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现代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doc

    • 资源ID:51489982       资源大小:34.50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现代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doc

    现代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 团结农场中学校本培训材料教育理论培训*(2021-2021) 现代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 以人为本的理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落实到教育领域,则要求学校的所有工作,必须做到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帮学生之所需。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另外,作为学校的领导,还应做到以教师为本,关心、尊重教师,尽可能帮助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困难,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 教育教学民主理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处于一种平等、宽松的交流与互动中,思维才容易被激活,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才容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摈弃“师道尊严”,从而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在学业上的指导关系,在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和情感上的朋友关系。 人人可成才理念人人可成才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智力优势和潜能,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激励和开发,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特长得以发挥。决不能用文化考试成绩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更不应对这方面后进的学生采取讽刺、挖苦和歧视的态度,何况他们并不一定真的难以造就,要善待每一个学生,真正视其人人可成才,个个能成功。 教即导的理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督促者,教学的功夫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或指导,或启导,或引导,或疏导,举一反三。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教是为了不教;善于结合教材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如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逆向思维;善于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即保障教学不偏离教学目标,又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循循善诱人。 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 这个新理念倡导的学习方式,是积极主动、发现探究、合作交流的现代学习方式,它以其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为基本特征。新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是为引导、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而开设的,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靠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积极的引导。 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双赢理念 教师为“春蚕”、“蜡烛”,表明教学工作对教师自身来说是消耗型的。新理念则强调教师不仅要“放电”更要“充电”;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而且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通过对新课程的研究、探索,观念及时得到更新,知识视野不断扩展,知识结构逐步完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得到发展,而且要让教师得到提高,从而实现互动共进的双赢局面。 多元评价的理念 我们倡导多元评价,如对学生的评价,主体不局限于教师,学生可以自评、互评,家长、社会也可以参与其中;评价手段,不局限于闭卷笔试,可以开卷考试,可以面试答辩,还可以进行情景测试。此外,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也是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 开放的教学理念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脱离实践,必须紧跟时代,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符合其生理和心理特点。鉴于以往教育教学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局限于校园的弊端,新理念提倡开放的教学,即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再把学生24小时关在学校,实行所谓的封闭管理,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走向社会。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等课程的开设,为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了条件。在教学上,内容不限于本学科,强调学科与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在测试上,命题不拘泥于教材,答案不惟一,鼓励学生发表独创性的见解。 二、读书能够提升教育教学理念 当我们对一些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的成功事例进行分析时,我们便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结论,作为教育工作者,他们之所以出色,固然因为他们有着执着的追求、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教育艺术。我以为,他们的成功更是因为他们有着比普通教育工作者更为超前的教育观念,他们总能超前地认识到一个时代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育观念。魏书生老师的“商量,商量,再商量”,丁榕老师的“以心理教育为突破口”等等,都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这种先进的教育理论促使他们最终走向了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比具体的教育行为更为迫切和重要。我们常感叹我们教师行动迟缓,做法老套,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有的是缺乏先进理论的支撑,没有行动的动力;有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行动的方向。那么,怎样才能具备前卫的教学理念。“书中自有新理念”,你如果多读一些诸如素质教育在中国、诱惑与困惑美国教育、思维的拓展、学习与发展、教师充电锦囊丛书等书籍,书中介绍的代表当前最新的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理念,定会使你顿开茅塞,那些来自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们的精辟分析定会使你有“顿悟”的感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要你不停的攀登,就一定会登上教育的最前沿,一览教育的无限风光。站得越高,看得越远,教师要有所提高,也只有站在更高的思维层次、思想境界上看问题,才能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才能在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建树。否则,只能永远停留在经验的、感性的层次上。 同时我们还需清醒地认识到,21世纪是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以知识和技术创新频率不断加快、社会深刻变革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日益加速。面对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加速老化,教师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书为伴,与书为友,以做“书虫”为乐,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才能不断创新教育,充实自己,超越自我,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三、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在教学立足点上,应由“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 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传统的应试教育从社会需要出发,把学生当作社会所需要的工具来培养,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把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管学生个体的需要和情感。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书本知识,忽视了学生个体主动、生动、全面的发展。而这次“课改”则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目的在于提高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使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都得到升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抓住“课改”的精神实质。因此,实施“课改”,在教学立足点上,必须把“以书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以下简称“新教材”或“新教科书”)就是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的。它首先从内容上选取了有益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历史知识,包括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等,还包括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传统美德教育等内容,同时着重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新教科书的内容做到了少而精,严格地控制知识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在能力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上,也注意循序渐进,尽可能帮学生变“厌学”为“爱学”。 二、在教学目标上,应由侧重“传授知识”向侧重“能力训练”转变 现代社会,获取知识的能力比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传统的应试教育以知识的传授为教学目的,培养的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课改”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环境的能力。对于教学目标,必须把它定位在能力上,只有实现由“知识目标”到“能力目标”的转变,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科技突飞猛进的要求。 新教科书在能力的培养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学习技能,以利于终身学习。还特别注意体现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在教科书的内容上,摒弃陈旧的观点、内容,尽量吸取为学术界公认的史学和考古学研究的新成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环境,善于创新。 三、在教学模式上,应由“讲解接受”型向“研讨发展”型转变 传统的“讲解接受”模式的程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录;教师布置作业学生进行练习;教师组织考试学生背诵应试如此周而复始。这种模式能在短时间内大量灌输知识,大幅提高学习成绩,在教育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它的弊端也日益显示出来:它难以培养学生的原创精神和创新能力,阻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不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必须改革。“研讨发展”模式的一般过程是:教师指导(设置情境、呈现材料、提出疑问)学生活动(进入情境、分析研究、议论求证)主体发展(情感体验、得出结论、深化认识)。这种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良好意志品质和健康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只有采取“活动发展”模式,才能把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落到实处。 新教科书按照课程标准,采取时序与专题相结合的体系,即在基本按照中国古代史历史发展线索,由古至今地讲述历史,同时围绕每一历史时段突出特征的专题来叙述。体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课题体。 四、在教学内容上,应由学科内向学科外渗透 传统教学只从本学科角度阐明知识,只顾本学科的利益,很少在学科之间进行交叉、渗透、综合。教语文的只讲语文,教政治的只讲政治,教历史的只讲历史。正所谓“各人自扫门前雪,岂管他人瓦上霜”。这种教学既不适应现代社会和素质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也不适应学生将来所必须面对的”3+小综合”乃至”3+大综合”高考改革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从本学科教学实际出发,不失时机地向其他学科交叉、渗透和纵横。在教学中,对同一问题或现象,应尽力引导学生从多学科、多角度全面地进行思考,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辨证思维的能力和习惯。 新教科书体现了学科内容的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与交叉。社会步入新世纪,同一学科的各个方面的联系、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都日益密切。如,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内容与其他相关学科内容的联系、交叉与渗透,等等。作为新世纪培养出来的人才,理应了解这些内容的联系,而不能只满足于学到一些孤立的知识。 五、在教学空间上,应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扩展 传统的应试教育在教育教学空间上往往是封闭的,只局限于教室和学校,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很少参加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这种状况与“课改”精神是格格不入的。“课改”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或活动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在实践和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继承和发展。为此,实施“课改”,在教学空间上必须向广度拓展,实行开放式教学,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不仅让学生在学校里学习,而且让学生在社会中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探讨现实问题。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新教科书里每课都安排了“活动与探究”,每个单元还安排了“活动课”,书后另外安排了复习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活动课”。通过这些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组织、协作、访问调查等实践能力的提高。 六、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应由侧重“教”向侧重“学”转变 在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上经常侧重于“教”。尽管近年来大力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总要同时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而“主导”功夫是依靠日积月累得来的,说着容易,实践起来却很难。许多老师恰恰在这个方面相当欠缺火候,只能“满堂灌”。控制不了课堂纪律,必然导致学生的“满堂语”、“满堂动乱”;就算个别老师靠着“师道尊严”能维持秩序,也只能突显“教师中心”作用,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过度依赖。 七、在教学方法上,应由“验证”教学向“探索”教学转变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从学生抓起。课堂作为培养学生的主渠道,必须改变传统的“验证”教学方法,有意识地采用“发现探索”教学方法。传统的“验证”教学在课堂上的做法是:把已知的结论摆出来,教师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想方设法地去论证结论的正确性,让学生记住结论,满足于让学生对已有知识结论的掌握。这种教学方法窒息了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改变。“探索”教学的做法是: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概念、判断、推理,经过复杂的思维活动和研究活动去探求知识,得到结论。这是从已有知识出发,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对推动我国大力倡导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四、尽快树立与新教材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新世纪的教师要由传统教育观念向现代教育观念转变,教师首先要转变“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风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真正体现教师由“演员”向“导演”方向转变,学生由“观众”向“演员”方向转变,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兼顾学科体系、少年儿童经验和社会需求三者,指导学生走进社会,走向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第三,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第四,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开放式的课程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们经常以自己的“要有一桶水,才能倒满学生的一碗水”的观念,时刻鞭策我们历代教育者,要有丰富的知识,加强学习;而新教材对以上观点赋予了新的含义,要求教师始终“要有一桶活水,才能满足学生一碗活水的需求”。还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赞扬教育者无私奉献、兢兢业业的治学精神,而新课程对此提出质疑,教育者不能再象蜡烛一样把自己燃烧尽,挤尽最后一点知识教给学生,要求改变“一次充电,终身放电”的学习方式为“不断充电”的终身学习制。而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容量的不断扩大,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如在语文课上,老师讲到愚公移山这节课,老师提出:“我们从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而学生提出了质疑:“愚公破坏了环境。”有的说:“为什么愚公不举家搬迁呢,又省力又不费时间。”等等。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元思维发展了,这是好现象。新教材给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除了加强学习,扩大自己知识面,学习相邻学科知识的同时,继承传统的好的教学基本功,如朗读、板书、绘画等外,还要培养以下新的技能: 1.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 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为新课程实施提供环境,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2.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 承认学科体系的作用和魅力,克服学科本位论的倾向,即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全面性、系统性,片面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性,明确学科教材在教材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科教材设计需要更多地研究学科教材规律和适应各学科的普遍规律的相互关系;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研究和把握知识的局部和知识的整体之间的关系,切实增强教材整体性,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间的整合,需要防止学科分化过细,彼此孤立隔离,内容重复和脱节。 3.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教材改革的一股新的动力。信息技术为作为教育工具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进入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引起了教学方式的革新。以文字为主体的教材给予学生的是静态的信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给予学生动态的交互的信息。有利于加速和改善对世界的理解,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提高学习效率。 (三)新课程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的良好的教育氛围 教育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主动权、班级活动主动权、创造主动权和精神主动权还给学生。往往我们的教育者“重教书轻育人”,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而新课程要求通过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全体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志向;通过开放、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的教育过程,为学生创造意识的激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雏鹰行动”,把活动的主动权、管理权都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造能力。在教育活动中教育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体现为: (1)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学习态度积极还是消极。学习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弱。这一切我们都必须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授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潜移默化中,学生变得越有爱心、同情心、责任感和有教养。 (四)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将“发现、探究、研究”还给学生 过去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环境。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深刻地影响、引导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等,要求教师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 1.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 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突出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探究的活动,体验科学活动的艰辛与愉悦。既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等,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也强调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对社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创造能力,而且要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和价值,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思考人与自然怎样和谐相处,人与人如何友好相待,努力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 2.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第一老师”,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广泛收集与本活动有关的资料信息,提供课内外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与资料,使其生动活泼、直观,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动手去做,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这种内心感受是学生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也是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 4.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通过知识学习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在各科教材中得到充分体现。比如生物、化学、物理、地理课程,许多内容本身就是由问题引出,让学生边学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每一部分知识学习之后,都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知识,向课外拓展。如语文课程,已不再是让学生学会知识的教科书,而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工具书,起到了拐杖的作用,通过自主学习语文所设篇目,逐步培养学生朗读、阅读理解课外文章和写作等能力。由此看来,怎样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要下一番功夫的。 (五)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应试教育”下的教材,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或学生升学成绩为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师业务能力的唯一标准,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行为上遵规守纪,“听话”,这是好学生,且评价学生最关键还要看期末成绩或升学成绩,往往某某学生在班级、年纪的名次来评价一个学生好坏;新课程要求“以师生的发展为本”,建立促进教育教学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高度重视教师评价的改革,强调教师评价的促进作用 各地结合实际,研究一套适合当地实际,符合新教材要求的教师评价体系,我认为要坚持三个原则:(1)发展性。以促进教师与学校发展为根本目的,注重专业与个性发展,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记录教师素质的提高过程。(2)差异性。注意教师个体差异,通过案例分析,确定教师发展的阶段性,符合教师实际。(3)非奖惩性。不把奖惩作为约束教师行为的法宝,让教师参与制度评价标准,体现出全面性、平等性、发展性、水平性的功能。 2.建立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对学生评价体系 各学校结合本校实际研究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是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的关键。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作到: (1)将目标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与发展性的功能。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提倡学生与课程标准教育目标比较,与自己的过去比较,从中发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让学生知道怎样可以做得好一些或更好,激励学生向高水平目标迈进。 (2)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三个目标的整合。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的自信心、对学习的兴趣等重要方面。教师要用自己的经验与智慧,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观察(观察学生的平时作业,课堂上提出问题与对问题的解答,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与求知欲)、访谈、成长记录袋等多种方法,了解和评价学生。情感与态度渗透在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法的运用,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之中,对其的评价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在过程与方法上有进一步的提高,从而增进对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而不是通过一些评定方法给学生一种等级。 (3)学生评价是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评价主体多元化,要求学生本人、同伴、家长、教师多个主体同时评价的做法,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本人的主体性以及同伴、家长和教师的积极性。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除旧布新,脱胎换骨的改革,必将掀起一场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与新理念的碰撞与斗争。因此,广大教育者必须树立科学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师观、技术观与整体观,尽快建立起与新教材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这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第 19 页 共 19 页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

    注意事项

    本文(现代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doc)为本站会员(飞****)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