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体系及实现路径.docx
-
资源ID:52005156
资源大小:14.93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体系及实现路径.docx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体系及实现路径徐幼文【论文摘要】高校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顺利实现角色转换,提高适应社会能力。文章梳理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的建设体系,同时将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之进行比较,分析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中的偏差,提出了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的具体路径。【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体系;实现路径;全过程理念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正确评估自身,进一步明确目标,合理进行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角色转换,提高适应社会能力。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全程化的系统工程1,是一个以目标为导向,以满足多样化需求为宗旨的动态的教育体系。个体的职业生涯目标是多样化的,个体对职业生涯的认知具有阶段性,个体接受教育内容的途径、方法和程度也存在差别。这决定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是由多重子目标集合而成的体系。(一)总体目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总体目标具有普遍性、共通性的特征,是贯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过程、统领所有子目标的核心目标。明确总体目标,追寻大学教育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本源,这一本源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根本的目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源于美国,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之后在西方国家被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中。我国高校重视并从真正意义上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开始引入国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并根据实际情况及特点进行理论本土化。因此,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总体目标应该和宏观时代背景有着密切联系,要与市场经济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总体目标可以概括为:能够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有科学的职业理想、较强的职业意识以及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能够较好地掌握职业发展理论及方法,进行合理地自我职业规划。(二)阶段(层次)目标分阶段(层次)目标是为了实现总体目标而设定的,按照大学生成长规律分层规划,一般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划分。各年级阶段目标应当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形成一个循序渐进、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系统。以本科生为例,职业生涯教育目标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目标定位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阶段,要求学生掌握职业规划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该阶段通过专业介绍与就业分析、大学生活与职业准备、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模块的学习,使学生对所学专业、自我以及职业具有初步认识,并做出适当的目标定位,开始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第二阶段(大学二年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规划意识,并能运用职业规划理论知识和方法进行适当的学业规划。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就业调研、专业能力发展培训等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学习和自我管理、解决问题、交流沟通等能力,以及学会规划自身学业并付诸实践。第三阶段(大学三年级)主要对大学生综合能力进行提升,促进其进一步明确择业目标和学业规划,帮助不同就业发展意向的学生获得分类指导,同时有针对性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第四阶段(大学四年级)主要开展入职准备教育,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角色转变。该阶段通过就业形势与政策、就业心理调适、就业基本权益保护、职场技能和礼仪等模块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尽快实现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三)个体目标多样化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的设定应充分考虑和体现多样化特征,必须根据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设定个体目标。以大学生最终职业选择大方向为考量,制订个体职业生涯教育方案,不需要具体细化到个人的就业岗位。目前大学生职业选择从大方向来看,可以分为考公务员、考研、创业、就业等。据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设定个体目标,使其在完成前期基本理论知识教育时更有针对性,也更具有实际意义。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与目标的偏差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在意识理念、目标体系、教育方案以及实际实施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与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将国外先进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具体实践与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偏差。2(一)实际地位与目标定位的偏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定位实际上就是其产生的意义。从宏观层面来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总体教育水平,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维护社会稳定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从微观层面来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明确学业和职业发展路径,最终实现其人生目标。我国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不够重视,主要表现为专门组织机构不健全、专业教师队伍薄弱、专项工作经费缺乏等方面。大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由就业指导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或辅导员来承担,往往仅在学生毕业之际集中做些简单的就业指导。此外,大学生尽管在思想上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但是时常轻视学校为其提供的学习资源,许多学生只是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当作一门课程来看待,停留在应付学习层面,没有从学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发展准备的高度予以重视。(二)实际效果与目标要求的偏差我国高校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有十余年,政府政策层面重视、高校普及程度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大学生这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体产生的实际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知识不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综合了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其教育效果与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学生自身的素质条件等紧密相关。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整体水平不高、专业性不够强3,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接受程度。二是大学生尚未对自身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从如何规划学业到如何做好职前准备,大部分学生没有清晰的路径。他们缺少自我认知,对未来的职业方向缺少准确定位。三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与总体目标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教师的整体水平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具有关键性影响。而当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专业性强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对这一教育知识体系缺乏系统了解,缺少有效评价学生个性和心理特征的方法、手段,难以真正系统、专业、有效地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三)教育体系与实际需求的偏差构建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需要建立在多学科、多途径、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之上,遵循大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具有多样性、针对性、阶段性的特点。当前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育体系缺少系统性设计。高校往往简单地以一门课程来替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形成以学生成长规律为基础,以大学教育阶段性为特点的教育体系;已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对理论的概念、渊源、框架等耗时较多,对应用性强的测评工具、使用方法等研究不够;过于重视课堂教学,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等。二是教育体系实施途径单一化。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应包含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就业指导、职业生涯系列讲座、测评与咨询、职业生涯相关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课程教学只是整个教育体系实施的途径之一,不应该成为决定性的甚至唯一的途径。三是教育体系实施主体缺少联动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教育实施主体、途径、形式等方面均比专业课程教育宽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实施主体的多重性,涉及就业主管部门、学生处、教务处、团委、心理教育中心等部门。高校通常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交由就业主管部门负责,其他部门直接或间接、主动或被动地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目前各高校的运行来看,这些部门往往因为职能分工的界限,难以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合力,无法产生联动效应。三、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的路径(一)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全过程理念的渗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要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内容和过程都应具有系统性,要求各方主体(设计者、授课教师、大学生)理解并接受全过程理念。全过程理念体现了终身教育思想,包含全过程化教育、全过程化学习、全过程化应用等涵义。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恰恰缺少全过程理念,由此产生了实际和目标之间的诸多偏差。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设计者始终秉持全过程理念,从源头上予以保证,并架构与之配套的实施路径4;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授课教师应具备全过程理念,以确保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真正按照设计路径来实施,将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有效完成预定任务,并引导大学生理解、树立全过程理念;最后,要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会运用职业规划知识和方法认识自我、规划学业,树立科学合理的目标,并有意识、有计划地逐步实现,从而具备良好的职业规划意识,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进行有效规划。(二)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体系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应紧紧围绕其目标体系来进行,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以满足普遍学生需求为主线,兼顾个性化需求,以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为主要内容,以专业教学为重要保障。5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教学体系应涵盖4学年,每一学年的教学内容按照阶段目标进行设计,包括自我认知教育、学业规划与实践教育、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职业素质与核心竞争力教育、自主创业教育等内容。同时,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高校应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进行分类教学,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课程,尽可能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能仅局限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核心课程,通识课、专业课等专业教学课程也要围绕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体系进行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核心课程主要承担传授相关理论知识、方法、工具等基础性任务,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认清自我、规划自我等。大学生学业、职业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全方位的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作保障,并且该课程体系必须紧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体系,突出阶段性、系统性的特点。(三)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涵盖面广,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测评与咨询、社会实践、就业指导、职业生涯系列讲座和活动等。这些丰富的内容必然要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手段的多样化。教育是通过交流来实现的。传统的教育实施模式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授课语言为主要媒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手段已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也不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高校应创造条件,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手段的多样化。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式来看,可采用课堂授课、专家讲座、团体辅导、个体测评、社会实践等方式。从教育媒介来看,应顺应当前教育信息化趋势,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通讯和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够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的现象证明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育效果不够理想,难以实现既定教育目标。因此,高校必须改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切入点应是注重教育手段的多样化,以此增强教育效果,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四)注重教育体系实施主体的联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体系的实施由多个主体构成。这既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手段多样化改革的必然结果。与大学生学业教育体系的实施不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应轻课堂教学、重实践和活动,轻理论知识学习、重综合能力培养,授课教师是教育的核心主体,同时要注重就业主管部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心理教育中心等主体的联动。从我国高校现有体制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现状来看,各方主体可进行分工协作。就业主管部门为牵头单位,负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整体架构、实施与协调;教务处要围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体系来设计学业知识体系,负责相关课程课时与学分的安排、认定以及授课教师队伍的组建;学生处、团委负责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活动平台的创造;心理教育中心提供专业化的心理知识授课与辅导;各学院负责提供实践单位等。此外,负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保障的主体也应形成联动。由于各高校机构设置不同,各主体职责可根据实际进行调整。总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的实现,是各方主体合力的结果。【参考文献】1张铤.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J.教育评论,2012(02):7577.2张益民,高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研究J.教育评论,2014(02):7072.3张耀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10):123125.4陈珠琳,蔡茂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拓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4):5657.5罗汉书.职业生涯教育的国际经验剖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