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docx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二历史 (本试卷共42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自19世纪中叶洋纱大量进口后,农家不再自己纺纱,逐渐购入洋纱织布。手工织布不但没有在机织棉布面前立即败退,反而得到一度的兴盛和繁荣,日益从农家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行业。到1894年,手工织布工场已相当普遍。这主要反映了()A. 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B.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C. 进口机织棉布在中国滞销D. 传统手工业专业化程度提高2. 19世纪中叶,在西方工业大国的冲击下,清王朝的权威开始削弱。国内出现了农民起义运动,声势浩大,而统治阶级内部的部分阶层也开始寻找新的出路。他们用短短的三十年时间尝试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A. 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迅速瓦解 B. 辛丑条约签订后外国资本的输入C. 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D. 洋务运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作用3. 四川秀山县城关附近,“旧饶麻、烟草之利”,19世纪八九十年代,种麻者“里不十亩”,“独烟繁盛,捆载出外境,岁万金”,麻地变成了烟田。同一时期,兰州府烟田以皋兰县所产最负盛名,仅运销国外者即达3万多担。这反映了当时()A. 经济作物单位面积产值提高 B. 烟草成为主要的农作物C. 内陆农业的市场化趋势增强 D. 吸烟风气影响经济发展4. “一五”时期,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工程,有70%以上布局在北方,其中东北占了54项,实际实施建设的项目中仅有9个项目布局在东部地区。从城市层面来看,工程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哈尔滨、齐齐哈尔、吉林、长春、沈阳、抚顺,西部地区的包头、西安、兰州、成都以及中部地区的洛阳、太原、武汉、株洲等城市。这种布局()A. 保障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B. 标志着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C. 兼顾了协调区域发展与国防建设的需要 D. 基于“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决策5. 1958年6月12月,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科普文章指出,“土地所能供给人们的粮食产量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还远的很!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产量高出很多。那么稻麦每年的亩产就不仅仅是现在的2000多斤或3000多斤,而是2000斤的20多倍!”这反映出()A. 大众传媒传播信息推动社会发展B. 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科学家的工作热情C. 科学家的科学成果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D. 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正潜滋暗长6. 下表为无锡一市民的家庭账册。这反映出( ) 时间家庭总收入(元)家庭支出(元)大饼油条价格(元)1979年1568.31003.970.252000年30595.1213705.180.52008年65872.4539564.7232018年112358.6878546.236A. 人们日常消费开支大幅增加B. 粮食紧缺导致物价不断上涨C. 家庭支出占比呈现持续增长D. 改革开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7. 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的是( ) A. 学术气氛空前浓厚B.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C. 养士之风极为盛行D. 学术适应政治需要8. 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A. 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B. 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C. 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D. 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9. 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这些主张反映了( ) A. 儒家与法家的主张混同B. 古代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C. 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D. 国家统一在思想上的体现10. 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目的是()A. 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 B. 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C. 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 D. 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11. 1283年,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舍生取义,壮烈殉节。史学家认为文天祥就义有着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这里的“社会心理基础”是指( ) A. 法家思想 B. 程朱理学 C. 王阳明心学 D. 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12. 当明朝的学校风靡“四书五经”之时,李贽却让学生猜谜:“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这表明李贽( )A. 敢于挑战正统权威 B. 主张“理”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C. 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D. 认为学校是判断是非的最高机构13. 据表分析,他们都( ) 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及其主张 思想家 主要思想 黄宗羲(16101695年) 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顾炎武(16131682年)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主张 王夫之(16191692年)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A. 倡导“经世致用”B.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C. 主张“工商皆本”D. 宣传西方民权思想14. 智者学派指出:“对于他们来讲,没有什么绝对正确或错误的东西对一个人是正确的东西或许对另一个人就是错误的。真正的智慧应该是能觉察并能够满足自己的利益”。结此评价正确的是( ) A. 使人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开始觉醒 B. 怀疑神灵挑战正统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C. 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D. 提高了雅典公民的道德修养15. 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这主要表明苏格拉底()A. 提倡人生而平等B. 主张“美德即知识”C. 认为神力至高无上D. 具有理性和使命感16. 中世纪的绘画只能围绕着圣经的故事来表现,耶稣、圣母、天使和圣徒的姿态、表情都是固定的。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的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的窗口光;所有人的形态与常人无异。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宗教绘画技法的改变B. 绘画摆脱了宗教题材C. 绘画揭示了自然人性D. 科学方法融入了艺术17. 布克哈特说:“16世纪初,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已经达到了最高峰,但不可否认的是,意大利此时已经发现自己处于一种严重的道德危机中间,就是最好的人也逃脱不掉。”这说明了当时()A.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走向衰落 B. 全盘接收古希腊文化产生的弊端C. 人文思想使个人主义过渡泛滥 D. 对基督教义的信仰出现了空前危机18. 马丁路德说:“基督教世界,尤其是德意志的各个阶层正备受煎熬,祈祷上帝降灵于某人,并引导他向这个可怜不幸的民族伸出援助之手。上帝已赐予我们一位出身高贵的年轻君主(查理五世),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上帝恩赐的时机”。这反映了他()A. 倡导人的自由和解放B. 宣扬信仰圣经而得救精神C. 否定封建神学创世说D. 提倡王权,否定天主教的教权19. 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及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服从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 君主立宪的观点B. 三权分立的学说C. 社会契约的理念D. 天赋人权的思想20.李时珍足迹遍布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访问了农夫、樵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由此获得了大量的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民间有效的单验方,为本草纲目的写作准备了翔实的资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 古代医药学注重分析与实证精神 B. 古代科技的传播运用了市场机制C. 经济重心转移支撑医药学者研究 D. 古代科技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21.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 A. 书写载体的革新B. 文字简化的趋势C. 书法理论的成熟D. 字形构造的统一22.元代曾聚集了一大批著名画家。元代赵孟頫等主张以书法笔意入画,重气韵,轻格律,注重主观抒情;元中晚期黄公望等则以寄兴谴情的写意诗为旨,作品以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的梅、兰、竹、菊等题材为主。据此推知,这些画家的画作()A. 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B. 突出个性表现并且追求抒情写意C. 特别讲究画面的布局与构图D. 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23.战国时期,地处南方的楚国存在许多瑰丽的神话,九歌就是经过加工的楚国民间祭神的乐歌,能歌善舞的楚国人民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影响了诗歌创作。材料表明楚辞( ) A. 创作出现了地域局限B. 开启了浪漫主义新时代C. 侧重于反映自然风光D. 植根于悠久的文化渊源24.某时代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婚姻“不问阀阅”,科举“不闻世家”,教育“广开来路”,社交“不限士庶”,文学从“雅”到“俗”,绘画从宗教画、政治画为主到山水画、花鸟画为主。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市民阶层的壮大C. 统治者开明的政策D. 小农经济的发展25.英国艺术家1795年的画作牛顿,表现了一颗伟大的头脑正在规划世界。牛顿力学所反映的宇宙规律是()A. 自由落体定律B. 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C. 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D. 热辐射过程中的能量分布规律26.某理论认为,不同的观察者可以赋予某一地点不同位置,无论怎样,我们都无法观测到某个地点具有绝对的位置。相反,我们是根据物体的相对排列来确定它们的位置的,并且关键在于,那些相对位置是客观的。这一理论()A.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B.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C. 改变人们对时空属性的看法D. 拓展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知27.世界历史上有关进化论的部分信息,如表说明生物进化论()时间人物主要内容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自然界由无生物进展到动物是一个个积微渐进的过程,在无生物之后首先是植物类从这类事物变为动物的过程是连续的16世纪末李时珍按水、火、土、石、草、木、谷、菜、虫、鱼、禽、兽、人等顺序罗列物种。19世纪前期拉马克物种是可变的,在自然界的生物中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的一系列等级;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生物的变化,生物会由此改进其适应。19世纪中期达尔文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A. 是古希腊学者首先提出B. 由中外科学家共同创立C. 经历一个渐进发展过程D. 在科学实验中得到完善28.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 A. 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B. 促使民主政治的形成C. 揭示了西方民主的虚伪D. 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29.英国学者雷洛伊评价达尔文时说:“只有睁开眼睛看世界时,你才会开始理解,达尔文无所不看。我们看山看到的是美丽的风景,达尔文看山看出了一种理论。他看到需要一种理论来解释这座山。这是他从来不停止的想法。”雷洛伊意在说明,达尔文()A. 创立了进化论挑战封建神学创世说 B. 通过对世界物种的考察创立了进化论C. 有善于观察和理性思考的科学精神 D. 从大自然的美丽风景中得到科学启迪30.观察下图,1870年以后世界能源中石油消费的比重不断加大的原因是( )A. 煤炭资源因掠夺性开采而逐渐枯绝 B. 内燃机的创制和交通工具的新发明C. 石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能源 D. 核能、太阳能尚未得到开发和利用31.蒸汽动力在希腊化时代的埃及已为人们所知道,但却仅被用于开关庙宇的大门。不过,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这种需求引起一系列发明和改进,直到最后研制开发出商业用途的蒸汽机。这说明( ) A. 英国人比埃及人更注重科研B. 英国科技推动了经济发展C. 社会生产需要激发科技创新D. 蒸汽动力认识有渐进过程32.由下图可见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是一个( )A. 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的过程B. 西学东渐的过程C. 不断碰撞与融合的过程D. 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33.鸦片战争,中西会面,三千年一大变局,西人面对的是闭塞的中国,国人面对的是陌生的西方。为此,一些有识之士积极搜集资料,编写书籍,如林则徐的四洲志、梁廷枏的海国四说、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寰志略等。这些书籍的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 )A. 主动了解西方世界的动向B. 积极探寻求强求富的策略C. 全面展现救亡图存的热情D. 着力提升民众素养的意愿34.19世纪中后期,新兴士大夫阶层“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由“洋务”逐渐演变为“时务”。这里的“时务”是指( )A. 西方的军事技术B. 日本的教育制度C. 西方的政治制度D. 中国的礼教制度35.1912年,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说:“国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体现了孙中山( )A. 重申“排满驱胡”革命誓言B. 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立场C. 宣示民族革命目标业已达成D. 实现民族统一的政治追求36.“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种种公共之需。”孙中山先生的上述主张意在()A. 施行平均地权的政策B. 建立享有高度自主权的地方政府C. 实现普遍平等的民权D. 解决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37.新青年创刊之初,陈独秀虽举起“科学”“人权”的大旗,却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1920年,陈独秀发表谈政治,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这说明陈独秀( )A. 其主张从思想启蒙转向了政治改造 B.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阵营的集体性转型C. 率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 D. 正确分析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38.近代时期,李鸿章发出“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的慨叹;康有为把孔子塑造成改革新偶像;陈独秀认为孔子所主张的封建道德礼教“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这些认识共同反映了( )A. 孔子权威已经丧失B. 封建帝制失去士人支持C. 国民意识开始勃兴D. 传统儒学难以应对时局39.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A. 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B. 对欧美文明的认知和批判C. 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极度失望 D. 对民主科学的推崇40.新文化运动前期,各种西方思潮纷至沓来,相互角逐,马克思主义被淹没在其中。在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这一变化( )A. 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B. 改变了救亡图存运动的路径C. 扩大了民主与科学的影响D. 促使民众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二、非选择题:(共40分)4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传统科学思想的特点在秦汉时已相当明显。为了建立与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要求知识与技术为富国强兵服务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在我国古代,凡是与农业关系密切的知识技能都占有明显优势,编制历法、授民以时是农业社会的头等大事。“西方科学向来是强调实体(如原子、分子、基本粒子、生物分子等),而中国的自然观则以关系为基础,因而是以关于物理世界的更为有组织的观点为基础”。天文学家“只不过是皇帝的文职公仆而已”,“而文化更低、更下一层的技师和工匠也无疑同样具有这种官僚性质”。材料二 欧洲,从 14世妃开始,就出现了最早的科学社团:意大利的西芒托学院、法兰西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柏林学院等。这些以科学研究为中心的学术团体吸引了大批的科学家,并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科学家在社会上地位达到了顶点,许多人因为科学上的贡献被封为贵族。 摘编自J.B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材料三  18世纪后半叶,乾隆设四库馆修四库全书时,发现天工开物中有“北虏”、“东北夷”等反清字样,因此天工开物没有收入四库全书。天工开物单行本较难见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批判了水银“无毒”、久服“成仙”、“长生”等说法,而当时的皇帝大臣都信奉道教的以水银炼丹以求长生的做法,所以当时的书商都不敢出版这部著作,因此本草纲目直到李时珍死后三年才与读者见面。 摘编自论中国无科学之原因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5世纪欧洲近代科技兴起和发展的社会条件。(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阻碍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因素。(8分)4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宗羲不仅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其“一家之法”,而且在批判的基础上描绘了一幅“天下之法”的“法治”新蓝图。这一新蓝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立法必须体现“天下人”的利益,为天下人兴利除害,也就是要立“天下之法”以代替君主“一家之法”。这里他提出的一些具体主张反映了工商阶层(潜在的资产阶级)的要求,比如主张“工商皆本”等。以保障“万民”的平等权利。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再次,在如何实现上述目的方面,黄宗羲还设计了几项重要的制度性方案:一是提出了“学校议政”,让学校成为“公其是非”的议政机关,并享有最高决策权;二是提出“君臣共治分权”,包括置宰相,并提高相权使宰相手握重权的自主权和自治权。最后,黄宗羲还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观点。 摘编自蔡如堂西方古典自然法学与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之比较研究材料二: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材料三: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材料四 以明清之际最富于战斗精神的政治哲学著作明夷待访录和潜书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相比较,就可以发现,它们虽然在抨击封建专制帝王的猛烈程度上可谓东西呼应,不相上下,但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归纳黄宗羲的“法治”思想的内容。(8分)(2)归纳材料二、材料三所体现的思想。(4分)(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与启蒙运动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导致不同的原因。(8分)高一历史 第 6 页 共2页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