)本县非农从业人数出现负增长。因规模小、效益差,城市化水平较低,湖北加之县域经济不景气,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乡外县内非农从业的人数(所占比重也不大,目前只占转移总人数的9.8%)也有所萎缩。与“本乡”就业情况类似,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劳动力“在乡外县内务工人数”比二季度末下降了2.93%、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24%。 (3)流向省内大中城市人数大幅上升。便利的交通条件、良好的收入预期,使劳动力在县外省内流动快速上升,并逐渐成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据调查,三季度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县外省内的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12.97%,比总的转移速度高6.22个百分点。比“到外省打工人数”增长速度还高1.75%。成为目前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尽管绝对人数(目前只占转移总人数的19.4%)不多,但势头较好,值得引起关注。 (4)到省外打工人数仍保持大幅增长。东部发达省份经济一直保持强劲势头,仍是我省不少外出劳动力的首选地区之一。调查显示:三季度末湖北“到外省打工人数”比二季度增长3.52%,比去年同期增长11.24%。由于“到外省打工人数”是湖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体(目前占转移总人数的59.6%),其增加的绝对数占今年净增转移总人数的比重达到95.3%。 3、打工收入的地域特征出现新变化。2021年是打工者离乡越远,收入越高。即在省内大中城市打工收入高于在县内打工收入,到省外打工收入高于省内打工收入。但今年的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在县外省内打工月平收入连续两个季度高于到省外打工的月平收入,第三季度“县外省内”打工收入为691.65元,比到省外打工的月平收入高出22.04元。从打工月平收入增长速度看:今年三季度在“乡外县内”、“县外省内”、“省外”打工的月平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46%、10.84%、6.29%。“县外省内”打工的月平收入增长速度也是最快的,说明湖北省大中城市经济景气在回升。 4、女劳力进城就业机会多,但进城男劳力仍远多于女劳力 (1)女打工者到外地就业机会明显高于本地。目前到乡外打工人数男、女之比为:10:7;而在本乡从事非农行业的男、女劳动力之比只10:4。说明本乡企业绝大多数职位属体力劳动,不适合女工,而外出到大中城市女劳动力就业机会大得多。从绝对数上看,今年前三季度在外地打工女劳力是本地的11倍。 (2)男劳力外流速度远远快于女劳力。和上年同期相比,到乡外打工的男劳力人数增加了12.55%,而女劳力只增加5.41%,但在本地企业就业的女劳力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持平略增,男劳力却下降了15.3%。 二、加快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1、湖北应加快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从石家庄等城市改革的实践看,打开“城门”农民不一定就进城,但让农民进城必须打开“城门”。因此,改革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已刻不容缓。目前,不少省市的“城门”已陆续开启,而湖北作为中部不发达省份,打开“城门”更应无所顾忌。应尽快着手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人口管理制度。为鼓励农民进城,应废除原有的某些歧视性政策,并尽快将一部分已在城镇稳定从业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真正享受市民待遇。 2、彻底改革旧的用工(人)制度,优化“农民工”从业环境。农民进城立足难,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镇用工(从业)制度难辞其咎。目前城镇的多数就业岗位只招城市居民,城乡居民仍不能公平竞争,这种政策不利于劳动力的转移。我省应作出明确规定,解除过去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劳动关系,对城乡居民应一视同仁,实行公平竞争。在从业环境上,要打破劳动力流动的城乡界限、所有制界限,实现城乡居民身份平等,取消农民进城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的限制,真正实现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3、出台更优惠政策,扶持地方工商业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近些年来,湖北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机会少,县域经济不景气,吸纳能力低下是重要原因。要使农村富余劳动力都跨省转移是难以想象的。如果说鼓励农民外出打工是目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的话,那么,从长远来看,发展地方经济,特别是加快城镇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优惠措施,鼓励本地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增加投资,扩大规模,大力发展,以便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当前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尤其是在农民缺乏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土地已成为农村劳动力的唯一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险。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不解决,农村劳动力对土地的紧密依关系必然存在,从而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彻底性和稳定性。为此,一方面要稳妥地推进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地探索建立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制度,允许外出打工、经商的农户依法有偿转让、转租、入股抵押土地承包权,防止土地荒芜,方便农业税款的提取,大大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又要加大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力度,加快农民从以土地为载体的实物保障向基金式的社会保障的转移。即将土地使用权益货币化,离土的农民将土地缴纳给农村社保机构,获得一定的最低生活保障,以消除农村劳动力的后顾之忧。 5、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全方位服务。目前,政府部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管理和服务存在明显的“缺位”。面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这一日益扩大的社会弱势群体,大多数地方至今没有专门归口管理的机构,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处于”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的混乱状态。如农民缺少劳务需求信息而形成盲流的问题;工钱被拖欠等侵犯民工权益,受害者往往投诉无门,四处碰壁的问题;民工子女入托、入学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等等都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指定相关部门加强全方位的服务和管理 第四篇:华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结构及特点华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结构及特点 2021-7-310:11:44来源:渭南市统计局 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社会现象。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市场化、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华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将呈现出一些特点和趋势。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 据华县统计局及劳动服务局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全县劳动力转移人数大约为55000人,占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约29.5%,2021年一季度全县劳动力转移人数为54726人,占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29.4%。由于国家对城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数量逐年增加,2021年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比上年同期约增加274人,增长0.5%。 二、农村从业人员的结构特点 (一)性别结构,男性居多 据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性别结构来看,农村就业以男性为主,仍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男性略多于女性。2021年一季度乡村男性劳动力转移人数约为28190人,占总转移人员的51.3%。 (二)接受技能培训情况 2021年一季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接受培训的人数约为23000人,占总转移人数的41.8%,其中:女性约为11000人,占转移就业前接受培训人数的47.8%。就业培训形式有两种:引导性培训人数约为13000人,占总培训人数的56.5%;职业技能培训人数约为9800人,占总培训人数的42.6%。从培训情况看,接受培训人数尚未过半,还需有关部门加大动员力度,力争人人都能接受培训,提高华县转移就业人员的素质及技能,树立华县人对外的良好形象。 (三)劳动力转移就业地域分布情况 据华县劳动就业服务局预计:2021年一季度,华县向县外省内转移就业人数约为19756人,占总转移就业人数的35.9%;省外转移人数约为32021人,占总转移人数的58.2%,其中:长江三角洲转移就业约8574人,珠江三角洲转移就业约9037人,华北地区转移就业约3610人,东北地区转移就业约1963人,西北地区转移就业约1619人,西南地区转移就业约1381人,其它地区转移就业约4857人;境外劳务输出约为87人,占总转移就业人数的0.2%。从劳动力转移就业地域分布来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是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输出地。在外出农民工群体中,半数以上是跨省流动就业,还有35.9%的农村劳动力选择了在省内流动就业。 (四)乡村从业人员从事行业分布 据统计局2021年调查预计:2021年一季度乡村从业人数约为157765人,其中:从事一产的人数约为126417人,占总乡村从业人数的80.1%;从事二产的人数约为8429人,占总乡村从业人数的5.3%,其中工业约占总乡村从业人数的2.3%,建筑业约占总乡村从业人数的3.1%;从事三产的人数约为22919人, 占总乡村从业人数的14.5%,其中批发和零售业约总乡村从业人数的3.5%,住宿和餐饮业约占总乡村从业人数的2.1%,其它行业约占总乡村从业人数的7.3%,交通运输及信息传输约占总乡村从业人数的1.6%,。 三、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趋势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不断变化,人口老龄化现象突出,人口素质瓶颈和资源约束瓶颈日益显现,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升级和梯度转移势在必行,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任务。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决定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基本态势,也为我县劳动转移指明方向。 (一)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基本趋势 总体来说,华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将呈两大趋势。一是流动就业的规模将继续扩大;二是流动方向的集中化不减,分散化增加。 1.受需求与供给因素的直接影响,华县农民工流动就业的规模将会继续扩大。 从需求看,就业与经济发展需求变化密切相关,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样如此,哪里有需求,哪里就能就业。总体看,我国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将呈现规模扩大和素质要求提高的总趋势。一方面,我国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将得到较快发展。从目前来看,对劳动力需求最大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而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工种的用工需 求将主要由农村转移劳动力来满足。这种持续扩大的就业需求将会带动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从供给看,目前农村劳动力绝大部分需要通过流动就业方式实现向城镇的转移。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我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华县将有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巨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及其转移工作有力推进,必然导致华县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规模的相应扩大。 城市化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很显然,城市化的加快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增加将互为影响,相互促进。华县随着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民工流动就业的规模也必将进一步扩大。 2.受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利益导向的影响,农民工流动就业总体上仍然是流向发达地区,但流向更为广泛,呈集中化与分散化并存趋势。 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城乡比较利益所导致的,因此劳动力转移是向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集中,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仍是农民工流动就业的主要输入地。但由于东部地区生活成本逐年提高,而农民工工资增长缓慢,对农民工吸引力有一定影响。同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梯度转移,一批新的经济增长中心将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从而为农民工流动就业提供新的选择。一些农村劳动力将选择在本地或本省或其他相邻地区的城镇就业,流向将趋于多元化。 (二)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三大问题,亟需解决。 1.农民工的就业环境需进一步改善。 一方面,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门槛仍然存在。虽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行业、工种限制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其它制度性的限制,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还未完全消除;城镇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对农民工开放还需解决观念、体制和物质技术条件等问题,农民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还需做大量工作。另一方面,近几年农民工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如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资源和服务,大量额外支出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积极性。 2.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随着政府对农民工工资、维权等方面的进一步重视,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劳动权益问题正在得到改观。但必须看到,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克扣和拖欠工资,强制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劳动和卫生条件恶劣,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等。解决这方面问题,仍需付出一定的努力。 3.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与农民工技能素质偏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产业结构正在经历一个不断升级和梯度转移的过 程,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剧增。而作为产业大军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民工,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普遍较低,如何做好农民工技能培训,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第五篇: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及对策龙源期刊网http:/.cn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及对策作者:李萌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21年第09期 摘要文章介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况,阐述人口过多会导致农业生产力低下的原因;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使城市就业形势恶化,造成了城市居民与“外来户”矛盾加剧。根据这一线索推出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策 作者简介李萌,河南工程学院工商管理系教师,研究方向:经济与管理,河南郑州,451191 中图分类号f3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21)09-0041-0003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况以及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提出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近8亿,占总人口的64%,农村劳动力近5亿,进入乡镇企业的1亿,进城打工的约0.8亿。农村劳动力约3.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大约1.52亿。而按笔者的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多,因为我国已具备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的条件,比如说,按全村有1000人左右,有1000多亩农田,而510人就能管理一个村庄的农耕田,那么劳动力剩余率达到 99%。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农民离不开土地,于是均摊在土地上做着效率低、甚至无用的劳动,本来少数人就可以耕作的农田,却要均摊到很多人身上,相应的收入也均摊到很多人身上。也就是说,随着我国由农业大国转变到工业大国,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明显过剩。 (二)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提出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导致农村收入水平低,生活质量差,农村劳动力就要涌向城市。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原因是由于农村从事农业人口过多。威廉·阿瑟·刘易斯认为,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比较多,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劳动生产率很低,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农民的报酬极低。 农业人口过多导致农民贫困。农业人口过多从两方面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一是有限的农业收入由庞大的农业人口分摊,导致人均收入水平低下;二是有限的农业资源由庞大的农业人口分摊,造成农民就业不足。 另外,加入wto使我国农业劳动力就业格局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入世后,从国外进口优质低价的大宗农产品,使我国农产品价格和质量都无法与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竞争,不仅影响农民收入,而且影响农村就业,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则是农业效益低下,提高农业生产力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其实质就是解决农村人口的收入问题,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必须把人口从农业里分离出来才能提高农业生产力,才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也就是说减少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把农村的相当大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或地方其他产业,降低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分摊,降低农业成本,使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使农村人均收入提高。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实际是贫富差距加大造成的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于1922年提出。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例如,依据全国城市住户调查收入分组资料,计算出的基尼系数1978年为0.16。1998年为0.23,2021年为0.32,说明1978年我国城市居民个人收入差距不大,过于平均;1978年以后城市居民个人收入差距已经开始拉开,到2021年城市居民个人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我国的城市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而农村经济经过土地改革为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虽然有所发展,但其速度根本无法与城市相比,从而造成贫富差距的严重扩大,农村收入水平更无法与城市相比,造成贫富分化严重,收入的不均导致教育机会、医疗保险机会等诸多条件不平等。使城市与农村加大分裂,城乡矛盾进一步演化,在局部甚至锐化,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危害社会治安,国家要建设和谐社会,首先就要缓解这些不平等问题,从根本上还需要政府这只宏观的大手,把资金等投入到农村建设中去,国家多年来把资金投到城市使得城市发展迅速,现在需要做的是把资金和、设备、人才、技术等发展要素想办法转移到农村,使得农村经济也能赶上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到非农产业,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赚到钱。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到制约的原因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把农村的相当大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降低从事农业的人口,就能使农村人均收入提高。但城市的容量是有限的,农村劳动力涌进城市,使城市就业形势加剧,当地政府为了缓解城市居民的就业压力,就要在政策上约束农村劳动力进城。这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到制约的直接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大多可以享受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还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据有关统计资料,目前我国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仅占农村总人口的9.6左右。这样城乡社会保障差距较原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社会保障的差距更大。 城乡受教育机会不均等是导致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关键因素。我国的教育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城乡在基础教育投入上的差别是相当大的。2021年,在每10万人口中,城镇拥有中学7.16所(其中高中2.16所),农村拥有中学5.11所(其中高中0.13所);每万人中,城镇拥有中学教师54.13人,而农村仅为2.21人。农村基础教育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列入县乡财政支出范围的相关资金;二是农村教育费附加;三是农村教育集资。在教育领域,尽管教育水平对收入提高有帮助,例如小学毕业人均工资约每月815元,而高中毕业的人均工资有1268元,但是教育机会在农村和城市的分布极为不平等。国家统计局2021年的统计表明,目前全国高校的学费约5000元,但同期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仅2936元,农民家庭无法负担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城乡之间收入的差距,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涌进城市,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收入低的问题,就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四、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状况 2021年外出务工劳动力达到1.25亿人,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25%。但从长期来看,劳动力回流严重,相关调查表明回流劳动力仅平均外出过2.9年。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城市用工制度、子女教育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所构成的制度体系对于农村劳动力进城仍然起着制约作用,城市结构二元化使得城市与农村割裂开来,而且很多制度都是当地政府制订的,带有歧视性的。农村劳动力进城所从事的主要是一些边缘工作,即城市人不大乐意干的脏、累、苦、险等工作。如建筑、饮食服务、废品回收、环境卫生、小商小贩等这些城市人退出或自动放弃的工作岗位,而且受到诸多不平等待遇。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根据我国农村人口多,转移到城镇有一定困难等现状,提出以下几条参考对策: (一)加大农业技术含量,国家扶植农业技术免费下乡并运用到农业中去,发展科技含量高的集约化农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 (二)城乡劳务机构、技校、用人单位三方合作,让农民免费学到技术,给农民介绍工作,签订劳务合同,保障他们的权益,使农村劳动力有秩序地转移。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应充分重视和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三)向国外输出劳动力。我国人口过多,在国际上,有些国家和地区则是劳动力短缺,政府不妨大批培训和向国际输出劳动力,并保障他们的安全和权益。对于想出国为我国外汇做贡献的人,政府负责检查身体、培训考试等,把劳动力大批输出国外,一方面可以为我国外汇做贡献,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我国人口的压力。 (四)继续放松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限制,并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对其进行重点教育和培训。笔者认为政府应该设立这样的机构:免费接待、培训、安置外来人员,并且对“外来户”受到不平等待遇时,也就是权益受到侵害时为他们讨公道。另外,长期在当地工作的,要积极办理相关证件使其成为当地居民。这样做的好处

    注意事项

    本文(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doc)为本站会员(飞****)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