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全民学习网教师学习通识培训答案五测试.doc
模块五1、在陷入抑郁时,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是(认知重建)的方法2萨罗维和梅耶情绪智力理论的四因素模型中体现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的是(情绪整合能)3(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代表性指标。4情绪智力的概念是由(戈尔曼) 提出的?5萨罗维和梅耶将情绪智力的能力概括为(4)方面能力6劣性情绪指的是(过度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7儿童与青少年面对的心理冲突主要是(独立与依赖)8以否定、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中的人和事,麻木不仁、漠不关心,这是职业倦怠的(去个性化)指标。9灵活应对风格的个体面临可控的环境,往往采用(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10深呼吸、肌肉放松或想象放松等放松技术调节可以调节(焦虑 )情绪。题目1压抑是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那些具有威胁性的冲动、欲望、情感体验抑制到潜意识领域当中,这是一种(主动性)的遗忘。2在陷入抑郁时,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是(认知重建)的方法3劣性情绪指的是(过度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4同一事件,个体是否感到压力的关键在于当事人的(认知评估)5情绪智力以(情绪和情感)为操作对象。6 情绪智力的概念是由(戈尔曼) 提出的?8运动宣泄的方法可以很好的缓解(抑郁)情绪。9在众多防御机制中,最为成熟的方式是(升华) 10在多数情况下,比较健康的应对方式是(问题应对 )11情绪和情感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属于情感智力的是(交往人际关系智力)12 “一位教师评职称没评上,推说领导不识才”这里他所采用的防御机制是( 投射 )13“心烦意乱或感到恐慌”是典型(焦虑)症状。14压力的情绪反应不包括( 抑郁 )1.结合教师工作的实际谈焦虑和愤怒情绪的调节。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这些情境折射到人们的身上就有了悲欢离合、喜怒哀惧的情绪,各种情绪的叠加、混合,使得人的情绪更加丰富多彩,于是又有了喜忧掺半、悲喜交加、惊喜不已,情绪的多样性说明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因此,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需要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主观因素。一个人内在的自我语言、想法,是决定情绪反映、行为的关键。情绪可划出肯定的、积极的、正性的情绪和否定的、消极的、负性的情绪。比如快乐就是肯定的、积极的、正性的情绪,而烦恼就是否定的、消极的、负性的情绪。2.应对风格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分析自己的应对风格,以及可以做哪些改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许多心理方面专家不断研究和发展有关应对、应对策略、应对风格的理论。可以说,整个20世纪研究者从一个广阔的领域认为生活中的压力和应对对人们的健康和疾病有着深刻的影响。研究虽然众多,但是对于其中一些有与应对有关的概念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这是一个不同的研究者应用不同的理论来描述人们的行为的概念”。1作为应对的一个子概念应对风格更是存在争议,本文来试图通过讨论应对与应对风格的概念、类型及其在心理治疗效果中的作用,对应对风格作一个全面探讨。 一、应对与应对风格与应对有关的研究中,一个难点就是对应对相关概念的届定。“我们对于压力和应对的困惑来自于对两个概念的定义问题(石林2005)”,2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的届定。 (一)应对应对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应对研究早期,人们将其定义为寻求对现实的保护的任何努力。这一定义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太模糊,无法对研究产生指导作用。第二,忽略非现实倾向的策略(Beulter,Moos,2003)1。随着研究进展,定义的操作性越来越强,心理学家Lasarus将应对定义为“应对由应付(控制、忍受、减小)环境、心理需要、冲突的行为和心理努力组成的一种结构(construction)。”(Lazarus and Launier, 1978, p. 311)3,而1999年,他对应对重新界定,把应对看作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构。还有研究者认为应对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以管理被评价为消耗或超出个体资源的外部或内部的要求。”。4Matheny和其同事则将下应对定义为:应对是任何预防、消除或减弱压力源的努力。这种努力包括健康和不健康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努力。这种努力也可能是以最小的痛苦方式的影响给以忍受。5从研究开始到现在,可以发现,对应对的定义有的认为应对是个体为了对付应激而采取的各种认知活动和行为活动,是重要的心理应激因素6。因此,应对概念不仅包括针对具体应激所采取的行为的、认知的和情绪的反应,也包含针对应激而形成的一些固定的应对策略。从国内外研究可以看出,应对定义有广义狭义之分:一个是比较广泛的定义,是指针对应激做出的所有的认知的、行为的努力,这个定义与“应对技巧”较为接近。另一个是更为狭窄的概念,指与行为密切相关的一种比较持久的模式应对,或称之为“应对风格”。一句话,应对因情景而变(Lazarus,1993),但也存在跨时间和不同应激情景的一致性和稳定性(McCraeCosta,1986;HewittFlett,1996)。7若说应对是应对是特质与过程的结合,那么在应对过程中打上了某种不易改变的烙印,这就是应对风格。 (二)应对风格对于应对来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描述说明。针对具体的压力情景个体做出的具体反应,可以称之为应对技巧,个体在应对不同压力时会表现出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我们可以称为应对风格。但是应对风格究竟是特质的还是情景的现在一直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者认为其与人格、一样是特质的,较为固定,难以变化;一些研究者认为其既具有特质性特征也具有情景性特征。如国内学者石林(2005)认为应对风格不仅包含针对具体应激情景而采取的应对策略,也包括跨情景的不变特质成分。2正是上述原因,直到现在,很难找到一个大家都认同的关于应对风格的概念。查阅资料发现,诸多定义是从特质性应对理论给应对风格定义的。如早期特质性理论的研究者者认为,人们都有自己偏好的应对策略,在不同情景下都会使用这些应对策略,称为应对风格。一些研究者将其定义为:一个人面临压力时可观察的行为,这种行为显示了处理压力时的倾向性和规律性,同时显示了压力唤醒时个人的不同应对(Beulter,Moos,2003)。1这个概念将应对方式限制于行为上,而是否包括应对压力时思维和认知的变化,而且不能说明应对风格是压力情景的反应,还是处于情景中个人的反应。若将应对风格归为人格特质的一部分,此概念定义比较模糊,区分不出人格与应对风格之间正确的关系。后来,Beutler和Clarkin经过研究和综合,认为应对风格是一种通过不同方式测量诸如冲动性、情感控制程度、社交、刺激搜寻、社会回避、自我投射和社会关系中的攻击性和被动性获得的一种行为结构。这些行为特性表现了人们适应性行为的持久特性,其中包括了许多人格特征。因此,应对方式包含人格中的某些特征,但不是简单的人格构成。8因此,我们将应对风格定义为人们的某种或某些行为风格,而不包括认知、情感等,这也有利于我们界定其内涵,也易于研究者制定测量工具对其进行精确测量。 二、应对风格的分类应对风格究竟是一种状态还是一种特质,是情景性的还是特质还是两者兼而有之,直到现在并没有达成一种一致性认识。因此,分类方面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一)早期分类早期的应对风格的研究认为可以将其大体分为两类:一种是回避型应对风格(avoidant coping style),另一种是直面型应对风格(confrontive coping style)。由于这种划分被认为是过于简化了复杂的应对过程,许多研究者已经放弃了这种划分。 (二)EndlerParker的分类EndlerParker将应对风格分为情感定向和任务定向两大类,又称消极应对风格和建设性应对风格。前者主要包括了自我关注、白日梦、情感规律性反应等诸如此类的应对策略,后者包括从认知上重新界定问题或尝试去解决问题等应对策略。910 (三)国内学者的分类 心理学家罗特曾提出关于控制感的理论,而Lazarus却认为应对是一种过程,会随应激情景的变化而变化,石林结合二者的将应对风格分为三种类型:灵活的应对风格、控制应对风格和非控制的应对风格。灵活的应对风格是大多数人采用的一种应对风格,持有此应对风格的人会根据应激情景灵活调整应对策略,充分体现了应对的情景性特征。相对与灵活的应对风格来说,控制与非控制的应对风格则较为固定或“笨拙”。控制型应对风格一般以问题解决为主要应对方式,认为所有的应激情景是可控的,可以改变的,而非控制型应对风格则认为应激情景是不可控的,类似于中国古语所说的“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石林根据以前研究者的理论,对应对风格进一步分类为四类型:灵活应对、问题应对、情绪应对和异常应对。灵活应对风格的人善于对应激情景进行评估,若情景是可控的就以问题应对为主,若情景不可控就以情绪应对为主。问题应对的风格在可控和不可控的应激情景下,都以问题应对为主;而情绪应对风格在两种应激情景下则以情绪应对为主。而异常应对风格则是在可控情景下采用情绪应对,在不可控情景下采用问题应对。 三、应对风格与心理治疗Beutler,Harwood,Alimohamed,Malik对19个研究的综合得出一个结论:应对风格在心理治疗中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是预测治疗反应。这是因为“与人格的所有方面一样,应对风格可以在人们中分辨出来是因为他不仅能借助行为容易的表现出来,还具有跨情景和事件的稳定性。它不能解释行为发生的原因;他仅仅用来辨别已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特定行为(Beutler,Moos,Lane,2003)。1Beutler(2003)等在总结19个研究证明,19个研究中的15个表明应对风格从不同方面影响了心理治疗效能,这些研究主要设计为:一方面提出症状的表现和改进行为技巧,另一方面提升个人的顿悟和自我觉察水平。在所有15个研究中人际关系与顿悟定向的治疗对于使用强调内化形式的行为应对策略的患者最为有效;基于症状和行为的治疗对与强调外在风格的行为应对模式最为有效。Beutler和Michell(1981)在早期研究中也发现了患者的应对风格与经验、行为和心理分析疗法之间的内部影响关系。与顿悟疗法相比,内在化的门诊病人从经验疗法中获益最大。与之相反,外在化病人从顿悟疗法中获益多于行为疗法。后来,这些发现被进一步证明,经验疗法可以减轻急性痛苦和精神病院的住院病人的消极影响。一旦后面这批患者转为门诊病人,治疗的有效性与他们应对风格的功能是相关联的。国内研究者利用石林(2005)编制的应对风格量表考察中小学教师对压力反映时得出不同应对风格对压力反应是不同的,非控制型老师的心理反应高于其他风格。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心理患者在应用不同治疗方法时会出现上述变化不同的应对风格对压力和治疗方法出现不同的反应。Bloks等人研究发现,饮食紊乱(厌食和暴饮暴食)患者在接受心理治疗时应对风格的变化与饮食症状的改变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测量可以得出应对风格对症状改变有极大作用,说明适宜的应对风格是是康复的一个重要指示标准。虽然许多研究得出了应对风格是预测症状改变的一个重要的有希望的预测标准,但是也存在一些不一致的研究结果积极和消极的应对风格对被试的影响是不同的,既积极应对对思维紊乱、睡眠障碍和焦虑,而对情绪低落没有多大作用。3.职业倦怠有哪三个指标?如何调整自身的职业倦怠问题?1 职业热情、兴趣消失,消极应付工作。教师一出现职业倦怠后,就会产生厌教心理,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对于教学工作得过且过,上课经常迟到早退,不认真备课,写教案,不带教案上课,不仔细钻研业务,教学方法简单、落后,教学内容单一;对待学生漠不关心,常用讽刺、挖苦、讥笑的语言对待成绩较差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虐待,更有甚者用打耳光、拧耳朵或者踢等方式体罚学生。这不但破坏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且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变得内向、孤僻、敏感、自卑,对学生的心灵造成终生不可磨灭的伤害。2 职业兴趣转移。由于对于教学工作的倦怠,教师往往会将兴趣转移到自己所爱好的事情上去,比如搞第二职业,做生意,交朋友,玩牌,打麻将,吃吃喝喝等,从中获得满足感,丧失职业自豪感。3 对于教师身心造成影响。由于长期处于一种压力与不和谐的工作环境中,教师会经常觉得空虚、郁闷、挫折、愤怒、烦躁不安,失眠、紧张、食欲不振、全身疼痛,疲惫不堪等症状,并且觉得工作没有意义,枯燥无味,前途渺茫,没有希望,情绪波动很大,产生压抑感,严重者会产生自卑、绝望心理,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避免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方法与措施。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帮助教师找出克服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具体措施如下:1 、贯彻落实教育方针,获得社会支持,提高教师职业社会地位。政府一直以来都十分关心教育事业,制订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从“八五”规划以来,对于教育的投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从 1995年至 2005年这十年间教育经费年均增长率为 30.6%。但是,要真正贯彻落实教育方针,使教师职业成为一种使人羡慕的职业,提高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还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参与完成,使全社会形成尊重教师,支持教师的倾向与心理氛围。社会在对于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的同时也应该关心教师的切身利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政府在制定有关教育政策时 ,应该注意政策倾斜,切实保障教师的经济地位与职业声誉,因为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由它的经济地位与职业声誉所决定,会对教师的工作情绪产生重大的影响。政府不仅要制订政策与法律来保障教师的各种权利,而且还要抓落实,使全社会都形成一种尊重教师的气氛。例如,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使教师的工资在社会各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并且要按时发放,从不拖欠;建立健全新的人事制度,为教师的晋级、晋职提供便利;在住房、子女读书就业、配偶工作等生活方面要多关心照顾教师等等。这样教师才更加安心工作,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之中。2 、建立一重种民主、开放、和谐的工作环境。不同的工作环境对于教师有不同的影响。民主、开放、和谐的工作环境将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学校应该建立一种公平合理的具有激励机制的制度,如教学管理制度、经济效益制度等,使教师在竞争上岗、晋升职务、评审职称、进修深造、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能够获得公正的对待,大家一视同人。学校的领导人应具有一种民主的领导风格,关心尊重教师,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提供更多的参与管理学校的机会,增强责任感。运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学校,努力建立一套现代化的民主管理制度,适当使用经济奖励、荣誉奖励、感情投资、榜样作用等手段,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教师的内驱力,产生团队意识,形成集体归属感。当教师圆满完成工作目标,取得成绩时,应该按照奖励制度不打折扣地给予经济奖励,并且授予荣誉,肯定成绩,产生激励与示范作用。当教师工作、经济、家庭等方面遇到困难时,应该伸出援助之手,使教师无后顾之忧,能够安心工作。经常性地举行一些活动,如文体活动、参观研讨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等等,都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加归属感,并且形成一种和谐的环境。3 、加强自我修养,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一点非常重要。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保持乐观主义精神。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教师也不例外。教师遭受挫折时不要失去信心,应该理性地分析所遇到的困难,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在困境中看到“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格,对于身心与工作都有益处。 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信心与勇气。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释放压力,保持开朗愉快的心境。 增强社交适应能力,发展人际关系。卡耐基说过,人际关系在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中占 85%,这充分说明人际关系相当重要。教师应该积极地进行社会交往,参加学校以及社会的集体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家长及朋友保持正常的社会交往 ,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来满足彼此之间的心理需要。以宽容之心待人,以诚信待人,才能受人欢迎。通过与人的交往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培养更多的爱好与兴趣,品味生活。一个人工作压力越大就更应该培养更多的爱好与兴趣,比如听音乐、收集邮票、郊游、游泳、看电影等等,通过欣赏艺术,拥抱大自然使自己的抑郁心情变得“豁然开朗”。总之,职业倦怠在教师中普遍存在,为了广大教师的身心健康,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都应该关注、研究这个现象,找出解决的策略,促进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