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
资源ID:5201952
资源大小:27.52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设计教学目标课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授课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孟子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疏通理解文意。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把握文章语言的表达效果与写作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体会施行仁政的重要性。课前准备课前预习相关知识孟子其人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与弟子合著的孟子一书,被尊为儒学经典,为“四书”之一。宣扬“仁政”“王道”,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虐民。他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也有积极的影响。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同“叛”,背叛)一词多义利:天时不如地利(名词,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锋利,锐利)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助词,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寡助之至(动词,到)词类活用(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震慑)古今异义去:古义:离开。例句:委而去之。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域:古义:限制在疆域内,居住。例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疆域。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二千多年前的那个不知是春天还是秋天的晚上,一豆青灯之下,一位鬓发斑白的老人,就着数片烘干的竹简刻下了191个篆体汉字。文章篇幅虽然短小,但其中光辉的思想却闪耀经年,传诵至今。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感受这段文字的独特魅力。教师范读课文。新课展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知其人】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与弟子合著的孟子一书,被尊为儒学经典,为“四书”之一。【二、读其文】1、请同学们到原文中摘录语句,进行朗读式的回答。(回答过程中,进行字词句的串讲解释)三才者,天地人。于战而言,为何?(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不如地利者,何也?(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地利不如人和者,何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者,何如?失道者,何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若何?多助若何?(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彼二者争战复若何?(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三、明其意】同学们请看课文,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句?明确:“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心论点)它揭示了战争当中君主施行仁政的必要性。【四、品其句】对比阅读:1、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师)道之得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明确:原句句式对偶,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体现了“道”就更重要性。观点更鲜明,说理更透彻。2、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师)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明确:原句运用了双重否定手法,并从城、池、兵革、米粟四个方面说,更能强调地利条件的优越,论证更加的有力。3、 文中排比句朗读指导:层递式排比句,音调渐高、气势渐强。4、 经过一番品读,教师总结文章语言的特色:明确:对比鲜明、排比铺陈、句式工整、气势磅礴、说理透彻【五、观吾辈】面对战国时期纷乱的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可以从国家外交、国家内部、个人等几个层面想一想)提示:以国家外交部而言,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以国家内部而言,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以个人而言,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布置作业请任选一个角度,将你对“道”的理解写在作业本上。要求200字左右。板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争 治国 施行“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