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任务.doc
-
资源ID:52218416
资源大小:26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十二五”时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任务.doc
1.标题:“十二五”时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任务作者:null auth时间:2011-9-6 0:00:00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1第13期正文: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敏锐洞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着眼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十二五”时期,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要紧紧抓住世界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孕育重大突破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培育市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环境,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新兴产业的重要研发创新基地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选择(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征目前,大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不同认识。一般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主要从“战略性”和“新兴性”两个标准来衡量。所谓“战略性”,是指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新兴性”是指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认知度比较低、产品和服务不成熟,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此外,许多专家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具有“创新性”、“需求性”和“阶段性”特征,即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指随着新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行业,是以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为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建立在重大需求基础上;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在不同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和外延不同。综合有关观点和意见,我们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代先进生产力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目前尚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二)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自然资源消耗少、综合效益好等特征,其发展壮大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1、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新技术产业化和新企业成长壮大的过程。“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科技创新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2、人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是关键。无论是推进新技术研发,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制造和服务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包括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技工等。一支拥有高技能、良好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3、资本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等特征,需要包括天使投资、创业风险投资、政策性贷款等多种融资渠道以及包括场外交易、创业板、主板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金融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4、市场市场需求是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力量。只有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发展壮大。此外,市场准入、市场竞争环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有重要影响。5、政策支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大多面临成本高、市场认知度低等特点,对其进行必要的政策扶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政策扶持的重点,一方面是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积极培育市场;另一方面是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投入,推动其技术进步。6、体制机制新兴产业往往产生于按传统分工的产业边缘或现有行业的交叉融合,其顺利发展需要打破传统管理分工的壁垒,改革管理体制。特别是对于转型国家,体制机制是影响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选择选择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的主要原则是:符合世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世界发展知识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发展潮流;对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有可能形成竞争优势。按照上述原则,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重点“围绕四个方面、发展七大产业”。1、以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为重点,优先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能源与环境问题是制约我国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目前,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美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一些国家利用其自身在节能环保方面的优势制造绿色壁垒,并已着手研究征收“碳税”、“碳关税”。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必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2、以加速国民经济社会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重点,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0世纪5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信息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当前,世界信息技术又在孕育新的重大突破。继集成电路、个人计算机、手机等产业蓬勃发展之后,新一带宽带网络、移动互联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迅速崛起,为我国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要抓住世界信息产业新一轮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新一代网络、物联网等新技术和新业态,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3、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重点,加快发展生物产业人口与健康问题、农业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生物技术对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健康、食品、资源环境等问题具有重大作用。当前,世界范围内生物科技创新正在孕育重大突破,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快速发展,正在引发医药、农业、化工等领域的深刻变革,为我国解决健康、食品、资源环境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要抓住生物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培育发展生物产业,为保障人民健康安全、粮食安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4、以突破关键薄弱环节、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重点,积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大量高端装备、关键材料依赖进口,成为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瓶颈。要把握世界制造业变革突破和新材料快速发展的机遇,积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促进我国装备工业做大做强和原材料工业升级。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与存在的问题(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1、部分产业具备较大规模据初步统计,2010年风力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182.7万千瓦,成为全球第一风电装机大国,当年新增风电装机1600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一。2010年,光伏总装机容量达到520兆瓦,较上年增长30%,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8GW,约占世界太阳电池总产量五成左右,连续4年为世界最大的太阳电池生产国。2010年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约为823.7亿,其中有机硅单体、有机氟材料产量世界第一,玻璃纤维、玻璃钢等材料产量居世界前列,稀土永磁材料产量占世界80%。2010年生物医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1万亿,5年平均增速约为25%,远远超过同期美、欧、日增长水平。生物制造产值2009年达到1380亿元,预计未来几年内总值可突破1万亿规模。电子信息产业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7.8万亿,其中,下一代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平板显示、新一代宽带等新兴领域也快速发展。2、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如在信息网络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标准初步实现商业化应用,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试验取得重大进展;在风电装备领域,我国初步具备了风电机组设计能力,多兆瓦级(大于2MW)风电机组研制工作取得突破,叶片、齿轮箱、发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基本实现国产化。在光伏发电领域,我国多晶硅在合成、还原、尾气回收、氢化等技术环节均取得了较大进展,初步解决了千吨级生产线技术支撑的问题,部分生产装备实现国产化;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自主研制出容量为6Ah100Ah的镍氢和锂离子动力电池系列产品,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接近国际水平,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车用百千瓦级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制造以及测试技术的国家之一。3、初步形成了一批高速成长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如在信息网络、医疗器械等新兴领域,涌现出华为、中兴、阿里巴巴、腾讯、东软、迈瑞等为代表的创新型骨干企业。在新能源领域,形成了以无锡尚德、保定英利、华锐风电等龙头企业。同时,新兴产业呈现集聚发展态势,以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高新区,上海、长株潭、西安综合高技术产业基地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集群快速发展。4、各地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前,许多地地区都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大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实施重大工程,发展创业投资,建设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5、我国具备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诸多优势一是具备市场优势。今后一段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市场需求将快速增长,潜力巨大。二是具有人才优势。我国科技人力总量居世界第一,每年有数百万大学生毕业,劳动力成本较低。三是具有综合经济实力优势。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1、现行体制机制不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全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不到5%,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没有解决;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不完善,企业高端人才缺乏的问题比较突出;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决策机制;节能环保产业的价格形成机制、“三网融合”相关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药物的市场准入和价格形成机制、通用航空发展的空域管理规定、卫星应用的军民结合机制等不健全。2、关键技术不掌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领域在产业规模上虽然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如目前风电装机容量位居全球第二位,但我国尚未建立自主的风况分析、预测及风电场设计系统,主流机型以引进国外技术为主,轴承、变流器、变桨器、控制器、叶片设计基本依赖国外;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二,但太阳能电池生产专用设备和材料基本依靠进口。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处于起步阶段,整体设计水平、与建筑结合的紧密度、技术标准和项目管理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尽管我国在纯电动汽车、弱混合(BSG)和轻度混合(ISG)动力汽车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接近,基本达到产业化水平。但是在整车电子及控制技术、振动和噪声(racy)技术,以及车身轻量化、造型设计、空气动力学等方面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但目前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药一个也没有。3、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不完善政府采购政策落实不够,对完全可降解生物基材料、秸秆制乙醇等缺乏财政补贴政策;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并网运行困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电池回收体系等市场应用支撑体系不健全;“三网”融合试点示范工作进展缓慢;新一代网络、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标准体系不完善;能源资源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稀缺程度,能效标准标识等监管不到位;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现象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比较突出。4、投融资体系不健全,财税政策不完善创业投资规模小,天使投资缺失,融资性担保机构不发达,场外交易市场尚处于摸索阶段,资本市场不健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和要求的投融资体系没有形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分散,支持方式和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等政策落实不够。5、地区间产业发展特色不突出各地在高度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也暴露出一定程度的“一哄而上”苗头。据初步调查,目前全国有27个省市区的100多个城市提出要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许多地方都在规划发展风电、新能源汽车、平板显示等产业,有可能造成结构性过剩问题。三、“十二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主要是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企业主体、培育人才、培育市场、培育产业集群和培育良好的体制政策环境。(一)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人才、技术、创新创业条件和平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与核心要素。坚持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大力培育人才,加强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究,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体系。一是积极培养和凝聚人才,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优势。要加大投入,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通过简化签证手续、延长免签期限等措施,积极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和团队来华创业。加强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等建设,推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二是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要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推进节能环保装备关键共性技术工程实验室、国家人类基因库、重要动植物基因资源信息库、深海技术装备公共试验/检测平台、轨道交通装备系统集成国家工程试验室、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研究试验基地等建设。三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究。要结合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着力突破一批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材料等领域基础研究。(二)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强化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当前,我国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率低,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薄弱环节。“十二五”时期,必须着力加强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要在国家科技计划中,提高企业承担项目的比例,加强企业工程化和系统集成能力建设。要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大力推进高等院校、研究机构通过技术许可、技术专利拍卖等方式向企业转移技术。进一步加强对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金融、财税等政策支持。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选择一批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进入产业化示范阶段的重大技术,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组织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工程,努力实现突破,“引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加强市场培育,强化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目前,我国产业政策比较注重供给推动,而对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不够。“十二五”时期,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强化节能环保政策的倒逼机制,实施节能惠民等重大工程,促进节能环保市场快速增长。促进合同能源管理等新的商业模式发展;要围绕提高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需求,实施信息惠民等重大工程;实施全民健康工程,通过扩大医保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扩大计划免疫范围等措施,积极扩大生物医药产业市场需求,完善药品监管、流通、招投标、价格等机制;要围绕促进新能源发展,推进风电基地建设,启动多元化的太阳能发电市场,建设太阳能示范城市;实施十城千辆工程,推进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稳步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与市场规模相适应的充电设施体系。探索新能源汽车发展多种商业模式。(四)加强国际合作,强化国际化的带动作用国际化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时期,是世界新兴产业国际分工格局快速形成的时期,要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要发挥多种合作机制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推进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等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要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鼓励外资和境外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科技开发项目。支持我国企业积极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要通过完善产品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以及利用经济合作、对外援助等途径,积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在海外推广应用。支持企业到境外注册商标,培育国际化品牌。(五)加强企业培育,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归根到底是培育企业。要实施“初创企业”培育计划,通过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创新辅导服务、降低创业门槛等措施,大力发展天使投资,营造创业氛围,宣扬创业文化,鼓励创新创业,培育一大批创新型中小企业;要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创新型企业上市,培育一批高速成长的创新型企业;要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要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鼓励人才、技术等要素向企业流动,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六)加强宏观规划和引导,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领域发展情况的信息发布,引导社会投资;制定产业技术、环境等准入门槛,防止低水平恶性竞争。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发展需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依托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西安、深圳等现有优势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创业环境好、产业链完善、辐射带动强、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中国的“硅谷”。重点加强示范基地工程实验室、企业孵化器、创新联盟等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完善融资平台。加强创业型领军人才和团队的引进。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在股权激励、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七)加强政策扶持,积极营造良好的体制政策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要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集中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等,引导创业投资发展。研究制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要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规模,建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快完善创业板、场外交易在内的资本市场,加快建立场外交易市场及其与创业板的转板机制。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发展固定收益类债券等债券品种。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信贷方式创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评价、使用等机制;要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新药审批、空域管理等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相关管理法规。建立完善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价格与收费机制。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