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技术联盟的区别与联系.doc

    • 资源ID:51834594       资源大小:67.5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技术联盟的区别与联系.doc

    企业技术联盟、产业技术联盟的区别与联系原毅军,李强,孙佳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 原毅军(1955),男,山东荣城荣成人,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佳(1985),女,辽宁瓦房店人,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等(大连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大连 )摘 要: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企业技术联盟、产业技术联盟的产生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国内外现状出发,从联盟组织形式、目标、稳定性以及知识转移等方面阐述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为企业、政府参与技术联盟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 企业技术联盟 产业技术联盟 区别 联系Abstract: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starting from historical background, development experience, present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of enterprise technical alliance and industry technical alliance, the paper states difference and contact from alliance organization, target, stability and knowledge transfer to provide theory basis to enterprise and government in technical alliance. Keywords: enterprise technical alliance; industry technical alliance; difference; contact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一、引言企业技术联盟起源于企业战略联盟。20世纪70年代末起,企业联盟开始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合作与竞争的直接推动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重组,面对着激烈的竞争环境,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通过企业联盟建立起的合作关系开始演变为企业技术联盟。9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技术创新的作用日益突出,企业间的技术联盟迅速发展。我国的企业技术联盟起步较晚。1980-1990年,我国沿海地区一些企业在政府政策及自身发展需要下,开始与国外企业结成技术联盟,主要动机是以引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20世纪90年代起,技术联盟在我国开始快速发展。据统计,1995年我国企业技术联盟不足20个,到2000年我国企业技术联盟发展到了80多个。进入21世纪,企业技术联盟已经成为一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新的合作竞争方式,成为之企业间技术资源共享、技术创新与转移、技术学习和经验获取、降低研究开发费用、国际化拓展等的主要途径,并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与企业技术联盟几乎同步发展的是产业技术联盟。20世纪80年代,美国半导体产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比较完整的上下游产业技术联盟。日本在1961年颁布的工矿业技术研究组合法的促进下,相继建立了各产业的技术研究组合,也就是产业技术联盟,组合主要以技术课题为中心组成,其目标是解决周期长、风险大、规模大的技术课题和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参与成员基本上是大企业。西方各国产业技术联盟的兴起都是在政府产业计划大力支持下,中国也不例外。我国的产业技术联盟起步较晚,2007年6月10日,在国家的支持下,以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代表的国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才得以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企业、区域和政府普遍认同的战略选择。产业技术联盟从试点起步,在探索中不断成长,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成为企业、区域和政府普遍认同的战略选择,其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在技术联盟蓬勃发展的同时,理论界对技术联盟的研究也比较逐渐深入。就企业技术联盟的研究内容而言,学者在联盟的组建模式、企业参与联盟的动因、联盟的稳定性、联盟绩效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有着比较深入的研究。产业技术联盟由于政府部门对联盟有明确的定义,学者对联盟的内涵认识也比较统一。1 2 3 4当前存在的问题是理论界并没有对企业技术联盟和产业技术联盟的区别和联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有的尽管能从定义上区分给出企业技术联盟和产业技术联盟比较清楚的定义,但在研究企业技术联盟的同时引入的案例却是产业技术联盟。5 6 7同时,当前在各级政府的倡导下,大量产业技术联盟相继建立,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大跃进现象。遗憾的是,各地建立的产业技术联盟很大一批都是企业技术联盟,有些政府在这些联盟的建立中甚至出现“拉郎配”的现象,不切实际将一类企业和院校聚集起来签个协议便是组建了产业技术联盟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研究企业技术联盟和产业技术联盟的区别与联系,为理论界建立二者各自的理论研究框架,为政府促进二者的有序发展、引导它们在各自领域发挥符合自身特点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 企业技术联盟与产业技术联盟的区别1. 联盟的组建企业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是驱动企业技术联盟成功组建形成的主要原因。由于专业化分工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产业价值链的细分、技术的进步、市场需求的演变等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通过建立技术联盟达到分担高额的R&D成本、借助其他企业克服自身的价值链瓶颈、寻求外部获取资源达到资源共享和集成、借助当地企业开展跨文化经营成为迫切需求。因此,企业技术联盟组建是市场机制下的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行为。盟伙伴之间彼此资源互补性、相互的信任、合作经历以及文化相容性等是联盟伙伴关系选择的重要依据。产业技术联盟组建的背景源自于:(1)产业技术日趋复杂、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产业需求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急需突破而单个企业无法完成,需要集中行业优势力量予以攻关突破;(2)原有的企业技术联盟也无法完成这一任务,现实的有产学研之间合作关系又比较松散,无法有效发挥行业整体合力;(3)作为产业内的重要科研单位或者高校、企业等以企业的现实需求为基础,优势互补、强强联合;(4)符合区域的产业方向和产业政策的推动,如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政策等。产业技术联盟主要是解决的任务是基于产业共性技术攻关、未来储备技术研发、行业技术标准制定等。关于产业共性技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经济学家G.Tassey曾提出了一个“技术基础设施的政策模型”很好地的解释了共性技术概念。他认为,共性技术是将讲基础科学推向市场应用的第一成果,是核心的产品和工艺概念,它与其他技术组合可导致在一个或者多个产业领域广泛应用,是技术上商业化的前提技术,如发动机技术可以运用飞机、发电、汽车等多个领域。显然,单个企业或者一般的企业技术联盟并不具备解决产业共性技术的能力和动机。产业技术联盟伙伴的选择一般是行业中领军的企业或者科研单位,具备引领产业发展的实力和迫切需求,联盟能否聚集一批领军企业或者是否由领军企业在联盟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至关重要。联盟伙伴间除了需要资源互补、信任、文化相容等之外,还需要对产业发展的判断一致性和对共性技术的需求迫切性。此外,共性技术是连接基础科学和商业应用的桥梁和纽带,共性技术的研发需要作为基础科学研究中坚力量高校、科研院所的参与。产业技术联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首先产业技术是连接政府宏观产业政策和企业现实需要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产业技术联盟一方面可以通过自身接近企业需求的优势,使得联盟的目标上升为政府的产业政策,另一方面,产业技术联盟是政府的产业政策执行的载体,是贯彻产业政策的有效渠道。其次,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是复杂性系统性的活动,也带有一种很强的公共品属性,研发投入高,风险大,同时产出的知识很容易在产业之间产生溢出效应,导致企业高投入得不到有效的回报。此外,产业技术创新一些环节中存在市场失灵,包括市场低效、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竞争市场等因素导致创新资源的配置不可能完全依赖市场。共性技术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为了避免市场失灵,政府的作用在产业技术联盟的目标实现上显得非常重要。由此可见,企业技术联盟组建是企业间基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市场化行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产业技术联盟组建是国家或区域内产业发展的需要与企业发展需要的统一,产业技术联盟往往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高校科研院所等基础领域研发力量的参与。2. 联盟的目标企业技术联盟是解决几个企业共同的技术需求,这类技术一般是单个技术。因此,企业技术联盟的目标是基于企业现实和未来技术需求,通过在R&D领域、技术创新领域的合作研究与开发,联合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速度,构筑排他性技术壁垒,比如:确定技术路径、控制主流技术标准、实施专利保护等,共同占有并维持竞争优势。8例如,世界最大的Internet平台提供商美国Lotus公司和Sun公司组建企业技术联盟,通过把各自领先的技术紧密集成,1998年成功推出了运作在Sun Java Station网络计算机之上的Louts eSuite workplace 软件。企业技术联盟通过把企业共同需要的某个或者某类技术进行加速创新和集成,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产业技术联盟要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问题。产业技术不同于单个企业或者几个企业需求的技术,产业技术是一类推动产业进步的系统化技术集群,包括产业基础技术、产业共性技术和产业专有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绝不是几个企业的技术需求,而是产业内企业的共同的技术需求。此外,产业技术联盟是国家产业政策执行的重要载体,往往扮演着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振兴等政策的角色。例如,我国第一批试点的“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技术攻关方向为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确定的68项优先主题之一“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中的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的开发。可见该联盟充分聚焦国家战略产业和联盟需求的重要核心技术的突破。因此,企业技术联盟主要目标是基于联盟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研发引进新产品、研究新工艺、制定新技术标准或者建立新技术壁垒等;而产业技术联盟目标主要是解决产业重大、共性和关键性技术或建立行业技术标准等。3. 合作的方式企业技术联盟成员间合作方式的选择,是联盟成员对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后协商讨论一致的结果,。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契约式无经营实体和,一种是股权式成立经营性实体。根据技术创新阶段不同、联盟成员之间的实力对等性、资源互补性等企业自身差异,以及市场环境的不同,企业技术联盟往往采取的合作方式也不同。例如技术实力差、市场竞争力弱的企业往往与实力强的企业结成生产型、购买型联盟,以引进技术,增强技术实力;市场追随者为了向市场主导者进军,共同结成项目型联盟,实现技术的重大突破;而市场主导者也居安思危,结成技术加强型联盟,力图确保优势地位。当然,企业的实力水平并非影响联盟形式选择的唯一因素,如技术组合型联盟也不一定只发生在业界巨子之间,许多小企业也可将各项专利技术组合,形成技术联盟向大规模企业挑战;市场主导性企业也可能与小企业结成购买型联盟,引进某项技术来辅助大项目的研究开发等等。9企业技术联盟合作方式中,相互没有优劣之分,却各有特色,企业可根据自身条件合理选择,寻求其宗旨就是自身企业情况与联盟形式的最佳配合。产业技术联盟是以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为基础,, 以影响产业或企业长远发展的共性技术创新需求和重要标准等为纽带,, 通过各种技术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 所建立的一种长期、稳定、制度化的产学研利益共同体。4 例如,美国的半导体产业的技术联盟,产业上游是先进微电子研究公司负责管理、由高校作为研究主体的半导体研究中心计划,其目标是以高等院校为基础,由成员企业和政府共同出资,重点进行探索性研究工作,解决8-10年内的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中游是由半导体企业成立的半导体研究集团(SRC)以及由行业居领先地位成立的14个企业组成了R&D战略联盟(美国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它是一种通过共性技术研发为纽带,横向联合和纵向联合相交叉的产业技术联盟。产业技术联盟成员间的合作是是一种契约式的合作,, 联盟成员不需要进行股权合作,联盟本身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联盟的运行通过成员签署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政府的监督以及成员的协商和信任来保障。成员以及自身在行业的影响力和投入情况在联盟担任不同的角色。一般来说,联盟契约是对联盟成员权利和义务的一般性原则性规范,研发合同是联盟成员之间的具体的合作方式,理事会或者专家委员会联盟决策机构确定研发方向之后,联盟成员依据自身资源在理事会的决策联盟决策机构的协调下,承担研发任务。联盟成员的合作一般由理事会联盟决策机构来决定研发方向、决策风险承担、利益分配、知识产权归属等重大问题。政府通过重大科技专项基金和专门的政策支持的形式支持产业技术联盟的研发项目。例如,美国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计划(SEMATECH)、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VLSI)、欧洲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战略计划(ESPRIT)等。1987年,美国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计划(SEMATECH),美国政府年预算10亿美元的资助下,美国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很快的实现了技术创新,有力推动了美国半导体制造产业的发展。在中国国家政策强有力的支持下,特别是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等国家六部门于2008年12月30日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深入贯彻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我国迅速发展。截止2010年,科学技术部选择了56个联盟分两批开展试点工作。这些试点联盟,涵盖了所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多数重点振兴产业,集聚了全国110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因此,企业技术联盟合作方式较为灵活,可以较为松散,也可以建立稳固的利益共同体;产业技术联盟是一种长期的、较为稳固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联盟合作关系。4. 联盟的知识共享与转移企业技术联盟的知识共享与转移指的是成员向合作伙伴学习,获得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把这些知识同自己的经营实践有效融合,并内化成为自身企业集团日常运作规范、技术创新系统的一部分的过程。企业技术联盟作为组织间合作创新的新型组织,知识共享和转移是技术联盟成功运行的基础。Eric 认为战略联盟中组织学习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联盟中增加如何合作的经验,一类是学习对方的技术知识10。依据双方的学习内容属性是否相同,可以分为对称性学习模式和非对称性学习模式。对称性学习模式,例如,IMB、Apple 和 Motorola 建立的技术联盟,Philips和 ATT 在电信业务上建立的技术联盟,General Motors 和 Toyota 建立的技术联盟等,参与方都是就某一特定的研发方向展开学习。非对称学习模式中,联盟各方学习的内容不尽相同,比如说发展中国家企业和发达国家企业结合的技术联盟,发展中国家企业学习发达国家的目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发达国家主要是本土化经营的经验等。基于不同的研究出发点又可以对这两种学习模式细分,比如说就联盟成员的竞争性可以将对称性学习模式分为竞争性对称性学习模式和非竞争性对称学习模式。成员的动机、地位的对等性主要决定了企业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的模式。产业技术联盟中知识共享和转移要比企业技术联盟中知识共享和转移复杂的多。首先,产业技术联盟内部的企业既有处于竞争地位的企业也有产业链上下游处于合作关系的企业,还有大学和科研院所,成员差异性大,不同成员之间既有对等的,也有不对等的,成员动机也不同,所以,产业技术联盟往往内部同时存在着以上两种以上的知识转移模式。例如我国 TD-SCDMA 产业技术联盟,其联盟成员涵盖了从事 TD-SCDMA 标准及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服务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包括标准制定、系统、基站、芯片、终端、测试仪表等 25家企业加入到 TD-SCDMA 产业技术联盟的技术研发与产品制造中。联盟内部的知识转移类型既包括竞争型对称学习,也包括非竞争型对称学习。其次,产业技术联盟的研发内容是产业共性技术,共性技术本身具有通用性特征,比一般技术具有更强烈的溢出倾向,因此,产业共性技术知识不仅会在联盟内企业间发生共享和转移,而且很容易会从联盟扩散到联盟外的企业或者行业。因此,产业技术联盟的知识转移更为复杂,往往多种模式并存,知识很容易向产业内的企业或者其他相关产业扩散。5. 联盟的稳定性企业技术联盟的稳定性受联盟成员之间的贡献大小、相互依赖程度、相互合作满意度、分配公正性、文化差异、机会主义、信息不对称以及市场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尤其是非股权合作契约式的企业技术联盟。契约式非股权合作企业技术联盟成员间的关系仅仅是研发合作的关系,当联盟有利可图时,成员目标一致共同奋战,到目标实现了又各奔前程,或与其他企业结成新的联盟。例如1988年,摩托罗拉和通用数据公司达成联盟,共同开发大型计算机专用的微处理器。1989年,摩托罗拉公司由于IBM确定了联盟关系,共同在X设计光刻技术上进行合作,1991年又和IBM、苹果公司两家公司共同研发新型的微芯片。联盟行为是完全市场化的行为,联盟成员之间以利益为基础,当市场突变,联盟企业不同的市场机会时,联盟的稳定发展状态就会受到挑战,甚至解散,但这种不稳定性也是有益积极的,此时的联盟对合作企业已经毫无益处。企业技术联盟通过股权合作成立新的企业时,联盟的稳定性达到最高。相比契约式的企业技术联盟而言,产业技术联盟着眼于长期稳定的合作。首先,产业技术联盟的组建一般是开放式,随着联盟的运行,成员单位可以选择退出,联盟不会因为某个成员加入和退出而解散。联盟成员在联盟中的角色也通过民主产生,行业领军企业一般担任盟主的角色。产业技术联盟的这种由盟主协调下的分工协作方式,更具有长期稳性。其次,政府在产业技术联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产业技术联盟能有机会参与到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者或者成为政府重大科技攻关课题的提供者,另一方面,政府的产业政策或者科技攻关专项基金又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供重要的支持。产业技术联盟这种与政府部门的良性互动关系成为了产业技术联盟成员间稳定长期合作的重要保障。三、 企业技术联盟与产业技术联盟的联系1、企业参加技术联盟是市场行为当技术创新成为企业赖以生存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之后,谁拥有先进的技术,谁就能抢先占领市场,谁就有机会生存和发展,联盟是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无论是企业技术联盟,还是产业技术联盟,参与其中的企业参与的目的只有一个,通过联盟扩大企业的边界,解决企业资源的约束问题,加速自身技术创新步伐,维护技术创新优势。由于高技术产业投资多、风险大、周期长,企业自身本身进行新技术研究很难一蹴而就,且技术创新有很强的路径依赖,单纯依靠购买专利的办法既需支付交易费用又很难掌握核心技术,同时若购买其他企业,固然可以节省交易费用,但导致企业规模扩大,增加企业内部的组织费用等因素存在,企业加入企业技术或者产业技术联盟成为获取先进技术、赢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同样,由于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不仅需要很大的投入,而且具有很强的公共品的性质,单个企业难以完成,一定数量领军企业及高校院所组成产业技术联盟共同研发产业共性技术成为了企业的理性选择。因此,无论是企业技术联盟还是产业技术联盟,均是企业应对技术创新挑战的一种市场行为,企业通过联盟联合创新,从而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2、企业技术联盟和产业技术联盟可以互相促进、互相演化企业技术联盟可以发展成产业技术联盟。企业技术联盟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能够不断的调整变化以适应技术创新的需要。企业技术联盟成员企业遇到产业发展瓶颈时,比如说产业重大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竞争性对手手中,迫切需要从产业层面进行集中攻关时,企业技术联盟会通过扩大缔约的方式或者加入产业技术联盟来演化为产业技术联盟。产业技术联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产业技术研发目标的完成,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或者由技术创新带来的产业竞争优势的建立和压力的消失,联盟成员的合作意愿也会减弱,联盟也会面临解散。联盟解散后,其中一些目标相同的企业,利益相近,愿意在局部领域进行继续研发的联盟成员企业的企业,也会组建企业技术联盟,共同开展基于产业技术联盟的局部技术创新活动。企业技术联盟和产业技术联盟可以并存。一定时期,在某个产业技术联盟内部,根据企业的需求,可以存在一个或者数个企业技术联盟。这些企业技术联盟往往是基于产业共性技术二次研发的需要,或者企业共同承担产业技术联盟研发任务的需要,是产业技术联盟的有益补充。四、 结论对于企业技术联盟是,这种完全市场化的行为,政府应健全制度法规、加强企业技术交流、搭建信息平台、给予税收优惠或者技术研发补贴、给予政策引导、建立信用制度等方式,支持企业技术联盟的发展。但企业参与技术联盟的行为应该建立在企业间的完全平等协商和自愿的基础上,成员企业的选择也是企业之间协商的结果,政府切忌“拉郎配”等过多的参与企业技术联盟的组建、运行以及管理中去。政府应健全制度法规、加强企业技术交流、搭建信息平台、给予税收优惠或者技术研发补贴、给予政策引导、建立信用制度等方式,支持企业技术联盟的发展。产业技术联盟往往在某些领域体现着政府的意志导向和国家的战略目标, 与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产业技术是连接政府宏观产业政策和企业现实需要的桥梁和纽带,产业技术联盟一方面可以通过自身接近企业需求的优势,使得联盟的目标上升为政府的产业政策,另一方面,产业技术联盟是政府的产业政策的载体,产业技术联盟的有效组建和运行,是贯彻产业政策的有效渠道。其次,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是复杂性系统性的活动,也带有一种很强的公共品属性,研发投入高,风险大,同时产出的知识很容易在产业之间产生溢出效应,导致企业高投入得不到有效的回报。此外,产业技术创新一些环节中存在市场失灵,包括市场低效、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竞争市场等因素导致创新资源的配置不可能完全依赖市场。因此,产业技术联盟的共性技术研发承载着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社会责任,由于同时产业技术创新本身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基于改进考虑到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考虑,政府在产业技术联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比如说政府通过健全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建立产业技术联盟的备案制度对产业技术联盟的技术创新予以有效地保护;其次,政府通过重大科技专项基金支持等方式为产业技术联盟的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再次,政府通过产业政策、调整税收优惠和研发补贴以及资金支持共性技术扩散等方式支持产业技术联盟。可以说,产业技术联盟一般能体现着政府的意志政策导向和国家的战略目标, 与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有效运行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参考文献:1 科技部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Z国科发政2009648 号2 王胜光,冯海红.产业技术联盟内涵及其发展背景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7,6:1-33 李雪, 李菁华. 产学研联合的深化: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8,26(1):45-484 李新男. 创新“ 产学研结合” 组织模式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J.中国软科学,2007,5:9-125 金荣学, 推进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的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0:104-1066 陈丽华. 企业技术联盟与自主创新M .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7 陈建民,张京成,李梅. 产业技术联盟与政策导向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8 张坚. 知识资源与企业技术联盟的一般界定J. 商业研究,2007,366:89-939 李红玲,钟书华. 企业技术联盟的组织形式及选择J.科研管理,2002,23(5):64-69 10 Eric W.K.Tsa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Sino-foreign Joint Ven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5,10(7/8):757-766

    注意事项

    本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技术联盟的区别与联系.doc)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