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行业市场分析.docx
浅谈中国纺织服装工业的出路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2011-10-13浏览: 22 从1990年至今,中国纺织服装工业一步步走向成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2007年,纺织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的7%,实现利税占全国工业利税的5%,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国的14%,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纺织产业的从业人数比重占14%,其中80%左右来自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中国棉纱、棉布、丝制品、化纤和服装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同时,中国纺织产业的发展存在地域、行业、企业的差异性,发展不平衡。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中小企业约占99%,形成了中国纺织产业的主体。高度市场化是纺织服装产业高速发展的动力,但中小企业存在着管理基础薄弱、投资力度不够、专业人员匮乏等问题。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面临的困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为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同时也增加了很多挑战。在经历了高速发展的膨胀期之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继续强大的瓶颈逐渐显现。1.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面临的短期困难(1)金融危机的打击。2008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一轮全球金融危机也不可避免地席卷了中国,出口占很大比重的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深受影响,中小型服装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据统计,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国际市场疲软、货币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2008年1-11月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利润1042亿元,同比下降1.77%,增速较2007年同期回落了38.76个百分点。这实质上反映出金融危机下服装行业需求下降、产品滞销等问题。2009年15月服装行业利润的增长幅度为16.60%,高于2008年同期水平,经济效益略有提高。金融危机过后,欧美市场萎缩,欧美人民购买力下降,美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又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热钱大量流入我国,也影响了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很多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尤其是单做外贸的,纷纷倒闭破产。(2)绿色壁垒的制约。中国制造的纺织服装产品,因为成本低廉,品种丰富等原因深受国外消费者的喜爱,为我国出口的连年贸易顺差做了很大贡献。这就引起了一些欧美国家的艳羡和担忧,这几年他们为了限制中国出口,保护本国企业,频繁采取不正当的反倾销措施及增加或者加严绿色贸易壁垒项目,给尚处于世界科技产业链低端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制造阻力。目前纺织服装行业的绿色技术壁垒指标主要有禁用偶氮染料、重金属、APEO、分散染料、致敏染料等。(3)原料成本的上升及动荡。受金融危机、热钱流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棉花价格相比2008及以前,涨幅离谱。棉花价格的大幅上涨,增加了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对整个纺织业的发展形成资源约束。同时,棉花价格波动幅度很大,让纺织中间产业和终端服装产业无所适从。目前一级棉纱价格为34000-35000元/吨,比春节期间的最高价48000-50000元/吨降低了30%,但与去年同期相比还是偏高,去年棉纱价格在23000元/吨。而到了七八月份,棉价一路下跌,很多棉纺企业不堪重负,已经出现工人放假、减产甚至停产的现象。棉花现货价格的大起大落及纺织品价格的剧烈波动给纺织企业带来了很大的风险,部分企业善于利用棉价波动机会进行采购,能够规避部分价格风险,甚至获取高额利润,但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因为无法掌握棉花价格变动的趋势而出现高买原料低卖成品或者库存积压的现象。2.中国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长期困难(1)劳动力成本将逐年增加,人口红利即将消失。这一势头可以从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高速增长中看出。今年一季度,农民工资性收入在去年增长17.9%的基础上,继续提速,增长18.9%。生活用品以及服务消费价格上涨,也需要工人工资相应提高。“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提出了“双同步”的目标,即居民收入增速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者报酬增速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这意味着到2015年,在中国的用人单位需要为新增劳动力成本再支付1.5万亿美元(约合9.8万亿元人民币),工资持续增长将使劳动力成本占GDP的比重增加1倍,从目前的15%提高到2015年的30%。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印证了此前研究者关于人口增速下降、老龄化加速的预测。2000年以来,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57%,比1990年-2000年低0.5个百分点,人口增长率迅速下降。其实,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预期的还要快。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点,0岁-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上升1.91个百分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公布的数据确认了中国已经越过“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窗口期即将关闭。分析人口红利的关键指标是人口抚养比,即0-14岁的少儿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15岁至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少儿抚养比大幅下降,老年抚养比缓慢上升,总抚养比持续下降。这意味着更多的人进入劳动大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然而,未来几年,局面将发生逆转。最新的人口结构数据显示,中国的总人口抚养比为34%,少儿抚养比为22.3%,老年抚养比为11.9%。而此前联合国的预测是,到2015年中国少儿抚养比为27%,老年抚养比为13%。可以看出,中国的少儿抚养比下降速度早已明显地快于联合国的预测。巴曙松认为,老龄化的严重程度和后备劳动力的紧缺程度,实际情况都远比预测更严重,预计中国劳动人口存量将于2015年前后开始下降,即确认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供需趋紧、工资成本上升,将是中国的长期趋势。企业已经感受到招工难和工资上涨相互缠绕的冲击。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称,从领导人才到项目管理者再到熟练技术工人,中国的短缺程度与亚洲其他主要国家相比要更为严重,已经对中国吸引新投资以及在华企业的业务扩张形成阻碍。机器设备进口和投资的新趋势,是人口结构变化倒逼制造业升级的佐证。2010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机床设备进口井喷式上升,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海外机床订单的第一大来源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从前期的不到30%上升至35%。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得益于人口红利,即劳动力数量大价格低,而目前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将重新洗牌。(2)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模式落后,品牌力量薄弱。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服装出口国。就连引领世界服装风尚的意大利,赫然也是中国服装主要出口国。但为何同样借助服装,意大利成了世界时尚之都;中国却仅仅成为了世界超级工厂,得到了“中国制造”?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处于全球纺织产业链的低端,从棉花生产、纺纱、织布、印染到最终做成服装,所有环节仅占全球服装产业链价值的17.5%。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流的血汗最多,赚到手的利益最少。这是为什么?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家做的主要工作是设计和宣传,把文化和审美结合起来传到全世界,而中国却只会埋头苦干为人家打工。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创意,只是简单模仿或改造国外的品牌,中国最多的是工厂,最少的是设计公司。所以中国只能处在世界制造产业链的低端。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没有自己强势品牌的国家更是可怕的!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出路困难可以阻碍一个产业的发展,也可以促使一个产业迈上更高的台阶。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领导者们应该尽快转变观念,抓住“十二五规划”的契机,进行产业转型升级。1.转移重点市场,开发国内市场,建立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多样化市场体系。虽然2009年下半年服装行业出口额为负增长,但中国服装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依然相对稳固。全球的服装市场是潜力无穷的,面对欧美市场需求量锐减的形势,中小服装企业不仅可以拓展俄罗斯、中东等国外市场,还可以从国内市场寻求突破点,例如中西部地区。在市场多样化的条件下调整服装产品结构,由单一品种不断丰富成多品种,从而满足不同市场下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2.控制内部成本,进行产业转移。针对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利润减少的现象,纺织服装企业可以引入成本控制程序,寻找替代原料、提高人员技术,从企业内部管理中提高效益。大企业可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一方面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一方面降低营销成本。另外,也可以考虑产业转移,在暂时没有办法解决劳动力缺乏和生产成本过高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转移到生产成本低的我国中西部或亚洲、非洲等部分地区。3.稳定资金链。在现有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企业更应重视原材料来源及产品销售,选取信誉高、资金稳的客户,尽可能确保资金回笼,维持资金链的畅通。由于贷款门槛高、额度少、贷款成本高,中小服装企业在资金需求方面,应尽可能及时与当地金融机构取得联系,争取持久良好的关系型贷款。4.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研发提高当前纺织服装设备的方法,研发新型高效率纺织服装生产设备,逐渐替代人工劳动力,实现产业自动化。暂时也可以从国外进口先进设备解决招工难的问题,或者与国外先进机构合作共同研发新设备。5.加强文化修养建设,打造特色强大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重视网络营销和品牌推广,增加核心竞争力。例如,以本土服装品牌同国际品牌作比较,本国服装品牌的影响力之所以比不上阿玛尼、zara、only等国际品牌,除了营销手法等软性因素上确实对国际品牌望尘莫及,更应该看到以产品为代表的自身硬件上的不足。首先,从各个公司的年报数字上可以最直观体现的部分,就是服装设计方面的的资金投入,国外品牌注重服装设计与新款开发,并且能够维持自身品牌的独特魅力。而国内品牌似乎更偏好将巨额资金投入市场营销和广告宣传,这也是国内的整体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造成的结果。欧美国家的强项在创新,而我国的强项在“山寨”。6.抓住十二五规划的契机,进行产业链升级改造,实施循环经济。纺织产业既是一个资源依赖型和环境敏感型产业,又是一个产品直接面向市场的消费品行业,实施循环经济,不仅对行业自身发展,对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有重要意义。探索构建生态型纺织服装工业系统,运用科学发展观,以现代科学技术作为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发展差别化、功能化、高性能化、生态化的纤维原料,发展低成本、高效率、生态友好型的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型加工工艺,减少资源利用量及废物排放量、大力实施物料的循环利用以及努力回收利用废弃物,根本变革“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综上可知,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和挑战。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要想在危机的震荡及余震中生存下去,就必须顺应国家政策、行业环境及市场需求做出相应调整,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创新理念,进行产业升级改造,努力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