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五班级下册语文教案.docx
学校五班级下册语文教案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慧才智和制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学校五班级下册语文教案最新版,欢迎大家来阅读。 学校五班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熟悉“译、愧”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澄、着”。 2.默读课文,说说你对金字塔有了哪些了解。 3.了解两篇短文分别采纳了怎样的方式来介绍金字塔,两种方式有什么不同。 4.依据两篇短文介绍的金字塔的学问,用自己喜爱的方式介绍金字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爱好。 1.出示金字塔的图片。同学发言,说说自己对金字塔的了解。 2.今日,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一下不同的对金字塔的介绍有什么不同。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金字塔夕照 朗读课文。课文是什么体裁?结构是怎样的?(写景散文。“总分”结构。) (1)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 (2)第2自然段写金字塔与四周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开阔雄浑的画卷。 运用比方的修辞手法,把金字塔比作金山。 “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是感叹句。改为陈述句是:真是一幅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 (3)第3自然段写对“金字塔”这个汉文译名来历的思索。 (4)第4自然段写大漠夕照中金字塔的颜色令人难忘。 全文描写了金字塔在夕阳照射下的漂亮图景和的思索,表达了对金字塔这一人类建筑奇迹的赞美之情。 2.不行思议的金字塔 本文是一篇图文结合的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章。 (1)本文由两部分组成: 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 读非连续性文本,要留意读图和筛选信息。说一说你从这一部分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胡夫金字塔重量约600万吨,体积约258万立方米,塔底面积约52900平方米。 生2:胡夫金字塔位于开罗郊外的沙漠里。(引导:读图,有骆驼说明是在沙漠里。) 生3:金字塔历史悠久。(建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 生4:金字塔外观宏伟。(“共用230万块石头建成,平均每块重2.5吨。整个胡夫金字塔相当于50层楼高,塔底面积有126个篮球场那么大,体积是1万多个教室的总和。”) (引导: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金字塔的宏伟。) 生5:工艺精湛。(“中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至今仍很难用一把锐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引导: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生6:设计奇妙。(两个“正好”突出了这一设计的奇妙。) 建筑金字塔时的古埃及 利用前面学过的方法,筛选概括信息。 这一部分主要讲了古埃及悠久的文明和取得的成就。 有哪些成就? (建筑了金字塔,在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精湛的造船技术、采石技术、造屋技术,石窟陵墓、神庙等建筑成就。) (2)金字塔是古埃及人的才智的结晶,至今仍有很多未解之谜,你能搜集资料,回答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吗?(答案不,重点引导同学体会金字塔是一宏大奇迹,体会古埃及人民的才智。)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长。 这篇课文包含两篇短文,体裁各不相同,描写的都是金字塔,但角度各异。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描写一处景物的方式有许多。选择一种你喜爱的方式,查找相关资料,试着介绍一下金字塔吧。 板书设计 金字塔 金字塔夕照(写景散文)金色的 学校五班级下册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量:了解黄河演化的过程和变化的缘由,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演示黄河变化的过程,同学从中有所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同学爱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近2022年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缘由,训练同学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爱护环境,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处。 教具预备: 黄河图片、有关黄河的视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同学预习课文的状况。 1、导入:黄河是我国的其次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的位置在哪里呢?课件出示地图,让同学看看黄河在哪?(同学对黄河有个初步的熟悉) 2、检查预习状况。 (1)看看有哪些同学收集了关于黄河的资料。(同学把自己收集的资料读一读) (2)预习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指生回答。(培育同学预习的好习惯) 二、各自读文,感知课文大意。 1、各自读文,在读的过程中让同学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读后进行评价。 3、同学质疑提问,老师留意归纳同学提出的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缘由是什么?怎样治理? 4、投影出示2022年前黄河及两岸状况图片,再请同学读第三自然段,老师给与朗读上的指导。 5、出示视频,黄河流域的近况。看了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和你四周的同学说说,师巡察指导。 三、围绕几个主要问题组织同学学习。 1、同学自主学习4-6自然段,边读边思索以下问题: (1)详细说出黄河变化两方面的缘由。 (2)这两个缘由有联系吗? (3)假如不制止,后果会怎样? 2、小组合作学习,填在括号里。(师参加同学小组学习给与指导) 黄河变化的缘由两大缘由的联系所造成的后果治理方案 3、沟通所填内容。(结合同学说的,师完成部分板书) 4、请同学把自己感爱好的内容再多读几遍。(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文章中所用修辞等等) 5、师:从这篇课文中,你懂得了什么?应当怎样爱护环境? 6、拓展延长: (1)结合你的生活说说,你知道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针对这种行为我们应怎么办? (2)爱护环境已成为当今.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想想看你们还知道哪些课文也强调了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只有一个地球) 7、作业。 (1)读课文,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子。 (2)小组合作办一期以爱护环境为内容的手抄报,看看哪组同学做得。 板书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以前“摇篮” 现在祸河缘由(自然缘由、人类破坏) 治理 学校五班级下册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自己发觉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能发觉细心、长期观看的乐趣所在。 3、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教学重难点 自己发觉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教学媒体预备使用 预备“爬山虎”图片,提前布置同学观看感爱好的事物。 教学过程 一、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沟通识记方法: 自由读记,标出本组所同学字。 小组读认,读中正音。 全班沟通读,沟通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听写词语,留意书写正确规范。(自我表现) 4、选择两个词语造句。(小组沟通) 二、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齐读。 同桌互读,一人随便快速地教导,另一人读。 2、解疑说话: 提出不懂的词语,共同沟通解题。 自由选择一组词,说一段话。 三、我的发觉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看,沟通发觉。 2、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觉细腻之处。 3、为何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这么细致、详细? 4、分角色读“小林”“小东”的话。 5、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课后从其他阅读材料中摘录类似的语句,积累在摘抄本上。 四、成语故事 1、熟悉事物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看,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同学通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殊深刻的印象? 4、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明白“观看”与成果的必定联系。) 5、沟通成语含义。举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胸有成竹”的意思。 五、日积月累 1、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作了细致的观看,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 2、同学小组内读读,解决不熟悉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老师巡回倾听,赐予关心。 3、抽读正音。 4、细读,你发觉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殊精妙。 5、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6、拓展:课后有爱好的话,用一种花名,依照短文的句式说两句话。 学校五班级下册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熟悉“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解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爱好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第一单元我们学到了三首古诗,分别是什么呢?(生答)这三首古诗,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天真无邪的童年时间。但是,你可曾想过,在这种和安全静生活的背后,有边关塞外很多将士在浴血奋战。(我们把表现这些内容的诗,称为“边塞诗”。)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9课古诗三首。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齐读三首古诗,找出不熟悉的字词。 2.(出示生字词)着重指导。 (1)同学沟通识字,轮番读词,师正音。 (2)留意区分形近字“摩”和“磨”。 3.分小组再次齐读三首古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三首古诗,再与前面我们所学的三首关于童年的古诗相比较,你感受到了什么?(没有轻松开心的感觉,语言比较严厉,注意环境描写。) 2.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从军行,看看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吧! (1)(出示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王昌龄。 (2)齐读古诗,结合解释理解诗题“从军行”,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3)(齐读古诗第一、二句)我们知道,这是一首边塞诗,诗的第一、二句,集中写了边塞之景,诗中描写了哪些边塞的景物呢?(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秀丽壮阔,苍凉雄浑)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争论探究:抓住重点词“暗”“孤”)这两句诗突出了什么呢?(环境恶劣;战斗惨烈;戍边将士的孤立无援)现在我们已经抓住了这两句的主要情感,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青海湖上空连绵不断的乌云使大雪山都变暗了,从这座孤城可以远远望见玉门关。) (4)假如你是戍边将士,此刻你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想些什么?(快点回家)那么,诗中的将士又在想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齐读第三、四句)第三句主要写了什么?(战士身经百战,连铁甲战衣都磨破了。)然而,即使战斗如此惨烈,他们还是在心中暗暗宣誓(不破楼兰终不还),不战胜敌人,誓不返回家乡。突出了戍边将士为了保家卫国,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在大敌当前时决心奋战究竟的豪情壮志。 四、小结 诗人在描写战斗时,先描绘边塞风光以渲染战斗气氛,再集中概括戍边战士长期战斗的艰苦生活及誓死破敌的豪情。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将士们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试着背诵这首诗吧! - 其次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军行,在那秀丽壮阔的边塞风光中,感受到了戍边将士誓死破敌的决心和爱国热忱。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背诵这首诗,体会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豪情壮志。 2.接下来我们要来学习另外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出示资料)了解诗人陆游。 2.齐读古诗,结合解释初步理解内容。 3.这首诗的诗题很长,它告知我们哪些信息呢?(时间:秋夜将晓。地点:篱门外。事情:迎凉有感一阵凉风吹来,心中产生一阵伤感。)所以简洁来说,题目交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景?(漫长的黄河向东流入大海,雄伟的华山直上云天。)从句式上看,你发觉这两句诗有什么特点?(句式全都。)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对偶)。除此之外,这两句诗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 2.这两句诗写了奇伟壮美的山河,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漂亮。然而,如此大好河山,却沦于敌手,于是诗人笔锋一转,写下(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结合解释,说说你的理解。(宋朝遗民对着这样的河山也只能难过欲绝,满怀盼望地望着南方,希望南宋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如此一年又一年。) 3.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人民的难过欲绝?(泪尽)大好河山,沃土千里,人民渴望(和安全定的生活)。然而,他们的愿望却一次次落空,这是多么令人心碎啊! 4.自由读诗,体会其中的情感,并背诵全诗。 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诗,一首写了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另一首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现在,我们来学习最终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看看这首诗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吧。(板书课题) 2.(出示资料)了解诗人杜甫。 3.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出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763年春天。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叛,史称“安史之乱”。763年,“安史之乱”结束。流落梓州、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消息,想到最终可以返回日思夜想的家乡,不禁满怀欣喜。于是,以饱含.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4.反复诵读,感悟诗情。 (1)感悟“悲喜交集”。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被迫流落他乡,艰苦备尝。而这时突然传来捷报,诗人回想自己漂泊辛苦和黎民疾苦,不禁“涕泪满衣裳”,这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让我们试着体会这种情感,再读诗歌。 (2)探寻“喜欲狂”。 师:诗人的“喜欲狂”表现在哪里? 生1:他“漫卷诗书”,胡乱地将书籍一卷,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了。 师:杜甫是一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读书人,这么爱读书的人现在竟无心读书了,这是多么反常的举动啊。从他这种反常的表现中,能感受到诗人的“喜欲狂”。 生2:从“放歌”“纵酒”,也可以看出他“喜欲狂”。 师:杜甫当时已经52岁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既要尽情唱歌,又要开怀畅饮,真是“喜欲狂”呀! 师:诗人是为何事、何人而“喜”呢? 生1:他为战斗结束了,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而喜。 生2:他为老百姓最终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喜。 师:他为战乱平静、国家安定而喜;他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最终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中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情和忧国忧民之情。 五、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看到了古代边关的烽烟四起,感受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到了诗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 教学反思 通过反复朗读,使同学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和感受古诗的内容,在学最终一首诗时,采纳同学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同学结合解释理解内容并体会情感,做到读思结合。 学校五班级下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读9个生字,读读记记“古朴、高雅、耸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商贸、芝麻、精神饱满、美轮美奂”等词语。 2.试用段意串联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合抱负象中的场景。 4. 激发同学了解西部绚烂历史文化的爱好。 【教学重点】 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合抱负象中的场景。 【教学难点】 用段意串联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素材】 1.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2关于丝绸之路的图片。 3.有关丝绸之路的历史小故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我们祖国的西部不仅漂亮的自然风光,还有绚烂的历史文化。闻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其中光辉的一页。板书课题。 2、通过课前预习,你对丝绸之路有哪些了解? 3、依据课文内容填空,读懂句子,理解新词。 (1)大家课前预习得不错,老师再考考你们,谁能把这句话填写完整?栩栩如生是什么意思?谁能给这个词找个近义词?(活敏捷现、惟妙惟肖) (课件出示) 一座古朴高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耸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 耸立:高高地直立。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特别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文中指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那一峰峰骆驼与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姿势各异,特别生动逼真(可结合插图让同学理解)。 (2)谁能填写这个句子,并精确地读一读?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这两个词你感受到什么? (课件出示)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róng装的将军正在安眠国边疆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立刻,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眠国国王的命令,正在等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戎装:军装。戎,古代兵器的总称。 浩浩荡荡:水势广阔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阔。文中指等候中国使节的安眠国兵马不计其数,显得极有声势。万余大军,边疆守候,充分反映了安眠国对中国来使的重视与敬重。 (3)读句。提示多音字读法:薄bó礼 叙述古代丝绸的价值。想一想,古代,中国丝绸之路如此珍贵,为什么中国使者却说这只是一点薄礼? (课件出示)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眠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绫罗绸缎:泛指丝织品。 五彩缤纷:颜色繁多,特别好看。文中指中国赠送的绫罗绸缎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绫罗绸缎均为丝织品。丝绸之路的商品,以中国丝绸为主,在古代的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都被视为珍品。古希腊人克特西阿斯就称中国为“塞勒斯”,意即丝国。一位古罗马作家说:丝国人制造珍贵的花绸,它的颜色像野花一样美,它的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 (4)文中有一段话很难读,谁来试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这段话主要写什么?(这段话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文化富强的促进作用,体现了汉朝富强的过去和西部鼎盛的历史。从中也可以感受到当时中国输出的是先进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中国不愧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课件出示) 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so丝、冶y铁、造纸、凿záo井、浇灌gài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x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汲取了外来文化的特长,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丝绸之路横贯欧亚,所经之地,有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垠的大漠荒野和盐碱沼泽。文中用此词意在说明路途遥远。 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文中用来形容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由于吸取了西方文化的特长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致绝伦。 二、默读全文,概括内容。 三、品读语段,感悟表达。 1、师:据史载,张骞其次次出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率300人使团到乌孙,又从乌孙分派副使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国访问。汉使到安眠,安眠国王派大将率2万骑兵到东部边疆迎接。汉使回国时, 安眠还赠送大鸟卵(鸵鸟卵)、黎轩眩人(罗马杂技艺人)给汉武帝。(课件出示)2、课文第2-12段再现了这一情景。文中描写的是亲眼见到过吗? (预设:是的合抱负象的场景) 3、同桌分角色互读,想想为什么会把从没见过的情景写得如此栩栩如生? 沟通: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合抱负象当时情景,描写细腻生动。 四、体会“宏大”,拓展练笔 1、过渡:这仅仅是张骞出访西域后,东西方沟通的生动一幕。这一幕就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上。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课件出示) 2、为什么说“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宏大的路呀!”从哪里看出它是一条宏大的路?齐读第13自然段。 师介绍:丝绸之路长安(今西安)动身,经过河西走廊和.地区,到达现在的伊朗等地,全长7000多千米,成为连接中西文化的重要通道,为促进中西文化沟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欧洲历史学家说:张骞通西域,“其在中国史的重要性,绝不亚于美洲之发觉在欧洲史上的重要。”狄雅可夫古代世界史 五、当堂作业,反馈检查。 同学看图写话,想象往日商贸、文化富强的情景。课内沟通点评。(课件出示) 六、识记字型,指导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