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班级数学教案模板8篇.docx
七班级数学教案模板8篇 数量的学习起于数,一开头为熟识的自然数及整数与被描述在算术内的有理数和无理数。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七班级数学教案模板,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七班级数学教案模板篇1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在了解代数式概念的基础上,能把简洁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 初步培育同学观看、分析和抽象思维的力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晰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同学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投影) (1)乙数比x大5;(x+5) (2)乙数比x的2倍小3;(2x-3) (3)乙数比x的倒数小7;( -7) (4)乙数比x大16%?(1+16%)x) (应用引导的方法启发同学解答本题) 2?在代数里,我们常常需要把用数字或字母叙述的一句话或一些计算关系式,列成代数式,正如上面的练习中的问题一样,这一点同学们已经比较熟识了,但在代数式里也经常需要把用文字叙述的一句话或计算关系式(即日常生活语言)列成代数式?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例1 用代数式表示乙数: (1)乙数比甲数大5; (2)乙数比甲数的2倍小3; (3)乙数比甲数的倒数小7; (4)乙数比甲数大16%? 分析:要确定的乙数,既然要与甲数做比较,那么就只有明确甲数是什么之后,才能确定乙数,因此写代数式以前需要把甲数详细设出来,才能解决欲求的乙数?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的代数式为 (1)x+5 (2)2x-3; (3) -7; (4)(1+16%)x? (本题应由同学口答,老师板书完成) 最终,老师需指出:第4小题的答案也可写成x+16%x? 例2 用代数式表示: (1)甲乙两数和的2倍; (2)甲数的 与乙数的 的差; (3)甲乙两数的平方和; (4)甲乙两数的和与甲乙两数的差的积; (5)乙甲两数之和与乙甲两数的差的积? 分析:本题应首先把甲乙两数详细设出来,然后依条件写出代数式? 解:设甲数为a,乙数为b,则 (1)2(a+b); (2) a- b; (3)a2+b2; (4)(a+b)(a-b); (5)(a+b)(b-a)或(b+a)(b-a)? (本题应由同学口答,老师板书完成) 此时,老师指出:a与b的和,以及b与a的和都是指(a+b),这是由于加法有交换律?但a与b的差指的是(a-b),而b与a的差指的是(b-a)?两者明显不同,这就是说,用文字语言叙述的句子里应特殊留意其运算挨次? 例3 用代数式表示: (1)被3整除得n的数; (2)被5除商m余2的数?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以下问题: (1)被3整除得2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3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n的数如何表示? (2)被5除商1余2的数是几?如何表示这个数?商2余2的数呢?商m余2的数呢? 解:(1)3n; (2)5m+2? (这个例子直接为以后让同学用代数式表示任意一个偶数或奇数做预备)? 例4 设字母a表示一个数,用代数式表示: (1)这个数与5的和的3倍;(2)这个数与1的差的 ; (3)这个数的5倍与7的和的一半;(4)这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 的和? 分析:启发同学,做分析练习?如第1小题可分解为“a与5的和”与“和的3倍”,先将“a与5的和”例成代数式“a+5”再将“和的3倍”列成代数式“3(a+5)”? 解:(1)3(a+5); (2) (a-1); (3) (5a+7); (4) a2+ a? (通过本例的讲解,应使同学逐步把握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为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培育同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例5 设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m,用代数式表示: (1)教室里每行的座位数比座位的行数多6,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2)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每行座位数的 ,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如下问题: (1)教室里有6行座位,假如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2)教室里有m行座位,假如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3)通过上述问题的解答结果,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总座位数=每行的座位数×行数) 解:(1)m(m+6)个; (2)( m)m个? 三、课堂练习 1?设甲数为x,乙数为y,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甲数的2倍,与乙数的 的和; (2)甲数的 与乙数的3倍的差; (3)甲乙两数之积与甲乙两数之和的差;(4)甲乙的差除以甲乙两数的积的商? 2?用代数式表示: (1)比a与b的和小3的数; (2)比a与b的差的一半大1的数; (3)比a除以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4)比a除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3?用代数式表示: (1)与a-1的和是25的数; (2)与2b+1的积是9的数; (3)与2x2的差是x的数; (4)除以(y+3)的商是y的数? (1)25-(a-1); (2) ; (3)2x2+2; (4)y(y+3)?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请同学回答: 1?怎样列代数式?2?列代数式的关键是什么? 其次,老师在同学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对于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应按下述规律列代数式: (1)列代数式,要以不转变原题叙述的数量关系为准(代数式的形式不唯一); (2)要擅长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成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 (3)把用日常生活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列成代数式,是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预备?要求同学肯定要坚固把握? 五、作业 1?用代数式表示: (1)体校里男生人数占同学总数的60%,女生人数是a,同学总数是多少? (2)体校里男生人数是x,女生人数是y,教练人数与同学人数之比是110,教练人数是多? 2?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一边是a厘米, 求:(1)这个长方形另一边的长;(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学法探究 已知圆环内直径为acm,外直径为bcm,将100个这样的圆环一个接着一个环套环地连成一条锁链,那么这条锁链拉直后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分析:先深化讨论一下比较简洁的情形,比如三个圆环接在一起的情形,看 有没有规律. 当圆环为三个的时候,如图: 此时链长为,这个结论可以连续推广到四个环、五个环、直至100个环,答案不难得到: 解: =99a+b(cm) 七班级数学教案模板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力量目标: 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育同学的探究力量。 3.情感目标: 1)培育同学细致,仔细的学习习惯。 2)在乐观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沟通。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女生各几人吗?为什么? (1)假如设本班男生x人,女生y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 (2)这是什么方程?依据什么? 2.男生比女生多了2人。设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x,y的值是多少? 3.本班男生比女生多2人且男女生共40人.设该班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 像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 4.点明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从同学身边取数据,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老师板书。 让同学看书,引起他们对教材重视。找关键词,加深他们对概念的了解. (2)练习:推断下列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同学作出推断并要说明理由。 x2+y=0 y=2x+4 y+?x x=2/y+1 (x+y)/3-2=0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设计的重点,为加深同学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内涵的理解,我实行的是阅读书本中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形成同学的认知冲突,激发同学对“项的次数的思索”,进而完善血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1)由同学给出引例的答案,老师指出这就是此方程组的解。 (2)练习: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方程组的解。 (3)既满意第一个方程也满意其次个方程的解叫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练习:已知是方程组的解,求a,b的值。 (三)合作探究,尝试求解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究如何查找方程组的解呢? 1.已知两个整数x,y,试找出方程组的解. 同学两人一小组合作探究。并让已经找出方程组解的同学利用实物投影,讲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一般思路:由一个方程取适当的xy的值,代到另一个方程尝试. (设计意图:把课堂还给同学,让他们探究并解答问题,在猎取新学问的同时也积累数学活动的阅历) 2.据了解,某商店出售两种不同星号的“红双喜”牌乒乓球。其中“红双喜”二星乒乓球每盒6只,三星乒乓球每盒3只。某同学一共买了4盒,刚好有15个球。 (1) 设该同学“红双喜”二星乒乓球买了x盒,三星乒乓球买了y盒,请依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2)用列表尝试的方法解出这个方程组的解。 由同学独立完成,并分析讲解。 3.例 已知方程3X+2Y=10 当X=2时,求所对应的Y 的值; 取一个你自己喜爱的数作为X的值,求所对应的Y的值; 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 用含Y 的代数式表示X; 当X=-2,0 时,所对应的Y值是多少;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主要是想让同学形成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一般方法,先让同学展现他们的思维过程,再从他们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复步骤中提炼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把它与原方程比较,把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哪一个方程计算会更简洁,形成“正迁移”,引导同学体会“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学哪些学问和方法? 2.你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需要和大家沟通? 3.教材P82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设计主线有两条。其一是学问线,内容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再到列表尝试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其次是力量培育线,同学从看书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学会归纳解的概念,再到自主探究,用列表尝试法解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让同学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是本课设计的主要理念。由同学给出数据,得出结果,再让他们在乐观尝试后进行讲解,实现生生互评。把课堂的一切交给同学,信任他们能在已有的学问上进一步学习提高,老师只是点播和引导者。 3.本课在设计时对教材也进行了适当改动。例题方面考虑到数码时代,同学对胶卷已渐失爱好,所以改为同学比较熟识的乒乓球为体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练习的作用,为学问的落实打下轧实的基础,为同学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七班级数学教案模板篇3 第一章 有理数 单元教学内容 1.本单元结合同学的生活阅历,列举了同学熟识的用正、负数表示的实例,?从扩充运算的角度引入负数,然后再指出可以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使同学感受到负数的引入是来自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学问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引入正、负数概念之后,接着给出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集合及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2.通过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一条东西走向的公路旁的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引入数轴.数轴是特别重要的数学工具,它可以把全部的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形象地表示出来,使数与形结合为一体,揭示了数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体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作用: (1)数轴能反映出数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2)数轴能反映数的性质. (3)数轴能解释数的某些概念,如相反数、肯定值、近似数. (4)数轴可使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形象化. 3.对于相反数的概念,?从“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点分别在原点的两旁,且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来说明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同时补充“零的相反数是零”作为相反数意义的一部分. 4.正确理解肯定值的概念是难点. 依据有理数的肯定值的两种意义,可以归纳出有理数的肯定值有如下性质: (1)任何有理数都有唯一的肯定值. (2)有理数的肯定值是一个非负数,即最小的肯定值是零. (3)两个互为相反数的肯定值相等,即a=-a. (4)任何有理数都不大于它的肯定值,即aa,a-a. (5)若a=b,则a=b,或a=-b或a=b=0. 三维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了解正数、负数的实际意义,会推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把握数轴的画法,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解. (3)理解相反数、肯定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肯定值. (4)会利用数轴和肯定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过探究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体会“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同学感受数学学问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鼓舞同学探究规律,并在合作沟通中完善规范语言.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相反数、肯定值等概念;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肯定值. 2.难点:精确理解负数、肯定值等概念. 3.关键: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和肯定值的意义. 课时划分 1.1 正数和负数 2课时 1.2 有理数 5课时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4课时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5课时 1.5 有理数的乘方 4课时 第一章有理数(复习) 2课时 1.1正数和负数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能推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数或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育同学乐观思索,合作沟通的意识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把握推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的方法. 2.难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概念. 3.关键: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同学身边熟识的事物,?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教具预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四、课堂引入 我们知道,数是人们在实际生活和生活需要中产生,并不断扩充的.人们由记数、排序、产生数1,2,3,?;为了表示“没有物体”、“空位”引进了数“0”,?测量和安排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此产生了分数和小数. 在生活、生产、科研中常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例如课本第2?页至第3页中提到的四个问题,这里出现的新数:-3,-2,-2.7%在前面的实际问题中它们分别表示:零下3摄氏度,净输2球,削减2.7%. 五、讲授新课 (1)、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增长2.7%,?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在正数前 11面也加上“+”(正)号,例如,+3,+2,+0.5,+,?就是3,2,0.5,?一个数前面33 的“+”、“-”号叫做它的符号,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2)、中国古代用算筹(表示数的工具)进行计算,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 (3)、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数. (4) 、0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今日气温是0,是指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0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5)、 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起源于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正数和负数在很多方面被广泛地应用.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高度时,需要以海平面为基准,通常用正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例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m,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m.记录账目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负数表示支出款额. (6)、 请同学解释课本中图1.1-2,图1.1-3中的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7)、 你能再举一些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吗? (8)、例如,通常用正数表示汽车向东行驶的路程,用负数表示汽车向西行驶的路程;用正数表示水位上升的高度,用负数表示水位下降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买进东西的数量,用负数表示卖出东西的数量. 六、巩固练习 课本第3页,练习1、2、3、4题. 七、课堂小结 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数(除0外),在正数前放上“-”号,就是负数,?但不能说:“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在一个数前面添上负号,它表示的是原数意义相反的数.假如原数是一个负数,那么前面放上“-”号后所表示的数反而是正数了,另外应留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5页习题1.1复习巩固第1、2、3题. 九、板书设计 1.1正数和负数 第一课时 1、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增长2.7%,?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 11也加上“+”(正)号,例如,+3,+2,+0.5,+,?就是3,2,0.5,?一个数前面的33 “+”、“-”号叫做它的符号,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1.1正数和负数 其次课时 三维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进一步巩固正数、负数的概念;理解在同一个问题中,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同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经受举一反三用正、负数表示身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而发觉它们的共同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舞同学乐观思索,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能应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难点:正数、负数概念的综合运用. 3.关键: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分析,?使同学熟悉到正负数可以用来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具预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四、复习提问课堂引入 1.什么叫正数?什么叫负数?举例说明,?有没有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数? 2.假如用正数表示盈利5万元,那么-8千元表示什么? 五、新授 例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 处。 例2 如图是某次海战中敌我双方舰艇对峙示意图,对我方舰艇来说: (1)北偏东方向上有哪些目标?要想确定敌舰B的位置,还需要什么数据? (2)距我方潜艇图上距离为1cm处的敌舰有哪几艘? (3)要确定每艘敌舰的位置,各需要几个数据? 巩固练习 1. 如图是某城市市区的一部分示意图,对市政府来说: 北偏东60的方向有哪些单位?要想确定单位的位置。还需要哪些数据?火车站与学校分别位于市政府的什么方向,怎样确定他们的位置? 结合实际问题归纳方法 同学尝试描述位置 2. 如图,马所处的位置为(2,3). (1) 你能表示出象的位置吗? (2) 写出马的下一步可以到达的位置。 小结 1. 为什么要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没有挨次可以吗? 2. 几种常用的表示点位置的方法.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44页:1题 七班级数学教案模板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七班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讨论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同学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章在同学已有学问和阅历的基础上,连续讨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讨论相交的两条直线,这是后面学习垂直相交的必要基础也为后面学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石,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和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探究 (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本节的学习目的是讨论两条相交直线产生的四个角的关系,因此将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同学们刚刚开头接触几何,对推理说理不习惯也不熟识,所以将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作犯难点。) 4、教学目标: A:学问与技能目标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把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简洁推理和计算.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看、操作、探究、猜想、思索、沟通、归纳、推理等培育同学的推理力量和有条理的表达力量,培育操作力量、动手力量。 (2).体会详细到抽象再到详细的思想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感受图形中和谐美、对称美. (2).感受合作沟通带来的胜利感,树立自信念. (3).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使同学更加喜爱数学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同学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熟悉、对相交线和平行线有了直观的感性熟悉,且对互补和互余有了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来学习邻补角和对顶角,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让同学对新学问的应用布满奇怪与期盼.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 叶圣陶先生提倡:解放同学的手,解放同学的脑,解放同学的时间.依据这一思想及我校初一同学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实行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及多媒体帮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学法:以同学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沟通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1课前预备:课件,剪刀,纸片,相交线模型 2教学过程:设置以下六个环节 环节一:情景屋(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请同学观赏观看图片,图片中有大桥上的钢梁和钢索,窗户的窗格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让同学感受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此产生讨论它们了解它们的爱好和欲望,适时的给出本章课题:相交线和平行线 环节二:问题苑(合作沟通,解释发觉) 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激发同学探究的欲望,详细操作: (1):动手尝试:剪纸片,感知剪刀所形成的角在剪纸过程中的变化 (2):给出问题,由剪刀这个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两条直线相交。 (让同学充分的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符合学校同学的熟悉规律和爱好爱好) (3):分析讨论此模型: 设置以下一系列问题:A、两直线相交构成的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6对) B、对各对角进行分析,首先从位置上去分析结论:可把这六对角分成两大类,一类为哪些角?特点?它们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引出概念邻补角。 另一类是哪些角?特点?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引出概念对顶角 C、再从大小上进行分析量一量结论:邻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 D、你能阐述它们互补和相等的理由吗? (一堂好课,是由一系列的真问题组成的,本环节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同学自由的发挥,通过观看分析,沟通争论一步一步的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学通过自己探究获得的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让同学在此过程中学会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环节三:欢乐房(大胆创设,感悟变换) (设置见投影,让同学推断形成的两个角是否为邻补角,这一变换让同学布满爱好,此时肯定让同学用邻补角的特点去检验,达到学问的正向迁移,并理解邻补角和补角的关系) 环节四:实例库(拓展应用,升华提高) 例子1:是一组不同形式的角,推断是否为对顶角,此题的目的是巩固对顶角的概念,培育同学的识图力量 例子2:例子2是用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进行简洁的计算,在这里设置了一组变式题,而且变式题目不是老师直接给出,而是启发同学自己编,让同学过了一把编导的瘾,同学肯定特别的快乐,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同学的思维力量 (一方面巩固了对顶角的性质;另一方面说明几何里的计算题,需要用到图形的几何性质,因此,要有根有据地计算.例题放手让同学自己解决,比老师单纯地讲解效果会更好.尽管同学书写格式不如课本上的规范,但通过集体讲评订正后,同学印象会更深刻). 最终支配一个脑筋急转弯:见投影 (让同学始终对课堂布满热忱,通过此练习,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爱好和热忱) 环节五:点金帚(学后反思 感悟收获) 通过本堂课的探究 我经受了. 我体会到. 我感受到. (同学畅所欲言,在“以生为本”的民主氛围中培育同学归纳、概括力量和语言表达力量;同时引导同学反思探究过程,关心同学确定自我,观赏他人,同时把本节课的内容形成学问体系.) 角的名称 特征 性质 相同点 不同点 对顶角 两条直线相交而成的角 有一个公共顶点 没有公共边 对顶角相等 都是两直线相交而成的角,都有一个公共顶点,它们都是成对出现。 对顶角没有公共边而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两条直线相交时,一个角的对顶角有一个,而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 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面成的角 有一个公共顶点 有一条公共边 邻补角互补 环节六:深思阁(课后延长 张扬个性) 此为课后作业: (适当增加利用对顶角相等解决一些说理的题目,既让同学感受到对顶角相等这个性质在解题中的独特魅力,又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设计说明: 设计理念:面对全体同学,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进展 过程设计:同学亲身经受从现实生活的图形中提出数学问题,并抽象其蕴涵的数学本质(相交直线),最终回归生活去运用所学学问的全过程。 设计目的:让同学带着爱好、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新的问题、带着高涨的热忱离开课堂,进行不断的探究。 七班级数学教案模板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同学能用公式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育同学观看、分析及概括的力量;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同学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详细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觉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详细的公式,要留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很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晰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详细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试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动身,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熟悉和改造世界带来许多便利。 三、学问结构 本节一开头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看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别、再由特别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详细例子的前提下,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同学清楚地熟悉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详细例子的基础上,使同学参加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敏捷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同学熟悉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同学自己尝摸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详细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同学应观看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依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别熟悉过程,有助于提高同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教学设计示例 公式 五、教具学具预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同学思索,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同学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七班级数学教案模板篇8 一、目标 1.用它们拼成各种外形不同的四边形,并计算它们的周长。 (鼓舞同学把长方形和等腰三角形拼和成各种图形,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2.老师揭示以上这些工作实际上是在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回顾以上过程 思索:整式的加减运算要进行哪些工作? 生1:“去括号” 生2:“合并同类项” 师生小结: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综合应用, 二、揭示如何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1.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假如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2.教学例二 例2 求2a2-4a+1与-3a2+2a-5的差. (本题首先带领同学依据题意列出式子,强调要把两个代数式看成整体,列式时应加上括号) 解:(2a2-4a+1)-(-3a2+2a-5) =2a2-4a+1+3a2-2a+5 =5a2-6a+6 3.拓展练习 (1)求多项式2x -3 +7与6x -5 -2的和. 提问:你有哪些计算方法?(可引导同学进行竖式计算,并在练习中留意竖式计算过程中需要留意什么?) (2)(-3x2 x +2)+(4x2 +3x -5) (3)(4a2 -3a )+(2a2 +a -1) (4)(x2 +5x 2 )-(x2 +3x -22) (5)2(1-a +a2)-3(2-a a2) 4.教学例3 先化简下式,再求值: (做此类题目应先与同学一起探讨一般步骤: (1)去括号。 (2)合并同类项。 (3)代值) 解:5(3a2b ab2)-4(-ab2 +3a2b),其中=-2 ,=3 =15a2b 5ab2+4ab2 -12a2b) =3a2b ab2 三、小结 1.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假如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2.进行化简求值计算时 (1)去括号。 (2)合并同类项。 (3)代值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 四、布置作业 习题4.5 2. (3) ;4. (2);5.。 五、课后反思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