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变态反应(Allergy).ppt
,第四节 变态反应(Allergy),一、变态反应概述 二、型变态反应 三、型变态反应 四、型变态反应 五、型变态反应,一、变态反应概述,(一)概念: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时,出现的一种过度的、引起机体产生明显免疫损伤的异常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或超敏反应。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或过敏原。(二)变态反应分类:1、速发型变态反应:通过抗体介导,又分三型:、型变态反应。2、迟发型变态反应:不通过抗体介导,又称型变态反应。,二、型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型变态反应,或反应型变态反应。(一)型变态反应发病机理 (二)型变态反应的特点 (三)常见的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四)型变态反应的诊断和防治,(一)型变态反应发病机理,变应原进入体内,刺激过敏体质的机体产生较多的IgE。IgE Fc段能较快而牢固地结合到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受体上,使机体对该变应原处于致敏状态,可维持半年至数年,当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则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结合,引起细胞脱颗粒,释放组织胺和慢反应物质(SRS-A),乙酰胆碱等药理活性的物质。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等病理变化。由于这些作用发生在机体不同部位,而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甚至全身性的过敏反应疾病。IgG4亦可引起,但作用弱,症状轻微。,(二)型变态反应的特点,1、抗体介导,主要为IgE,其次是IgG4。2、发生和消退较快:一般数分钟至半小时发生。3、抗体为亲细胞性。4、由抗原抗体反应诱发药理活性物质引起功能紊乱而发病。5、具明显的个体差异:只少数过敏体质的机体发生,认为与遗传无关。,(三)常见的型变态反应性疾病,1、血清过敏性休克:又称再次注射血清病,如用马抗猪丹毒高免血清治疗或紧急预防猪丹毒时,则再次注射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2、药物过敏性休克:最常见的是青霉素,其次有链霉素、先锋霉素。3、其它:疫苗、饲料、乳汁等均可引起型变态反应。,(四)型变态反应的诊断和防治,1、诊断:人上常用,最常用皮肤实验,其次是检测IgE。2、防治:常用肾上腺素、苯海拉明治疗。,三、型变态反应,又称细胞毒型变态反应。 (一)发病机理 (二)常见的病型,(一)发病机理,特异性抗体(主要是IgG中的IgG1、IgG2、IgG3、IgM,其次是IgA)与吸附在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上的抗原结合,引起细胞凝集,或在补体作用下使细胞溶解,损伤,或被单核细胞吞噬,而引起的病理变化。表现为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等。,(二)常见的病型,1、不相容输血反应:血型不一致的输血引起。2、初生幼畜贫血症:胎儿红细胞经胎盘向母体血液渗漏,使母体产生相应抗体,幼畜从初乳中获得该母源抗体引起。3、药物引起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青霉素、磺胺、氨基水杨酸等,因其吸附到红细胞表面,使红细胞表面抗原改变,被当作异物引起变态反应。4、传染病性型变态反应:如沙门氏菌、马传贫病毒等吸附到红细胞上引起。,四、型变态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变态反应。(一)发病机理 (二)反应特点 (三)常见的病型,(一)发病机理,抗原与抗体接触后,由于抗原中等过剩,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太大、太小都不发病),但仍为可溶状态,不易被吞噬细胞吞噬消除(大的才行),又不能通过肾小球滤孔排出(小的才行),因而较长时间循环于血液中,沉积于多种器官(如心、肾、关节等)血管壁基底膜、肾小球基底膜和关节滑膜等处,并向毛细血管壁外渗出,一方面激活补体,并吸附嗜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引起组织细胞的溶解坏死,另一方面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活性物质,引起局部小血管炎症并使之机械阻塞,进一步影响周围组织血液供应,引起局部病理损伤而发病 。,(二)反应特点,1、由抗体介导,主要是IgG、IgM、IgA。2、必须有补体参加。3、抗原抗体在血循环中形成中等大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来吸引嗜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以及血小板聚集,肥大细胞脱颗粒等而引起局部病变。4、病变以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出血坏死性炎症等特征。,(三)常见的病型,1、初次注射血清病:是由于动物注射异种动物血清一定时间后,抗异种动物血清的抗体形成,但异种动物血清未完全消除,二者结合成中等大复合物而发病。2、阿沙斯氏反应:指抗原注射于带有相应沉积性抗体的动物,几小时内,在注射局部发生急性炎症反应,以红斑和水肿开始,继之局部出血,血管阻塞,甚至坏死,这种反应因最初由阿沙斯氏发现,故称阿沙斯氏反应。3、狗的兰眼病:因犬I型腺病毒感染或活疫苗注射引起。4、过敏性肺炎:高度致敏的动物再次吸入相应抗原引起,如牛吸入灰尘,干草中小多孢菌等可引起。5、传染病引起:如马传贫|水貂阿留申病、非洲猪瘟等引起。,五、型变态反应,又称细胞免疫变态反应或迟发型变态反应。(一)发病机理 (二)反应特点 (三)常见病型,(一)发病机理,抗原进入体内刺激Tc增殖为致敏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抗原再次进入,使致敏淋巴细胞释放各种淋巴因子,引起局部出血、水肿、坏死,结果引起以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炎性反应。,(二)反应特点,1、无抗体、补体参与,由细胞介导。2、反应缓慢,持续时间长。3、抗原消除后,炎症消退,组织恢复。,(三)常见病型,1、对动物无毒的特点,皮内接种动物,如该动物患过相应的慢性传染病,则在注射局部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而用于传染病的诊断和检疫。2、接触性皮炎:当某些动物接触甲醛、植物树脂等化学物质时,可引起以皮炎为主要症状的型变态反应。3、组织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变态反应也属此型。,第四章 抗传染免疫Anti-Infection Immunity,一、概念二、抗细菌免疫 三、抗病毒免疫,一、概念,1、显性感染:指病原微生物具相当的毒力和数量,而有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时,动物在临床上表现一定症状。2、隐性感染:指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定居在某一部位,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但动物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此时动物体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斗争处于暂时的、相对平衡的状态,称为隐性传染。当机体抵抗力增强,则彻底消灭微生物,转为抗传染免疫。当机体抵抗力减弱,则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引起传染病,表现显性感染。3、抗传染免疫:指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或者不适于其生长繁殖,或者有机体的免疫系统迅速动员防卫力量将正在生长繁殖的病原微生物彻底消灭,使之不能致病,不表现任何可见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这种状态称抗传染免疫。,二、抗细菌免疫,机体对细菌的抗传染,除皮肤、黏膜屏障外,不同细菌有所侧重。(一)胞外寄生菌:1、化脓性球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以吞噬细胞、抗体发挥主要作用。2、以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的细菌:主要以抗毒素发挥作用,如破伤风梭菌。3、其它胞外寄生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主要以吞噬细胞、抗体、补体发挥抗传染作用。(二)胞内寄生菌:主要以细胞免疫、吞噬细胞发挥抗传染作用,如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等。,三、抗病毒免疫,(一)一般病毒感染 (二)慢病毒感染,(一)一般病毒感染,1、非抗特异性免疫抗传染:(1)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2)病理生理学反应。(3)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2、特异性免疫抗传染:(1)体液免疫中抗体的中和作用:主要对未进入细胞和从细胞中释放出来的病毒起作用。(2)细胞免疫的作用:主要对细胞内病毒起作用。,(二)慢病毒感染,某些病毒能耐过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长期寄生或在体内缓慢生长繁殖,形成持续性病毒感染,这类病毒称慢病毒,如绵羊痒病病毒,梅迪维斯纳病毒等,形成慢病毒感染的机制与病毒本身特性及宿主免疫功能水平有关。1、病毒本身的原因 2、宿主免疫机能状态的原因,1、病毒本身的原因,(1)慢病毒增殖方式不同:普通病毒在细胞内大量增殖,常引起细胞病变,破裂,死亡。慢病毒几乎不影响宿主细胞的繁殖,病毒可由感染细胞直接进入邻近细胞或子代细胞,使抗体不能发挥作用。(2)感染方式不同:有些慢病毒感染细胞后,其DNA与宿主细胞DNA合并在一起,呈整合状态而被保护。同时,整合状态的细胞,其膜上抗原数量过少,不足以结合一定数量的抗体而避免了抗体介导的细胞溶解。(3)病毒致病力低下:则只引起微弱细胞病变,甚至无病变,使病毒得以在细胞内持续存在。(4)病毒长期寄生后发生抗原性改变或形成变异株。,2、宿主免疫机能状态的原因,(1)宿主的免疫机能缺陷:如白血病病毒影响体液免疫,肝炎病毒影响细胞免疫。(2)特异性抗体功能失效或无抗体反应:如个体发育早期产生耐受性,只产生非中和抗体,或形成封闭抗体,感染病毒的细胞表面缺乏足够的抗原,病毒由细胞传至细胞等方面。(3)无效的细胞介导免疫:如机体发育早期产生耐受性,封闭抗体形成,感染细胞表面病毒抗原数量减少,致敏淋巴细胞不能抵达感染细胞(唾液、乳汁、尿液等处)。(4)缺乏干扰素或对干扰素不敏感。(5)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被病毒持续性感染。,第五章 免疫学防治(Immunologic prophylaxis and therapy),一、概述二、天然自动免疫 三、人工自动免疫 四、天然被动免疫 五、人工被动免疫,一、概述,免疫学防治就是应用免疫学知识对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传统免疫学时期,只限于防治传染病,60年代后,发展到了防治非传染病,如变态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肿瘤等,,特异性免疫获得方式,天然自动免疫:患传染病,隐性传染 自动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人工接种菌苗、疫苗、 类特异性免疫 毒素获得方式 天然被动免疫:胎盘、初乳 被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免疫血清、丙种球蛋白、 转移因子,二、天然自动免疫,动物隐性传染或传染病康复而自动获得的免疫力,称为天然自动免疫。 不同病原微生物使动物获利的天然自动免疫力和免疫期不同,有的免疫力低、免疫期短,有的免疫力坚强、免疫期长。,三、人工自动免疫,(一)概念 (二)人工自动免疫生物制品的种类 及特点 (三)疫苗生产及质量监测 (四)免疫方法 (五)免疫程序 (六)影响人工自动免疫的因素,(一)概念,将疫苗、类毒素等生物制品接种于动物,使其产生针对相应抗原的免疫力,以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称人工自动免疫。如猪瘟兔化弱毒接种猪预防猪瘟等。,(二)人工自动免疫生物制品的种类及特点,兽医学上常用的人工自动免疫生物制品有菌苗、疫苗、类毒素。菌苗由细菌制成,疫苗由病毒、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等制成,类毒素由细菌外毒素制成。但习惯上将菌苗和疫苗统称疫苗。,1、死疫苗,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灭,使之失去致病性,但仍保持完整的抗原性,进入机体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疫苗统称为死疫苗。如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苗。优点:(1)易保存,有效期长,15保存即 可。 缺点:(1)注射剂量大,需多次注射。 (2)潜伏期长,免疫期短,一般几个 月,最多不超过1年。 (3)注射局部和全身反应明显。,2、活疫苗,用某种方法使病原微生物减毒或用无毒病原体制成的疫苗,称活疫苗。由于毒性减弱或无毒,故不致病,且抗原性保存,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如猪瘟兔化弱毒疫苗。(1)优点:a、免疫原性好,一般注射一次即能达到免疫效果。b、免疫期长。c、用量小 (2)缺点:a、不易保存,须4以下保存。 b、有效期短,特别是湿苗。现在 制成冻干苗有效期稍长。,3、类毒素,细菌外毒素经处理后,对机体毒力减弱,不再引起发病,仍保持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一类生物制品,如破伤风类毒素。特点:体内吸收缓慢,能较长时间刺激机体产生足量的抗毒素,故免疫效果较好。,4、多联苗,将用于同一动物的几种疫苗用适当的方法混在一起制成的生物制品。起到一次注射,防治多种传染病,节省人力、物力的目的。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兔瘟、兔巴氏二联苗;羊猝疫、羊快疫、羊肠毒血症三联苗等。,5、亚单位疫苗,用适当方法提取病原微生物具免疫活性的结构单位,去掉具毒性的结构单位,经浓缩而配制成的疫苗。如禽巴氏荚膜亚单位疫苗、大肠杆菌K88疫苗等。优点:(1)病原体被破坏,不完整,故失 去致病性,安全性好。 (2)免疫原性好,因具免疫原性的结构单位被提取,浓缩。 缺点:制造困难,造价高。,6、基因工程疫苗,将病原微生物具免疫原性的有用基因用酶切的方法切下,抽提出来,重组到质粒载体上,再导入非致病微生物,培养非致病微生物而制成的疫苗,被称为第二代疫苗。优点:安全性好,因只取免疫基因,去掉毒性基因。 易于大量生产。 可将几种免疫基因(同一微生物的, 或几种微生物的)同时重组到一个质粒 载体上,扩大免疫预防范围。如大肠杆菌K88疫苗+K99+9879基因工程疫苗。,7、合成肽疫苗,在研究清楚病原微生物保护性抗原氨基酸组成的基础上,用人工的方法合成这种多肽链而制成的疫苗。被称为第三代疫苗。如口蹄疫合成肽疫苗。此种疫苗前景可观,但在目前科学发展水平上,造价昂贵。,8、抗独特性抗体疫苗9、基因疫苗,(三)疫苗生产及质量监测,1、稳定性实验:(1)继代实验:用于生产的弱毒菌(毒)株,应在生产用的培养基或鸡胚或细胞培养上连续继代,选不同代数制苗,测定其安全性和免疫力,选用安全性好,免疫性强的代数制苗。(2)回归实验:所制弱毒苗回归本动物5-10代,观察其毒力是否增强。,2、安全性实验,(1)最大安全量试验:以不同的剂量免疫动物,以检测出不出现致病反应的最大免疫剂量。(2)带菌(毒)和排菌(毒)实验:免疫后不同时间取分泌物和排泄物测定是否排菌(毒)和排菌(毒)的最长时间。在不同时期扑杀免疫动物,取不同脏器分离疫苗菌(毒),以确定带菌(毒)时间。 (3)同居感染实验:免疫动物与未免疫动物同居饲养,一定时间后,取未免疫动物攻毒或检测其抗体水平,确定是否引起同居感染。,3、免疫性实验,(1)最小免疫量实验:以递进稀释的疫苗免疫动物,一定时间后攻毒,检测能使50%动物得到保护的最小剂量,即半数保护量(PD50), PD50越小,免疫原性越好。 PD50测定时,细菌应以菌落单位,病毒以蚀斑单位作为分组时的剂量标准。(2)免疫力产生期实验:动物免疫后,近期的不同时间攻毒,以测定最早产生免疫力的时间,越早越好。(3)免疫期实验:动物免疫后,远期的不同时间攻毒,以测定免疫力保持的最长时间,越长越好。(4)免疫途径实验:以不同途径免疫动物,观察其安全性和免疫效果而筛选最适免疫途径。,4、其它实验,(1)疫苗株的克隆化:细菌、病毒长期人工培养,会产生一些变异株,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受到影响。克隆化就是选择安全性好,免疫原性强的单个菌(毒)株,扩大培养后,作疫苗株,去掉变异株。(2)注射局部的病变检测:有些疫苗在注射局部出现不同程度炎症反应,应选用局部反应小者。(3)保存期实验:将疫苗分别放在室温、4、-20保存,不同时间测定其免疫效力,从而确定不同温度下的保存期。 (4)冻干实验:观察各种保护剂对疫苗株和疫苗质量的影响,冻干后的死亡率,保护剂对保存期的影响。,(四)免疫方法,1、肌肉注射:腿肌注射勿刺伤神经;胸肌注射勿穿进胸腔,刺伤心脏。 2、皮下注射: 3、刺种法: 4、滴眼或滴鼻 :疫苗滴进眼、鼻后,待眼闭、鼻吸气,确保疫苗进入后才放下禽。 5、饮水免疫 : 6、气雾免疫 :,连续注射图示,饮水免疫技术要点,(1)疫苗高效价,增加1/2-1倍量。(2)饮用水要求:不含氮,可用地下水,深井水、冷开水,加0.2%脱脂奶。(3)根据气候,断水2-4小时。(4)饮水器充足,干净,不用金属饮水 器。(5)疫苗稀释水量适宜,不能太少、太多,2小时内饮完适宜。,饮水免疫参考用水量,蛋用型鸡(ml/羽) 肉用型(ml/羽)5-15日龄 5-10 5-1016-30日龄 10-20 10-2031-60日龄 20-30 20-4061-100日龄 30-40 40-50100日龄以上 40-50 50-55,气雾免疫的技术要点,(1)疫苗高效价,增加1/2-1倍量。(2)饮用水要求:不含氮,可用地下水,深井水、冷开水,加0.2%脱脂奶。 (3)气雾前宜增加鸡的密度。(4)雾粒大小适宜。(5)气雾免疫时应关闭门窗,10-20分钟 打开。(6)雏鸡、幼鸡气雾前2天气雾一次链霉素,1000单位/鸡,防呼吸道疾病。,(四)免疫程序,免疫程序就是指对畜或禽进行各种疫苗免疫的免疫时间,次数和顺序等。1、免疫程序设计应考虑的因素:(1)疫病流行情况:以当地流行的疫病为主。(2)抗体水平:包括母源抗体水平和免疫抗体水平。(3)不同疫病的发病特点与流行规律。(4)生产目的:肉用、蛋用、种用。(5)饲养管理水平:粗放式(专业户)与现代化养殖。(6)疫苗类型:选择适当的疫苗类型(活苗、死苗、联苗 等)。(7)免疫方法。(8)实际免疫效果。,2、参考免疫程序介绍,(1)农村分散养猪:30-40日龄阉割时:仔猪副伤寒弱毒菌苗,肌肉注射。50-60日龄上市时: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肌肉注射。 种猪(公、母):每半年用三联苗免疫一次,肌肉注射。,(2)集约化养猪,日龄疫苗 注射部位 商品猪 种猪 1-2日龄:大肠杆菌K88+K99+9879三价苗或本地苗, 肌肉注射 + +5-7日龄:猪萎缩性鼻炎菌苗 肌肉注射 + +10-15日龄:猪喘气病疫苗 右侧胸腔注射 + +15-18日龄:大肠杆菌K88+K99+9879三价苗或本地苗 肌肉注射 + + 20日龄:猪瘟弱毒疫苗 肌肉注射 + + 21-25日龄:猪萎缩性鼻炎菌苗 肌肉注射 + +30-40日龄: 仔猪副伤寒弱毒苗或本地苗 肌肉注射 + +50-60日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 肌肉注射 + +70日龄:仔猪副伤寒弱毒苗或本地苗 肌肉注射 + + 每半年一次猪三联苗 +产前3月,大肠杆菌K88+K99+9879三价苗或本地苗 +(母猪)猪喘气病弱毒苗,每年一次 +乙型脑炎弱毒疫苗,每年3-4月免疫一次 |+钩端螺旋体疫苗:配种前2-3周免疫1次,每6月再1次 +(母猪)细小病毒疫苗:配种前3周1次,每6月再1次 +(母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产前6周、2周各1次 +(母猪) 猪萎缩性鼻炎疫苗,产前5周、2周各1次 +(母猪,(3)农村散养鸡,7日龄: 鸡新城疫II系苗 滴鼻 21日龄: 鸡新城疫I系苗 肌肉注射,(4)集约化养鸡,商品肉鸡 商品蛋鸡 种鸡1日龄:马立克氏苗 皮下注射 + +7-10日龄:新城疫系+传支H120 滴鼻、点眼、饮水 + + + 新城疫+肾传油苗 肌肉注射 + + + 病毒性关节炎活苗 滴鼻、点眼 +14日龄: 法氏囊活疫苗 滴鼻、饮水 + + + 禽痘(也可5-6月蚊虫季节免 刺种 + +18日龄:ND-系+H120 滴鼻、点眼、饮水 + + +21日龄:IBD 滴鼻、饮水 + + +28日龄:IBD 滴鼻、饮水 + + +35日龄:传支H52 滴鼻、点眼 + + ND-系 饮水 + +49日龄:病毒性关节炎活苗 皮下注射 + 或灭能苗 肌肉注射56日龄:传喉 滴鼻、点眼 + + ND油苗+传支(肾型) 肌肉注射 + +,(4)集约化养鸡,商品肉鸡 商品蛋鸡 种鸡63日龄:禽霍乱蜂胶苗 肌肉注射 + +70日龄:禽传染性脑脊髓炎苗 皮下注射 +100日龄:大肠杆菌蜂胶苗 肌肉注射 + +110日龄:ND-+H52 滴鼻、饮水 + + ND+传支(肾型) 肌肉注射 + +120日龄:减蛋综合症油苗 肌肉注射 + + IBD活苗 饮水 +140日龄:ND+IBD油苗 肌肉注射 +240日龄:ND-+传支H120 饮水 + +250日龄:ND+传支(肾型)+IBD油苗 肌肉注射 +340日龄:ND-+传支H120 饮水 + +350日龄:ND+传支(肾型)+IBD油苗 肌肉注射 +,(5)集约化养鸭,日龄疫苗 肉鸭 种鸭1-2日龄: DHV活苗(有母源抗体者可延缓至7日龄) + +7-10日龄:鸭浆膜炎-大肠杆菌二联苗 + +28日龄: 鸭瘟、鸭肝炎二联苗 + +35日龄: 种鸭大肠杆菌苗 +42日龄: 鸭巴氏杆菌疫苗 +147日龄: 鸭浆膜炎-大肠杆菌二联苗 +154日龄: 种鸭大肠杆菌苗 +161日龄: 鸭巴氏杆菌疫苗 +175日龄: 鸭瘟、鸭肝炎二联苗 +300日龄: 鸭浆膜炎-大肠杆菌二联苗 +315日龄: 鸭瘟、鸭肝炎二联苗 +322日龄: 鸭巴氏杆菌疫苗 +329日龄: 种鸭大肠杆菌苗 +,(五)影响人工自动免疫的因素,1、抗原的性质和免疫原性 2、接种途径与病原体传染的免疫机制 3、接种剂量与免疫反应性 4、接种次数与间隔时间 5、有机体的免疫反应性,1、抗原的性质和免疫原性,(1)死苗与活苗:死苗进入机体后免疫原性差,潜伏期长,免疫力弱,持续时间短,保护率低,活苗相反,是由于死苗在灭活过程中,部分有效抗原成分被破坏所致。(2)抗原的物理性状:抗原分子量越大,结构越稳定,免疫原性越强,反之亦反。故颗粒性抗原的抗原性大于可溶性抗原,是由于颗粒性抗原易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以及排除缓慢,刺激机体时间较长。可溶性抗原经聚合作用,形成聚合物,免疫原性增强,如加入佐剂。,1、抗原的性质和免疫原性,(3)共同抗原(交叉抗原):不同病原微生物之间存在有一些相同的抗原,称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或类属抗原。共同抗原因其免疫原性低,不能有效保护,是次要的抗原,故在动物免疫中用特异性抗原进行免疫。共同抗原的存在,在诊断中长出现假阳性反应,引起误诊。 A菌 A抗原 A抗体 特异性抗原 特异性免疫反应 C抗原 C抗体 B菌 C抗原 C抗体 共同抗原 交叉反应 B抗原 B抗体 特异性抗原 特异性免疫反应,1、抗原的性质和免疫原性,(4)病原体抗原型(血清型):病原微生物抗原型单纯、稳定,免疫性针对性强,效果好,如猪瘟病毒,反之较差,如大肠杆菌。 (5)疫苗抗原间的协同与干扰:多联苗虽能起到一针防几病的效果,但制苗时应研究抗原间是否有协同或干扰作用,如果抗原间相互促进,起协同作用,或彼此无关,各自发挥作用,这样的多联苗较理想。如果互相抑制,产生抗原竞争,则这类抗原不适于制成多联苗,常见的干扰现象有: a、抗原性强,数量大的微生物抑制抗原性弱,数量小的微生物,前者免疫效果较好,后者较差。 b、活的微生物抑制死的微生物:前者发挥免疫作用,后者常无效。 c、二者都是活的,则生长繁殖快的抑制慢的:前者获得免疫力,后者无效,是由于前者侵占后者应侵占的细胞,同时产生干扰素干扰后者。,2、接种途径与病原体传染的免疫机制,接种途径的选择应以机体产生最好免疫效果为原则,同时考虑抗原在体内停留时间,时间越长,产生免疫反应越高。如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口服效果好,流感疫苗鼻腔喷雾效果好,猪瘟疫苗皮下、肌肉注射效果好。,3、接种剂量与免疫反应性,接种剂量合适,则产生正常的最佳免疫反应。过少,则产生抗体少,达不到预防效果。过大,引起免疫麻痹,处于不活动状态,不形成浆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同时加重疫苗的毒性反应。不同疫苗,接种剂量不同,一般死苗,类毒素用量稍大,活苗用量较小。,4、接种次数与间隔时间,(1)死苗:接种一次,免疫效果较差,一般接种2-3次,间隔7-14天,后每年加强注射一次。因死菌进入机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隔约24h,传给T、B细胞后,约隔4-5天,才能转成浆细胞或致敏淋巴细胞。所以,一般注射后6天,才能在血清中检出抗体。(2)类毒素:接种2-3次,间隔4周以上,后,每年加强注射一次。(3)活苗:接种一次。,5、有机体的免疫反应性,(1)年龄:初生幼畜免疫系统正在发育,还不完善,对抗原刺激只有细胞免疫反应,而无体液免疫反应,故预防接种应在出生后一段时间,才能取得良好效果。,5、有机体的免疫反应性,(2)母源抗体的干扰:初生幼畜从初乳中能获得母源抗体,对幼畜抗感染起重要作用,但母源抗体能与接种的疫苗抗原结合,影响免疫效果,特别是对活疫苗的影响更大,故预防接种应根据幼畜体内母源抗体的存留时间及滴度,研究出合理的免疫程序,如猪瘟兔化弱毒的接种。当母猪对猪瘟的免疫力强时,仔猪获得的母源抗体多,在出生后15天内能抵抗猪瘟弱毒的攻击,15天后,母源抗体逐渐下降,45-60日龄消失,故于60日龄接种才能消除母源抗体的干扰,在法国,猪瘟免疫程序是:无母源抗体(母猪未免疫注射)的仔猪,出生后7天注射疫苗,有母源抗体仔猪,则75天注射疫苗,但肥育猪提前到65天注射疫苗,可见母源抗体干扰之大。但猪瘟流行地区,不能延至75日龄,否则,还未预防注射,即已感染猪瘟。鸡新城疫的母源抗体在体内为7天消失,故7-10日龄预防效果较好,但流行地区,则需3日龄注射,半月后加强注射一次。,5、有机体的免疫反应性,(3)机体健康水平:健康水平差,体质瘦弱者,免疫效果低,是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或功能低下,吞噬细胞吞噬能力弱,故实际应用中,过分瘦弱的家畜不预防注射,因为不仅不能起免疫防治,反而引起副反应。,(六)人工自动免疫的副作用,因疫苗的免疫接种而产生的对机体的有害反应,称免疫预防的副反应,或合并症。1、一般反应 2、异常反应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