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基础》复习资料教学资料.doc
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统计学基础复习资料-统计学基础(专科)期末复习指导二一四年六月第一部分课程考核说明一、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平时作业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作业的形式,以学生完成布置作业以及考勤情况为主要评分依据,占课程总成绩的4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二、考核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文字主教材统计学基础(第2版)。三、考试内容分布本课程的考试内容是本资料中的期末复习提纲规定的主要内容。学生可根据重点掌握、一般掌握以及一般了解三个层次来把握。重点掌握的内容约占65左右,一般掌握的内容约占25左右,一般了解的内容约占10左右。四、题型及答题要求本课程考试的形式为120分钟闭卷考试。题型如下:1单项选择题。在四个选择项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填入括号内。2多项选择题。在五个选择项中选择最佳答案填入括号内。3判断题。判断对错,将答案对的打“"或错的打“×”填入题前括号内。4计算题。5综合计算题。第二部份财经类专业(本科)统计学基础期末考试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选择项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填入括号内)1、设某地区有家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A、每个工业企业;、家工业企业;、每一件产品;、全部工业产品2、某市工业企业2003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4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A、一日B、一个月C、一年D、一年零一个月3、在全国人口普查中()。A、男性是品质标志B、人的年龄是变量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4、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自动机床的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是()。A、二者均为离散变量B、二者均为连续变量C、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量D、前者为离散变量,后者为连续变量5、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A、企业设备调查B、人口普查C、农村耕地调查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6、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A、作用不同B、组织方式不同C、灵活程度不同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7、下列调查属于不连续调查的是()。A、每月统计商品库存额B、每旬统计产品产量C、每月统计商品销售额D、每季统计进出口贸易额8、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的划分是以()。A、时间是否连续来划分的B、最后取得的资料是否完全来划分的C、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来划分的D、调查组织规模的大小划分的9、下列分组中哪个是按品质标志分组()。、企业按年生产能力分组、产品按品种分组、家庭按年收入水平分组、人口按年龄分组10、总量指标数值大小()。A、随总体范围扩大而增大B、随总体范围扩大而减小C、随总体范围缩小而增大D、与总体范围大小无关11、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A、平均指标B、相对指标C、总量指标D、变异指标12、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以分为()。A、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B、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C、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D、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13、由反映总体各单位数量特征的标志值汇总得出的指标是()。A、总体单位总量B、总体标志总量C、质量指标D、相对指标14、计算结构相对指标时,总体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之和()。A、小于100%B、大于100%C、等于100%D、小于或大于100%15、相对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有()。A、无名数B、实物单位与货币单位C、有名数D、无名数与有名数16、下列相对数中,属于不同时期对比的指标有()。A、结构相对数B、动态相对数C、比较相对数D、强度相对数17、假设计划任务数是五年计划中规定最后一年应达到的水平,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可采用()。A、累计法B、水平法C、简单平均法D、加权平均法18、按照计划,今年产量比上年增加30%,实际比计划少完成10%,同上年比今年产量实际增长程度为()。A、75%B、40%C、13%D、17%19、某地2003年轻工业增加值为重工业增加值的90.8%,该指标为()。A、比较相对指标B、结构相对指标C、比例相对指标D、计划相对指标20、某地区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002年的108.8%,此指标为()。A、结构相对指标B、比较相对指标C、比例相对指标D、动态相对指标21、2003年某地区下岗职工已安置了13.7万人,安置率达80.6%,安置率是()。A、总量指标B、变异指标C、平均指标D、相对指标22、在一定的抽样平均误差条件下()。A、扩大极限误差范围,可以提高推断的可靠程度B、扩大极限误差范围,会降低推断的可靠程度C、缩小极限误差范围,可以提高推断的可靠程度D、缩小极限误差范围,不改变推断的可靠程度23、反映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平均误差程度的指标是()。A、抽样误差系数B、概率度C、抽样平均误差D、抽样极限误差24、抽样平均误差是()。A、全及总体的标准差B、样本的标准差C、抽样指标的标准差D、抽样误差的平均差25、当成数等于()时,成数的方差最大。A、1B、0C、0.5D、-126、对某行业职工收入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得知其中80%的职工收入在800元以下,抽样平均误差为2%,当概率为95.45%时,该行业职工收入在800元以下所占比重是()。A、等于78%B、大于84%C、在此76%与84%之间D、小于76%27、对甲乙两个工厂工人平均工资进行纯随机不重复抽样调查,调查的工人数一样,两工厂工资方差相同,但甲厂工人总数比乙厂工人总数多一倍,则抽样平均误差()。A、甲厂比乙厂大B、乙厂比甲厂大C、两个工厂一样大D、无法确定28、反映抽样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抽样误差可能范围的指标是()。、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抽样误差系数;、概率度。29、如果变量x和变量y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说明两变量之间()。A、不存在相关关系B、相关程度很低C、相关程度显著D、完全相关30、一般说,当居民的收入减少时,居民的储蓄款也会相应减少,二者之间的关系是()。A、直线相关B、完全相关C、非线性相关D、复相关31、年劳动生产率x(千元)和工人工资y(元)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c=30+60x,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每提高2千元时,工人工资平均增加()。A、60元B、120元C、30元D、90元32、如果变量x和变量y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是()。A、高度相关关系B、完全相关关系C、完全不相关D、低度相关关系33、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商品销售额和销售量之间存在着()。A、不完全的依存关系B、不完全的随机关系C、完全的随机关系D、完全的依存关系34、统计指数划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的依据是()。A、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B、指标性质不同C、采用的基期不同D、编制指数的方法不同35、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划分依据是()。A、指数化指标的性质不同B、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C、所比较的现象特征不同D、编制指数的方法不同36、编制总指数的两种形式是()。A、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B、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C、算术平均数指数和调和平均数指数D、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37、销售价格综合指数表示()。A、综合反映多种商品销售量变动程度B、综合反映多种商品销售额变动程度C、报告期销售的商品,其价格综合变动的程度D、基期销售的商品,其价格综合变动程度38、在销售量综合指数中,表示()。A、商品价格变动引起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B、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销售量变动引起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C、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销售量变动的绝对额D、销售量和价格变动引起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39、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变形为综合指数时,其特定的权数是()。40、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变形为综合指数时,其特定的权数是()。41、某企业的职工工资水平比上年提高5%,职工人数增加2%,则企业工资总额增长()。A、10%B、7.1%C、7%D、11%42、根据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A、几何平均法B、加权算术平均法C、简单算术平均法D、首末折半法43、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几何平均法B、加权算术平均法C、简单算术平均法D、首末折半法44、已知某企业1月、2月、3月、4月的平均职工人数分别为190人、195人、193人和201人。则该企业一季度的平均职工人数的计算方法为()。A、(190195193201)/4B、(190+195+193)/3C、(190/2)+195+193+(201/2)/(4-1)D、(190/2)+195+193+(201/2)/445、说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发展的总速度的指标是()。A、环比发展速度B、平均发展速度C、定基发展速度D、定基增长速度二、多项选择题(在五个选择项中选择最佳答案填入括号内)、总体单位是总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标志的直接承担者。因此()。、在国营企业这个总体下,每个国营企业就是总体单位;、在工业总产值这个总体下,单位总产值就是总体单位;、在全国总人口这个总体下,一个省的总人口就是总体单位;、在全部工业产品这个总体下,每一个工业产品就是总体单位;、在全部固定资产这一总体下,每个固定资产的价值就是总体单位。、在对工业企业生产设备的调查中()。、全部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工业企业的全部生产设备是调查对象;、每台生产设备是调查单位;、每台生产设备是填报单位;、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对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组限的划分在技术上有不同要求,如果对企业按工人人数分组,正确的方法应是()。、人以下,人、人以下,人(不含)、人以下,人、人以下,人、人以下,人4、在工业普查中()。A、工业企业总数是统计总体B、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C、固定资产总额是统计指标D、机器台数是连续变量E、职工人数是离散变量5、以下属于离散变量的有()。A、进口的粮食数量B、洗衣机台数C、每千人医院床位数D、人均粮食产量E、城乡集市个数6、下列各项中,属于连续变量的有()。A、基本建设投资额B、岛屿数C、国民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D、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E、就业人口数7、时点指标的特点有()。A、可以连续计数B、只能间断计数C、数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有关D、数值可以直接相加E、数值不能直接相加8、时期指标的特点是指标的数值()。A、可以连续计数B、与时期长短无关C、只能间断计数D、可以直接相加E、与时期长短有关9、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A、受各组频率和频数的影响B、受各组标志值大小的影响C、受各组标志值和权数的共同影响D、只受各组标志值大小的影响E、只受权数的大小的影响10、位置平均数是指()。A、算术平均数B、调和平均数C、几何平均数D、众数E、中位数11、在什么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A、各组次数相等B、各组变量值不等C、变量数列为组距数列D、各组次数都为1E、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相等12、中位数是()。A、由标志值在数列中所处位置决定的B、根据标志值出现的次数决定的C、总体单位水平的平均值D、总体一般水平的代表值E、不受总体中极端数值的影响13、标志变异指标可以()。A、反映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均衡性B、说明变量的离中趋势C、测定集中趋势指标的代表性D、衡量平均数代表性的大小E、表明生产过程的节奏性14、下列指标属于相对指标的是()。A、某地区平均每人生活费245元B、某地区人口出生率14.3%C、某地区粮食总产量4000万吨D、某产品产量计划完成程度为113%E、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11.515、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A、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B、抽取样本单位的方法C、总体被研究标志的变异程度D、抽取样本单位数的多少E、总体被研究标志的属性16、在抽样推断中()。A、抽样指标的数值不是唯一的B、总体指标是一个随机变量C、可能抽取许多个样本D、统计量是样本变量的涵数E、全及指标又称为统计量17、从全及总体中抽取样本单位的方法有()。A、简单随机抽样B、重复抽样C、不重复抽样D、概率抽样E、非概率抽样18、在抽样推断中,样本单位数的多少取决于()。A、总体标准差的大小B、允许误差的大小C、抽样估计的把握程度D、总体参数的大小E、抽样方法19、总体参数区间估计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是()。A、样本单位数B、样本指标C、全及指标D、抽样误差范围E、抽样估计的置信度20、在抽样平均误差一定的条件下()。A、扩大极限误差的范围,可以提高推断的可靠程度B、缩小极限误差的范围,可以提高推断的可靠程度C、扩大极限误差的范围,只能降低推断的可靠程度D、缩小极限误差的范围,只能降低推断的可靠程度E、扩大或缩小极限误差范围与推断的可靠程度无关21、判定现象之间有无相关关系的方法是()。、对客观现象作定性分析、编制相关表、绘制相关图、计算相关系数、计算估计标准误22、相关分析特点有()。A.两变量不是对等的B.两变量只能算出一个相关系数C.相关系数有正负号D.两变量都是随机的E.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介于0和1之间23、下列属于负相关的现象是()。A、商品流转的规模愈大,流通费用水平越低B、流通费用率随商品销售额的增加而减少C、国民收入随投资额的增加而增长D、生产单位产品所耗工时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减少E、某产品产量随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24、设产品的单位成本(元)对产量(百件)的直线回归方程为,这表示(A、C、E)A、产量每增加100件,单位成本平均下降1.85元B、产量每减少100件,单位成本平均下降1.85元C、产量与单位成本按相反方向变动D、产量与单位成本按相同方向变动E、当产量为200件时,单位成本为72.3元25、指数的作用是()。A、综合反映复杂现象总体数量上的变动情况B、分析现象总体变动中受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C、反映现象总体各单位变量分布的集中趋势D、反映现象总体的总规模水平E、利用指数数列分析现象的发展趋势26、下列属于质量指标指数的是()。A、商品零售量指数B、商品零售额指数C、商品零售价格指数D、职工劳动生产率指数E、销售商品计划完成程度指数27、下列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A、工业总产值指数B、劳动生产率指数C、职工人数指数D、产品总成本指数E、产品单位成本指数28、编制总指数的方法有()。A、综合指数B、平均指数C、质量指标指数D、数量指标指数E、平均指标指数29、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是一种()。A、综合指数B、总指数C、平均指数D、个体指数加权平均数E、质量指标指数30、下面哪几项是时期数列()。A、我国近几年来的耕地总面积B、我国历年新增人口数C、我国历年图书出版量D、我国历年黄金储备E、某地区国有企业历年资金利税率31、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是()。A、两者都属于速度指标B、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C、定基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环比发展速度D、相邻两个定基发展速度之商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E、相邻两个环比发展速度之商等于相应的定基发展速度32、累积增长量与逐期增长量()。A、前者基期水平不变,后者基期水平总在变动B、二者存在关系式:逐期增长量之和=累积增长量C、相邻的两个逐期增长量之差等于相应的累积增长量D、根据这两个增长量都可以计算较长时期内的平均每期增长量E、这两个增长量都属于速度分析指标三、判断题(判断对错,将答案“对"或“错”填入题前括号内)()1、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3、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统计报表。()4、统计分组的关键是确定组限和组距()5、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6、我国的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连续性调查方法。()7、对全国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8、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9、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是重点调查。()10、我国人口普查的总体单位和调查单位都是每一个人,而填报单位是户。()11、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互相变换。()12、相对指标都是用无名数形式表现出来的。()13、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是一个平均数。()14、在特定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15、用总体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对比求得的相对指标。说明总体内部的组成状况,这个相对指标是比例相对指标。()16、国民收入中积累额与消费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较相对指标。()17、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就越大,则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就越小。()18、抽样推断是利用样本资料对总体的数量特征进行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因此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误差,这种误差的大小是不能进行控制的。()19、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组成样本,只可能组成一个样本。()20、抽样估计的置信度就是表明抽样指标和总体指标的误差不超过一定范围的概率保证程度。()21、抽样误差即代表性误差和登记误差,这两种误差都是不可避免的。()22、总体参数区间估计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是估计值、抽样误差范围、概率保证程度。()23、在一定条件下,施肥量与收获率是正相关关系。()24、甲产品产量与单位成本的相关系数是-0.8,乙产品单位成本与利润率的相关系数是-0.95,则乙比甲的相关程度高。()25、利用一个回归方程,两个变量可以互相推算()26、数量指标指数反映总体的总规模水平,质量指标指数反映总体的相对水平或平均水平。()27、平均指数也是编制总指数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它的独立应用意义。()28、因素分析内容包括相对数和平均数分析。()29、发展水平就是动态数列中的每一项具体指标数值,它只能表现为绝对数。()30、若将20002005年末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净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此种动态数列称为时点数列。()31、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所以定基增长速度也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增长速度积。()32、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标,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标。四、计算题和综合计算题1、某工业局所属各企业工人数如下:555506220735338420332369416548422547567288447484417731483560343312623798631621587294489445试根据上述资料,要求:(1)编制等距的分配数列。(2)根据等距数列编制向上和向下累计的频数和频率数列。2、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产量计划完成情况如下:单位(吨)月份计划产量实际产量一二三180018001800122517202665合计54005610要求:1、检查各月产量计划完成情况。2、检查累计至二月份的产量计划完成程情况。3、某生产车间4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件)如下:30264241364440374335372545294331364934473343384232253046293438464339354048332728要求:根据以上资料分成如下几组:2530,3035,3540,4045,4550,计算出各组的频数和频率,整理编制次数分布表。根据整理表计算工人生产该零件的平均日产量。4、某企业职工按工资分组资料如下:工资(元)职工人数(人)400500400500500600600700700800507012060300合计要求:根据资料计算全部职工的平均工资。5、某地区销售某种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资料如下:要求根据资料计算三种规格商品的平均销售价格。6某企业2003年某月份按工人劳动生产率高低分组的有关资料如下要求:试计算该企业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7、某工业局下属各企业按产值计划完成程度分组资料如下,根据资料计算该工业局产值平均计划完成程度。计划完成程度(%)企业数(个)实际产值(万元)80905509010010801001101202001101203070合计1654008、某车间各班组工人劳动生产率和实际产量资料如下,要求:计算五个班组工人的平均劳动生产率。班组劳动生产率(件/工时)实际产量(件)一101000二122400三154500四206000五306000合计199009、甲乙两个班组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甲班工人日产量(件):2528303542;乙班工人日产量(件):1824323848要求:计算平均差,比较两个班组工人平均日产量的代表性。10、根据资料计算工人的平均日产量和标准差:日产量工人数5565758595102436228合计11、已知甲乙两个班组工人日产资料如下:甲班乙班日产量(件)工人数(人)日产量(件)工人数(人)568117101214912147108156134162合计40合计40要求:比较一下哪个班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的代表性高?12、某厂生产一种新型灯泡共2000只,随机抽出400只作耐用时间试验,测试结果平均使用寿命为4800小时,样本标准差为300小时,求抽样推断的平均误差?13、一批食品罐头共60000桶,随机抽查300桶,发现有6桶不合格,求合格品率的抽样平均误差?14、某企业生产一批零件,随机重复抽取400只做使用寿命试验。测试结果平均寿命为5000小时,样本标准差为300小时,400只中发现10只不合格。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平均数的标准误差和比例的标准误差。15、外贸公司出口一种食品,规定每包规格不低于150克,现在用重复抽样的方法抽取其中的100包进行检验,其结果如下:要求:以9973的概率估计这批食品平均每包重量的范围,以便确定平均重量是否达到规格要求。以同样的概率保证估计这批食品合格率范围。16、某农场进行小麦产量抽样调查,小麦播种总面积为1万亩,采用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从中抽选了100亩作为样本进行实割实测,测得样本平均亩产400斤,方差144斤。要求计算(1)以95.45%的可靠性推断该农场小麦平均亩产可能在多少斤之间?(2)若概率保证程度不变,要求抽样允许误差不超过1斤,问至少应抽多少亩作为样本?17、为调查农民生活状况,在某地区5000户农民中,按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400户进行调查,得知这400户中拥有彩色电视机的农户为87户。要求计算:(1)以95%的把握程度估计该地区全部农户中拥有彩色电视机的农户在多大比例之间?(2)若要求抽样允许误差不超过0.02,其它条件不变,问应抽多少户作为样本?18单位按简单随机重复抽样方式抽取40名职工,对其业务情况进行考核,考核成绩资料如下:68898884868775737268758299588154797695767160916576727685899264578381787772617087要求:根据上述资料按成绩分成以下几组:60分以下,6070分,7080分,8090分,90100分,并根据分组整理成变量分配数列。根据整理后的变量数列,以95.45的概率保证程度推断全体职工业务考试成绩的区间范围。若其它条件不变,将允许误差范围缩小一半,应抽取多少名职工?19、有某地区人均年收入与耐用消费品销售额资料如下:时间人均年收入(元)耐用消费品销售额(万元)1990199119921993199419953403804504705606208290100114140144合计2820670要求:分析两变量相关密切程度,若为显著相关以上,则对两变量进行回归分析。20、某企业上半年产品产量与单位成本资料如下:要求:计算相关系数,说明两个变量相关的密切程度。配合回归方程,指出产量每增加1000件时,单位成本平均变动多少?假定产量为6000件时,单位成本为多少元?21、有某企业产量和职工人数资料如下:项目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产量(件)1200144010501650月初人数(人)60606564要求:计算该企业一季度平均每月的劳动生产率。22、某商业企业商品销售额和库存额资料如下:项目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商品销售额(万元)150200240150月初库存额(万元)45554575要求:根据资料计算二季度每月的商品流转次数。23、某农贸市场销售三种农产品资料如下:商品名称计量单位销售量单价(元)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甲乙丙万斤万斤万斤40012080500125800.20.40.50.180.400.45合计要求:1、分析三种农产品销售量的综合变动情况,以及销售量的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额。2、分析三种农产品销售价格的综合变动情况,以及价格的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额。24、有三种产品的生产资料如下:产品生产费用产量增长百分比(%)基期报告期甲乙丙36641245601525050合计112120要求:计算三种产品产量总指数,并分析由于三种产品产量的变动对生产费用的影响。25、某农贸市场销售三种农产品资料如下:商品名称计量单位销售量单价(元)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甲乙丙万斤万斤万斤40012080600130800.20.40.50.180.400.45合计要求:利用指数体系分析价格和销售量的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26、某公司三种产品销售额及价格变化资料如下:商品名称计量单位销售量单价(元)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甲乙丙万斤万斤万斤10008002001500100025011.520.951.52合计要求:利用指数体系分析价格和销售量的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部分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C2B3B4D5D6D7A8C9B10A11C12D13B14C15D16B17B18D19C20D21D22A23C24C25C26C27A28B29D30A31B32B33D34A35A36B37C38B39D40A41B42C43D44B45C4647484950二、多选题1AD2BCE3ACE4BCE5BCE6ACD7BE8ADE9ABC10DE11ADE12ADE13ABCDE14BDE15ABCD16ACD17BC18ABCE19BDE20AD21ABCD22BCDE23ABD24ACE25ABE26CDE27ACD28AB29BCD30BC31ABD32ABDE三、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